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脑溢安颗粒对脑出血大鼠脑内IL-6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溢安颗粒 (简称脑溢安)对脑出血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胶原酶注射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以原位杂交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mRNA与蛋白的表达及脑溢安的影响。结果:脑溢安治疗组脑内IL-6 mRNA表达信号在术后4~7 d较模型组增强,且IL-6蛋白表达在术后6 h~7 d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 结论:上调IL-6蛋白的表达、维持IL-6 mRNA及蛋白的高水平表达可能是脑溢安保护脑出血损伤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脑出血大鼠神经营养因子-3(NT-3)的表达情况,以及脑溢安对NT-3表达的影响,探讨脑溢安治疗脑出血的可能机制.方法 8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及脑溢安组,用Ⅶ型胶原酶立体定位注射于苍白球建立脑出血模型,术后1、4、7、14、21d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方法观察NT-3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脑内未见NT-3蛋白表达,正常组、假手术组大鼠脑内皮质和海马均可见NT-3 mRNA表达,正常组与假手术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脑溢安组大鼠血肿周围、海马和脑内皮质自造模1d后,可见NT-3蛋白和mRNA表达,4d达到高峰,7d开始下降;与模型组相比较,脑溢安组大鼠脑内上述区域NT-3蛋白和mRNA在各个时间点的表达均显著增加(均P<0.01).结论脑出血后大鼠脑内有NT-3的表达,脑溢安上调NT-3的表达,这可能是脑溢安防治脑出血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脑溢安对脑出血大鼠脑内GDNF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脑出血模型大鼠脑内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蛋白和mRNA的分布及中药脑溢安对其影响。方法通过微量注射器向苍白球注入Ⅶ型胶原酶0.4u建立脑出血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原住杂交法分别观察脑出血后2h,6h,1d,4d,7d,14d共6个时间点GDNF蛋白及mRNA的表达变化,以阳性细胞计数作为观察指标。结果脑出血后2hGDNF蛋白主要表达于血肿周围的星型胶质细胞,6h表达开始增高,1d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GDNF蛋白到第7天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14d后GDNF阳性细胞消失;在1d,4d两个时间点上,两组阳性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GDNF mRNA主要表达于神经元,1d后达高峰,7d后两者的表达水平继续下降但仍高于正常,14d后降至基础水平,在6h,1d,4d三个时间点上,两组阳性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脑溢安可促进脑出血后GDNF蛋白及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脑出血后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及中药制剂脑溢安的干预作用。方法:用Ⅶ型胶原酶于脑内定位注射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通过Northern杂交与ELISA方法检测出血后脑内NGF与IL-1β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与含量。结果:大鼠脑出血后第1dNGF与IL-1βmRNA表达增加,第2dNGFmRNA下降至正常组水平,第4d、7d低于正常组水平;IL-1βmR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溢安对脑出血后含铁血红素氧合酶 1(hemeoxygenase 1,HO 1)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胶原酶复制大鼠脑出血模型 ,以免疫组化法观察脑出血后脑内HO 1的表达情况 ,计数HO 1的阳性细胞。结果 :脑出血后 ,模型组大鼠脑内HO 1第 12h即有表达 ,第 2d达高峰 ,第 7d仍有表达 ;而脑溢安在第 2 4h即明显增强大鼠脑内HO 1表达。结论 :脑出血后 ,脑内HO 1表达增加 ;脑溢安可能通过上调HO 1的表达 ,实现其神经元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脑溢安颗粒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bcl-2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溢安颗粒 (简称脑溢安 )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机制。方法 :立体定位于苍白球内注射Ⅶ型胶原酶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溢安组与各对照组脑组织内bcl 2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脑组织内bcl 2阳性细胞在 1d开始增加 ,2d达峰值 ,7d时明显减少 ;脑溢安组其bcl 2阳性细胞在 2d ,4d ,7d明显高于模型组。结论 :脑溢安可上调bcl 2表达  相似文献   

7.
脑溢安颗粒对脑出血大鼠脑内IL—6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脑出血大鼠脑内IL-6表达的细胞定位及脑溢安颗粒(简称脑溢安)对IL-6表达的影响,探讨脑溢安治疗脑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胶原酶注射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出血后大鼠脑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蛋白表达及胶质细胞反应。结果:脑出血后6h-4d血肿区域可以检测到小胶质细胞活性,6h-7d血肿外周可以见到星形胶质细胞反应;脑出血后6h血肿区域即有IL-6表达,于72h达高峰,7d时消失。结论:脑出血后大鼠脑内IL-6阳性细胞主要为血肿区域的神经元和激活的小胶质细胞,脑溢安可能通过维持IL-6的上增性表达在脑出血损伤中发挥神经保护和神经营养作用。  相似文献   

8.
脑溢安颗粒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bcl—2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脑安颗粒(简称脑溢安)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机制。方法:立体定位于苍白球内注射Ⅶ型胶原酶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舸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溢安组与各对照组脑组织内bcl-2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脑组织内bcl-2阳性细胞在1d开始增加,2d达峰值,7d时明显减少;脑溢安组其bcl-2阳性细胞在2d,4d,7d明显高于模型组。结论:脑溢安可上调bcl-2表达。  相似文献   

9.
脑出血大鼠脑组织bax表达及脑溢安颗粒的干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脑溢安颗粒 (简称脑溢安 )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机制。方法 :立体定位于苍白球内注射VⅡ型胶原酶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模型组、脑溢安组与各对照组脑组织内bax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脑组织内bax阳性细胞在 6h开始增加 ,1d达峰值 ,4d时明显减少。 1 2h ,1d ,2d ,4d ,7d脑溢安组其bax阳性细胞明显低于模型组。结论 :脑溢安可下调bax表达  相似文献   

10.
脑溢安对脑出血大鼠脑内含铁血红素氧合酶—1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溢安对脑血血后含铁血红素氧保酶-1(heme oxygenase-1,HO-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胶原酶复制大鼠脑出血模型,以免疫组化法观察脑出血后脑内HO-1的表达情况,计数HO-1的阳性细胞。结果:脑出血后,模型组大鼠脑内HO-1第12h即有表达,第2d达高峰,第7d仍有表达;脑溢安在第24h即明显增强大鼠脑内HO-1表达。结论:脑出血后,脑内HO-1表达增加;脑溢安可能通过上调HO-1的表达,实现其神经元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for,PAF)拮抗剂红花黄色素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及心肌白介素细胞-1 β(Interleukin-1 β,IL-1 β)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心梗组和红花黄色素治疗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方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术后24 h治疗组给予腹腔内注射红花黄色素40 mg/(kg·d),心梗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28 d后用Vivid 7型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各组大鼠心功能,计算左室重量指数,用RT-PCR法检测IL-1 β mRNA水平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心梗组和治疗组心功能明显降低(P<0.05);与心梗组比较,治疗组心功能明显好转(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心梗组和治疗组左室重量指数、IL-1 β mRNA水平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和心梗组比较,治疗组左室重量指数及IL-1 β mRNA表达减少(P<0.05).结论:PAF拮抗剂红花黄色素可通过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室重构,调节炎性细胞因子IL-1 β的表达,从而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脑出血大鼠脑内IL 6表达的细胞定位及脑溢安颗粒 (简称脑溢安 )对IL 6表达的影响 ,探讨脑溢安治疗脑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胶原酶注射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 ,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出血后大鼠脑内白介素 6 (interleukin 6 ,IL 6 )的蛋白表达及胶质细胞反应。结果 :脑出血后 6h~ 4d血肿区域可以检测到小胶质细胞活性 ,6h~ 7d血肿外周可以见到星形胶质细胞反应 ;脑出血后 6h血肿区域即有IL 6表达 ,于 12h达高峰 ,7d时消失。结论 :脑出血后大鼠脑内IL 6阳性细胞主要为血肿区域的神经元和激活的小胶质细胞 ,脑溢安可能通过维持IL 6的上增性表达在脑出血损伤中发挥神经保护和神经营养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脑出血模型大鼠脑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的分布以及中药脑溢安对其影响。方法 :通过微量注射器向苍白球内注入Ⅶ型胶原酶 0 .4U建立脑出血模型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脑出血后 2h ,6h ,12h ,1d ,4d ,7d ,6个时间点BDNF的表达变化 ,以阳性细胞计数作为观察指标。结果 :脑出血后 2h ,BDNF主要表达于血肿周围的小胶质细胞 ,6h表达开始增高 ,12h后达高峰 ,以后逐渐降低 ,到第 7天模型组和脑溢安组仍有表达 ,其中在 12h ,1d ,4d ,3个时间点上 ,两组阳性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脑溢安可促进脑出血后BDNF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反复热性惊厥大鼠体内促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反复热性惊厥(febrile seizures,FS)大鼠海马IL-1 β、IL-6和TNF-α的变化特点,以探讨其在FS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NC组),高热对照组(n=12,HC组)和热性惊厥组(n=21,FS组).分别用ELISA和RT-PCR方法测大鼠海马IL-1 β、IL-6和TNF-α蛋白和mRNA水平.结果:①FS组大鼠海马IL-1 β mRNA和蛋白含量明显高于HC组(P<0.05或P<0.01).FS组和HC组大鼠海马IL-6和TNF-α的mRNA及蛋白含量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5).②海马IL-6含量与海马IL-1 β含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536,P<0.01,n=24).结论:IL-1 β参与了FS的病理生理学改变,IL-6和TNF-α与FS相关脑损伤的产生过程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脑出血后丝氨酸/苏氨酸(Serine/threonine Kinase Akt)的表达及中药制剂脑溢安的干预作用。方法:用Ⅶ型胶原酶于脑内定位注射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测脑内有Akt表达的阳性神经元细胞与数目。结果:大鼠脑出血后12h时Akt开始表达增加,4d时Akt达到高峰,7d时仍有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脑溢安治疗组在脑出血后24h,2d,4d,7d各时间占Akt的表达均较模型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大鼠脑出血后Akt表达增加,脑溢安对Akt有上调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从Bcl 2 ,Bax蛋白表达的时相、部位、量的变化特点 ,探讨其与脑出血损伤之间的关系及中药脑溢安对出血损伤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Rosenberg方法复制大鼠脑出血模型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溢安组与各对照组在损伤的不同时相与病理分区中Bcl 2 ,Bax的阳性细胞 ,观察分析两种阳性细胞的变化特征。结果 :出血区可见Bax的表达 ,其阳性神经元形态变化较大 ,损伤较重 ;缺血反应区可见Bcl 2表达 ,其阳性神经元形态正常 ;出血边缘区可见Bax及Bcl 2的表达 ,在 2d ,4d ,7d脑溢安组与模型组比较Bcl 2表达增强 (均P <0 .0 1 ) ;在 1 2h ,1d ,2d ,4d ,7dBax表达降低 (均P <0 .0 1 )。结论 :大鼠脑出血后Bcl 2 ,Bax表达与脑组织损伤程度、时相、部位有关 ;脑溢安能上调Bcl 2表达及下调Bax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探讨脑溢安颗粒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机制。方法:对33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采用脑溢安颗粒(脑溢安组)和西药(西药对照组)治疗,观察患者血清中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西药对照组患者血清中IL-6含量在发病第1d,第3d,第7d均较健康人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且在发病第1d达峰值,第14d已趋于恢复;脑溢安组患者血清IL-6含量在发病第1d,第3d与西药对照组相当,但第7d仍维持较高水平,第14d仍高于健康人对照组,与西药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患者脑出血量越大或病情越重则IL-6水平越高,尤以病程第1d最明显,结论:提示发颗粒能有效地维持急性脑子同血患者血清IL-6含量的恒定表达,在脑出血损伤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脑出血24h内患者血清IL-6产生水平可能预示最终的脑损伤程度,因此测定脑出血急性期血清L-6水平,可能有助于判断脑出血量和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内核因子-κB(NF-κB)p65及IκBα表达的变化及脑溢安对其影响.方法 95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脑溢安组.Ⅶ型胶原酶立体定位法建立脑出血模型,术后3h、6h、12h、1 d、4d、7d分别观察NF-κB p65和IκBα免疫组织化学的变化.结果模型组术后3h即可见NF-κB p65和IκBα表达增强,1d后显著增多,4d达高峰,7d迅速下降.脑溢安组表达规律与模型组一致,但与模型组比较能明显降低NF-κB p65的表达和增加IκBα的表达(P<0.01).结论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内NF-κB p65和IκBα表达增强,脑溢安对其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脑溢安对脑出血大鼠脑内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脑溢安对脑出血大鼠脑内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探讨中药脑溢安颗粒(简称脑溢安)对脑出血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胶原酶注射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应用免疫共沉淀、激酶反应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脑出血大鼠脑内p38MApK活性变化及脑溢安对p38MAPK活性的影响.结果脑出血损伤后1 h p38MAPK活性增强,出血损伤后6 h达高峰,12 h后下降,至24 h p38MAPK活性消失,脑溢安治疗组(简称治疗组)在脑出血损伤后1,6和12h各时间点p38MAPK活性均较模型组减低.结论脑出血大鼠脑内p38MAPK活性增强,脑溢安能抑制脑出血损伤激活的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  相似文献   

20.
郑细良  祁占宁  张亮  方治军  孙智宏 《广西医学》2021,43(22):2694-2698
目的 探究基于Wnt通路下调微小RNA(miRNA)-130a对颅脑损伤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的修复作用.方法 将30只SD健康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和干预组(20只),正常组不给予处理,对干预组大鼠采用Feeney自由落体硬膜外撞击法建立颅脑损伤大鼠模型,共有19只大鼠建模成功.将建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9只)和下调miRNA-130a组(10只).下调miRNA-130a组大鼠每日给予经尾静脉注射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甘酯钠注射液,正常组、模型组大鼠每日给予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3组大鼠均连续注射7 d.干预7 d后,比较3组大鼠海马组织Wnt3a、β-联蛋白(β-catenin)的mRNA及miRNA-130a相对表达水平;比较3组大鼠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下调miRNA-130a组海马组织Wnt3a mRNA、β-catenin mRNA相对表达水平、血清丙二醛、IL-6、TNF-α、MCP-1、NSE水平均升高,血清SOD、BDNF、NGF水平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下调miRNA-130 a组海马组织Wnt3 a mRNA、β-catenin mRNA及miRNA-130 a相对表达水平、血清丙二醛、IL-6、TNF-α、MCP-1、NSE水平均降低,血清SOD、BDNF、NGF水平升高(均P<0.05).结论 基于Wnt通路下调miRNA-130 a表达水平对颅脑损伤模型大鼠进行干预,能够降低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水平,减轻脑组织损伤,促进神经功能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