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冯华云  龚坚  汤礼军 《四川医学》2010,31(8):1066-1067
目的探讨增加肝细胞糖原含量能否拮抗缺血肝脏肝细胞凋亡及相关机制。方法制备糖原含量显著不同的3组兔肝脏模型(A组、B组及C组),在各组肝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检测肝组织内肝细胞凋亡及SOD、MDA水平。结果 3组肝脏于再灌注1h,组织内可见明显的肝实质细胞凋亡现象,其凋亡细胞数量依次为,A组〉B组〉C组,且3组彼此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此时各组肝组织中SOD活性及MDA含量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增加肝细胞内糖原含量可显著拮抗肝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肝细胞凋亡。其间,肝细胞糖原可能是通过抑制肝组织内氧自由基的产生而达到拮抗肝实质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细胞凋亡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是局部环境生理或病理性变化引起的、由自身内部机制调节的一种主动的并按一定程序进行的细胞自发性死亡方式.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过程中血清、腹水及肝脏各种原因造成的肝损伤都可以出现肝细胞凋亡,肝细胞凋亡是肝脏损伤的表现及机制之一,大量的肝细胞凋亡可造成肝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发展至肝衰竭.因此,了解重症胰腺炎时肝细胞凋亡的机制将有利于重症胰腺炎肝脏损伤的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3.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临床常见于休克、肝叶切除及肝移植等外科手术中,常常引起术后肝脏代谢障碍和组织结构破坏甚至远隔脏器损伤.肝脏的缺血和随后的血液再灌注可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导致肝细胞发生程序性凋亡,这一过程被认为在肝脏缺血再灌注后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细胞凋亡的发生依赖于细胞内基因的调控和信号的转导,其基本途径包括两种:死亡受体途径和线粒体途径.近年来研究发现通过阻断肝细胞内程序性凋亡的级联信号,抑制肝脏缺血细胞凋亡来减轻肝脏损伤,可以作为改善肝移植、休克和肝叶切除术预后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并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临床肝移植过程中离体供肝低温保存-再灌注期间肝实质细胞凋亡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应用细胞凋亡原位末端标记法并结合电镜观察,检测低温保存时间分别为0、3、6、及9h的4组兔肝脏在低温保存-再灌注过程中肝细胞凋亡发生情况,同时,对4组肝脏再灌注前、后组织内氧自由基相关指标进行测定。结果 各组肝脏于低温保存后的再灌注期间,组织内可见明显的肝实质细胞凋亡现象,且低温保存时间延长的肝脏,再灌注后凋亡  相似文献   

5.
细胞凋亡是近年医学研究的热点,已经证明它在人类多种组织存在并与许多疾病有关。对肝脏凋亡的研究发现在肝脏主要的细胞中,包括肝细胞、枯否细胞、内皮细胞和星状细胞等,由Fas途径介导的凋亡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加强对它的研究对于暴发性肝衰竭、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以及肝脏肿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绪明  曾思恩 《华夏医学》2006,19(6):1290-1292
细胞凋亡是一种基因调控下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凋亡在生物胚胎的发生、器官形成发育、成熟细胞的新旧交替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发生发展中等,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死亡因子Fas(CD95)和其配体FasL(CD95L)相互作用而介导细胞的凋亡。肝硬化是由于肝细胞弥漫性的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3种病变反复交错进行,最终导致肝脏变形、变硬的一种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研究发现Fas信号转导及调节机制在肝硬化中对肝细胞凋亡和肝星型细胞凋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干预Fas介导的细胞凋亡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肝缺血再灌注前后肝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探讨临床手术中肝缺血再灌注与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为更好地预防或减轻临床肝脏手术中造成的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细胞凋亡测定法(TUNEL法)测定肝缺血再灌注前后肝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肝门阻断前与肝门开放时和关腹前肝细胞的凋亡指数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门阻断前肝细胞的凋亡指数高于肝门开放时和关腹前肝细胞的凋亡指数(P〈0.01);肝门开放时肝细胞的凋亡指数高于关腹前肝细胞的凋亡指数(P〈0.01)。结论研究表明肝脏手术中,在肝细胞短时间(15min左右)缺血后的再灌注损伤中,肝细胞凋亡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呈负相关,它并不是术后早期肝细胞损伤的一种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TGF-β1在阻塞性黄疸肝组织中的表达,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方法运用Wistar大鼠建立阻塞性黄疸模型,观察肝脏病理变化及血清胆红素的变化;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脏组织中TGF-β1的表达;并运用原位末端标记方法检测肝细胞凋亡。结果:Wistar大鼠结扎胆总管后,胆红素急剧升高,术后1周可见肝脏表达TGF-β1,肝细胞出现大量的凋亡,纤维组织少量增生。术后2周.TGF-β1表达原细胞凋亡达到高峰,纤维组织大量增生。术后3周,纤维组织占据肝脏组织大部分.细胞凋亡相对减少,仍可见大量的TGF-β1表达。结论在阻塞性黄疸中,肝脏表达大量的TGF-β1与肝细胞凋亡、纤维化及机体免疫功能抑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脏癌前病变过程中肝细胞凋亡的变化及Fas和FasL的表达,以期为肝脏疾病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采用腹腔注射二乙基亚硝胺(DEN)制备大鼠肝脏癌前病变模型,生化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α-L-岩藻糖苷酶(AFU)、甲胎蛋白(AFP)和癌胚抗原(CEA)。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使用DNA电泳法检测肝细胞的凋亡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Fas和FasL的表达与分布。结果对照组大鼠光镜下肝组织结构正常,模型组大鼠肝细胞肿胀,肝小叶内可见灶性坏死伴炎性细胞浸润,同时逐渐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及肝细胞再生。模型组1~8周和9~12周大鼠血清ALT、AST、γ-GT和AFU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9~12周大鼠血清ALT、AST、γ-GT和AFU活性高于1~8周,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AFP和CEA均正常。对照组无细胞凋亡,模型组大鼠肝脏细胞呈明显的DNA梯状条带。对照组大鼠肝组织中未见Fas和FasL表达,模型组Fas和FasL主要表达在肝脏细胞胞浆。结论大鼠肝脏癌前病变时,肝细胞凋亡增加可能与凋亡相关基因Fas和FasL表达增加有关。肝脏癌前病变大鼠肝细胞凋亡增加,可能是肝损伤加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肝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限细胞凋亡和增殖变化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完全缺血后再灌注不同时限肝细胞凋亡和增殖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为临床肝脏手术时抗损伤处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以假手术组为对照;应用FCM检测及透射电镜技术对SD大鼠肝缺血30min再灌注0,0.5,1,3,6.12,24,48,72,96h的肝细胞凋亡及增殖变化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随再灌注时限的延续肝细胞呈现连续性的非典型性细胞凋亡和增殖反应病理变化。经历了潜伏期、急性期、交错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缺血再灌注诱发的肝细胞凋亡开始于急性期。可波及大多数肝细胞。但只有少数细胞发生凋亡,这些细胞在交错期病变加重,在恢复期死亡并逐渐被吞噬清除。而大部细胞则在急性期之后终止凋亡而向恢复结构与功能的途径发展。结论在短时间缺血后、再灌注可诱发少数肝细胞凋亡。大多数肝细胞经历短暂的凋亡前期反应后则进入恢复阶段,最终结果是肝脏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正>自噬又名自我消化,是细胞生长、发育以及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关键途径[1]。在细胞生长发育过程中,细胞内需消化的蛋白质、细胞器等会被多层膜结构包被的形成自噬体,溶酶体参与并降解其所包被的内容物,从而细胞完成自身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近年来,研究发现细胞自噬与多种肝脏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为此本文对细胞自噬及其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1细胞自噬1.1定义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中一种依赖溶酶体的、用于  相似文献   

12.
细胞凋亡(apoptosis)或细胞程序性死亡(PCD)是组织发育形成和功能维持的必需生理现象,其突出特征是染色质有控降解和新的蛋白质的合成。当PCD出现反常调控时,可促使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许多肝脏疾病中都有细胞凋亡的发生。本文就肝细胞凋亡与肝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覃后继 《右江医学》2004,32(6):600-601
既往认为肝细胞凋亡是一种生理现象。同肝脏大小、结构及功能的调节有关。近年来研究表明。肝细胞的异常凋亡(增强或减弱)与许多疾病的形成密切相关,包括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病毒感染等。在各种急慢性肝损伤中也可观察到异常的细胞凋亡现象。如嗜酸性小体即肝细胞凋亡小体。目前已证明病毒感染、毒性物质、酒精和辐射等均可诱发肝细胞凋亡。特别是在病毒感染所造成的肝损害机制中,肝细胞的异常凋亡是主要机制之一。是肝细胞损伤的早期改变。下面就肝细胞异常凋亡及其治疗措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细胞渭亡(apoptosis)是一种生理现象,但也可见于病理过程,因此广泛地发生于各个生理的或是病理的器官组织。为了更好地了解肝脏疾病的病理发生,2000年底,在日本的宇部召开了山口肝脏病学讨论会第12届年会,其主题是肝细胞的分化、坦殖与渭亡的信号系统调控。与会者皆为肝脏病学的世界著名科学家。本书即这次年会的精彩论文汇编。其主要论题有:一个与肝脏特异基因表达和肝脏干细胞相关的显性抑制性螺旋—环—螺旋蛋白—HHM;肝炎病人肝组织中的一种神经干细胞RNA结合蛋白—抗原musashi—1的表达;利用肝脏干细胞重组肝组织以及NF—κB对TNF—α和Fas诱导的肝细胞凋亡的调控;维甲酿诱导的肝细胞癌的凋亡—“克隆缺失”治疗(Clonal Deletion Therapy)的分子基础;正常肝细胞和肝癌细胞的细胞周期信号传导;多种生长因子同时应用对大昆肝细胞DNA合成、MAPK活性和G1周期蛋白的作用;p21WAFl/CIPl参与人肝癌细胞系Troglitazone诱导的细胞周期停滞;配体在肝细胞癌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丙型肝炎病毒增殖相。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凋亡机制在大鼠肝脏缺氧性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缺氧法制造大鼠肝脏缺氧模型。对肝组织进行原位缺口末端DNA标记技术检测肝细胞的凋亡情况。用原位杂交及RT-PCR方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大鼠在连续缺氧(10%O2,8h/d)30天后,缺氧组及对照组肝细胞均有凋亡,但缺氧组凋亡细胞明显减少。bcl-2在缺氧组中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bax在缺氧组中的表达低于对照组。结论:在缺氧因素作用下,bcl-2和bac 2种基因表达比例发生变化,使肝脏组织内肝细胞凋亡减少。  相似文献   

16.
大鼠烧伤复合内毒素血症致肝脏细胞凋亡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大鼠烧伤复合内毒素血症早期肝细胞的凋亡规律,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烧注组以大鼠体表面积20%Ⅲ度烧伤复合内毒素血症为模型,与正常对照、单烧组、单注组比较,观察其肝脏病理变化、TUNEL检测、DNA凝胶电泳的改变,并测量血浆MDA浓度和SOD活性。结果 烧注组凋亡细胞的数量明显比后两组多且发生时间早,于伤后6h达到峰值。血浆MDA含量升高趋势和SOD活性降低趋势与肝细胞凋亡发生相一致。结论 烧伤复合内毒素血症大鼠早期肝细胞损伤以凋亡为主,脂质过氧化是其发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与分析斑马鱼肝脏的显微和超微结构。方法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组织切片。结果斑马鱼肝脏没有典型的门管区,静脉和胆管随机地分布在肝实质中,很难观察到动脉。肝板由两层并列的肝细胞排列成双层板状结构,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在肝板(肝细胞索)之间是血窦,肝细胞索呈弯曲、分支和吻合状态,肝细胞核大而圆,核仁分区明显,核孔数目多,且密度大,呈现细胞代谢活跃旺盛的形态。胞质中粗面内质网(RER)既有管状结构也有扁平囊状结构,扁平囊状结构的RER呈区域化的层层排列,可达二十余层。线粒体成群分布,并且与RER紧密接触,为RER合成蛋白质提供能量。电镜观察发现当细胞质富含线粒体、RER、核糖体时,核孔的数目多,细胞质内出现一定量的溶酶体,糖原在细胞质内有少量的聚集。当细胞质内有大量的糖原分布时,则核孔的数目较少,且细胞嚣也较少。胆管系统在肝脏内呈树枝状分布,胆小管包括细胞内胆小管和细胞间胆小管,细胞内胆小管腔内的微绒毛明显多于细胞间胆小管。本文也对内皮细胞、贮脂细胞、红细胞和淋巴细胞进行了描述。并对斑马鱼肝脏的结构与其他硬骨鱼类进行了比较。结论斑马鱼肝细胞排列方式与其他硬骨鱼类有一定差异,也与前人的报道并不完全相同,这种差异和不同与动物种类和研究方法有一定关系。肝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在形态学角度证明了其活跃的合成和代谢功能。  相似文献   

18.
重症肝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英骥 《黑龙江医学》2005,29(3):161-165
自从 1972年病理学家Kerr首先对细胞凋亡进行描述以来 ,经过 30余年的研究 ,人们认识到细胞凋亡对于维持多细胞机体的完整性和自身稳态具有重要作用。细胞凋亡是通过正常的方式在多细胞生物中消除不想要的、衰老的和受损的细胞 ,使机体细胞有丝分裂的速度与凋亡的速度相平衡。任何情况的异常凋亡对机体都是有害的 ,都会产生不良后果。肝脏也不例外 ,目前人们认识到异常凋亡在肝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 ,肝细胞过度凋亡可以导致严重的肝脏损坏 ,另一方面 ,诱导凋亡机制的丧失可以导致肝癌。因此 ,对于肝细胞异常凋亡的研究具有…  相似文献   

19.
线粒体在缺血预处理肝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凯  刘志苏  孙权 《陕西医学杂志》2003,32(11):967-969,F004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对急性肝脏缺血再灌注中细胞凋亡的影响及线粒体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局部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 ,将 2 4只健康雄性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缺血再灌注、缺血预处理 3组 ,以缺血前、短暂缺血再灌各 1 0 min作预处理。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 Bcl- 2蛋白含量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 d UTP缺口末端标记 ( TUNEL )法检测肝细胞凋亡状态 ,透射电镜观察肝组织超微结构的病理形态学变化 ,并用图象分析仪对线粒体立体形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 ,缺血预处理组 Bcl- 2蛋白表达的光密度值明显增高 ,而肝细胞凋亡指数则明显下降 ,线粒体立体形态定量分析表明其肿胀损伤程度亦明显减轻。结论 :缺血预处理可通过保护线粒体超微结构和功能及上调跨线粒体膜 Bcl- 2蛋白的表达而抑制肝脏缺血再灌注中肝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幼兔胃肠外营养(PN)相关肝损伤模型,探讨氧化损伤及凋亡在PN相关肝损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20只新西兰种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母乳喂养,n=10)和PN组(n=10),PN组经右颈静脉置入硅胶管,连续24 h输注静脉营养液,10 d后比较两组间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肝脏病理变化及电镜下肝细胞细胞器的变化。用比色法检测肝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肝组织丙二醛(MDA)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肝细胞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C活性;ELISA法检测肝细胞caspase-3活性;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肝细胞凋亡。结果PN组血清胆汁酸、总胆红素、MDA水平和细胞色素C、caspase-3活性及肝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SOD活性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N组肝脏病理学观察可见门脉区炎症细胞浸润,有肝细胞变性、坏死或胆汁淤积;电镜下主要表现为胞浆空泡样变,毛细胆管微绒毛稀疏等。结论PN肝脏损伤机制可能是PN某些配方成分应用中,脂质过氧化导致肝细胞氧化损伤,同时损伤线粒体膜,促使线粒体膜通透性增加,释放细胞色素C等凋亡相关因子,激发caspase-3等级联反应,产生肝细胞凋亡,导致肝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