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梁健 《微创医学》2010,5(3):262-266
围生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是指由于缺氧窒息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病理生理改变,且临床出现一系列脑病的表现.它是围生期窒息后严重的并发症,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及其以后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重要原因.如何早期诊断,及时指导临床合理治疗,以预防窒息后颅脑病变的发生已成为围产医学中一个重要课题.随着CT、超声及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相继进入新生儿领域,给新生儿颅内病变的影像诊断带来新的飞跃,显著提高了颅内病变诊断的准确率[1].现就围生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在影像学诊断上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每年都有大量的围生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患儿出生。存活者多遗留严重的后遗症,最常见的如智能障碍,运动感觉功能障碍(痉挛性脑瘫、手足徐动症、共济失调及运动感觉协调障碍等等)。围生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病机理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脑损伤的先决条件是以缺氧合并缺血或单独脑缺血,继尔由缺氧缺血引起继发性连锁反应。 1 脑缺氧缺血的原发性损伤 1.1 循环血量的改变 胎儿对缺氧的反应是交感-肾上腺系统兴奋和循环血量的再分布,以利于重要脏器(脑、心和肾上腺)的血液供应。氧分压的降低和二氧化碳分压的升高直接导致脑血管床的开放扩张引起脑血流的高灌注而达到正常血流的2~3倍,这在脑干部分最明显,而处于"分水岭"区域内的脑的白质部分则很少见到血流量的增加[1]。若缺氧持续存在,无氧代谢的能量贮存被耗竭,心输出量和平均动脉压就会下降,当平均动脉压降至25~30 mmHg时,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逐步丧失结果导致脑血流量的急剧下降,影响最严重的区域是大脑半球的矢状窦旁和白质,早产儿由于通过血管扩张自动调节血流的能力有限,脑白质部分更易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感染与HI联合作用引起脑损伤的动物模型 ,探讨细菌内毒素 (LPS)对缺氧缺血 (HI)引起脑损伤的增敏作用。方法 :7d龄新生大鼠给予不同剂量LPS ,观察动物体温、体重、脑损伤及病死率 ,确定亚临床感染的LPS剂量 ;亚临床感染剂量的LPS结合HI组和单纯HI对照组动物 ,在HI后 72h取脑进行微管相关蛋白 2 (MAP 2 )免疫组化染色 ,以评价 2组动物脑损伤程度。结果 :LPS 0 3mg/kg对新生大鼠无毒副作用 ,类似于亚临床感染。LPS 0 3mg/kg加HI10min时未见明显脑损伤 ,类似于单纯HI 10min的脑组织学改变 ;在LPS加HI 2 0min时 ,脑损伤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与单纯HI 5 0min时的脑损伤程度类似。结论 :LPS 0 3mg/kg和单纯HI 2 0min均不能引起明显的脑损伤 ,二者联合作用却可以引起明显的脑损伤 ,提示LPS对HI引起的脑损伤有增敏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线粒体形态观察及定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观察及定量分析新生鼠缺氧因性脑损伤时脑选择性易损区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线粒体形态改变。制备新生鼠缺氧缺血性服损伤模型,电镜观察,生物体视学测量线粒体形态。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线粒体肿长,嵴溶解,断裂和消失。线粒体平均截面周长和平均截面积增加;比表面,嵴膜宽度及平均截线长减少。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线粒体形态发生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MK 80 1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防治作用 .[方法 ]用生后 7d的Wistar大鼠制作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 ,并分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MK 80 1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2 4h ,经苏木精和伊红染色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海马CA 1,CA 3区内的坏死细胞 .[结果 ]MK 80 1治疗组海马CA 1,CA 3区坏死细胞数百分率明显低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 .[结论 ]MK 80 1保护神经细胞 ,使其免受缺氧缺血性损伤 .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I)后脑内强啡肽A1-13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7d龄SD大鼠左侧顼总动脉结扎联合低氧吸收形成HIBI。在HIBI后施以高压氧治疗(A)。并设HIBI+常氧高压氮组(B)、单纯HIBI组(c)、假手术组(D)和正常组(E)。观察各组处理后不同时间左侧皮层、海马、纹状体和血浆强啡肽Al-13免疫活性物质(ir-DynAl-13)含量的变化。结果:ir—DynAl一13含量,1次处理后与B组比较,A组皮层、海马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但皮层与D组比较仍显著高(P〈0.05);7次处理后与B组比较。A组皮层、海马含量仍显著降低(P〈0.05)。1次处理后与B或c组比较,A组血浆ir-DyaAl-13含量显著降低。结论:强啡肽Al-13参与新生大鼠HIBI的病理生理过程,通过逆转中枢强啡肽Al-13水平的异常改变是高压氧治疗新生大鼠HIBI的机制之  相似文献   

7.
细胞凋亡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细胞凋亡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中的作用。方法:结扎新生7d龄大鼠左颈总动脉后吸8%浓度氧2h制成HIBD模型,应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DNA电泳分析综合研究新生大鼠HIBD后脑细胞的死亡形式。结果:缺氧缺血(HI)后0hHE染色即发现左侧纹状体有一些神经元呈凋亡早期的改变;HI后18hTUNEL染色在左脑皮质及纹状体见到阳性凋亡细胞;HI后2dDNA电泳见到DNA梯形带;HI后2~3d凋亡达高峰;持续至少21d。结论:3种方法均表明细胞凋亡为HIBD后神经元的主要死亡形式,也是加重脑损伤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缺氧缺血后新生猪心肌线粒体内钙离子浓度和呼吸链复合物N——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活性的动态变化,探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发生时心肌细胞和胞内线粒体的损伤情况。方法 结扎新生猪左颈总动脉并缺氧2h,制成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并设对照组。于恢复给氧后Oh、24h、48h、72h测定心肌线粒体内Ca^2 浓度和呼吸链复合物Ⅳ活性。结果 ①心肌线粒体Ca^2 含量升高,线粒体钙超载,复氧后48h和72h Ca^2 浓度逐步回降;②心肌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V活性下降,复氧后48h和72h;其活性回升,但72h仍未完全恢复正常;③线粒体Ca^2 浓度与呼吸链复合物Ⅳ活性呈直线负相关。结论 新生猪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发生时心肌细胞线粒体和呼吸链均受到损伤,随着复氧时间的延长损伤逐步恢复。缺氧缺血后心肌线粒体钙超载可能是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Ⅳ活性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nsulin likegrowthfactor,IGF)是多肽生长因子 ,由IGF 1和IGF 2组成 ,存在于许多组织内 ,具有促进细胞增生和分化作用。IGFs也存在于脑组织中 ,参与脑的生长发育。近年发现 ,IGF 1还参与了缺氧缺血性 (hypoxia ischemia,HI)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外源性IGF 1能减轻HI脑损伤的程度 ,可能是一种潜在的神经保护剂。1 生物学活性1.1 结构和结合蛋白及其受体[1 - 4]  IGF 1是一种受生长激素调节的单链多肽 ,由 70个氨基酸 (aa)组成 ,分子量为 76 4 9,…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治疗是人们积极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亚低温治疗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已证实对 HIBD 有明显保护作用,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对 HI 后的脑神经具有保护作用,其使用剂量、给药途径、药物种类等有待进一步探讨。亚低温和 Caspase 抑制剂联合应用于 HIBD 显示了二者的协同作用,可能给 HIBD 的治疗带来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1.
创伤性脑损伤后应激性肝损害的动物模型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合理建立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并应激性肝损害(Hepatic stress injury,HSI)的模型。方法采用Feeney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TBI模型。观察伤后不同时间大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同时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 TBI后6 h大鼠血清肝酶明显升高,并随时间延长升高更明显,同时光镜和电镜下可观察到大鼠肝组织从变性到坏死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采用改良Feeney自由落体撞击法可成功建立TBI后HSI的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以便今后进一步进行缺血性脑梗死方面的研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和假手术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左侧MCAO模型,术后观察体征,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组织病理学检查、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血清抗氧化指标测定。结果:假手术组大鼠全部存活,模型组除2只因麻醉过度死亡、1只插线未成功外,其余7只均出现左侧Horner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1~3分之间。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可见显著病理改变,MRI检查脑组织缺血病变明显。模型组血清SOD和GSH-Px活性高于假手术组,MDA含量低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  相似文献   

13.
在历次战争中 ,四肢战伤占全身各部位损伤的 6 0 %~70 % ,因而四肢战伤的急救与早期外科处理是否得当 ,直接关系到伤员的生命的部队的残废率及战斗力。随着武器的不断发展和战略战术的转变 ,爆炸性武器的应用越来越广 ,使得四肢发生爆炸伤的机率也随之增加[1~ 3] 。本实验旨在建立一种肢体爆炸伤的动物模型 ,以供对肢体爆炸伤的病理、病生以及修复治疗进行深入的研究。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动物  新西兰白兔 2 8只 ,体重 2 .4~ 3 .5kg ,由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1.2 致伤物  采用钢珠和雷管复合致伤 …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不同浓度的脂多糖(LPS)气管内滴注致大鼠肺内源性急性肺损伤(ALIp),以建立稳定的ALIp模型.方法 5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以下7组:生理盐水组、1 mg/kg LPS组、2 mg/kg LPS组以及滴注4 mg/kg LPS后4 h组、12 h组、24 h组、48 h组.观察LPS滴注后大鼠动脉血气、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气管内滴注4 mg/kg LPS后24 h、48 h,PaO2分别为(57.6±4.7)mmHg、(51.7±5.9)mmHg,均低于其他组(P〈0.05);肺组织病理检查示水肿液渗出、炎性细胞浸润、红细胞外渗、肺泡壁断裂及毛细血管充血等,24 h、48 h组可见肺泡壁增厚、纤维蛋白增生等.结论 气管内滴注4 mg/kg LPS在24 h可成功复制大鼠ALIp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坐骨神经火器性震荡伤模型。方法 大耳白兔 2 6只分为A、B、C、D、E组 ,以右大腿后部坐骨神经体表投影线中点为靶点 ,致伤武器为 5 3式 7 62mm滑膛枪 ,致伤弹为 0 3 8g和 1 0 3g钢珠。测钢珠致伤速度 ,计算传递能量 ,观察坐骨神经病理变化。结果 A、B、D组表现典型坐骨神经火器性震荡伤 ,C、E组损伤程度较轻 ,B组致伤速度为(93 9 8± 16 0 )m s ,传递能量 (80 0± 8 5 )J。结论 B组用 0 65g药量驱动 0 3 8g钢珠 ,既能造成典型坐骨神经震荡伤 ,动物伤情较稳定 ,符合实验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腹腔注射氯化镉( CdCl2 )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初步阐明其分子机制. 方法 以4 mg/kg CdCl2腹腔注射小鼠,观察各时间点小鼠肝组织病理变化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的变化,探索CdCl2 引起明显肝损伤的染毒时间;以1、2、4 mg/kg CdCl2 对小鼠腹腔注射染毒,筛选出CdCl2 诱导急性肝损伤的最佳染毒剂量;检测血清丙二醛( MDA)以及肝匀浆MDA、一氧化氮( NO )、谷胱甘肽( GSH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含量,观察氧化应激在CdCl2 诱导的小鼠肝损伤中的作用. 结果 以4 mg/kg CdCl2 腹腔注射18 h后,肝脏组织出现片状坏死,肝细胞严重气球样变,血清ALT和AST明显升高. 此外,与对照组比较,CdCl2 处理18 h后,血清与肝脏MDA及肝脏NO水平显著升高,肝脏GSH、GSH-PX活性明显降低. 结论 4 mg/kg CdCl2 腹腔注射18 h后可成功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其发生可能与MDA和NO升高,肝组织GSH含量、GSH-PX活性降低相关.  相似文献   

17.
创伤性脑损伤诱导海马细胞凋亡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建立用于研究创伤性脑损伤诱导海马细胞凋亡的模型。方法 Wistar大鼠单侧大脑皮质承受不同高度(2、5、和10cm)下落的10g重锤打击(皮质压缩幅度3mm),致轻、中、重度脑损伤。观查1 ̄7d脑含水量,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原位末端标记法(TUENL)检测伤侧海马凋亡细胞的变化。结果 伤侧皮质和海马损伤程度与重锤下落的高度有关,轻、中度损伤各时相点脑含水量无明显变化,重度损伤组3 ̄7d脑含水量显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建立脑损伤对骨折愈合影响的动物模型,并进行稳定性评估。方法:8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骨折合并脑损伤组(A组)和单纯骨折组(B组),再按5个不同时间点(6 h、1周、2周、1个月和2个月)进行取材评估,每次取8只,损伤后观察各组的组织学、神经行为学和影像学等变化。结果:A组脑损伤后大鼠90% 出现偏瘫,死亡率为10%(4/40)。脑损伤严重程度评分(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 NSS)显示造成中度脑损伤,2周后脑损伤虽有所恢复,但NSS评分值趋于稳定。光镜下脑创伤区血脑屏障破坏,神经元广泛变性坏死。伤后1周、2周、1个月和2个月A组和B组骨痂体积测量结果分别为60.03±28.05和32.80±11.04、78.54±15.16和51.36±23.02、93.01±10.65和72.38±20.38、115.26±40.00和60.30±13.34 ,单位为mm3,A组和B组在2周(P=0.036)、1个月(P=0.006)和2个月(P=0.010)时骨痂体积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1周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结论:实验制作的动物模型定量准确,确实可信,稳定性及可重复性好,是研究骨折与颅脑损伤相关性的有效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