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背景:对疑似多形性日光疹(PLE)患者经常作激发试验进行确定。多个世纪以来没有标准化的方法。目的:作者评价不同荧光紫外(UV)灯照射在PLE诱发试验中的效果。方法:68例基于临床病史诊断为PLE的患者被推荐相继来作光试验,作者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回顾病历记录,连续3d用宽波U V A,窄波和宽波U VB灯在前臂皮肤作激发试验并记录反应。结果:38例(56%,95%CI43%~67.9%)暴露宽波UV A出现阳性丘疹反应。34例(50%,95%CI37.6%~62.4%)对窄波U VB暴露出现阳性丘疹反应。两种灯照射后诱发试验出现阳性的概率是80.9%(95%CI69.5%~89.4%)。自1…  相似文献   

2.
背景:高剂量U VA1治疗(剂量130J/cm2)特应性皮炎和硬皮病有效,研究表明UV A1可诱导p53在角质形成细胞的表达。目的:检测UV A1对p53磷酸化激活的影响,这以前尚无人研究。方法:5名成年志愿者臀部皮肤暴露于系列U VA1剂量(10~100J/cm2)照射,同时用窄波UV B(TL-01)(25~550m J/cm2)和模拟太阳光(SSR)(5.6~30J/cm2)照射作为比较,每名志愿者在24h后确定最小红斑量(M ED)。然后,臀部不同部位用3个M ED剂量UVA1、TL-01和SSR照射。在24h后钻取每一照射部位及相邻未照射对照部位行活组织(4m m)检查。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p53(D o-1)…  相似文献   

3.
目的近年来抗生素及免疫抑制药物滥用、器官移植等使得真菌感染的发生率逐渐增高。自然环境恶化也成为危险因素,其中包括紫外线照射。文中构建模拟日光照射导致皮肤光损伤动物模型及光损伤后须癣毛癣菌感染动物模型,研究模拟日光照射剂量与须癣毛癣菌感染情况的关系。方法利用SUV-1000日光紫外线模拟器照射豚鼠背部皮肤,测出其最小红斑量(minimal erythema dose,MED)。将实验豚鼠分为5组,第1、2、3、4组分别以0MED、0.5MED、1MED、4MED连续3 d照射其背部皮肤。照射完成后次日,将预先制备的须癣毛癣菌悬液均匀涂抹于照射部位皮肤,第5组为空白对照组,脱毛后不进行照射,背部涂抹等渗盐水以作对照。通过皮肤真菌镜检、培养和组织病理方法验证感染结果,给予感染后皮损评分,观察时间为4周。结果豚鼠背部皮肤模拟日光平均MED总剂量为1552 mJ/cm2,其中紫外线B(ultraviolet B,UVB)122mJ/cm2,相应紫外线B(ultraviolet A,UVA)1430mJ/cm2。模拟日光照射后第4组皮肤红斑反应最明显,第3组红斑程度较轻,第1、2组未见红斑。第1、2、3、4组豚鼠照射后真菌感染均成功,阳性率100%。第4组与1、2组皮损评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3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MED的模拟日光照射后,豚鼠皮肤可发生日晒红斑反应;模拟日光照射剂量对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无影响,但对真菌感染后皮肤损害的严重程度及皮损自愈有显著影响。为模拟紫外线照射对皮肤真菌感染的形成作用机制研究成功建模。  相似文献   

4.
多形性日光疹是一种常见的、特发性、获得性,因光线照射诱发的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1 病因 日光照射为直接病因,但对日光照射的敏感性个体差异较大。本病致病光谱较宽,中波(290~320nm)及长波(320~480nm)紫外线均可致病。已经证实,可见光、红外线、α粒子、X射线和短波紫外线等均可引起某些患者出现异常反应。  相似文献   

5.
光斑贴试验(PhPT)结果难以肯定,即便临床相关亦不总能明确,PhPT阳性可表现为光敏感或光毒性。作者假设亚红斑反应是对接触刺激物(如月桂基硫酸钠,SLS)、过敏原(如镍)及亚红斑U V暴露的一种附加反应或增效作用。10名镍过敏志愿者,于背两侧分别涂以SLS和镍,24h和48h后移除,一侧用5J·cm-2的UV B照射或最小红斑量模拟照射(SSR),进行主观或客观(如红斑直径)判断SLS的最小刺激量(M ID)及镍的最敏感剂量(M AD)。结果在某些患者出现亚临床接触敏感或接触刺激性光增强,而在几乎相同个体出现光抑制。48h后5名自愿者中有2名测出U VB的M …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 5 0例多形性日光疹 (PLE)进行临床分型及光试验分析。方法 :根据临床把 5 0例PLE分为 18例丘疱疹型、10例小丘疹型、10例痒疹型、7例红斑水肿型及 5例混合型 5型并进行光试验研究。结果 :72 %PLEUVB -MED 4 8h达高峰 ( ) ,全部患者UVA -MED 96h达高峰 ( )。结论 :全部患者UVB -MED、UVA -MED符合PLE的光试验反应规律 ,研究发现小丘疹型的致病光谱较宽 ,防治较困难。  相似文献   

7.
对染发剂中的对苯二胺(PPD)发生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的诱发反应具有剂量依赖性,但阈浓度尚未见研究报道。15例对PPD敏感的患者参与本研究。在患者上背部应用从1到10000的8种浓度PPD进行48h斑贴试验。另外涂抹凡士林作为对照。3种浓度(50p.p.m.100p.p.m.及500p.p.m.PPD)也同时涂抹耳后区及上臂侧面。15例受试者中,有14例对一种或多种测试品发生反应。根据背部对PPD产生一个“ ”或更强反应测定出10%受试者的阈值(ED10)为38p.p.m.(CI:4.3~100)。3个解剖区域的敏感性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上背部是对染发剂发生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  相似文献   

8.
植物日光性皮炎是植物中所含的光敏物通过空气媒介、直接接触或口服吸收后到达皮肤,经日光照射后引起的以光毒性反应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病变[1]。本研究诊治1例由食用荠菜引起的日光性皮炎,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索荷芩止痒搽剂可能的止痒作用机制.方法观察荷芩止痒搽剂对由4-氨基吡啶、右旋糖酐-40、氯喹诱发小鼠瘙痒反应的抑制作用,对磷酸组胺所致豚鼠皮肤瘙痒的影响,对组胺所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以及2,4-二硝基氯苯(DNCB)致小鼠迟发性过敏反应(DTH)的影响.结果荷芩止痒搽剂低、中、高剂量组均能有效抑制由磷酸组胺引起的豚鼠皮肤瘙痒反应;中、高剂量组能有效抑制由磷酸组胺引起的小鼠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低、中剂量组对由4-氨基吡啶引起的小鼠瘙痒症状有一定抑制作用;对由氯喹诱发全身瘙痒反应时体内IL-4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右旋糖酐-40和氯喹引起的小鼠搔抓反应及2,4-二硝基氯苯诱导产生的迟发性过敏反应作用不明显.结论荷芩止痒搽剂具有一定的止痒、抗炎和抗过敏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局部组胺释放、降低血清IL-4等炎性因子和抑制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等有关.  相似文献   

10.
马荷荷  王晓艳  王燕  艾伦  王宇 《安徽医学》2023,44(2):147-150
目的 采用改良序贯测定艾司氯胺酮抑制无痛人工流产术体动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并观察艾司氯胺酮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1年11月在延安市人民医院择期行无痛人工流产术且ASA I~Ⅱ级的26例患者。采用改良序贯法操作,艾司氯胺酮的初始剂量为0.3 mg/kg,相邻患者剂量差0.05 mg/kg,若上一例患者术中发生体动反应(扭臀、抬手、动腿)影响手术操作为阳性,则下一例患者增加0.05 mg/kg,反之减少0.05 mg/kg,直至出现7个拐点结束研究。计算艾司氯胺酮抑制体动反应的ED50、ED95及95%可信区间(CI),记录苏醒时间、苏醒后5 min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记录低血压、呼吸抑制(SpO2<90%)、术后谵妄、恶心呕吐、分泌物增加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艾司氯胺酮抑制人工流产手术体动反应的ED50为0.294(95%CI:0.256~0.332)mg/kg, ED95为0.370(95%CI:0.332~0.590)mg/kg,苏醒时间(11.3±1.2)min,苏醒后5...  相似文献   

11.
夏季,某些人受到强烈的自然日光暴晒后,容易引起皮肤急性红肿,甚至起水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紫外线过敏,或称日晒伤、日光性皮炎,是由于强烈日光照射局部皮肤后,出现的急性光毒性皮炎。普通晒伤并不严重,但是日光暴晒诱发的迟发性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即多形日光疹则严重的多。据了解,在日光性皮肤病患者中,多形日光疹占了60%。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紫柏湿疹颗粒(ZBSZ)抗变态反应作用.方法观察紫柏湿疹颗粒对Ⅰ型变态反应的影响,采用48 h同系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方法,对Ⅱ型变态反应的影响采用反向皮肤过敏反应(RCA) 法,对Ⅲ型变态反应的影响采用Arthus反应,对Ⅳ型变态反应的影响采用2、4二硝基氯苯(DNCB) 法.本实验还观察了紫柏湿疹颗粒对大鼠亲同种细胞抗体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及溶血素生成的影响.结果紫柏湿疹颗粒 2.5 g/kg灌胃给药可显著抑制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0.05) ,并可抑制大鼠亲同种细胞抗体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1.5、2.5 g/kg抑制率分别为37.8 %和41.5 %;紫柏湿疹颗粒显著抑制大鼠反向皮肤过敏反应(RCA),0.5、1.5、2.5 g/kg抑制率分别为65.0 %,68.1 %,和70.2 %;能明显抑制大鼠Arthus反应,对2、4二硝基氯苯(DNCB)所致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DTH)亦有显著抑制作用, 并可使小鼠胸腺指数和脾指数明显降低.结论紫柏湿疹颗粒对Ⅰ~Ⅳ型变态反应及亲同种细胞抗体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II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立体定向放射治疗Ⅱ期(T3N0M0)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放射反应。方法对46例II期(T3N0M0)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全身伽玛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进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剂量(50%剂量线)4~5Gy次/,隔日1次,共8~10次,总剂量40~50Gy。结果46例患者总有效率为89.1%(41/46),其中完全缓解率为52.2%(24/46),1、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6%(38/46)、71.7%(33/46),2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9.6%(32/46)和65.2%(30/46)。早期放射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肺的早期放射反应,骨髓抑制8例(I度5例,II度3例),主要是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肺的早期放射反应6例(I级4例,II级2例)。晚期放射反应主要为照射区域局限性放射性肺炎,I~II级放射性肺炎16例,III级放射性肺炎7例,食道、心脏、脊髓未观察到晚期放射反应。结论全身伽玛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治疗II期(T3N0M0)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近期疗效好,放射反应轻,其远期疗效和晚期放射损伤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日光性角化病(solar keratosis,SK)又称光线性角化病(actinic keratosis,AK)或老年性角化病。主要受日光、紫外线、放射性热能以及沥青或煤及其提炼物诱发致本病。病损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日光暴露部位,如面部、耳廓、手背等。表现为表面粗糙,可见角化性鳞屑,揭去鳞屑,可见下方的基面红润,凹凸不平,呈乳头状。导致SK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紫外线长期照射皮肤,损伤了表皮细胞的DNA,受损DNA不能完全修复以致发生突变,从而影响皮肤自身的稳定性及代谢  相似文献   

15.
大多数皮肤病学中心的光实验都将起始量作为最小红斑量(M ED)的一部分,过去的研究发现前臂和后背的皮肤对宽波及窄波(N B)U VB的M ED读数都具有显著的差异。作者的目的是比较身体3个不同皮肤位点的M ED,包括前臂、后背及腹部,以观察是否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研究征集了20名健康志愿者,接受作者的光实验标准量系列照射,用NB-U V B照射身体的前臂、背部和腹部3个位点,照射后24cm评估M ED。腹部M ED中位数为0.79J/cm2,背部为0.95J/cm2,前臂为1.11J/cm2,经Friedman等级方差分析显示其具有显著差异(P=0.003)。皮肤类型和M ED之间在…  相似文献   

16.
作者选择健康成年献血员113名;慢性活动性肝炎30例,其中HB_sAg阳性20例,阴性10例。观察了纯化的人血清α_2-巨球蛋白(α_2M)对不同丝裂原刺激的淋巴细胞转化反应的影响,证实α_M具有剂量相关性抑制细胞免疫的功能。经免疫荧光技术证实了T细胞表面结合有α_2M。免疫化学法检查30例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血清α_2M,其中8例(7例HB_sAg阳性)较正常对照高。自身对照研究表明,应用特异性抗体结合α_2M后,慢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由于现代免疫学的飞速发展,对恶性肿瘤开展免疫综合治疗受到了普遍的重视。 1973年以来,我们以化学半抗元二硝基氯苯(dinitrochlrobenzene,简称DNCB)诱发皮肤迟发型超敏感反应(delayed Cutaaeous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治疗由病毒引起的皮肤寻常疣,获得了方法简便安全、反应轻、不留疤痕和疗放高的满意效果。1978年以后又将DNCB诱发排斥疗法用于体表癌瘤的试治。  相似文献   

18.
杨艳 《求医问药》2014,(18):265-266
目的 :探讨分析用日光照射法联合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病理性黄疸患儿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实验组(43例),为对照组患儿使用茵栀黄口服液进行治疗,为实验组患儿采用日光照射法联合茵栀黄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6.74%,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日光照射法联合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显著,该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邝宁子 《西部医学》2003,1(4):345-346
目的 观察中药治疗多形性日光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6 8例多形性日光疹患者 ,36例 (男 12例 ,女 2 4例 )口服中药汤剂 ,2次 /日 ;32例 (男 10例 ,女 2 2例 )作为对照组口服氯喹片 ,0 .2 5~ 0 .12 5 /次 ,2次 /日。两组局部外擦 10 %氧化锌软膏 ,2次 /日 ,连续观察 1个月。结果 中药治疗多形性日光疹的总有效率 97.2 % ,对照组 84 .4 % ,2组比较 ,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P<0 .0 1)。结论 中药治疗多形性日光疹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焦玲 《贵阳医学院学报》2007,32(3):245-247,250
目的: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在判断多系统萎缩(MSA)和帕金森病(PD)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中的价值.方法:利用NDI-400型肌电图仪对18例MSA患者、35例PD患者和30位健康人分别进行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检测并对比分析.结果:MSA组SSR异常率(83.33% )显著高于PD组(65.71%),病程≤2年者,MSA组SSR异常率78.57%, PD组SSR异常率为50%,无自主神经症状者,MSA组SSR异常率为33.33%,PD组SSR异常率为30.77%.结论:(1)SSR可定量评价MSA和PD的交感神经功能状态,对两患者组的亚临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有早期诊断价值;(2)MSA引起双侧SSR抑制,PD也可致双侧SSR抑制,但以肢体受累严重侧SSR抑制显著;(3)MSA所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更严重、更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