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充气压迫法用于经桡动脉CAG患者的效果。方法将择期接受经桡动脉CAG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和常规组,每组50例,术后改良组以改良充气压迫法压迫桡动脉,常规组采用常规充气方法压迫桡动脉。比较两组压迫桡动脉2 h、4 h末患者肿胀溢水量及数字疼痛评分,压迫6 h后去掉压迫器时桡动脉穿刺点出血情况以及术后24 h穿刺侧桡动脉闭塞情况。结果改良组压迫桡动脉2 h、4 h末肿胀溢水量、数字疼痛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均0.01)。穿刺点压迫6 h后去掉压迫器时,改良组出血3例,常规组2例;术后24 h改良组桡动脉闭塞1例,常规组2例;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1.00)。结论改良充气压迫法可减轻经桡动脉CAG患者术后穿刺侧肢体肿胀及疼痛,且不增加穿刺点出血及血管闭塞危险。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压迫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不同压迫止血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00例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检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法.观察组采用宽胶带压迫止血法,比较两组止血效果.结果 两组各有2例患者发生局部出血;观察组SpO<,2>值,患侧手指发绀、肿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舒适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采用宽胶带压迫穿刺处止血法效果好,并发症少,舒适度高.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压迫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不同压迫止血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检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法.观察组采用宽胶带压迫止血法,比较两组止血效果。结果两组各有2例患者发生局部出血;观察组SpO2值。患侧手指发绀、肿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舒适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采用宽胶带压迫穿刺处止血法效果好,并发症少,舒适度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介入诊疗后适宜的局部压迫方法,以预防或减轻穿刺局部出血。方法将156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76例)。对照组介入术后用3块无菌纱布条按压穿刺点,再以普通弹力绷带加压固定;观察组介入术后用1块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在穿刺点上方沿血管方向放置小纸筒。再以优格弹力绷带加压固定.松紧以穿刺点不出血为宜。结果观察组桡动脉穿刺局部淤血及肢体肿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后在1块小纱布上加小纸筒压迫局部,再予优格弹力绷带加压固定,效果确实、止血简便。护理人员加强术前护患沟通、术后手部血液循环及穿刺点的观察和护理.对于保障止血措施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经桡动脉介入诊疗后局部压迫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介入诊疗后适宜的局部压迫方法 ,以预防或减轻穿刺局部出血.方法 将156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76例),对照组介入术后用3块无菌纱布条按压穿刺点,再以普通弹力绷带加压固定;观察组介入术后用1块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在穿刺点上方沿血管方向放置小纸筒,再以优格弹力绷带加压固定,松紧以穿刺点不出血为宜,结果 观察组桡动脉穿刺局部淤血及肢体肿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经挠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后在1块小纱布上加小纸筒压迫局部,再予优格弹力绷带加压固定,效果确实、止血简便.护理人员加强术前护患沟通、术后手部血液循环及穿刺点的观察和护理,对于保障止血措施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癌切除术中桡动脉穿刺手腕部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120例肝癌切除术中行桡动脉穿刺测压的护理及治疗经过。结果本组7例术中出现桡动脉痉挛,注入硝酸甘油100μg后,动脉痉挛缓解;4例因包扎过紧肢体肿胀明显,采用定时减压止血法,1d后肢体肿胀减轻;3例术后2h松绷带后有渗血、2例出现手腕部血液循环异常,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严格掌握桡动脉穿刺适应征,严密观察围术期动脉搏动情况,及时处理并发症是手腕部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方法.方法 分析采用常规方法护理的322例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对照组)中123例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并据此制定预防护理措施应用于350例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干预组),包括规范使用TR-band止血器,加强医护沟通和患者的健康教育,规范减压及加强巡视观察等.结果 干预组止血器压迫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沿桡动脉路径外周血管穿刺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压迫止血效果,减少穿刺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制桡动脉穿刺体位保护装置应用于外科手术,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联合瓣膜病需在体外循环下行双瓣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使用两用桡动脉穿刺体位保护装置进行桡动脉穿刺和术中固定腕部,对照组使用500mL输液袋垫于手腕下进行桡动脉穿刺和固定后,直接将手臂裹进床单放置于体侧。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和因监测效果不佳调整患者手臂位置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桡动脉穿刺相关不良反应相对好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科手术中使用桡动脉穿刺体位保护装置有助于穿刺成功,缩短穿刺时间,提高监测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减轻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患者术后术侧肢体的肿胀、疼痛程度。方法将196例择期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的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99例与干预组97例。对照组术后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手指康复操锻炼。观察两组手掌周径、疼痛程度、出血情况。结果干预组手掌周径(术后4、12 h)显著小于对照组,疼痛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出血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指康复操锻炼可缓解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术后术侧手部肿胀程度及疼痛感,不会增加穿刺点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冠脉旁路移植术中桡动脉的获取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桡动脉的获取方法和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行量化Allen试验决定是否切取桡动脉。桡动脉伴随静脉一起切取,术中不直接接触桡动脉,严格避免夹镊桡动脉本身;离断后腔内注入肝素罂粟碱液,并将桡动脉置于该液中备用。共获取桡动脉22根,远端吻合至冠状动脉后降支、钝缘支及前降支,近端均吻合至主动脉。术后常规应用钙通道阻滞剂12个月。结果术后患者心绞痛消失,心功能显著改善,无围术期心肌梗死。无术中桡动脉痉挛现象,围术期无出血、栓塞合并症,无手臂缺血发生。结论桡动脉移植物可常规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严格的“免触”技术和术后应用钙通道阻滞剂是保证桡动脉良好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经桡动脉与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术后护理的优缺点,为针对性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11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中57例经桡动脉途径置管(桡动脉组)、62例经股动脉途径置管(股动脉组),比较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肢体制动时间、术后患者主诉、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 肢体制动时间、患者主诉、局部血肿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桡动脉组显著优于股动脉组(均P〈0.01);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经桡动脉与股动脉穿刺均安全、有效、可行;桡动脉组术后治疗性损害相对较轻,更适合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经桡动脉与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术后护理的优缺点,为针对性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11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中57例经桡动脉途径置管(桡动脉组)、62例经股动脉途径置管(股动脉组),比较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肢体制动时间、术后患者主诉、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 肢体制动时间、患者主诉、局部血肿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桡动脉组显著优于股动脉组(均P<0.01);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经桡动脉与股动脉穿刺均安全、有效、可行;桡动脉组术后治疗性损害相对较轻,更适合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后应用改良式非闭塞性压迫法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应用螺旋式桡动脉压迫器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应用非闭塞性桡动脉压迫法,即以压迫尺动脉后术侧拇指的SpO2≥0.95作为标准调节桡动脉止血器的压力强度,从而保证在加压过程中桡动脉一直处于开放状态。比较两组术侧肢体肿胀、疼痛程度及穿刺局部出血情况。结果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出血情况,术后4h与术前术侧上肢各手指第2节周径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疼痛及术侧肢端肿胀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改良式非闭塞性压迫止血法既能及时减压而又不增加出血的风险,能有效预防PCI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舒适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途径在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成形术中的优缺点,评价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60岁及以上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病患者1637例,按穿刺途径随机分为桡动脉组(n=909)和股动脉组(n=728),比较两组间动脉穿刺成功时间、穿刺成功率、造影时间、X线曝光时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率、穿刺相关血管并发症、迷走反射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及随访术后3个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桡动脉组桡动脉穿刺成功897例(897/909,98.68%),股动脉组股动脉穿刺成功722例(722/728,99.18%)。桡动脉组穿刺时间较股动脉组长(P〈0.05)。两组的穿刺成功率、PCI成功率,术后MACE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造影时间、X线曝光时间、穿刺相关血管并发症、迷走反射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桡动脉组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1)。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治疗老年冠心病安全可行,且易止血,术后无须卧床,并发症少,创伤小,可作为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15.
冠脉介入治疗后早期减压包扎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应用早期减压包扎的效果。方法将200例冠脉介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早期减压包扎,即术后8h撕除大腿后侧及两侧绷带,仅保留腹股沟介入处和大腿前面的绷带,术后24h拆除剩余绷带;对照组采用传统包扎法,术后24h拆除绷带。结果两组均未出现穿刺处血肿,对照组无伤口渗出现象,观察组仅有1例出现伤口渗血现象;观察组皮肤过敏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肢舒适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冠脉介入治疗后运用早期减压包扎安全、可行,且能降低皮肤过敏,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应用早期减压包扎的效果。方法将200例冠脉介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早期减压包扎,即术后8h撕除大腿后侧及两侧绷带,仅保留腹股沟介入处和大腿前面的绷带,术后24h拆除剩余绷带;对照组采用传统包扎法,术后24h拆除绷带。结果两组均未出现穿刺处血肿,对照组无伤口渗出现象,观察组仅有1例出现伤口渗血现象;观察组皮肤过敏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肢舒适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冠脉介入治疗后运用早期减压包扎安全、可行,且能降低皮肤过敏,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六步手指操对经桡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肢体症状改善的效果。方法将经桡动脉行PCI术的101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采用六步手指操进行康复锻炼,比较两组术后术侧肢体疼痛、肿胀程度和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4h和24h术侧肢体疼痛程度和肿胀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均P0.01);两组术后出血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六步手指操可有效改善经桡动脉行PCI术后患者患侧肢体疼痛和肿胀情况,可有效提升术后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证实桡动脉压迫器首次减压开始时间对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症的影响,为临床操作及研究提供借鉴。 方法 计算机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5月1日有关桡动脉压迫止血器首次减压开始时间对术后并发症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经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8篇RCT文献共2 399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首次减压开始时间为术后1 h,其术后疼痛发生率、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显著低于术后2 h开始减压(P<0.05,P<0.01),桡动脉闭塞率统计学差异为临界状态(P=0.05),出血、肿胀、麻木、淤斑、水疱及血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桡动脉压迫止血器从术后1 h开始减压能明显降低患者疼痛感及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桡动脉闭塞有待更大样本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9.
王艳  陶红 《护理学杂志》2009,24(9):91-91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因并发症少、痛苦小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因穿刺易损伤桡动脉,且术后使用抗凝药物,若穿刺点处理不当,穿刺部位易出现渗血、前臂血肿。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影响治疗效果。2008年1~12月我科将橡皮擦用于566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以预防穿刺部位出血,效果较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方法。方法分析采用常规方法护理的322例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对照组)中123例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并据此制定预防护理措施应用于350例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干预组),包括规范使用TR-band止血器,加强医护沟通和患者的健康教育,规范减压及加强巡视观察等。结果干预组止血器压迫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沿桡动脉路径外周血管穿刺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压迫止血效果,减少穿刺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