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在实施乙型肝炎(乙肝)免疫策略16年的广东省江门市区.分析免疫复盖人群HBsAg阳性原因.为提高乙肝计划免疫工作质量.有效预防和控制HBV感染提供依据。方法:以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市区四所中小学校进行乙肝感染史调查,通过问卷洲查并查阅历年体检(乙肝血清监测)记录,获得HBsAg阳性名单及其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四所学校中共测查5625人,查出HBsAg阳性63例,阳性率为1.120%(63/5626)。63例中无乙肝免疫史19例.占30.15%;免疫史不详7例,占11.11%;未及时免疫18例,占28.57%;非全程免疫5例,占7.93%。母亲HBsAg阳性14例,占22.22%。结论:开展乙肝疫苗计划免疫的地区.免疫复盖人群HBsAg阳性主要为漏注疫苗和出生后不及时免疫。为进一步降低乙肝的发病率和感染率,必须从提高计免工作质量入手,降低漏注率和不及时免疫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乙肝)HBV—DNA与五项指标的关系。方法 利用荧光探针定量基因检测(FQ—PCR)方法检贝11500例慢性乙肝患者。结果 五项指标中97.81%“大三阳”(HBsAg、HBeAg、HBcAb阳性)为HBV—DNA阳性;71.62%“小三阳”(HBsAg、BHeAb、HBcAb阳性)为HBV—DNA阳性;59.25%表面抗原(HBsAg)阳性,52.35%其它(单项或两项乙肝抗原或抗体)阳性为HBV—DNA阳性。结论 HBV—DNA是唯一能准确反应乙肝病毒在体内是否复制具有传染性的唯一指标。  相似文献   

3.
乙肝患者血清中HBV DNA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敏  翁宇  陈筱慧 《广西医学》2003,25(4):509-511
目的:了解HBV感染时,HBV DNA阳性的不同血清学指标组合情况。方法:对370份HBV DNA阳性的血清用ELISA方法进行血清学测定。结果:HBsAg、HBeAg、HBeAg、HBcAb均阳性的标本216例,占58.4%;HBsAg、HBcAb均阳性的标本63例,占17%;HBsAg、HBcAb均阳性的标本48例,占13%;HBsAg、HBeAg均阳性的标本30例,占8.1%;HBsAb、HBcAb均阳性的标本6例,占1.6%;HBsAg、HBeAg、HBeAb、HBcAb均阳性的标本6例,占1.6%;HBsAb阳性1例,占0.3%。结论:单凭HBsAg和HBeAg阳性来判断肝脏中HBV复制及有无传染性是不够的,是造成部分慢性乙肝漏诊;同时HBV DNA含量的监测,更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4.
应用玄驹(蚂蚁)胶囊治疗HBVDNA-PCR(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多聚酶链反应法)阳性者53例,治疗3~6个月后,大三阳(HBsAg、HBeAg、HBcAb三项阳性)者HBVDNA转阴率为65.0%(26/40),HBeAg转阴率45.0%(18/40)。小三阳(HBsAg、HBeAg、HBcAb三项阳性)者HBVDNA转阴92.30%(12/13)。HBVDNA转阴表明乙肝病毒不再复制,避免孕妇垂直传播,具有较好的预防价值。玄驹为口服制剂,使用方便、价廉,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5.
HBV感染者血清HBV标志物与HBV DNA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HBV感染者常见血清HBV标志物模式的临床意义及与血清HBV DNA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了270例HBV感染者血清HBV DNA和HBV标志物。结果 270例HBV感染者中HBV标志物以HBsAg、HBeAg、HBcAb阳性,HBsAg、HBeAb、HBcAb阳性与HBsAg、HBcAb阳性三组最为常见,其构成比分别为0.3296、0.2963、0.3444。HBsAg、HBeAg、HBcAb阳性,HBsAg、HBeAb、HBcAb阳性与HBsAg、HBcAb阳性,三组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86.5%、41.3%、37.6%。HBeAb和HBcAb阳性组及单-HBsAg阳性组亦可检出HBV DNA。结论 临床上常规测定血清HBV DNA对深入了解HBV标志物模式的意义及病情的发展与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Pre-S2、抗Pre-S2和HBVDNA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re-S2,抗Pre-S2二对半和HBV DNA对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的诊断意义。方法:用ELISA法和PCR法分别检测93例乙型肝炎患者和28例健康人血清中的Pre-S2,抗Pre-S2,二对半和HBV DNA水平。结果:93例乙肝患者HBsAg,HBeAg,HBcAb阳性32例,HBsAg,HBeAb,HBcAb阳性39例,HBsAg,HBcAb阳性18例,HBcAb阳性4例。Pre-S2结果阳性率66.7%(62/93),Pre-S2抗体结果阳性率1.1%(1/93),HBV DNA结果阳性率40.9%(38/93),28例健康人二对半,五项全阴16例,HBsAb阳性12例,Pre-S2阳性1例,HBV DNA阳性1例,Pre-S2抗体阳性5例占HBsAb阳性47.7%(5/12),Pre-S2和HBV DNA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非HBeAg阳性组中HBV DNA阳性率约低于Pre-S2。结论:Pre-S2,抗Pre-S2,HBV DNA和二对半在乙型肝炎血清学诊断中显示,Pre-S2优于HBV DNA和二对半,Pre-S2抗体出现早于抗HBs和抗HBe,抗Pre-S2阳性检出率较低,可能同乙型肝炎疫苗中抗Pre-S2含量低有关。  相似文献   

7.
郴州市机关单位在职人员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市机关单位在职人员乙肝病毒的感染情况,分析其流行规律,为乙肝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ELISA法对我市7626名机关单位在职人员进行乙肝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调查分析。结果郴州市机关单位在职人员HBsAg阳性率为14.55%,其中男性16.80%,女性11.25%,男性明显高于女性;20—30岁以下年龄段乙肝感染率最低(11.58%),而产生单纯性免疫性抗体HBsAg最高(83.88%),在HBsAb阳性模式中,以HBsAg、HBeAb、HBcAb阳性的模式比例最高占77.93%,HBsAg阴性模式中单纯HBsAb阳性的比例最高占53.40%。结论我市机关单位在职人员健康体检乙肝病毒感染水平较高,应加强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做好早期预防接种工作,及采取相应的防护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新生儿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的免疫持久性及预防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166例广东新生儿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后的免疫应答情况及副作用进行定群随访。按母亲是否为HBsAg阳性,将观察对象分为HBsAg阳性组31例及HBsAg阴性组135例、比较两组抗HBs的产生情况及副作用。【结果】①幼儿1岁时,总应答率为90.4%(150/166)。HBsAg阳性组和HBsAg阴性组的应答分别为25例(80.6%)和125例(92.6%),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为0.33(0.11,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幼儿3岁时,总应答率为92.2%(153/166)。HBsAg阳性组和HBsAg阴性组的应答分别为26例(83.9%)和127例(94.1%),OR=0.33(0.10,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1岁时产生应答的155例新生儿中,在3岁时均无抗HBs阴转现象。HBsAg阳性组和HBsAg阴性组的无反应儿在补种疫苗后的应答率分别为25%(1/4)和20%(2/10)。④疫苗接种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近期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进行HBV感染模式分析。方法乙肝5项指标检测用酶标法。结果1000例HBsAg阳性者HBV感染模式共出现11种,其中HBsAg、HBcAb、HBcAb感染模式为34.0%,其次HBsAg、HBeAg、HBcAb和HBsAg、HBeAg感染模式分别为30.1%和10.0%。结论HBsAg、HBeAg、HBcAb及HBsAg、HBeAg感染模式阳性率高,该群体有较强的传染性,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乙肝患者前S1蛋白和HBV—DNA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前S1蛋白和HBV—DNA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748例乙肝患者HBV—M和前S1蛋白,并与HBV—DNA做对比分析。结果在HBsAg/HBeAg/HBcAb均阳性的高复制组中,前S1蛋白阳性占86.9%,HBV—DNA阳性占98.2%;HBsAg/HBeAb/HBcAb均阳性的低复制组中,前S1蛋白阳性占31.1%,HBV—DNA阳性占41.6%;HBsAb/HBeAb/HBcAb均阳性的康复组中.前S1蛋白和HBV—DNA均为阴性.结论前S1蛋白能够敏感地反映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情况,尤其可以反映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惠者是否有病毒复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我校入学新生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344名学生进行肝功检测和HBsAg筛选,肝功能异常及HBsAg阳性者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乙肝“两对半”。结果 肝功能异常者25例,阳性率为7.27%,HBsAg阳性率为11.34%。男性HBsAg阳性率为8.14%,女性为3.20%。25例肝功异常者中24例HBsAg阳性。39例HBsAg阳性者中,16例HBsAg和HBcAb皆为阳性(男9例,女7例)。受检男性的e抗原及e抗体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女性。结论 我校学生中肝功能异常与HBV感染关系密切,男性HBV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2.
应用PCR技术对医院临床实验室检测的265例乙肝患者血清的ELISA五项结果所用血清作了复检、结果发现:ELISA五项指标全阴40例,单纯HBsAb阳性40例,单纯HBcAg阳性40例,HBsAg两项阳性40例,HBsAg、HBeAb和HBcAb三项阳性40例,HBsAg、HBeAg和HBcAb三面阳性40例,HBsAg和HBeAg均阳性15例及单纯HBsAg阳性10例,而PCR检测HBV-DNA的阳性例数分别为2,3,7,16,11,38,15和3例,ELISA法和PCR法检测的目的物本不同同,其临床意义,学者对ELISA法已有不少报道,PCR法检出HBV-DNA证明血清中有乙肝病毒存在,对PCR检测结果,结合ELISA检测结果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乙肝病毒感染孕妇血液和新生儿脐带血中的HBsAg、HBeAg、HBeAb、HBcAb,探讨上述四种乙肝病毒标志与母婴垂直传播的关系。方法对2256名孕妇肘静脉血和其分娩的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消毒的脐带血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HBsAg、HBeAg、HBeAb、HBcAb。并对上述四种乙肝病毒标志进行母婴垂直传播的分析。结果2256例孕妇血清中HBsAg阳性者289例,孕妇乙肝病毒感染率为12.81%。母亲HBsAg(+)/HBeAg(+)/HBcAb(+)新生儿组脐带血HBsAg阳性率高达19.8%,母亲HBsAg(+)/HBeAb(+)/HBcAb(+)新生儿组脐带血HBsAg(+)检出率为1.69%,对照组的新生儿则无一例HBsAg阳性?三组结果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5)。92名母亲HBsAg(+)/HBeAg(+)/HBcAb(+)新生儿组中HBeAg阳性为44例,阳性率为47.8%。母亲HBsAg(+)/HBeAg(+1/HBcAb(+)新生儿组脐带血HBcAb检测结果:HBcAb(+)89例,HBcAb检出率为96.7%。母亲HBsAg(+)/HBeAb(+)/HBcAb(+)新生儿组脐带血HBcAb(+)检测结果:HBcAb(+)100例,HBcAb检出率为94.3%:两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母亲血清HbeAg阳性在母婴垂直传播中具有重要意义,应加强对这类患者进行宫内阻断,减少新生儿乙盱宫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Pre_S2 、抗Pre_S2 二对半和HBVDNA对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学的诊断意义。方法 :用ELISA法和PCR法分别检测 93例乙型肝炎患者和 2 8例健康人血清中的Pre_S2 ,抗Pre_S2 ,二对半和HBVDNA水平。结果 :93例乙肝患者HBsAg、HBeAg、HBcAb阳性 32例 ,HBsAg、HBeAb、HBcAb阳性 39例 ,HBsAg、HBcAb阳性 18例 ,HBcAb阳性 4例。Pre_S2 结果阳性率 6 6 .7% (6 2 / 93) ,Pre_S2 抗体结果阳性率 1.1% (1/ 93) ,HBVDNA结果阳性率40 .9% (38/ 93)。 2 8例健康人二对半 ,五项全阴 16例 ,HBsAb阳性 12例 ,Pre_S2 阳性 1例 ,HBVDNA阳性 1例 ,Pre_S2 抗体阳性 5例占HBsAb阳性 41.7% (5 / 12 ) ,Pre_S2 和HBVDNA相比有明显差异 (P <0 .0 1) ,非HBeAg阳性组中HBVDNA阳性率约低于Pre_S2 。结论 :Pre_S2 ,抗Pre_S2 ,HBVDNA和二对半在乙型肝炎血清学诊断中显示 ,Pre_S2 优于HBVDNA和二对半。Pre_S2 抗体出现早于抗HBs和抗HBe ,抗Pre_S2 阳性检出率较低 ,可能同乙型肝炎疫苗中抗Pre_S2 含量低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文对1068例不同类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ALT,HBV-M及HBV-DNA载量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探讨ALT、HBV-M以及HBV-DNA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文内1068例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按HBV-M阳性情况分为:A组199例,以HBc-IgM、HBsAg、HBeAg、HBcAb阳性为主;B组187例,以HBc-IgM、HBsAg、HBeAb、HBcAb阳性为主;C组52例,以HBsAb、HBeAb、HBcAb阳性为主;D组630例,以HBsAg、HBcAb阳性为主.ALT采用酶速率法,HBV-M采用ELISA法,HBV-DNA采用FQ-PCR法.结果:本组数据表明,在1068例HBV-DNA阳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HBc-IgM和HBsAg阳性患者中肝功能异常数(以ALT>60u/L为代表)明显高于阴性患者.说明HBV-DNA阳性患者在乙肝发病的不同阶段其肝功能损伤程度有明显差异.结论:组间比较结果A、B组ALT异常明显高于C、D组(p<0.01)说明HBV-DNA阳性患者处于急性期或复制阶段血清中ALT多数轻度异常、提示肝功能损害较轻,同时也证实HBV-DNA检测对乙型肝炎急性期和复发的判断具有较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V-M)与前S1蛋白抗原、HBV DNA检测的关连。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HBsAb、HBeAg、HBcAb、HBeAb、前S1蛋白抗原,采用PCR法检测HBV DNA。结果636例乙肝患者血清中HBsAg、HBeAg、HBcAb阳性占32.08%(204/636);HBsAg、HBeAb、HBcAb阳性占45.91%(292/363);HBsAg、HBcAb阳性14.47%(92/636);HBsAg、HBeAg阳性2.20%(14/636);HBsAb、HBeAb、HBcAb阳性5.35%(34/636)。HBeAg阳性218例,占34.28%;Pre-S1阳性318例,占50.0%;HBV DNA≥1.0×103Copies/lμ392例,占61.64%。结论Pre-S1抗原与HBV DNA、HBeAg有较好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可作为乙肝病毒存在和复制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血清低水平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分布状态及其相关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模式特征。方法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对6620例门诊及住院病人的血清进行乙肝两对半定量测定,确定浓度在5ng/ml以下的HBsAg阳性例数,并分析相关乙肝病毒标志物模式。结果6620例受检者中HBsAg阳性共597例,其中HBsAg在5ng/ml以下者共129例,占受检者总人数1.95%,占HBsAg阳性人群的21.61%。在129例低水平HBsAg病人的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模式中,以HBsAg、HBeAb和HBcAb阳性为主,共99例占76.74%;单纯HBsAg阳性者5例,占3.87%;另外还发现有1例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模式,其HgsAg浓度低于1ng/ml。结论在乙肝病毒感染的人群中,有相当比例的患者HBsAg的含量呈低水平状态,提高HBsAg检测的灵敏度有很重要的意义。结合其相关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检测,对确定上述人群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HBV感染及AFP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及放射免疫技术分别测定12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二对半(HBV-M)及AFP.结果:122例PHC患者中,HBsAg阳性110例(90.2 %),阴性12例(9.8 %) ,HBsAg阳性者AFP中位数1 110 ng/mL,阴性者147 ng/mL,二者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5),HBsAg阳性的PHC患者AFP升高的高峰年龄与其发病高峰年龄大致相符.PHC患者HBV感染模式分析中,HBV感染117例,感染率为95.9 %,HBeAb及HBcAb各项感染率分别为90.2 %、0.8 %、7.4 %、71.3 %和89.3 %;感染模式"小三阳"77例(63.1 %),HBsAg及HBcAb二项阳性16例(13.1 %),"大三阳"9例(7.4 %),HBsAg及HBeAb二项阳性5例(4.1 %),全阴5例(4.1 %),HBeAb及HBcAb二项阳性4例(3.3 %),HBsAg单项阳性3例(2.5 %),HBsAb、HBeAb及HBcAb三项阳性1例(0.8 %),HBcAb单项阳性1例(0.8 %).PHC患者HBV-M及AFP结果对比,HBV-M阳性者AFP升高(68.4 %)的比例明显高于AFP正常组(31.6 %)(P<0.005),而HBV-M阴性者AFP升高(20.0 %)的比例明显低于AFP正常组(80.0 %)(P<0.01),HBV-M阳性者AFP升高(68.4 %)的比例明显高于HBV-M阴性者(20.0 %)(P<0.025).结论:HBV是原发性肝癌发生重要病因,在PHC患者中,AFP升高与HB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9.
曹永平  胡春蓉 《重庆医学》2005,34(9):1406-1406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对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3年住院期间收治的71例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的肺结核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发生肝功能损害的临床资料.结果肝功异常26例(36.6%),其中HBsAg、HBeAb、HBcAb阳性及HBsAg、HBeAg、HBcAb阳性组16例(59.3%),肝损害发生时间多在化疗的1~4周以内(76.9%).结论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的肺结核患者化疗中出现的肝损害应引起重视,要密切监测肝功,给予保肝治疗.  相似文献   

20.
深圳市某社办学校师生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社会办学机构人群中乙肝病毒感染情况。方法:抽取五个年龄组人群静脉血,用ELISA方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HBeAb、HBeAb、HBcAb。结果:HBsAg、HBsAb、HBsAg、HBeAb、HBcAb的阳性率分别为9.1%、61.5%、4.7%、5.8%、32.4%。各年龄组HBsAg、HBeAb、HBcAb阳性率有显性差别;HBsAb、HBeAg阳性率无显性。男女性别除HBcAb阳性率有显差别外,其余各项血清学标志物无显性差别。乙肝病毒五项血清标志阳性结果有10种不同的组合模式。构成比最大的是HBsAb阳性(55%),其次是HBsAb和HBcAb双阳性(23%),其它八种组合模式构成比较低。结论:乙肝疫苗的接种对乙肝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效果是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