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新生儿体温测量部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比较恶性肿瘤患者经锁骨下静脉和经周围静脉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发生血栓性导管堵塞的差异,探讨导管堵塞后应用尿激酶溶栓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将226例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经锁骨下静脉组(A组)113例和经周围静脉组(B组)113例,按常规方法置管及进行导管护理,对发生导管堵塞者记录堵塞时间、尿激酶溶栓时间、溶栓效果。结果 A组发生导管堵塞23人次,发生率20.4%,B组发生导管堵塞5人次,发生率4.4%,总计28例堵管发生的患者中有27例溶栓成功,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肿瘤患者经周围静脉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发生导管堵塞的机会较经锁骨下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低;尿激酶用于中心静脉导管堵塞后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不同途径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发生堵塞及再通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比较恶性肿瘤患者经锁骨下静脉和经周围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发生血栓性导管堵塞的差异 ,探讨导管堵塞后应用尿激酶溶栓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将 2 2 6例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经锁骨下静脉组 (A组 ) 113例和经周围静脉组 (B组 ) 113例 ,按常规方法置管及进行导管护理 ,对发生导管堵塞者记录堵塞时间、尿激酶溶栓时间、溶栓效果。结果 A组发生导管堵塞 2 3人次 ,发生率 2 0 .4 % ,B组发生导管堵塞 5人次 ,发生率 4 .4 % ,总计 2 8例堵管发生的患者中有 2 7例溶栓成功 ,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肿瘤患者经周围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发生导管堵塞的机会较经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低 ;尿激酶用于中心静脉导管堵塞后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规律性尿激酶溶栓治疗对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6例颈内静脉双腔导管留置时间大于3个月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3例,观察组在常规导管护理的同时,每月定期1次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导管护理方法.观察比较两组透析前抽吸导管通畅情况,透析中血流速度、回路静脉压、血流不畅需导管干预的例数及因栓塞更换导管的例数.结果 观察组透析前抽吸导管通畅情况、透析中血流速度、回路静脉压、血流不畅需导管干预的例数及因栓塞更换导管的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规律性尿激酶溶栓治疗,可有效地维持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的功能,延长导管使用时间,提高透析效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尿激酶与普通肝素封管液封管在血液透析患者股静脉长期置管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血液透析中心接受治疗的股静脉置管患者46例,随机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肝素封管,观察组采用尿激酶封管。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液透析血流量及导管栓塞、感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液透析血流量优于对照组(P<0.05),导管栓塞及感染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尿激酶封管可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提高导管的血液透析效率与质量,减少了治疗过程中堵管及感染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综合观察及评价规律尿激酶封管法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心静脉导管中的使用效果。方法将24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尿激酶封管组、肝素封管组以及尿激酶肝素混合封管组,6个月后观察比较3组临床各项指标:透析血流量、导管通畅度、因栓塞更换导管次数以及三组单次抽吸导管不畅例次、动静脉反接发生例次及相关护理干预情况。结果尿激酶封管组的导管通畅度、透析血流量与肝素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尿激酶封管组的导管通畅度、透析血流量与肝素尿激酶混合封管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使用尿激酶封管后,留置导管因栓塞而需更换的次数明显减少。尿激酶组因上机前发生单次抽吸导管不畅或动静脉反接事件时需护理干预例次较肝素组明显减少,较混合组无明显差异。结论糖尿病肾病透析置管患者可规律性使用尿激酶封管。此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透析置管的通畅度,减少了上机前发生抽吸导管不畅事件的例次以及透析过程中血流量不畅时需护理干预的例次,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导管的使用寿命,同时也减免了部分长期留置导管封管的费用。  相似文献   

6.
定期尿激酶溶栓对长期留置导管透析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40例长期留置导管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2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封管;观察组每月定期用尿激酶溶栓,观察血流速度、静脉压,导管功能和透析充分性。结果与常规组比较,观察组血流速度显著提高(P〈0.05),静脉压显著下降(P〈0.05),导管功能良好,患者透析充分。认为对长期留置导管行血液透析患者定期使用尿激酶溶栓,可预防导管血栓形成和改善导管功能。  相似文献   

7.
姚淑兰  林璟华  肖龙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5):2618-2620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及纤维鞘形成的护理对策.方法:50例中心静脉导管功能不良的患者通过严格的无菌技术操作,使用导管内尿激酶溶栓的护理手段预防及处理导管失功.结果:50例患者中进行120次尿激酶溶栓,成功93次,透析时血流量满足治疗要求,患者无发热、皮疹、出血、栓塞等不良反应.其中8例高凝患者根据出凝血时间、血液黏稠度和纤维蛋白原等,调整抗凝剂及尿激酶剂量.9例反复溶栓无效,拔管后重新建立血管通路.结论:严格按照置管常规和护理常规进行操作是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导管溶栓疗法治疗在长期血液透析导管血栓形成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2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22例长期血液透析导管血栓形成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尿激酶微量泵入导管内溶栓;选取2019年1月1日~6月30日收治的22例长期血液透析导管血栓形成患者为观察组,采用负压虹吸原理尿激酶导管内溶栓。比较两组导管溶栓效果、不良反应、尿激酶用量、透析机静脉压、最大稳定血流量。结果: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的溶栓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溶栓1个月后透析机静脉压低于对照组(P0.05),最大稳定血流量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尿激酶导管内溶栓治疗长期血透导管血栓具有良好的效果,但负压虹吸原理溶栓治疗效果更佳、治疗时间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纯肝素封管频次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影响。方法对4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均行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及血液透析治疗,并采用纯肝素(肝素钠注射液)封管液对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封管。观察40例患者封管频次间隔2、3、4、5、7d血流量及导管通畅率、导管半通畅率、导管栓塞率。结果 40例患者的封管频次间隔2~5d血流量较封管频次间隔7d多,导管通畅率明显高于封管频次间隔7d,导管半通畅率、导管栓塞率均明显低于封管频次间隔7d(均P<0.05)。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纯肝素封管频次间隔2~5d时,既可延长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寿命,提高血液透析的充分性,又减少封管的次数。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0.
人造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后围介入治疗期间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造血液透析瘘管血栓阻塞后经肱动脉顺行介入置管溶栓期间的护理措旋及临床价值。方法经同侧肱动脉顺行穿刺插管,先以导丝、导管松解、碎裂血栓,再留置导管持续溶栓,术中团注10万U尿激酶,随后微泵2万U/h维持溶栓,部分狭窄段行球囊成形术,分析围手术不同时期的护理实践及效果。结果19例经介入置管溶栓及球囊成形后18例开通,开通率达94.7%,血栓形成时间〈72h为17例,24h内溶栓再通17例(100%),尿激酶用量在30-80万U;血栓形成时间〉72h为2例,1例部分溶栓再通,以球囊扩张后开通,1例溶栓超过48h后出现局部血肿,放弃溶栓。结论经肱动脉介入顺行碎栓、溶栓在维持血液透析管通畅方面安全、有效、简便而且微创。围介入治疗期间恰当的护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尿激酶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进行溶栓的疗效,探讨简单、安全、有效的溶栓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3例患者43例次局部注射尿激酶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资料,比较溶栓前后的部分凝血活酶活化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结果 23例患者共行43例次溶栓治疗,成功33例次占76.7%,未见不良反应.溶栓治疗与血栓形成的时间有关,与年龄、透析年限及内瘘使用时间无关,溶栓前后APTT、Fbg、INR、PT、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尿激酶对动静脉内瘘溶栓治疗操作简单,创伤小,成功率较高,不良反应少,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小剂量尿激酶溶解透析患者深静脉导管内血栓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宝砖  邱为  唐玫  王济东 《临床荟萃》2007,22(22):1602-1605
目的回顾分析小剂量尿激酶溶解深静脉导管内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3例深静脉置管的血液净化患者并发29例次深静脉导管内血栓形成,给予尿激酶(12 500~25 000 kU/L)1.0~2.0 ml导管内浸注,观察溶栓效果,尿激酶浸注30分钟后导管未通畅重复治疗1次,其中19例患者监测了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浓度(FG)等凝血指标,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0例患者进行26例次导管内浸注尿激酶,30分钟内血栓溶解24例次,2例重复1次溶栓成功,1例溶栓失败,尿激酶用量20 000~850 000 U,19例患者监测PT、APTT延长,但Plt和FG浓度无明显变化,所有患者未出现出血等副作用。结论深静脉导管血栓形成应用小剂量尿激酶导管内浸注溶栓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序贯给药法对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冠脉再通的疗效。方法205例AMI患者随机分成序贯组(溶栓前肝素-尿激酶-溶栓后肝素)107例,和对照组(98例)。尿激酶溶栓前序贯组先用肝素5000U,而对照组只用安慰剂(尿激酶-肝素)。结果序贯组的早期冠脉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1.03%和52.04%,P<0.01,前者的ST段回落和T波反转也明显快于后者。两组出血并发症相似。结论静脉溶栓序贯给药法明显提高早期冠脉再通率而不增加出血危险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局部尿激酶溶栓治疗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疗效、影响因素及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28例44例次局部注射尿激酶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柃形成患者的资料,观察疗效、影响因素及护理资料.结果 28例共44例次溶栓,32例次溶通占72.7%.溶栓成功率与血栓形成时问及有无附壁血栓形成明显相关.溶通组有53.13%患者发生再栓塞,再栓塞的发生率与有无附壁血栓及原发病有关,糖尿病患者再栓塞的发牛率高.尿激酶量≤60万U溶通例数达81.3%,栓塞≤36 h溶通例数达96.9%.常见的副作用为皮下血肿、鼻衄及牙龈出血.注意溶栓时穿刺进针部位及方向对溶栓效果及减少副作用十分必要.结论 局部尿激酶溶栓治疗内瘘血栓形成操作简单,溶通率高达72.7%,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溶栓效果与血栓形成时间、有无附壁血栓及原发病有关.溶栓用尿激酶剂量以不超过60万U为佳,溶栓时机应选择在内瘘栓塞24 h以内,最多不超过36 h.溶通后尿激酶及低分子肝素维持治疗可预防溶通后再发栓塞.注意溶栓时穿刺进针部位及方向对溶栓效果及减少副作用.溶栓期间建议采用临时血管通路减少内瘘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尿激酶应用对慢性肾衰竭静脉置管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纤维蛋白鞘形成的防治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10月收治的慢性肾衰竭静脉置管长期血液透析患者85例,根据防治导管纤维蛋白鞘形成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组置管首次透析后即开始采用尿激酶封管法和滴注法防治导管纤维蛋白鞘形成;对照组置管首次透析后先采用常规肝素封管,待出现导管功能不良时再开始采用尿激酶封管法和滴注法防治导管纤维蛋白鞘形成。观察比较两组透析6个月后导管功能不良发生次数和首次导管功能不良出现时间;两组透析1、3及6个月时的血流量及静脉压;两组透析前及透析6个月时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部分凝血酶时间;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导管功能不良发生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首次导管功能不良出现时间明显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透析3、6个月时观察组血流量明显大于对照组,静脉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6个月时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仅对照组PT降低(P<0.05);观察组透析6个月时PT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早期应用尿激酶可有效防治慢性肾衰竭静脉置管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纤维蛋白鞘形成,且安全性良好,是一种防治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功能不良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In occluded hemodialysis catheters, thrombolytic agents are used to dissolve fibrin clots, reestablish blood flow and allow the patient to continue with hemodialysis treatment. Prior to 2001, urokinase was the indicated fibrinolytic for hemodialysis catheter thrombolysis. However, when urokinase became unavailable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Hanover Regional Medical Center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 a protocol for the use of another fibrinolytic, reteplase, to lyse catheter occlus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to assess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reteplase in opening occluded catheters in a series of patients receiving hemodialysis. Between January 1 and June 30, 2002, 59 patients could not complete dialysis, because of either poor arterial blood flow or elevated venous resistance. Reteplase, 0.4 U, was administered to the lumen of occluded catheters. After 30 min dwell times, the lumens were aspirated. If flow could not be sufficiently reestablished, a second reteplase dose was administered. Efficacy endpoints were defined as the ability to complete hemodialysis and achieve flow rates of > or =250 ml/min. Safety endpoints were defined as the occurrence of allergic reactions or bleeding. Eighty-five percent (50/59) of the patients were able to complete their hemodialysis session following reteplase administration, with 70% (41/59) able to sustain blood flow rates of > or =250 ml/min. Of the 50 patients who successfully completed dialysis, 66% (33/50) required only one 0.4-unit dose of reteplase per lumen while 34% (17/50) required a second dose. No instances of bleeding or allergic reactions were noted.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尿激酶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及护理措施和要点。方法回顾性总结29例患者通过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围术期的护理。结果29例患者利用导管直接尿激酶泵入血栓内溶栓治疗后患肢肿胀、疼痛感消失,无1例发生肺栓塞、出血情况。结论尿激酶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给予健康宣教,心理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妥善固定导管,使用溶栓药的护理,预防感染的护理,可提高溶栓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并总结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联合置管溶栓在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疾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介入血管疼痛科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应用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联合置管溶栓治疗18例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其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所有18例患者均使用了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来处理血管闭塞段,治疗后闭塞段均得到了有效开通,其开通率为100%,术中术后均未出现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联合置管溶栓在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疾病方面具有疗效显著、创伤小、安全性高等优点,可以作为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的一种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药在治疗长期留置血液透析导管晚期功能不良中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我科在2004年8月至2008年12月间出现深静脉长期留置血液透析导管晚期功能不良且需反复行尿激酶导管内溶栓治疗的维持血透患者共16例。16例患者均在尿激酶导管内溶栓开始1个月后在溶栓的同时加用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肠溶片0.1g每日1次和盐酸噻氯匹定0.25g每日1次。统计加用抗血小板药前后1个月内尿激酶导管内溶栓次数及尿激酶总用量;并在用药1个月后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与用药前做对比;同时收集用药后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结果16例患者在加用抗血小板药前尿激酶导管内溶栓治疗次数为(2.56±0.72)次/月,尿激酶总用量(114.35±33.28)万U/月;加用抗血小板药后尿激酶导管内溶栓治疗次数为(0.63±0.46)次/月(P〈0.01),尿激酶总用量(13.74±6.82)万U/月(P〈0.01)。用药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无显著性差异。加用抗血小板药后有1例患者反复出现皮下瘀斑。结论抗血小板药可以减少长期留置血液透析导管晚期功能不良治疗时的尿激酶导管内溶栓次数及尿激酶用量.有效防治长期留置导管晚期功能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