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调查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状况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294例呼吸内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47例患者予一般护理;干预组147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PSQI)和自制睡眠质量影响因素量表调查患者睡眠质量和影响因素,并比较两组患者效果。结果294例患者中67.3%存在睡眠障碍;患者PSQI总分、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得分分别为(9.17±2.54),(1.55±0.64),(1.43±0.68),(1.48±0.73)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5.563,-10.467,-7.856,-7.998;P<0.01);PSQI量表其他维度得分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睡眠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显示,躯体不适为主要影响因素,占38.4%;护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PSQI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存在睡眠障碍。通过消除陌生感、创造舒适的睡眠条件和环境、维持正常的睡眠周期、满足患者的睡眠习惯、健康教育、药物辅助促进睡眠等护理干预措施,能减轻患者的睡眠障碍,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式呼吸对女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方法将80例女性精神分裂症合并睡眠障碍的患者利用随机数发生器随机分为干预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除进行常规护理外,同时进行腹式呼吸干预,每日1次,共8周,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治疗前PSQI各分子及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治疗后PSQI比较总分[(6.33±1.33)比(8.07±1.94)]、主观睡眠质量[(0.90±0.67)比(1.33±0.92)]、催眠药物[(0.57±0.50)比(0.83±0.55)]、日间功能障碍[(0.65±0.48)比(1.18±0.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97,-2.37,-2.13,-4.00;P均〈0.05),干预组患者治疗后的PSQI总分、主观睡眠质量、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4.44,2.83,2.36,3.21;P均〈0.05);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催眠药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式呼吸训练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睡眠障碍,方法简单易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睡眠综合护理对哮喘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以寻求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入住本院的216例哮喘患者按入院先后时间段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在相同治疗方案基础上,对照组( n =110)行哮喘住院患者的常规护理,干预组( n =106)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调整睡眠环境、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合理应用睡眠药物及心理护理等睡眠综合护理干预。入院后1~2d内及出院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价两组患者睡眠质量。【结果】出院时干预组PSQI得分(6.87±1.27)分较入院时(9.01±1.73)分显著下降,且明显低于对照组(9.00±1.98)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1),但对照组前后得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睡眠综合护理可以提高哮喘住院患者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社区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出院或门诊睡眠质量指数评分大于7的患者80例,按匹配对照原则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40例,在常规睡眠护理基础上实施联合认知行为、支持性干预和健康教育的综合护理干预即Cognitive Behavior Support Education干预(以下简称"CBSE干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前后均采用睡眠质量量表(PSQI)、睡眠个人信念与态度量表(DBAS)对两组患者进行睡眠状况测评。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患者PSQI得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睡眠信念与态度得分显著改善(P〈0.01)。结论 :CBSE干预可显著改善社区稳定期COPD患者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9月收治的老年COPD患者82例作为对照组,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5月收治的老年COPD患者71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干预、营养指导、康复训练和跟踪指导。出院6月后,观察两组的血气分析、肺功能和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血气分析、肺功能指标及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 PaO2为(94.6±5.2) mmHg、PaCO2为(37.8±4.0)mmHg,对照组的分别为(87.5±4.8),(45.7±3.9)mmHg,观察组的血气分析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2.556,3.014;P<0.05);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肺活量(VCmax)、最大呼气流速峰值分别为(1.70±0.21)L、(2.49±0.31)L、(3.24±0.82)L和(4.56±1.83)%,对照组的分别为(1.63±0.20)L、(2.30±0.26)L、(2.89±0.80)L和(3.52±1.64)%,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73,2.355,2.965,3.284;P<0.05);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会活动、抑郁和焦虑评分分别为(32.82±1.68),(16.59±1.84),(15.24±1.75),(15.69±2.21)分,对照组分别为(41.96±2.13),(22.59±2.42),(22.47±2.29),(22.86±2.32)分,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26,3.278,3.360,3.297;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患者的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改善均有积极意义,并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保护动机理论,促进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建立健康行为,控制高血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44名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在接受基于老年高血压保护动机理论的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干预。采用生理指标、健康行为、自制老年高血压保护动机问卷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各生理指标、健康行为得分及保护动机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研究组收缩压为(136.85±15.32)mmHg,舒张压(80.78±10.54)mmHg,胆固醇(4.49±0.83)mmol/L,服药依从性得分为(7.69±0.76)分,自我效能得分为(18.03±1.75)分,易感性得分为(18.32±3.04)分;对照组分别为(139.28±13.44) mmHg、(89.25±8.78)mmHg、(5.33±0.91)mmol/L、(7.24±1.04)分、(16.82±1.97)分、(16.56±4.22)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5,5.17,4.98,3.36,3.69,2.11;P<0.05);两组患者干预6个月后腹围、血压测量频次、定期复诊率、自测血压情况、自备血压计情况及保护动机问卷中严重性、内外部奖励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地促进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形成保护动机,建立健康行为,控制高血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营养状况对COPD患者睡眠的影响。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量表(SGA)测评248例COPD患者的营养状况与睡眠质量,并分析其关系。结果248例COPD患者中正常或轻度营养不良占65.0%,中度营养不良占32.2%,重度营养不良占2.8%;PSQI总分>7分者占92.7%,PSQI总平均分为(10.01±2.87)分;正常或轻度营养不良患者PSQI总分(8.86±1.71)分,中重度营养不良患者PSQI总分(11.24±1.8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83,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性、睡眠紊乱、日间功能障碍、PSQI总分与COPD患者的营养状况有关( P<0.05)。结论 COPD患者营养状况越好,其睡眠质量则越好,加强营养状况可以改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呼吸困难、运动耐力、生活质量及急性发作控制率的影响。方法将82例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社区护理干预治疗,其余治疗相同。12个月后观察各组患者呼吸困难、运动耐力、生活质量及急性发作控制率的变化。结果12个月后,干预组患者呼吸困难评分下降[(2.81±1.12)分比(2.34±0.90)分]、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总分下降[(168.9±65.4)分比(108.6±42.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6.23,6.87;P〈0.05);干预组患者急性发作控制率为70.73%,对照组为29.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21,P〈0.01)。结论社区护理干预对COPD稳定期患者的康复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以自我管理模式为指导的护理干预对肾移植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随机将192例受试者分为研究组99例和对照组93例,研究组在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和一般随访治疗的基础上,以自我管理模式为指导,实施护理干预,包括集体教育、小组讨论、个别指导及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来实现有效的自我管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和一般随访治疗。于干预前和干预后3个月采用肾移植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及肾移植患者生活质量量表测量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生活质量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生活质量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9.25,-6.65;P<0.05)。研究组干预前及干预后的自我管理行为得分分别为(93.22±3.28),(100.44±4.44)分,生活质量得分分别为(12.16±1.46),(10.92±0.92)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11,5.01;P<0.05)。结论以自我管理模式为指导的护理干预能提高肾移植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及生活质量,对于预防排异反应、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患者应用院外服务计划的实践成效。方法将86例COPD患者按照住院号的奇偶数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3例,干预组实施院外服务计划,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和随访。两组患者出院后30,60,180 d后进行西雅图阻塞性肺疾病问卷( SOLDQ)的测量。结果经6个月干预,干预组患者的疾病复发次数、再入院次数及体质量指数分别为(1.08±0.53),(0.68±0.30),(22.64±3.60),优于对照组的(2.57±1.12),(1.70±0.80),(17.55±2.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957,-3.549,3.078;P<0.05)。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认知水平入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干预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认知水平评分为(15.23±3.59)分,高于对照组的(13.27±3.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6,P<0.05);出院前,两组患者的SOLD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干预组患者的生理功能、情绪功能、护理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4.300,10.673,11.231;P<0.05)。结论院外服务计划的实施可以提升COPD患者自我管理认知能力,减少疾病复发次数及再入院次数,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跟踪式综合康复护理模式对农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的影响。方法将92例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6例,干预组患者采用跟踪式综合康复护理模式,即依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卫生服务站,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呼吸功能、运动、营养、心理等康复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及自行锻炼,比较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两组患者肺功能、George呼吸问卷(SGRQ)评分、急性发作例次数及住院例次数。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用力肺活量(FVC)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FVC和FEVl占预计值百分率分别为(1.824-0.14)L和(63.67±7.1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67±0.11)L和(53.29±6.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5.54,6.90;P〈0.01);干预前两组患者SGR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SGRQ评分为(43.6±8.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5.4±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6,P〈0.01);干预组与对照组无急性:发作的患者例数分别为27例和12例,因急性加重而住院的例次分别为6例次和15例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分别为9.8g,5.36;P〈0.05)。结论跟踪式综合康复护理模式能有效改善农村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护理干预对老年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老年内科住院患者120例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进行一般护理及相关睡眠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睡眠知识宣教、维持正常的睡眠周期、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结果入院时PSQI积分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入院第一周、二周时两组PSQI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观察组更加明显(P〈0.05)。认为老年住院患者存在睡眠障碍,护理干预可以提高其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级心理护理对心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焦虑、抑郁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82例接受心胸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对照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常规心理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分级心理护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抑郁自评量表( SDS)评价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心理状况;同时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价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睡眠质量。结果术后15 d,研究组SAS评分和SDS评分分别为(37.68±3.41)、(38.12±3.17)分,分别低于对照组的(41.23±3.07)、(41.82±2.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954,8.847;P<0.05)。术后15 d,研究组PSQI总分为(6.99±0.86)分,对照组为(9.02±1.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56,P<0.05);PSQI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及日间功能障碍各维度评分研究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分级心理护理能够改善心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焦虑和抑郁心理,同时能提高患者术后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模式应用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120例,采用数字表随机分配的方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内科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干预组给予一系列针对性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当天,干预组与对照组焦虑评分分别为[(30.27±7.18),(36.58±8.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6,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分别为95.0%和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3, P <0.05);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综合评定各维度评分分别为躯体功能(49.32±1.23)分、社会功能(71.54±3.67)分、心理功能(50.34±1.67)分、物质生活状态(48.57±2.23)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8,1.98,1.35,1.85;P<0.05)。结论护理干预模式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乙肝患者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方法将80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3周后采用医学应对问卷(MCMQ)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比较两组患者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感。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MCMQ得分中面对分量表得分为(27.93±5.84)分,高于对照组,回避、放弃分量表得分为(10.91±5.90),(4.94±1.09)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65,2.24,9.73;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后面对、回避和放弃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回避和放弃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GSES总分为(20.50±5.50)分,低于观察组(30.35±5.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38, 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后GSES 总分及各条目均分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改变慢性乙肝患者的医学应对方式,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我管理对肝胆疾病手术患者围术期相关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肝胆疾病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增加自我管理干预。于患者入院的第1天、手术后第7天和出院前1 d应用中文版记忆症状评估量表( MSAS-Ch )对患者进行评估;于入院的第1天和出院前1d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症状得分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前对照组患者记忆症状评估得分为(0.82±0.36)分,生活质量总分为(11.15±3.11)分;研究组患者记忆症状评估得分为(0.79±0.34)分,生活质量总分为(11.77±3.0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469,1.110;P>0.05)。入院第1天对照组患者症状水平得分为(0.82±0.36)分,术后第7天为(0.84±0.23)分,出院前1 d 为(0.62±0.18)分;研究组分别为(0.79±0.34),(0.43±0.21),(0.18±0.09)分,两组症状得分的时间效应、分组效应和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干预后生理领域得分高于干预前;研究组干预后生活质量总分和6个领域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生理领域外,生活质量总分和其他5个领域得分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我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减轻肝胆疾病手术患者的相关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渐进性放松训练联合刺激控制疗法)对改善乳腺癌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56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接受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为期18周的认知行为治疗。干预前和干预结束后分别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PSQI各项得分和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PSQI量表总分及睡眠质量、入睡潜伏期、睡眠时问、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认知行为疗法能有效改善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患者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癌痛护理干预对于缓解肝胆外科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癌性疼痛的应用效果和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肝胆外科恶性肿瘤患者120例,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 n=60)和干预组( n=60)。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癌痛护理干预。采用数字疼痛评分表(NRS)、癌症疼痛控制障碍问卷(BQ)和中文版癌症患者生命质量通用量表(FACTG)评价两组患者癌性疼痛程度、对癌痛自我控制障碍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平均癌痛程度得分分别为(1.63±0.53),(3.14±0.87)分,最严重癌痛程度得分分别为(3.64±1.39),(4.89±1.78)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53,-2.135;P<0.05)。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癌痛自我控制障碍的总均分别为(1.08±0.32),(2.84±0.47)分,生活质量总均分分别为(3.56±1.03),(2.34±0.81)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85,2.101;P<0.05)。干预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4.57±5.13) d,对照组为(22.14±6.44)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974,P<0.01)。结论癌痛护理干预能有效地缓解肝胆外科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癌性疼痛,提高患者癌痛自我控制水平和生活质量,能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日期,建议将其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脑干缺血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00例脑干缺血合并睡眠障碍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n=56)和对照组(n=44)。对照组给予脑干缺血患者常规护理和常规药物治疗,针对睡眠障碍患者遵医嘱予艾司唑仑1mg每晚睡前服用。干预组除了以上治疗外,在整个住院期间进行了综合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匹兹堡得分分别为(11.01±4.42)、(12.84±1.0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分别为(2.01±0.42)、(8.01±1.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情况,护理人员有必要为出现睡眠障碍的患者提供睡眠认知及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全程护理干预模式在老年腹股沟疝患者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补片修补术治疗的应用实际成效及其可行性。方法将接受疝环充填式无张力补片修补术的192例老年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全程护理干预模式,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对医院工作的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情感状况、精力评分分别为(27.71±3.21),(21.45±2.06),(21.34±2.20),(17.33±2.35),(22.44±2.25)分,均高于对照组各项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95,5.21,6.56,6.84,13.24;P<0.05);观察组对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满意率为92.71%(89/96),高于对照组77.08%(74/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11.691, P<0.01)。结论全程护理干预模式对老年腹股沟疝患者术后护理效果明显,有助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身体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