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目的:探索心脏空搏下心内直视手术的方法。方法:47例心脏病患者在不使用心脏停搏液于心脏跳动下手术。建立体外循环后,将上、下腔静脉回心血流引入氧合器,使心脏处于空搏状态,维持窦性心律,灌注流量为60~120 m l·kg- 1 ·m in- 1。平均鼻咽温度维持在34℃。结果:全组病例全部康复,未出现低心排、肾衰、心律失常及空气栓塞等并发症。结论:空搏下心内直视手术是一种可选择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心脏不停跳下先心病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院以往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方法采用阻断主动脉和灌注停跳液进行心内直视修补术。自1997年10月~1998年2月,我们采用目前国内最新方法,心脏不停跳下进行先心病心内直视手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空搏下行心内直视手术,免除了因阻断主动脉所致的心肌缺血缺氧性损害和再灌注损伤,使全身各脏器功能得到保护,具有很大的临床实用价值。1995年6月至1998年7月,我院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空搏下行心内直视手术87例,除一例在转流过程中引起脑部并发症死亡外,其余均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年龄2岁~45岁。男55例,女32例。病种:在先天性心脏病中房缺38例,其中合并三尖瓣重度关 相似文献
4.
小切口心脏不停搏心内直视手术8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胸壁小切口、心脏不停搏技术行各种心内直视手术的方法及效果.方法:84例患者经右胸前外侧小切口(57例)或胸骨下段小切口(27例),同时应用浅低温(32±1℃)体外循环心脏不停搏技术施行各种心内直视手术.包括房间隔缺损2 1例,室间隔缺损33例,部分房室管畸型6例,肺动脉瓣狭窄、双腔右心室及法洛三联症各3 例,Ebstein综合征2例,左房粘液瘤1例,风心二尖瓣成形1例、换瓣11例.结果:手术死亡1例为术后低心排综合征,余均痊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及晚期死亡.体外循环时间51.24±21.15 min,上下腔静脉阻断时间35.07±18.76 min,术后呼吸机辅助6.02±2.80 h,胸腔引流量202.35±65.84 ml.结论:联合应用右胸前外侧或胸骨下段小切口及心脏不停搏微创技术,适用于绝大部分心内直视手术,达到手术安全、创伤小、出血少、外表美观、保持胸廓连续性和良好的心肌保护等效果. 相似文献
5.
1985年9-1994年10月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15例,人武部治愈本文着重总结我院开展心内直视手术的体会。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分析42例〈3岁的婴幼儿在不阻断升主动脉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的效果。方法:42例患儿均常规建立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不做心脏停跳液灌注,转机后立即阻断上下腔静脉,其中11例小体重复杂先心者降温,使心脏完全停跳后行心内操作,余31例均在浅低温或常温心脏跳动下行心内操作,体外循环时间10 ̄87min,平均37.64min。结果:本组42例死亡2例,余40例均痊愈出院。经术后半年随访36例,无任 相似文献
8.
不停搏心脏直视手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 报道60例不停搏心内直视手术的经验,旨在通过与传统停搏心脏手术的比较,探讨该术式的优点及提高该手术安全性的可行措施。方法 采用静脉复合麻醉,全身肝素化,常规插管,浅低温下建立体外循环,根据病种不同选择手术切口,在心脏搏动状态下进行心内直视畸形矫治术。结果 1例术后48h出现脑空气栓塞,经高压氧舱治疗2周后恢复。 相似文献
9.
常温或低温体外循环下阻断腔静脉,不阻断升主动脉和冠状动脉血流进行心脏直视手术167例,十余病种。在心脏跳动或诱颤下实施手术,最大限度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本组手术死亡率1.1%(2/167),余病例术后恢复顺利,无低心排综合症或脑部等并发症。就该方法的利弊和安全性进行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0.
常温下心脏空跳中心内直视手术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常温下心脏空跳中心内直视手术的方法和意义。方法:以对比的方法,将72例病人分成A、B两组:A组以传统的升主动脉阻断、灌注冷停搏液,心内无血状态下完成手术。B组在并行循环下完成心内手术不阻断升主动脉,不灌注冷停搏液,不降温,鼻温在并行续降下控制在34-35℃之间,心脏在空跳下完成心内手术。结果:常温下心脏空跳中完成心内直视手术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减轻心脏缺血和缺氧损害,有效地避免了心肌再灌注损伤,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取得了较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灌注的临床应用前景。方法46例浅低温心内直视手术,只阻断上、下腔静脉,不阻断升主动脉,不灌注停跳液,建立体外循环后缓慢自然降温至31~33℃,在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完成心内畸形纠正术。结果全组手术过程和术后恢复均顺利,无心律失常和术后低心排等并发症发生,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该方法是一种接近生理状态下的体外循环灌注法,避免因心脏停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和再灌注所造成的损伤,能最大限度保护心脏功能,获得较为理想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2.
13.
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手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评价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方法 应用体外循环动物模型进行研究,将牛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头。I组为低温体外循环冷晶体停搏心内直视手术组,Ⅱ组为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组。结果 尽管阻断钳开放后两组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均有所升高,但组间比较Ⅱ组代表心肌损伤的各项指标均优于I组:I组阻断钳开放即刻及开放后30min血清CK-MB,丙二醛(MDA)显著高于Ⅱ组,三磷酸腺苷(ATP)显著低于Ⅱ组;而代表血细胞破坏情况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I组显著低于Ⅱ组。结论 常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避免了低温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心肌损害,具有明确的心肌保护作用,但仍存在一定的心肌损伤。另外,这种手术方式存在血液成分破坏较重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评价不停跳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和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患者25例(A组),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患者20例(B组),取心肌组织作TUNEL细胞凋亡检测,比较分析术前和术后心肌细胞凋亡率并参照围手术期肌钙蛋白T(cTnT)检测。【结果】两组患者均无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的发生。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组(0.003±0.002)和B组(0.004±0.003)术前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组(0.012±0.008,P〈0.001)和B组(0.006±0.004,P〈0.001)均高于术前;A、B两组术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差别有明显差别(P〈0.05)。围手术期cTnT水平A组在CPB末和术后2 h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本实验提示不停跳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引起心肌细胞凋亡和心肌损害小于停跳手术。 相似文献
16.
心脏跳动下手术对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评价心脏不停跳手术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心肌保护作用的效果。方法房间隔缺损(ASD),肺动脉瓣狭窄(PS)和室间隔缺损(VSD)患者共5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不停跳组)和对照组(停跳组)。实验组在体外循环(CPB)浅低温(31—34℃)、心脏跳动状态下施术;对照组在冷晶体停跳、中度低温(28—30℃)CPB下手术。分别在术前、术后2、6、24h采集血标本,检测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心肌钙蛋白I(cTnI)含量;分别在心内操作开始和结束时剪取小块右房组织,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变化;同时观察术中CPB时间和阻断时间)。结果不停跳组CPB时间较停跳组短(P<0.01),腔静脉阻断时间长于停跳组主动脉阻断时间(P<0.05)。不停跳组术后LDH、AST活性低于停跳组,SOD活性高于停跳组,MDA、cTnI含量低于停跳组。心内操作完毕后不停跳组较停跳组心肌超微结构变化小,线粒体肿胀轻。结论 心脏不停跳手术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心肌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8月-2006年10月共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28例。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取乳内动脉、大隐静脉及桡动脉,使用心肌表面局部固定器及冠状动脉塞子,连续缝合搭桥共62支,平均(2.2±0.8)支。结果全部手术成功,无死亡病例,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随访3~24个月,所有患者心绞痛均明显缓解。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临床效果好,费用低,手术安全,减少体外循环术后并发症,适宜单、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和具有高风险因素的患者。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报告了我院外科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共14例,心内直视手术以及术前诊断、术后处理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