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抗凝治疗的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相似文献   

3.
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30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用强的松、洛汀新;低分子量肝素组在上述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量肝素40mg皮下注射,每日一次。结果:治疗3周后,低分子量肝素组尿蛋白明显减少,血浆白蛋白明显升高,其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浓度明显降低,D-二聚体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肾功能和血脂治疗前后和两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低分子量肝素治疗组2例出现皮下微小出血点。结论:低分子量肝素有良好的抗凝作用,减少尿蛋白,有利于肾病综合征的早期缓解,且出血副作用小,使用方便,是肾病综合征的理想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30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用强的松、洛汀新;低分子量肝素组在上述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量肝素40mg皮下注射,每日一次.结果治疗3周后,低分子量肝素组尿蛋白明显减少,血浆白蛋白明显升高,其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浓度明显降低,D-二聚体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肾功能和血脂治疗前后和两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低分子量肝素治疗组2例出现皮下微小出血点.结论低分子量肝素有良好的抗凝作用,减少尿蛋白,有利于肾病综合征的早期缓解,且出血副作用小,使用方便,是肾病综合征的理想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5.
患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时存在高凝状态,血液高凝易致肾内凝血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促进肾小球疾病的进展、恶化,严重影响肾病综合征患预后。肝素可防止血管内凝血及肾小球内凝血,具有抗炎活性,还可抑制系膜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合成,是肾小球疾病抗凝治疗的主要用药之一,但易造成出血、血小板减少,需监测凝血指标。低分子量肝素以抗Xa活性为主,抗凝作用强,出血危险性小。为验证低分子量肝素对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2000年1月-2004年6月,我们对26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在激素等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并与24例原发性NS患单纯应用常规治疗进行比较,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我院于 1997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用低分子肝素配合激素等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PNS)患者 32例 ,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6 2例均符合 PNS诊断标准 :1大量蛋白尿。 2 4 h尿蛋白定量大于 3.5 g。 2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低于 30 g/L。 3高脂血症。 6 2例中 5 6例胆固醇大于 6 .2 mm ol/ L ,35例甘油三酯大于 1.5 m mol/ L。 4水肿。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标准排除继发肾病综合征。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治疗组 32例 ,男性 2 4例 ,女性 8例 ,年龄 14~ 6 5岁 ,平均年龄 30岁。对照组 30例 ,其中男性…  相似文献   

7.
陈大坤  陈朝英  陈超  曹力  初梅 《北京医学》2003,25(5):350-351
文献报道肝素可降低尿蛋白的排出量 ,改善肾功能[1,2 ] 。我们于 1998年至 2 0 0 0年用低分子量肝素加泼尼松与肝素加泼尼松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就其疗效进行比较 ,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 :本组 4 0例 ,男 35例 ,女 5例 ;年龄 2~ 14岁 ;均符合我国儿科科研协作组关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 ,随机分入低分子量肝素组(LMHG)和普通肝素组 (HG)。LMHG组男 17例 ,女 3例。HG组男 18例 ,女 2例。肾炎性肾病LMHG 4例 ,HG 3例。2 .方法 :LMHG组给予LMHG 10 0U/kg ,加入到 10 %葡萄糖涪液 10 0ml中…  相似文献   

8.
王凌  易凡凡 《河北医学》1999,5(9):67-68
为了探讨低分子肝素法安明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我们使用法安明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20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1997年5月至1998年7月入院的40例肾综病人,随机分为法安明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所有病...  相似文献   

9.
单纯性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液常处于高凝状态 ,肾小球血管内凝血在肾小球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低分子肝素不仅有抗凝效果 ,而且具有致出血倾向很小、不需实验室监测、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以及与血小板相互作用小等特点。我院于 1998~ 2 0 0 2年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单纯性肾病综合征 30例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共观察 6 0例 ,男 4 6例、女 14例 ;年龄 2~ 14岁 ,平均 5 .3岁。6 0例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1996年 )单纯性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其中APTT缩短 >10s有 13例 ,D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作用、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42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42例患儿均给予正规标准激素治疗,对照组单用激素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两组观察疗程均为4周.观察指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时,测定24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ALB)、血胆固醇(TCHO)、肝功能及凝血指标(PT、APTT及血小板计数).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24h尿蛋白定量均明显下降,且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白蛋白的明显回升及血脂的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观察组治疗后均无肝功能损害.出血倾向无.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好,安全性好,其可以通过多方面的作用来减轻肾脏病变.  相似文献   

11.
对雷公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不同方案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彦  黄建萍  丁洁 《中国医刊》2006,41(2):41-44
目的通过获取雷公藤治疗肾病综合征相关文献,对雷公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不同方案进行评价。方法检索从各医学数据库起始年限至2004年的中英文文献,按照循证医学文献质量分级筛选符合条件的参考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经筛选后中文13篇、英文1篇符合纳入标准,文献质量分级均为Ⅲ级。①单用常规剂量1mg/(kg·d)雷公藤:总有效率84.6%,复发率54.5%。②常规剂量雷公藤合用泼尼松:总有效率88.7%,复发率26.8%。雷公藤疗程3~6个月与6~12个月组比较,有效率及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泼尼松初始剂量2mg/(kg·d)与1mg/(kg·d)组比较,有效率及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常规剂量雷公藤合用泼尼松与单用泼尼松比较,有效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明显降低(P<0.05)。常规剂量雷公藤合用泼尼松与环磷酰胺合用泼尼松两组比较,有效率、复发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单用双倍剂量雷公藤2mg/(kg·d),总有效率90.3%,复发率19.1%。④雷公藤对微小病变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增生性肾炎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病理类型。⑤常规剂量雷公藤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双倍剂量(P<0.01)。疗程3~6个月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6~12个月(P<0.01)。结论常规剂量雷公藤合用泼尼松治疗肾病综合征疗效满意并可以明显减少复发,雷公藤疗程3~6个月或6~12个月、泼尼松初始剂量1mg/(kg·d)或2mg/(kg·d)有效率及复发率相近,但雷公藤长疗程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增加。单用双倍剂量雷公藤疗效好,但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常规剂量甲泼尼龙、泼尼松序贯疗法与常规泼尼松疗法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常规剂量甲泼尼龙、泼尼松序贯疗法能较快的缓解患者的症状。〔结论〕该疗法缩短诱导缓解期,药物副作用较少,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是诱导肾病综合征(PNS)缓解的首选药物,但因需大剂量,长疗程,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合并症。本研究旨在比较不同激素治疗方法,筛选出疗效好、副作用少的给药方法。研究方法 122例PNS患儿随机分为3组,分别按qd、qod和分次疗法施以激素后,劝态观察临床症状、尿蛋白和血液生化检测及副作用等指标,统计学处理采用卡方检验。研究结果qd、qod、分次疗法组有效率分别为97.62%、97.5%、97.5%,三组近期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水肿消退时间及尿蛋白消失时间qod组(分别为17.57±11.1天,46.14±17.8天)较qd组(10.08±7.0天,21.89±15.49天)和分次疗法组(11.47±14.68天,21.62±16.32天)长(P<0.05),后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疗法激素副作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分次疗法组发生率最高,qd组较低,qod组最低。结论对小儿PNS首始治疗应采用每日凌晨顿服法。  相似文献   

14.
84例初发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分别接受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和常规的口服泼尼松诱导缓解治疗,以评价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初发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黄芪治疗老年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中药黄芪治疗老年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对比观察了单用糖皮质激素(I组)与激素+黄芪(Ⅱ组)治疗老年人(年龄≥60岁)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结果Ⅱ组的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为42%和67%,显著高于1组的17%和42%(P<0.05)。而Ⅱ组的复发率仅8%,明显低于Ⅰ组33%(P<0.05)。提示在常规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治疗老年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可明显提高疗效,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和健康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差异,筛选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相关基因,绘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分子肖像,系统阐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分离6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和6例与之匹配的健康儿童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TRIzol一步法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总RNA,再用逆转录-PCR法以Cy5和Cy3分别标记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和健康儿童的mRNA而成为cDNA探针。将两种探针混合后与点有8096条基因的芯片杂交。经严格洗涤后用GenePix4000B扫描仪扫描杂交信号,用GenePix Pro 3.0软件分析扫描结果。结果8096条被检基因中共有418条在PNS患儿和健康儿童的PBMC中存在差异表达,其中128条基因在PNS患儿的PBMC中表达升高,290条基因表达降低,102条基因在本研究的6对PNS患儿和健康儿童配伍对照中均存在差异表达。这102条基因根据功能可分为10类:免疫相关基因、细胞骨架相关基因、信号转录相关基因、细胞周期及增殖凋亡相关基因、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基因复制和表达相关基因、离子通道和转运蛋白相关基因、受体相关基因、代谢相关基因及其它功能尚不清楚的基因。结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是许多相互作用的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尿RBP与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激素敏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测定成人原发生肾病综合征患者尿RBP和NAG,了解患者肾小管功能与肾病综合征激素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和激素治疗8周后尿RBP和NAG含量,根据治疗后尿蛋白水平将患者分为未缓解、部分缓解和完全缓解3组并与正常人作为对照,比较各组间治疗前后肾小管功能指标变化。结果:①各病例组间治疗前尿RBP,NAG和蛋白质水平差异无显著(P>0.05);②激素治疗有效者,尿中RBP和NAG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③三组肾病综合征患者之间治疗后尿蛋白、RBP和NAG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尿RBP可预测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激素敏感性,且效果优于NAG。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了探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病理类型与激素疗效之间的关系。 方法 :对 16年来经肾活检明确病理类型的 410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应用泼尼松治疗的疗效分析 ,初始剂量为 2 m g/( kg· d) ,最大量不超过6 0 mg/d,共用 8周 ,部分迟发敏感的患儿再延长 2周 ;如完全缓解则逐渐减量 ;如部分缓解或不缓解 ,则逐渐减量并加用免疫抑制剂。 结果 :410例中 ,微小病变 ( MCNS) 71例 ,系膜增生 ( Ms PGN) 2 5 5例 ,膜增殖 ( MPGN) 2 9例 ,膜性肾病 ( MN) 2 8例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 ( FSGS) 2 7例 ,对激素治疗完全效应者分别为 91.5 %、79.2 %、2 4.1%、2 1.4%和 2 2 .2 % ,后续治疗仍可取得部分疗效。 结论 :1对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必须尽快明确病理类型 ;2病理类型为 MCNS和 Ms PGN者 ,宜正规、足量地使用泼尼松 ,以达到较好的治疗目的 ;3病理类型为 MN、FSGS和 MPGN者 ,亦宜足量应用 ,即使在足量应用期间疗效不高 ,在后续治疗中仍可取得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曾令丽 《重庆医学》2013,42(17):1968-1970
目的通过观察激素治疗前、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儿童PNS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PNS患儿47例,其中单纯型肾病(SNS)31例,肾炎型肾病(NNS)16例,同时选择2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激素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3+、CD3+CD4+、CD3+CD8+、CD4+CD25+、B细胞和NK细胞比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治疗前SNS组和NNS组患儿外周血CD3+CD4+、CD4+CD25+和NK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或P<0.01),CD3+CD8+和B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1)。激素治疗后,SNS组28例(占90.32%)患儿得到缓解,NNS组11例(占68.75%)患儿得到缓解;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SNS组和NNS组缓解患儿外周血CD3+CD8+和B细胞比例均明显下降(P<0.05),CD3+CD4+、CD4+CD25+和NK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儿童PNS的发病机制可能与CD3+CD4+、CD4+CD25+和NK细胞的下降以及CD3+CD8+和B细胞升高有关,激素可通过调节淋巴细胞各亚群比例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