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运用自行设计的《学生状况调查表》、《家庭状况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Locke-wallance婚姻测定对广州市某中学的学生736名及他们的父母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学生情绪稳定性(N)、性格内外倾向(E)、学习能力、性别、每日自由活动时间、每晚睡眠时间、入托情况、独生子女、母亲的文化程度、母亲的情绪稳定性(N)、父亲精神病倾向(P)及父亲对子女的关心程度等。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为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保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运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 - 90 )和自行设计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调查表 ,对全省 2 6 11名初一至初三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我省初中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 4 .8% ,影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 :年龄、城乡差异、家庭结构、母亲职业、父母教育方式、家庭环境、家庭幸福感、学校环境、对国家未来前途认知、对个人未来前途认知、社会环境。 结论 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针对其主要的、可控的影响因素 ,注重开展社会、家庭、学校、个体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3.
家庭社会因素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社会因素的关系。为制定干预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对城乡1248名小学生进行测定,并对家庭社会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城乡小数点学生心理偏离正常水平的分别为13.97%和17.97%,以性格缺陷、行为障碍和学习障碍为多,母亲孕期健康、营养和分娩情况,父母化素质和教养方式等家庭社会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影响较大,结论 城乡小学生存在一定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社会因素有关,应针对性地进行干预,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安徽省农村地区小学生孤独感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整群选取安徽省无为县某地区两所农村小学,共882名3~6年级小学生(男472名,女410名),采用儿童孤独量表和自编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3~6年级小学生中,小学生孤独感的总发生率为17.1%。男女发生率分别为15.7%,18.8%。随着年级的增长,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单因素分析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包括年龄、年级、成绩、学习困难、父亲文化程度、老师教育方式、母亲教育方式、是否喜欢母亲、父母关系、其他家人教育方式、父亲教育方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孤独感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年级、健康状况、学习困难、父亲教育方式、年龄分级、是否喜欢母亲。结论农村地区小学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孤独感,社会、学校和家长应加强对小学生正确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5.
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通过EMBU和SCL-90对1436名农村初中二、三年级学生进行了接受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其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结果;农村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均存在着很大差异,文化程度高、知识分子型和干部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优于父母文化程度低、职业为农民的父母。经显著性检验,女孩和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方面的不良症状相对较高,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是儿童少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诱发因素;同时也反映了农民对子女的期望程度不如干部和知识分子的父母要求高。结论:农村儿童少年接受的教育方式与心理健康因素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分析太和县小学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太和县3所小学的3 122名小学生进行调查,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手册(5版)》诊断其ADHD情况,通过自制调查表收集小学生基本情况和患病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小学生ADHD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太和县小学生ADHD检出率为6.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太和县小学生ADHD的发生与性别、母亲文化程度、癫痫疾病史、母亲分娩方式、早产、出生时窒息、母亲孕期吸烟、喂养方式、铅暴露、父母关系、父母离异、打骂式教育方式、挑食、学习困难有关(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童(OR=5.650)、癫痫疾病史(OR=11.831)、母亲孕期吸烟(OR=12.558)、早产(OR=5.550)、出生时窒息(OR=21.739)、喂养方式(奶粉)(OR=10.122)、父母关系差(OR=6.742)、父母离异(OR=7.448)、打骂式教育方式(OR=6.671)的小学生发生ADHD的风险更高。结论 太和县小学生ADHD发生率较高,与性别、癫痫疾...  相似文献   

7.
育英小学学生行为问题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育英小学学生行为问题现状。方法:选择锦州市育英小学1~6年级全部在班学生380名,应用英国Rutter儿童行为量表,评定小学生行为问题,同时调查家庭环境及教养因素。结果:小学生行为问题占8.9%。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因素是家庭教育环境,包括母亲文化程度、父母关系和教育方式。结论:小学生行为问题应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维吾尔族和汉族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进行比较,为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分别对乌鲁木齐市331名四~六年级维吾尔族和汉族小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进行测量。结果汉族与维吾尔族小学生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偏爱被试,过度保护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汉族与维吾尔族小学生在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心理健康总分比较,维吾尔族学生总分高于汉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健康总分与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存在显著负相关;心理健康总分与父亲、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结论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茸的探讨本市重点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SCL-90)表和父母教育方式评价表,随机抽样本市两所重点中学孥生508人进行同卷调查,有效问卷480份。结果心理问题检出率18.1%,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父母的拒绝与否认、父亲过度保护与偏爱、母亲的严厉惩罚与干涉及文化测定、性别、年级、学习负担和是否独生子女。结论学习压力、父母养育方式对其心理健康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贫血及家庭因素对学龄前儿童智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65对4~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了贫血以及家庭环境因素对智商影响的调查测定。结果:贫血组儿童的总智商和操作智商均低于正常组儿童,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良好的教育方式、家庭和谐度及母亲的性格类型、母亲产次、儿童每日蛋白摄入量对于学龄前儿童的智力发育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对来自湖南省儿童医院儿童保健门诊就诊的204例6~12岁儿童ADHD和199例6~12岁的正常儿童进行单因素分析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可能导致ADHD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两组儿童的性格类型、家庭类型、父亲文化程度、母亲职业、家庭收入、母亲孕期情绪、分娩情况、儿童既往病史和家族相关病史等特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以是否患ADHD为因变量,以儿童性格类型、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等因素为自变量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儿童外向性格(OR=7.12)、父母体罚孩子(OR=6.27)、父母溺爱(OR=5.94)、家庭收入低(OR=2.99)、父母严厉管教(OR=2.27)为儿童患ADHD的危险因素,儿童无既往病史(OR=0.08)、核心家庭(OR=0.38)、父亲文化程度高(OR=0.64)、无家族病史(OR=0.36)为儿童ADHD的保护因素。结论父母的教育方式、文化程度、家庭类型和家庭经济收入等因素在ADHD的发病中可能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医务人员在ADHD的防治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危险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来自农村的中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农村师范学生516名,城镇师范生336名进行测试和比较分析。结果 中师农村学生10个因子中有7个因子分值高于全国常模(P<0.05),中师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相比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7个因子差异有显意义(P<0.05)。四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另外3个年级。中师农村男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除恐怖因子外差异不具有显性(P>0.05)。结论 针对影响中师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些主要的,可控的因素,建议学校,社会,家庭立体化的教育网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大庆市开发新区小学生行为问题的现状与影响因素,为小学生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大庆市开发新区3所小学1 32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使用自行设计的行为问题相关因素调查表和Rutter行为问题量表(父母问卷和教师问卷)[1]对小学生进行行为测定,测评小学生行为问题、家庭教育环境、教育方式等因素。 结果 小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6.7%~10.1%,男生为9.2%~12.9%,女生为3.9%~7.0%,男生高于女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儿童的性别、出生体重、性格及父母关系不良、母亲患病、家长不科学的管教态度或方居住条件差等因素有关。 结论 小学生行为问题发生率高,行为问题的的发生儿童自身状况及家庭环境密切相关,要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良好的儿童成长环境及成人对小学生科学合理的教育态度和方式。  相似文献   

14.
小学"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现状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了解安徽省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现况,并明确影响“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的主要因素。[方法]整群抽取安徽省无为县某地区两所农村小学,共884名3—6年级儿童,其中“留守儿童”491名。采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和自编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研究中,“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发生率(17.1%)高于“非留守儿童”的发生率(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可能与性别、年龄、学习困难程度、健康状况、母亲教育方式、老师教育方式和零花钱等因素有关。[结论]农村地区小学“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焦虑问题。社会、学校和家长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5.
家庭因素与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与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明显相关的家庭因素,为预防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湖北省5个地区4010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母亲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家庭类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管教方式与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有显著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父母教育态度不一致,孩子与同学、邻居关系不好,家庭矛盾性评分高。结论 家庭因素主要通过父母管教方式、家庭环境质量对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行为和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以便能对儿童的心理咨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 stran,EMBU)、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症状白评量表(SCL-90)对181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其中男79名、女102名)进行测评。【结果】男女生父母养育方式各因子比较发现父亲的惩罚严厉(F2)、过分干涉(F3)、拒绝否认(F5)和过度保护(F6),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M1)、惩罚严厉(M2)、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M3)因子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P〈0.05和〈0.01),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6.6%,进一步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均表明.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行为和心理健康水平关系密切;父母养育方式量表的惩罚严厉(F2)对儿童行为问题具有预测作用,拒绝否认(F5)对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预测作用。【结论】某些不适当的父母养育方式特别是父亲的严厉和拒绝对儿童行为和心理健康具有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父母教育方式与个性对小学生学习成绩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父母教育方式和学生个性对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为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及学习成绩的提高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修订版(EPQ儿童版)》及《家庭教育方式量表(EMBU)》对424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父母教育方式与小学生学习成绩关系密切,子女学习成绩与父母采取情感温暖、理解的方式呈正相关,与父母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过分干涉呈负相关.EPQ的P,E,N 3个维度的个性特质对学习成绩也有一定的影响.结论父母教育方式和学生自身个性对学习成绩有一定影响,父母应采取情感温暖、理解、民主的教养方式,培养子女形成良好个性,从而促进子女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某县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卫生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安徽省某县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卫生现状,探讨留守状况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对安徽省某县2所农村中学3410名初一~高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较差,1种或几种心理卫生问题的检出率为32.2%,而非留守学生为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34,P=0.000);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留守中学生心理症状检出率(36.3%)高于父母单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7,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控制父母文化程度、青少年性别、年龄、家庭住居地后,母亲打工和父母双方打工是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的危险因素。结论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不容乐观。应鼓励农村父母尽可能留一方在家照顾子女上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描述济宁市儿童多动症的流行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Conners多动症量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及自编问卷对济宁市1 158名6-14岁在校小学生进行测评,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非条件Logistic回归等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儿童多动症的检出率为6.60%,男童为8.05%,女童为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发现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可以减少儿童多动症的发生,而父亲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母亲的惩罚严厉是导致儿童多动症发生的重要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足月产是减少儿童多动症发生的保护因素。男孩子、剖宫产、母亲孕期吸烟是儿童多动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多动症的发生受父母教养方式、剖宫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学校、家庭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儿童多动症的发生,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初中生人格、应对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研究初中学生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加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应对方式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372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初中学生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都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其中较为突出的影响因素有神经质、精神质人格特征,自责应对方式,父亲过度保护及母亲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结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受多种因素影响,干预时既要采取综合措施,又要突出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