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药物涂层球囊和普通球囊治疗下肢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腔内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于山西白求恩医院血管外科因下肢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行手术治疗的9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一期通畅率。结果:43例使用药物涂层球囊,48例使用普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杂交手术治疗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的方法及疗效。方法:146例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根据病变部位及闭塞程度,采用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及杂交手术(血管腔内介入加内膜剥脱或取栓术及血管腔内治疗加人工血管旁路术)治疗,了解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杂交治疗组在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踝肱指数及通畅率等方面与传统外科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杂交手术治疗下肢多动脉硬化闭塞症,根据病变部位及程度,采用个体化治疗,手术并发症少,术后畅通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腔内治疗的32例(43条患肢)下肢ASO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其疗效。结果 30例(40条患肢)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或较前明显减轻,治疗后踝肱指数(ABI)0.62±0.15,较术前(0.35±0.15)明显提高(P<0.05)。随访时间3~15个月,13例患者仍存在间歇性跛行,2例术后3个月对侧股浅动脉以远部位动脉狭窄闭塞,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后症状缓解,其他病例症状缓解。结论腔内介入治疗下肢ASO短期疗效满意,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评价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2例(120条患肢)接受腔内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其疗效。结果 116条患肢介入治疗获得技术成功,治疗后踝肱指数0.82±0.21,较术前(0.38±0.16)明显提高(P0.05)。术后3、6、12、24个月随访率分别为95.51%(85/89)、92.77%(77/83)、70.77%(46/65)、60.71%(17/28),相应动脉通畅率分别为90.99%(101/111)、86.00%(86/100)、77.97%(46/59)、65.22%(15/23)。2例股动脉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经置管溶栓术治愈;2例行膝下截肢术。结论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腔内治疗已成为血管外科多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但较高的术后再狭窄发生率使得其治疗的总体疗效大为降低,这一问题在临床中尚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而众多致病危险因素的持续存在是其发生再狭窄的重要原因,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有效防控是降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后再狭窄的有效途径.中医药在动脉硬化疾病的防治方面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Viabahn覆膜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月采用腔内治疗的73例(73条肢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2例行Viabahn覆膜支架治疗(Viabahn支架组),41例行裸支架治疗(裸支架组),比较两组的中短期临床效果。结果:与裸支架组比较,Viabahn支架组术后3、6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8%vs.90.2%;87.5%vs.75.6%,均P0.05),但术后9、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明显升高(84.4%vs.63.4%;75.0%vs.51.2%,均P0.05);Log-rank检验显示Viabahn支架组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高于裸支架(P0.05)。两组术后12个月踝肱指数(A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接受血管腔内成形术后,采用Viabahn覆膜支架疗中短期效果显著,可为近关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尤其是跨膝关节病变的治疗提供了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应用Acolysis超声消融仪治疗难治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体会方法2002年2月至2003年10月对31例难治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采取小切口暴露股动脉并切开,引入超声导管,DSA监视下消融,至血管再通。并结合其他腔内治疗和旁路转流术治疗。结果全部病例术后踝弘指数(AB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超声消融术与其他血管腔内成形术、旁路转流术综合治疗难治性动脉硬化闭塞症,近期疗效满意,为临床提供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腔内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3月至2009年9月腔内介入治疗的9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其疗效。结果全组手术成功率94.4%(85/90),与治疗前比较,踝/肱指数平均升高0.22±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3~36个月,随访率96.7%(87/90),术后3、6、12、30月分别有1例、2例、6例、4例复发,其中10例行二次介入手术后好转;3例行截肢/足手术,其中膝上截肢1例,膝下截肢1例,跖骨截除1例。随访期截肢率3.3%(3/90),死亡率为3.3%(3/90)。结论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创伤小、恢复快,可重复操作,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初步分析复合技术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急性血栓形成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采用外科手术联合腔内治疗的29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急性血栓形成患者的围术期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 技术成功率为96.6%,围术期死亡2例,死亡率6.9%,术后截肢率6.9%,无出血事件及感染。患者随访1~4年,5例患者出现再狭窄,3例行再次干预,无疾病或手术相关死亡病例。结论 复合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急性血栓形成安全且有效,在临床上可作为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全身动脉硬化性疾病在下肢的表现,较重患者单纯药物治疗疗效不佳,多需手术或血管腔内治疗。术后血管通畅率由诸多因素影响,如动脉硬化病变的进展、人工血管或支架本身、吻合口内膜增生、血栓形成、不规范用药等。本文就目前影响手术或介入治疗后血管通畅率的因素及提高血管通畅率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用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65例(90条患肢)患者临床诊治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测量患者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记录手术治疗成功率、并发症、肢体术后通畅率。结果 65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成功率100.0%;并发症率7.69%(5/65)。术后1天ABI平均为(0.84±0.19)明显高于术前(0.31±0.08),P0.05;术后7天ABI平均为(1.02±0.17)明显高于术后1天ABI平均为(0.84±0.19),P0.05。术后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3.85%(61/65);随访发现,65例患者初次通畅平均时间为242天,累积通畅率为61.54%(40/65)。结论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较好疗效,可促进患者下肢功能恢复,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与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7年8月于治疗的87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血管成形组(n=45,行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旁路移植组(n=42,行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和下肢神经传导速度、VAS评分、靶血管晚期管腔损失(LLL)、通畅率、再狭窄率、踝肱指数(ABI)以及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血管成形组与旁路移植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和下肢神经传导速度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但术后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ABI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各时间点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LLL、通畅率、再狭窄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出现死亡或截肢等严重不良事件。结论:腔内血管成形术与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疗效相当,均安全可行,临床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杂交手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采用杂交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患者均获治疗成功,术后切口处皮下血肿2例,无围术期死亡病例,无远端栓塞及急性血栓形成病例的发生,随访2-12个月,出现再狭窄病例1例,经再次血管腔内治疗后好转。结论杂交手术是治疗多节段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对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diabetes afteriosclerosis obliteration,DASO)的治疗已受关注[1,2].本文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3月间,采用球囊扩张、支架置入及持续血管腔内给药治疗DASO 198例患者的资料,探讨其远期疗效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后置入髂动脉支架与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68例患者(80条患肢)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患者应用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后置入髂动脉支架治疗,38例应用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近期临床症状的改善、疗效等级、并发症的发生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近期自觉症状均明显缓解,髂动脉支架联合球囊扩张血管成形组(总体有效率为81.58%)的自觉症状改善比人工血管转流术(总体有效率为69.05%)更明显,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前者的疗效等级略优于人工血管转流术组.结论:两种治疗方式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均可明显缓解患者的自觉症状;如果患者的自身条件允许,可优先考虑析髂动脉支架联合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6.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并发症的防治及其相关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 angioplasty,SIA)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一种新治疗方法。其有别于传统的血管介入治疗理念,不在血管腔内而是在血管壁间形成一夹层通道而重建下肢血供。在操作技术上SIA遵从腔内血管介入治疗的绝大部分原则,但在SIA过程中也有其特殊的并发症发生和相关的技术要求。本文就SI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常见的并发症及其相关的防治技术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6月行腔内治疗的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12例(140条肢体)资料,术后3、6、12个月随访治疗效果。结果成功开通病变肢体129条,手术技术成功率92.1%(129/140),治疗病变血管164支。术后3、6和12个月下肢缺血临床症状Fontaine分期与术前比较均改善(P0.01)。术后3、6和12个月足背动脉踝肱指数均较术前的0.56±0.32显著增加,分别为0.97±0.11(t=-13.572,P=0.000),0.85±0.23(t=-11.588,P=0.000),0.71±0.26(t=-6.661,P=0.000)。术后3、6和12个月靶血管的再狭窄率分别为14.4%(23/160)、28.2%(42/149)和43.8%(63/144),无截肢。结论腔内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微创、安全、有效,能迅速恢复下肢血流,改善缺血症状,避免截肢,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 主要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的下肢动脉狭窄、闭塞, 导致肢体慢性缺血的外周动脉疾病。近年来, 血管腔内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 已成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首选方法。随着手术方式的不断改进, 血管腔内治疗的成功率大幅度提高, 但不同介入治疗方式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且适应人群可能有所不同, 本文就目前腔内治疗的进展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用杂交技术治疗复杂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4年3月—2014年9月行杂交技术治疗的30例(30条患肢)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资料。30例患者病变部位累及主-髂动脉、股-腘动脉、股深动脉以及膝下动脉;均行血管腔内修复术,20例行动脉内膜剥脱术,10例行动脉取栓术,8例加行股深动脉成形术。结果:30例杂交手术均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30%(9/30)。临床成功率为96.67%,术后平均踝肱指数较术前提高了0.37±0.19。术后6、12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0%、73%,12个月救肢率为97.67%。结论:杂交技术治疗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较高的短期通畅率和救肢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血管腔内治疗技术在股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8例股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所有患者均行CT血管重建检查,均采用球囊扩张后支架植入,术后进行临床随访。 结果58例均手术成功,手术成功率100%;踝肱指数由术前平均(0.72±0.12)上升到(0.87±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39,P=0.001)。术后所有患者随访1年以上,11例于1年内出现支架再狭窄,术后1年内通畅率为81.0%。 结论腔内治疗股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一种创伤小、通畅率较高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