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藜芦醇对皮肤癣菌抗菌活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6种常见皮肤癣菌的体外抗真菌活性,为临床应用和新药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的产孢丝状真菌药物敏感试验方案(M38-A),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RES对常见皮肤癣菌的抑菌情况及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RES对羊毛状小孢子菌、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的MIC90分别是0.128 g/L、0.032 g/L、0.064 g/L、0.256 g/L和0.128 g/L.结论 RES对上述常见5种皮肤癣菌有较强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奥硝唑体外抗厌氧菌的活性.方法:采用GAM肉汤稀释法测定111株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奥硝唑对大多数厌氧菌均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奥硝唑对厌氧球菌MIC90为0.25~1.00 μg/ml,厌氧无芽胞阴性杆菌为1.0~4.0 μg/ml,拟杆菌为2.0μg/ml,普雷沃菌为4.0μg/ml,卟啉单胞菌为1.0μg/ml,梭菌为32 μg/ml.结论:奥硝唑对大多数厌氧菌有较好的体外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龙牡洗剂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 按<中国药典>2005版洗剂项下配制洗剂并进行性状鉴别、pH值检查、特征鉴别实验、稳定性实验、留样常温观察及过敏实验,保证制剂稳定、安全.以临床皮肤科常见致病菌为受试菌,测定洗剂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 龙牡洗剂的MIC、MBC接近,白色念珠菌为0.0625 g/ml,金黄色葡萄球菌0.125g/ml,绿脓杆菌0.125g/ml,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表皮癣菌属、青霉属、交链孢属为0.0625 g/ml,显示强力抗菌活性.结论 龙牡洗剂有一定的抑菌和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4.
桑柏生发方的体外抑真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桑柏生发方的体外抑真菌效果。方法通过稀释法测定了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桑柏生发方搽剂对3种常见致病真菌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糠秕马拉色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MIC均为31.25 mg/mL,但无杀菌作用。结论桑柏生发方搽剂在体外对3种常见致病真菌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5.
红色毛癣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与种株特异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红色毛癣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与其种株特异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检测红色毛癣菌对7种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并对红色毛癣菌的基因型、表型、分离部位等与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进行相关性研究. 结果:不同基因型、表型及不同部位分离的红色毛癣菌菌株对特比萘芬、萘替芬、伊曲康唑的MIC值范围较集中(分别为0.016~0.032、0.032~0.063、0.25~1 μg/ml),且前两者的MIC值更小(众数均为0.032 μg/ml),而对酮康唑和氟康唑的MIC值范围则相差较大(分别为0.25~2、1~32 μg/ml). Wilcoxon秩和检验显示,红色毛癣菌对特比萘芬、萘替芬、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等4种抗真菌药物的MIC与基因型、表型、分离部位的不同无显著相关.结论:红色毛癣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可能与基因型、表型或分离部位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绵马贯众中3种间苯三酚类成分进行研究,并考察它们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3种真菌的抑菌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色谱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对化合物进行鉴定.采用M38-A2微量稀释法,筛选单体化合物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3种真菌的抑菌活性,并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 分离得到3个间苯三酚类化合物,分别为白绵马素AA,三环黄绵马酸ABB、黄绵马酸AB;3个化合物对红色毛癣菌的MIC分别为160、60、70 μg/mL,对犬小孢子菌的MIC分别为140、90、80 μg/mL,对须癣毛癣菌的MIC值均>160 μg/mL.结论 3个间苯三酚类化合物对3种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红色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的活性均优于须癣毛癣菌.  相似文献   

7.
国产盐酸加替沙星对临床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国产盐酸加替沙星 (gatifloxacin)与司帕沙星 (sparfloxacin)对临床分离株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 (minimuminhibitoryconcentration ,MIC)。结果盐酸加替沙星对肺炎克雷伯菌、沙雷菌、不动杆菌、变形杆菌和产气肠杆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MIC50 均≤ 0 .0 91 2 μg/ml;其它敏感细菌依次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MIC50 0 .1 4 9μg/ml)、表皮葡萄球菌 (MIC50 0 .8μg/ml)、铜绿假单胞菌 (MIC50 1 .4 5 2 μg/ml)、阴沟肠杆菌 (MIC50 1 .796 μg/ml)、粪肠球菌 (MIC50 6 .4 μg/ml)、大肠杆菌 (MIC50 1 5 .0 4 6 μg/ml)和枸橼酸杆菌(MIC50 2 9.788μg/ml)。盐酸加替沙星对所试菌株的抑菌作用均相当或高于阳性对照药司帕沙星 ,其中对大肠杆菌高 6倍 ,对表皮葡萄球菌高 3.4倍 ,对肺炎杆菌、变形杆菌和不动杆菌高 1倍。结论盐酸加替沙星对所试菌株有着较高的抗菌活性 ,为广谱抗菌药 ,在体外的抗菌作用优于或相当于司帕沙星 ,尤其是对大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杆菌、变形杆菌和不动杆菌明显优于司帕沙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沙棘果提取物对泌尿生殖道易感菌体外抑菌效果.方法 运用试管二倍稀释法联合琼脂平板法测定提取物对9种常见泌尿生殖道易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 沙棘果提取物对泌尿生殖道常见条件致病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 其中,对白色念珠菌和其他念珠菌抑菌作用较强,其MIC为0.125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MIC均为0.25mg/ml.结论 沙棘果提取物对泌尿生殖道常见条件致病菌有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9.
临床分离皮肤癣菌289株体外药敏试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酮康唑、萘替芬、特比萘芬及酮康唑、萘替芬联合应用对临床分离致病皮肤癣菌的体外抗真菌活性.方法:参照M38-P方案并适当调整试验参数,对289株临床分离致病皮肤癣菌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其中包括红色毛癣菌210株、须癣毛癣菌51株、絮状表皮癣菌10株、玫瑰色癣菌6株、石膏样小孢子菌5株、断发癣菌5株、疣状癣菌2株.结果:酮康唑、萘替芬联合应用对皮肤癣菌的MIC值较低,单用酮康唑、单用萘替芬对皮肤癣菌的MIC值较高.结论:联合用药优于单用酮康唑、萘替芬,联合用药与特比萘芬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苦参生物碱、黄酮及其单体(苦参碱、氧化苦参碱、苦参酮、槐属二氢黄酮G、5-methyl-Kushenol C、三叶豆紫檀苷和高丽槐素)对不同菌株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 采用96孔板微量稀释法测定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薄层色谱-直接生物自显影法测定药物的抑菌检测限(LOD);纸片扩散法测定苦参黄酮单体的抑菌圈直径大小.结果 苦参总生物碱、总黄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范围分别为4.95~31.64 mg/mL和7.50~31.64 mg/mL,对大肠埃希菌的MIC值范围分别为1~4 mg/mL和1~4 mg/mL.苦参生物碱单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LOD值均大于10 μg;黄酮单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LOD值为1.3~2.5 μg,对大肠埃希菌的LOD值小于1.3 μg.各黄酮单体中,槐属二氢黄酮G抑菌作用最强,其次是苦参酮和高丽槐素,三叶豆紫檀苷无抑制作用.结论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苦参总黄酮及单体的抑菌效果均优于苦参总生物碱及其单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