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创伤严重程度的多发伤患者血清心肌酶谱指标[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水平变化及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中心功能障碍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择多发伤患者67例,根据多发伤患者入院创伤危重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标准将其分为轻度多发伤组(20例)、中度多发伤组(26例)及重度多发伤组(21例);并根据MODS标准,将其分为MODS组及非MODS组。比较创伤后第1、2、3天重度多发伤组、中度多发伤组及轻度多发伤组LDH、AST、CK-MB、CK水平。比较创伤后第1、2、3天MODS组及非MODS组LDH、AST、CK-MB、CK水平比较。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LDH、AST、CK-MB、CK与多发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多发伤患者合并胸腹部位、多发伤患者伴MODS中的心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LDH、AST、CK-MB、CK对多发伤患者伴MODS中的心功能障碍的预测价值。 结果 重度多发伤组APACHEⅡ评分、MODS例数及MODS评分高于中度多发伤组及轻度多发伤组,中度多发伤组APACHEⅡ评分、MODS例数及MODS评分高于轻度多发伤组(P<0.05)。创伤后第1天、第2天、第3天,重度多发伤组、中度多发伤组、轻度多发伤组LDH、AST、CK-MB、CK水平均呈逐渐降低趋势,重度多发伤组LDH、AST、CK-MB、CK水平均高于中度多发伤组、轻度多发伤组,中度多发伤组LDH、AST、CK-MB、CK水平均高于轻度多发伤组;MODS组和非MODS组LDH、AST、CK-MB、CK水平均呈逐渐降低趋势,MODS组LDH、AST、CK-MB、CK水平均高于非MODS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 Spearman 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第1天、第2天、第3天,LDH、AST、CK-MB、CK水平与多发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多发伤患者合并胸腹部位呈正相关、多发伤患者伴MODS中的心功能障碍均呈正相关(P<0.05)。第1天,多发伤患者伴MODS中的心功能障碍ROC曲线显示,LDH、AST、CK-MB、CK对多发伤患者伴MODS中的心功能障碍有预测价值(P<0.05)。 结论 血清心肌酶谱指标水平随多发伤患者病情加重而升高,其与多发伤患者创伤严重程度、胸腹部位及发生MODS中的心功能障碍呈正相关,且是多发伤患者发生MODS中的心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分析64层螺旋CT在未启动创伤中心与启动创伤中心的多发伤患者中应用前后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对比2017年第1季度和2018年第1季度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多发伤患者,排除未能入组患者后,最终纳入53例,2017年第1季度未启动创伤中心的患者26例(对照组)和2018年第1季度启动创伤中心的患者27例(实验组),观察两组患者CT检查时间、CT报告时间、住ICU费用、住院费用、住院天数、转归、致残例数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CT检查时间、住ICU费用、住院费用、住院天数、转归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而实验组在CT报告时间、致残例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启动创伤中心的多发伤患者,CT报告时间显著缩短,显著减少致残率,因此及时正确的出具CT报告对临床医生的抢救治疗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多发伤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血清胆碱酯酶(ChE)的变化,探讨其与患者伤情及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关系。方法多发伤患者62例根据有无MODS发生分为MODS组(31例)与非MODS组(31例)。测定2组伤后第1、2、3、5、7、14天的PCT及CRP水平及伤后24 h内的血清ChE水平,评定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值,观察患者MODS情况。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1例为健康对照组,测定PCT、CRP及血清ChE水平。结果多发伤患者创伤后不同时段PCT及CRP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均升高,MODS组和非MODS组PCT及CRP水平于创伤后第2天达到峰值,之后随着时间变化逐渐下降。MODS组PCT水平较非MODS组高,而CRP水平第7、14天高于非MOD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ChE含量健康对照组高于MODS组和非MODS组,非MODS组高于MOD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与PCT值呈正相关(r=0.625,P=0.000),而与CRP值无明显的相关性(r=0.047,P=0.718),与血清ChE值呈负相关(r=-0.935,P=0.000)。结论多发伤患者PCT及CRP水平动态变化及血清胆碱酯酶值测定可有效判断伤情,对预测继发性MODS发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多发伤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合并肺部感染中的预警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6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多发伤患者45例为多发伤组,另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正常人群20例为对照组,多发伤组根据是否发生ARDS分为非ARDS组(29例)和ADRS组(16例);ARDS组患者每天动态做简易临床肺部感染评分(sCPIS评分),根据sCPIS评分是否>6分分为肺部感染组(13例)和非肺部感染组(3例),分别于伤后第1、3、5、7天测定血清PCT水平.结果多发伤组伤后第1、3、5、7天PCT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RDS组患者伤后第3、5、7天PCT水平较非ARDS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组伤后第1、3、5、7天PCT水平较非肺部感染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PCT水平测定对多发伤所致ARDS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有较好的预警价值,sCPIS评分结合血清PCT能更好地判断ARDS患者是否合并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炎性因子IL-6、IL-8、IL-10、TNF-α在多发伤中的作用,及对严重多发伤继发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预测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急诊外科2009~2012年就诊的严重多发伤患者40例(多发伤组),分为MODS组(8例)和非MODS组(32例)。分别于发病就诊后第0、5、1、2、3、5、7天静脉取血,测定IL-6、IL-8、IL-10、TNF-α的含量,并与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对照。结果多发伤患者组IL-6、IL-8、IL-10、TNF-α的含量在每个时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伤患者IL-6、IL-8、IL-10、TNF-α的含量在伤后即升高,第1~3天达峰值后开始下降,下降后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MODS组TNF-α、IL-6、IL-8的含量在就诊后前3天均明显高于非MODS组(P<0.01),MODS组IL-10的含量在就诊后2~5天均明显高于非MODS组(P<0.01)。结论严重多发伤后能引起明显的细胞因子反应,伤后动态观察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6、IL-8、IL-10、TNF-α水平的变化,有助于病情的评估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CK)和相关炎性介质在多发伤患者血清中的动态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2013年5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住院治疗的多发伤患者56例作为研究组,并根据入院伤情进一步分为轻度创伤组(n=16)、中度创伤组(n=29)、重度创伤组(n=11),动态观察多发伤患者病情变化情况。根据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判标准,将56例患者分为MODS组(n=19)和非MODS组(n=37)。分别对各组患者伤后第1、3、7、14 d血清Mb、CK、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进行检测。同法测定2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相应指标作为对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多发伤患者血清Mb、CK、IL-6和TNF-α水平在伤后第1、3、7、14 d均显著升高(P0.05)。多发伤轻、中、重度创伤组血清Mb、CK、IL-6和TNF-α水平在伤后第3 d升至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其中血清Mb、CK、IL-6和TNF-α水平在第3 d时与同组间不同时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伤后第1 d,患者血清Mb、CK、IL-6和TNF-α水平水平在MODS组和非MODS组亦有显著差异(P0.05)。Mb、IL-6和TNF-α判断MODS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27~0.817、0.641~0.890、0.197~0.544。结论 Mb、CK、IL-6和TNF-α的动态变化与多发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变化趋势及预后具有一定相关性。多发伤患者血清Mb、IL-6和TNF-α水平增高对预测继发性MODS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创伤后炎症反应与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动态变化的关系。方法:对71例脑创伤患者,根据其体温、血中自细胞数量等指标分为炎症组和非炎症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不同时间点的外周血EPC,并结合患者的其他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创伤后24h内外周血中的白细胞均显著升高,而EPC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伤后4d开始升高,7d达到峰值,此后逐渐下降;伤后第4、7、14天炎症组患者白细胞数均显著高于非炎症组,但两组间血中EPC数量在第4、7天无显著差异,仅在伤后第14天,炎症组外周血中EPC明显高于非炎症组(P〈0.001);非炎症组逐渐下降并回归正常。结论:炎症组相对于非炎症组脑创伤患者,炎症期外周血中EPC明显升高,可能为抗炎因子动员所至,为机体自身保护的启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早期外周血淋巴细胞变化趋势与预后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 观察入院后连续5 d血常规中淋巴细胞变化趋势并进行分组, 第1组: 淋巴细胞减少后在5 d内恢复正常; 第2组: 淋巴细胞减少后未恢复正常; 第3组: 淋巴细胞一直处于正常水平, 并记录各组患者在住院28 d后的转归情况。对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了解创伤早期淋巴细胞变化趋势与预后间的关系。同时, 为排除年龄的影响, 依据年龄是否≥65岁进行分层, 并根据住院时间是否≥28 d分为住院时间延长组和住院时间非延长组, 在不同年龄组中分别探讨淋巴细胞变化与住院时间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患者83例, 其中男性66例, 女性17例, 主要受伤机制为车祸伤和高处坠落伤, 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e score, ISS)为(30±11)分。根据连续5 d淋巴细胞变化趋势分组, 第1组32例, 第2组33例, 第3组18例。第2组33例患者中, 在住院28 d内死亡5例, 死亡率为15.2%(5/33), 未出院9例, 均高于其他两组(P < 0.05)。进一步按年龄进行分层后, 发现在高年龄患者中淋巴细胞处于低水平是住院时间≥28 d的危险因素, 但在低年龄患者中, 发现中性粒细胞持续偏高与预后不良相关。结论: 严重创伤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一直处于低水平与预后不佳密切相关, 尤其在高年龄患者中明显, 淋巴细胞可作为一项可靠指标用于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9.
检测 5 0例近日无感染史的创伤手术男性患者 ,创伤评分 (ISS)均 >2 5 ,随机分为对照组 2 5例 ,受血组2 5例。受血组于创伤后急诊入院 ,入院后急诊手术 ,术中异体血输注 80 0~ 12 0 0ml,次日、第 3天、第 7天 9时采末梢血检测淋巴细胞计数 ,对照组除不输血外方法同受血组。创伤后受血组与对照组比较 ,药物治疗、手术经过均相似 ,且第 1天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下降明显 (P <0 .0 5 ) ;第 3、7天淋巴细胞计数有不同程度降低 (P <0 .0 1)。结果提示 ,手术期输血可致免疫功能紊乱 ,主要表现为循环淋巴细胞数量减少 ,因此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必须输血者 ,应考虑用自体输血和有针对性的成份输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水平变化及与创伤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66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伤组(ISS评分<16分)21例和重伤组(ISS评分≥16分)45例,再把重伤患者分为并发DIC组(12例)与未并发DIC组(33例).另1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采外周静脉血1次,其余组分别于伤后1、3、7 d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应用ELISA方法测定血浆TM浓度.结果 轻伤与重伤组血浆TM水平伤后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重伤组又明显高于轻伤组.非DIC组伤后TM水平迅速降低,DIC组TM水平先升高后降低,DIC组的TM水平显著高于非DIC组.结论 创伤后急性期TM水平的升高程度不仅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而且与创伤后DIC的发生显著正相关.因此,测定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性期外周血浆TM水平变化对预测创伤后DIC的发生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镇痛镇静对重型脑损伤患者早期心率变异性(HRV)及血清儿茶酚胺的影响,明确重型脑损伤患者早期使用镇痛镇静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单中心、前瞻性、非随机对照、开放研究。收集起病48 h内入住外科重症病房(S IC U )的重型脑损伤患者3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镇静组15例在入住S IC U后即予咪达唑仑及舒芬太尼持续镇痛镇静,非镇静组19例按S IC U常规治疗。连续3 d监测所有患者同一时间段24 h动态心电图;连续4 d检测所有患者每天8:00血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收集同期24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镇静组及非镇静组的血清儿茶酚胺的水平与正常参考值比较均升高(P<0.05),非镇静组儿茶酚胺水平较镇静组高,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组和非镇静组的 HRV各指标水平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短期预后评估中镇静组的昏迷天数、总住院时间均明显小于非镇静组(P<0.05)。结论重型脑损伤可引起血清儿茶酚胺升高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镇痛镇静可以改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减少儿茶酚胺分泌,改善短期预后,但仍需大样本的研究以证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坏疽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单纯性阑尾炎三种病理类型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体征及多层螺旋CT(MSCT)征象特点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9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41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37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12例,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进行MSCT扫描,分析所有患者MSCT图像征象并与最终病理结果对照,比较不同病理类型急性阑尾炎患者MSCT征象特点差异。结果单纯性阑尾炎组患者CR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较化脓性阑尾炎组、坏疽性阑尾炎组均显著较低(P0.05);化脓性阑尾炎组CR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较坏疽性阑尾炎组显著较低(P0.05)。单纯性阑尾炎MSCT显示阑尾轻微肿胀,阑尾处边缘不清,管腔内存在液体样的阴影;化脓性阑尾炎阑尾明显肿胀,边界模糊,可见絮状以及条索状的阴影,盲肠壁增厚;坏疽性阑尾炎阑尾明显增粗,阑尾周围积气明显,阑尾与盲肠壁增厚,边界模糊不清。结论急性阑尾炎不同病理类型临床表现不典型,而MSCT征象具有典型差异性,MSCT对诊断不同病理类型急性阑尾炎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年龄及饮酒因素对电动车事故创伤患者损伤模式和严重程度的影响,以期优化其外科诊治。方法 选取因电动车事故而就诊的620例成人患者进行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根据患者血液酒精浓度分为饮酒组和清醒组,分别对其受伤模式及严重程度进行分析。结果 老年组较青年组更容易受到四肢损伤及多发伤。饮酒组较清醒组更易发生头面部损伤,损伤程度更重,同时饮酒组年龄更轻。结论 电动车事故中老年组与中青年组伤害模式不同,四肢伤与多发伤在老年组发生的可能性更大,且四肢伤更严重。此外,饮酒还会影响电动车事故的伤害模式,增加头面部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预见性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用于治疗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2年1月间于我院治疗的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160例,其中行预见性一次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患者88例为实验组,行分两次进行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72例为对照组,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治疗的死亡率、术后恢复情况,判断预见性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用于治疗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预见性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用于治疗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可以明显降低手术的死亡率,对于术后的恢复情况,同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行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炎症因子水平均较术前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开腹手术比较,腹腔镜手术在急性阑尾炎患者的治疗中有效性和安全性更高,临床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721例确诊为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前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回顾性研究,分析白细胞分类计数能否提示该疾病严
重程度,寻找阑尾炎穿孔的最佳血常规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沙市某大型三甲医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普外科行阑尾
切除患者共721例,分析白细胞分类计数与急性阑尾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利用ROC曲线评估白细胞分类计数指标对阑尾炎穿
孔的诊断价值,找到最适指标截断值。另设置验证组467例,用以评价截断值的诊断能力。结果随急性阑尾炎严重程度变化
幅度最大的是淋巴细胞百分比,提示阑尾炎穿孔的白细胞分类最佳指标是淋巴细胞绝对值,其小于1.83提示可能存在穿孔,灵
敏度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结论淋巴细胞降低对辅助判断急性阑尾炎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获得性肺部感染的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487例SICU出院患者中的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487例SICU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内获得性肺部感染96例,感染率为19.71%,颈椎外伤伴高位截瘫、重度胸外伤、多发伤和颅脑损伤重症患者是肺部感染的高危人群,重症监护病房肺部感染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78.67%),且多为多重耐药株;G+球菌以MR-SA为主,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结论 SICU患者医院内获得性肺部感染发生率较高,致病菌仍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应建立SICU获得性感染监测制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多发伤的临床特点,探讨早期预测多发伤严重度、预后的有关指标及综合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收入ICU的137例多发伤患者的致伤原因、治疗方法、早期血乳酸及离子钙水平、ISS评分,同时按ISS评分、预后及有无合并颅脑损伤分组。结果多发伤主要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伤(82例,59.85%)、坠落伤(27例,19.7%);主要受伤部位颅脑损伤(43例,31.4%)、腹部和骨盆损伤(38例,27.7%)、胸部损伤(22例,16.1%);死亡组患者早期血乳酸水平、ISS评分显著高于存活组患者(P〈0.01),死亡组患者早期离子钙水平显著低于存活组患者(P〈0.01),合并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多发伤致病因素复杂,早期血乳酸离子钙水平和ISS评分对评估创伤患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一定的意义,以损伤控制为主导的综合治疗特别是重视颅脑损伤的治疗是多发伤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外科重症监护室(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SICU)中限制性使用三代头孢菌素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对照研究门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SICU自2004年4月至2005年3月(Ⅱ组-对照组)和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Ⅰ组-干预组)收治的患者,对Ⅱ组实施限制性使用三代头孢菌素策略。比较两组SICU中临床诊断为肺部感染患者的痰培养结果,了解该策略对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真菌检出率的影响;对照两组间治疗性抗革兰阳性球菌和抗真菌药物的累计使用数量;统计两组总体死亡率和感染相关死亡率。结果 两组的一般情况,包括患者的性别构成、平均年龄、APACHEⅡ评分、以及SICU治疗时间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中肺部感染患者痰标本中革兰阴性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23.1%和20.2%(P = 0.192);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检出率分别为24.8%和15.9%(P = 0.000);真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0.0%和4.8%(P = 0.000);治疗性抗革兰阳性球菌及抗真菌药物用量明显降低;Ⅱ组中患者的感染相关病死率显著低于Ⅰ组。结论 SICU中限制性使用三代头孢菌素策略未能显著降低肺部感染患者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在痰标本中的检出率,但有助于减少MRSA和真菌引起的感染,降低临床感染相关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Intensive care for severe head injury patients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secondary brain injury. However, in a resources constraint environment and limited availability of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beds in the hospitals, not all severe head injury patients will receive ICU care. This prospective study is aimed to evaluate the outcome of severe head injured patients who received ICU and general ward care in Sarawak General Hospital (SGH) over a 6-month period. A total of thirty five severe head injury patients were admitted. Twenty three patients (65.7%) were ventilated in general ward whereas twelve patients (34.3%) were ventilated in ICU. Overall one month mortality in this study was 25.7%. Patients who received ICU care had a lower one month mortality than those who received general ward care (16.7% vs 30.4%), although it was not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Multivariate analysis revealed only GCS on admission (OR 0.731; 95% CI 0.460 to 0.877; P=0.042) as the independent predictive factor for one month mortality in this stud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