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使用内镜下专用器械及其他辅助设备对早期消化道肿瘤进行环切、剥离的一项新技术,是治疗黏膜病变的一种合理、简便的内镜微创治疗手段[1]。适用于消化道直径2厘米的广基巨大平坦息肉、局限于黏膜层的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以及来源于黏膜下层、黏膜肌层的小肿瘤,如间质瘤等[2]。ESD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在95%以上,其并发症主要为穿孔和出血。我院2014年8月开展ESD术20余例,2例出现术后出血,其他效果满意,现将2016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内镜下行消化道黏膜下层剥离术中的护理配合措施。方法:对31例内镜下行消化道黏膜下层剥离术的护理配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在护理配合下,本组31例手术病灶均切除,28例为完整切除,3例因出血或病灶位置关系影响视野,最后进行分块圈套切除,全部顺利完成。术后1,2,6,12个月复查,局部切口完全愈合,无残留病灶,无复发迹象。结论:术前认真准备使医疗器械、设备处于完好应急状态,术中娴熟的操作技能与术者默契的护理配合,能够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缩短手术时间,保证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护理配合用于减少胃镜黏膜下剥离术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对72例胃镜黏膜下剥离围术期患者资料的回顾性总结,分析护理配合能否减少胃镜黏膜下剥离围术期穿孔和明显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所有胃内病变均经ESD一次性完整切除,治疗成功率达100%;术中明显出血发生率为4.17%,未见穿孔发生;术后未发生穿孔和出血并发症。结论加强胃镜黏膜下剥离围术期有效护理,能明显减少穿孔和明显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从而为手术成功提供了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5.
6.
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在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它可以对较大的消化道病变实行一次性完整剥离切除,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病变复发率也较低[1].ESD治疗效果与外科手术相似,又能使大部分病人免除了传统手术的风险及术后对生活质量的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广基结直肠息肉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7例广基结直肠息肉患者行ESD治疗,护理方法包括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病情观察。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性剥离病灶,其中术后延迟出血1例,予内镜下成功止血,术中穿孔1例,行内镜下钛夹夹闭治疗,术后恢复良好。结论精心的围术期护理配合,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可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加速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治疗与护理配合方法,以降低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对2012年1月-8月收治的32例胃肠道病变患者行ESD治疗及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患者均安全、成功完成手术。术中出现创面少量出血4例,予电凝、氩气刀或止血夹成功止血;术后24h内出现出血1例,予急诊内镜下止血夹成功止血。无穿孔发生。平均随访3~6个月,均未出现复发或食管狭窄等其他远期并发症。结论在ESD术中正确运用护理程序,做好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观察及并发症的护理是顺利进行手术,减少其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总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15例上消化道肿瘤的护理配合,认为术前护理、术前准备、术中护理配合和术后护理对提高手术疗效和安全性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金属止血夹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中的应用及护理配合。方法:为28例患者术前进行心理护理,做好手术器械准备;术中与手术医生密切配合;术后严密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并做好饮食护理、活动指导、复查时间的指导。结果:1例患者胃窦黏膜下隆起,与固有肌层紧密粘连,剥离失败,在挖除过程中致肌层小孔样穿破,且出血难以控制,转外科开腹手术。另27例患者手术一次成功,其中3例术中出血>100 ml,均在内镜下经氩气刀电凝、金属止血夹成功止血。1例直径>3 cm的直肠广基息肉剥离过程中肠壁出现小裂口,同样用金属止血夹夹闭后保守治疗成功。结论:对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使用金属止血夹并进行精心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总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15例上消化道肿瘤的护理配合,认为术前护理、术前准备、术中护理配合和术后护理对提高手术疗效和安全性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下剥离术治疗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胃镜检查发现的48例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病变患者为入选对象,经超声胃镜明确病变范围及深度,应用IT刀、HOOK刀等进行ESD操作,步骤包括:①病变染色,电刀进行黏膜标记;②黏膜下注射;③环形切开;④黏膜剥离;⑤创面处理,术后应用质子泵抑制剂、黏膜保护剂治疗,病变范围>4 cm者予置入三腔喂养管,行肠内营养,术后第2、6、12月内镜随访,评价溃疡是否愈合,以及病灶有无残留、复发。结果 48例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病变,病灶直径1.3~7 cm,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7.9%(47/48)。术后病理: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3例,灶区癌变3例,均为黏膜内癌。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符合率为89.6%(43/48)。术中出血8例,术后3例迟发性出血,其中1例行外科手术止血,余均行内镜下止血成功;穿孔2例,保守治疗愈合。随访期间,溃疡创面均愈合,1例出现局部复发。结论 ESD作为新兴的微创治疗方法,对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为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早癌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治疗性护理支持对内镜下胃黏膜剥离术(ESD)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105例接受ESD治疗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53例和对照组52例,两组患者遵医嘱实施ESD治疗,对照组患者按传统式ESD治疗前后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术前互动式支持疗法,术中联合支持疗法及术后穴位按摩疗法为一体的治疗性护理支持模式,观察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生命体征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呼吸频率为(23.7±3.2)次/min,平均动脉压(91.5±2.2)mmHg,对照组分别为(27.9±3.5)次/min,(93.8±2.7)mmHg,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420,4.789;P〈0.01);干预组治疗后72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0.82±0.15)分,腹胀缓解时间为(7.65±1.32)h,住院时间为(7.52±1.51)d,对照组分别为(1.07±0.18)分,(11.75±1.58)h,(10.95±1.78)d,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737,14.441,10.655;P〈0.01);干预组治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66%,低于对照组的17.3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565,3.518;P〈0.05)。结论治疗性护理支持可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减轻患者疼痛,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内镜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内镜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护理方法,总结ESD治疗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所有患者于术前给予心理护理、术前评估及术前饮食准备;治疗中完善手术操作器械准备及做好术中技术配合;术后给予一般护理、饮食护理、舒适护理、并发症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 78例患者接受内镜下ESD治疗中,1例(1.2%)患者在术中出现穿孔并发症,后转入外科治愈;3例(3.8%)患者术后出现消化道出血,经内科保守治疗后好转;74例(95%)患者于术后1个月胃镜随访提示手术部位已愈合。结论充分的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是手术顺利与否的关键,是提高治疗质量、减少并发症的保证;术后护理是促使患者早日康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进行ESD治疗的28例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进行总结,所有病例均经过术前护理评估、准备及心理护理、术中护理监护、术后护理预防并发症发生、护理随访4阶段。结果28例患者29处病变中22处病变完整切除,6处病变分块切除,1处病变未能全部切除,完整切除率75.9%,20例随访1~12个月均无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ESD技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可以将较大病变整块切除,但操作过程较复杂、技术难度较大,围手术期护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