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患病情况及其发病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为绝经期妇女预防骨质疏松提供策略。方法:某医院接受体检的绝经妇女80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骨密度(BMD),并调查其护骨素水平(OPG)、身高、体重、年龄、绝经年龄以及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等骨质疏松症的可能影响因素。对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骨质疏松症患者为44例,非骨质疏松症患者为36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护骨素水平,体重指数、绝经时间、血清总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均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有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只有护骨素(OR=0.977,P=0.001)和绝经时间(OR=1.127,P=0.001)进入回归方程,说明护骨素和绝经时间是影响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主要因素。结论:护骨素与骨质疏松呈负相关,增加护骨素水平可以降低骨质疏松的发生。绝经时间与骨质疏松呈正相关,绝经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2.
7.8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70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特发性  相似文献   

3.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在无明显外力作用下亦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绝经后妇女(Ⅰ型,多在绝经后5~10年内发病)和70岁以上老年人(Ⅱ型).原发性骨质疏松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据认为与妇女绝经后雌激素缺乏和衰老退行性变有关. 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一种常见的代谢性骨病,全国现有骨质疏松症患者8400万,老年人中发生骨质疏松的比率女性约为90%,男性约为60%.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 ,导致骨脆性增加 ,在无明显外力作用下亦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绝经后妇女 (Ⅰ型 ,多在绝经后 5~ 10年内发病 )和 70岁以上老年人 (Ⅱ型 )。原发性骨质疏松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 ,据认为与妇女绝经后雌激素缺乏和衰老退行性变有关。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一种常见的代谢性骨病 ,全国现有骨质疏松症患者 84 0 0万 ,老年人中发生骨质疏松的比率女性约为 90 % ,男性约为60 %。1 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原则 根据作用机…  相似文献   

5.
雷诺昔酚与绝经后骨质疏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慧芳  姚爱琳 《河北医药》2002,24(3):218-219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原发性Ⅰ型骨质疏松症 )是因为绝经后卵巢激素分泌不足、骨质丢失速度加快而引起的骨质疏松。本症多发生于绝经后 3~ 5年[1 ] 。预防及治疗主要采用激素补充治疗。然而 ,在补充雌激素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如 :体重增加、不规则阴道出血、长期应用可能增加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等 ,美国约 40 %~ 5 0 %绝经后妇女拒绝接受或终止激素补充治疗[2 ,3] 。雷诺昔酚 (raloxifene ,RAL)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绝经后的骨质疏松 ,其在骨和脂代谢中有…  相似文献   

6.
李雪靖  郭鸿 《河北医药》2010,32(20):2911-2914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osteoporosis,POP)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POP包括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1型)和老年退行性骨质疏松(2型)。一般认为绝经后骨质疏松主要原因为雌激素缺乏,骨质形成正常而吸收增多,致高转换性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绝经后妇女280例(骨折组)和无椎体骨折的绝经后妇女280例(对照组)行胸腰椎正侧位X线摄片,并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DEXA)检测腰椎(L2~L4)和左髋部BMD和T值。结果骨折组腰椎及髋部BMD和T值均低于对照组(P<0.01)。随着年龄的增加,两组BMD均逐渐下降。结论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与腰椎BMD下降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椎体骨折的危险性增加;对绝经后妇女应重视BMD和胸腰椎X线片检查。  相似文献   

8.
<正>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其严重后果是骨折。而骨折后的并发症常常导致疾病和死亡,严重威胁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骨质疏松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老年性骨质疏松。绝经后骨质疏松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指由于一些疾病或  相似文献   

9.
老年性脊椎骨质疏松症是原发性骨质疏松在脊椎骨的表现,是老年人腰背痛的一个重要病因,尤其是绝经后妇女更为常见。随着人口不断老龄化,骨质疏松症的诊治已成为当前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我院近年来收治10例老年性脊椎骨质疏松症,现报告如下,并对其病因、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0.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一个重要类型,其特征表现为全身性的骨量减少及骨组织微结构改变,以致骨脆性增高,易并发骨折,严重危害患者生活质量。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进行防治,是当今全球性公共卫生难题之一。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当为此作出贡献。 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理 卵巢功能衰竭,雌激素(E)水平下降是绝经后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系统性骨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种类型.由于疾病、药物、废用等其它原因引起的骨质疏松症统称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相对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而言,继发性骨质疏症能找出引起骨质疏松的明确病因,这些病因一旦得以纠正,骨质疏松会得到相应改善或治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影响绝经后女性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5年04月~2016年03月的绝经后女性,分为骨折组(87例)和未骨折组(90例),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定177名绝经后妇女股骨的骨密度(BMD),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影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 骨折组与未骨折组相比,在年龄、绝经年限和骨密度上有显著差异,在身高、体重、BMI指数等形态学指标上没有明显变化。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是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 绝经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大,骨质疏松发生率升高,是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子,应加强营养和骨密度监测,避免骨折发生。  相似文献   

13.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夏九云  宋淑秀 《河北医药》1995,17(4):227-228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050051河北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夏九云,夏佩茹,张国庆河北省计划生育科研所宋淑秀骨质疏松症是绝经后妇女常见的慢性疾病。绝经早,骨质疏松症发生的也早,特别是性腺发育不全或因病40岁前切除双侧卵巢者更易发生。由于骨质疏松引起骨骼变形及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老年人骨质疏松现况进行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为骨质疏松症防治提供依据及对策。方法:采用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骨质疏松症风险一分钟测试题对1504名65岁以上的老人进行测试,并用超声波骨密度测定仪进行跟骨骨密度测定,将资料分组统计分析。结果:该人群中骨密度正常者占31.25%,骨密度异常者占45.35%,骨质疏松(OP)为23.40%。女性OP发生率为34.51%,男性为7.83%;女性骨密度正常率低于男性;女性骨量减少的发生率高于男性。结论:骨质疏松与年龄、性别、经常腹泻、绝经早等因素相关,提示妇女应加强健康保健。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代谢性骨病,随着年龄的增加,超声骨密度值逐渐降低,骨质疏松及骨折的发生率明显提高.同时骨质疏松症也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该病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且女性发病率要高于男性.骨质疏松易导致骨折,而在骨折发生前一般无特殊临床表现[1].随着我国人口高龄人群的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也在逐步上升,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极大威胁,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因此定期做好骨密度检测,及早预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绝经后性激素水平及绝经年限对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国萍  张秀梅 《河北医药》2007,29(5):449-450
目的 探讨绝经后性激素变化及绝经年限对骨质疏松的影响. 方法 对172例绝经后妇女(45~70岁)用双能X骨密度仪(DEXA)进行右前臂远端骨密度(BMD)测定及血清雌二醇(E2)、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睾酮(T)水平的测定. 结果 绝经后妇女血清E2浓度明显降低,与BMD呈正相关;FSH、LH随增龄血清浓度增高,与BMD呈负相关;绝经后血清睾酮水平低与骨密度和骨质疏松呈非线性相关.BMD停经1~3年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绝经年限的延长,各组BMD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明显提高. 结论 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生与性激素下降和绝经年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上海医药》2012,(23):59-F0003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具有明确的病理生理、社会心理和经济后果的健康问题。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大大增加了老年人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了解温州市社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OP)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年龄、初潮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生育次数、哺乳时间与绝经后OP发病的关系。方法对入选温州市两个社区的912例绝经后妇女进行定量超声骨密度测定、一般医学检查及问卷调查,了解OP的发生率,观察不同年龄、月经初潮年龄、生育次数、哺乳时间、绝经年龄及绝经年限的OP发生情况,并进行单因素卡方检验。将有意义的因素再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有意义的变量,给出OR值与95%可信区间。结果 912例绝经妇女年龄(61.6±6.7)岁,初潮年龄(16.0±1.8)岁,绝经年龄(50.0±3.8)岁,绝经年限(11.6±7.9)年。非骨质疏松者599例(65.7%),骨质疏松者313例(3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OP的危险因素是年龄与绝经年限。结论初潮年龄、绝经年龄、生育次数、哺乳时间与绝经后O P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年龄和绝经年限是温州市社区绝经后妇女发生O P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雌激素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福志 《中国药业》2013,(23):72-73
目的 雌激素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诊治的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抗骨质疏松药物)和观察组(雌激素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各40例,治疗6个月,观察和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骨密度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产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95.00%vs80.00%),骨密度明显增加[(0.8±0.2)g/cm2 vs (0.6 ±0.1)g/cm2],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5.00% vs 20.00%),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患者,雌激素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骨质疏松 (osteoporosis)症是一种以骨质量减低、网骨质微构型瓦解和骨的机械强度减小为特点 ,引起骨骼矿化减少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骨骼系统紊乱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影响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因素有雌激素水平的改变 (如绝经期或绝经期后妇女 )、慢性肾炎等疾病状态和某些抗惊厥药物及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等。由于骨质疏松性骨折尤其是髋骨骨折在老年妇女中尤其多发 ,所以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应该以绝经后的老年女性为主要对象。近年来随着在骨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取得的进展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也有了很大的改善。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