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5岁以下儿童肝移植术后接种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效果及多针次接种必要性的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同一肝移植组进行肝移植手术,术后遵医嘱注射乙肝疫苗完成4针次以上的5岁以下17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5例,女性95例,年龄4个月至5岁,患儿每针次接种疫苗后随来院肝移植门诊复诊时抽血检测乙肝五项,观察HBsAb应答效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计数资料数据用例数和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结果5岁以下患儿肝移植术后完成第1个疗程乙肝疫苗注射后免疫应答成功121例(HBsAb≥100 IU/L),应答失败49例(HBsAb<100 IU/L),接种第2个疗程后应答成功29例,最终只有20例患儿接种8针次即2个疗程后HBsAb<10 IU/L。影响乙肝疫苗接种免疫效果的相关因素与性别、原发病、供肝方式、术后接种疫苗时间无关,与年龄、居住地、术前HBsAb滴度高低有关(抗-HBs以100 IU/L为标准)。平均年龄2岁以上患儿明显比1岁以下患儿术后接种第1个疗程后免疫应答率高,术前儿童接种过乙肝疫苗且抗-HBs滴度>100 IU/L患儿其术后接种第1疗程后免疫应答率更高(84.72%),术前抗-HBs滴度<100 IU/L患儿术后接种乙肝疫苗第1疗程后免疫应答稍低(60.71%)。结论大部分肝移植患儿可通过接种乙肝疫苗主动免疫获得保护性抗体来预防乙肝病毒再感染,坚持多针次接种能有效地诱导机体产生乙肝抗体,提高免疫应答水平,具有保护效果,且经济有效,肝移植术后接种乙肝疫苗存在必要性,是目前肝移植术后推广应用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早中期(CKD1~3期)、晚期(CKD4~5期)患者接种乙肝疫苗后的反应情况,明确CKD患者接种乙肝疫苗的最佳时期,使CKD患者产生主动免疫抵御HBV感染。方法:对乙肝两对半全阴性的慢性肾脏病早中期、晚期患者接种乙肝疫苗,观察两组患者乙肝表面抗体的阳转率及抗体滴度高低情况,同时,将CKD早中期组分为接受或未接受激素/免疫抑制剂两组,所有CKD患者再分为男性、女性两组,分别对上述分组进行比较,观察各组患者乙肝表面抗体的阳转率及抗体滴度高低情况。结果:(1)CKD早中期患者接种乙肝疫苗后,乙肝表面抗体阳转率明显高于CKD晚期患者,且抗体滴度明显高于CKD晚期组。(2)在CKD早中期组中接受或未接受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抗体阳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接受激素/免疫抑制剂组抗体滴度更高。(3)性别不是影响乙肝疫苗接种效果的因素。结论:CKD早中期患者接种乙肝疫苗疗效优于CKD晚期患者,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不影响CKD早中期患者接种乙肝疫苗的疗效,性别不影响接种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雷帕霉素联合IL-2融合蛋白对小鼠皮肤移植术后乙肝疫苗免疫原性的影响,寻求移植术后预防乙型肝炎的有效方法。方法 DBA小鼠为供体,C57BL/6小鼠为受体,行皮肤移植后分为联合治疗组、雷帕霉素组、疫苗组,每组10只,联合治疗组给予雷帕霉素(1mg/kg,腹腔内注射)+IL-2融合蛋白(1μg/只,腹腔内注射)+疫苗;雷帕霉素组只给予雷帕霉素+疫苗;疫苗组仅给予乙肝疫苗。以上3组均在皮肤移植后第一天给予乙肝疫苗(2μg/只,肌肉注射)。空白组不给于任何处理。14d后测定各组血清中乙肝抗体滴度水平、IL-4、IL-10、IL-2、IFN-γ水平,应用RT-PCR测定各组淋巴组织中IL-21、FoxP3及Bcl-6的表达水平,同时随访小鼠皮肤移植物存活时间。结果联合治疗组移植术后乙肝表面抗体(HBsAb)滴度明显高于雷帕霉素组(P<0.05),皮肤移植物的存活时间也明显延长(P<0.05);联合治疗组Th2类因子IL-4,IL-10的水平明显低于雷帕霉素组(P<0.05),而Th1类因子IL-2和IFN-γ水平明显较高(P<0.05)。联合治疗组混合淋巴细胞中IL-21、FOXP3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雷帕霉素组(P<0.05),而Bcl-6的表达水平明显较低(P<0.05)。结论雷帕霉素联合IL-2融合蛋白联合应用能够在移植术后增强乙肝疫苗产生抗体的滴度,同时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为临床移植术后提高疫苗免疫原性提供了一种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4.
接种乙型肝炎 (乙肝 )疫苗是维持性血液透析 (MHD)患者预防乙肝感染的主要措施之一 ,但透析患者常规接种后保护性抗体的产生率低 ,仅 5 0 %~ 6 0 %。国外近年有报道小剂量多次皮内注射可提高该类患者保护性抗体的产生率。我们于 1998年 3月至 9月对 10例MHD患者用上法接种乙肝疫苗 ,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 10例 ,男 7例 ,女 3例 ,年龄17~ 72岁。原发病为慢性肾炎 5例 ,糖尿病肾病 3例 ,多囊肾病和高血压肾病各 1例。均采用碳酸氢盐透析 ,平均 2次 /周 ,5小时 /次。透析时间 3~ 48月。所有患者接种乙肝…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环孢素A(CsA)联合IL-2融合蛋白对小鼠移植术后乙肝疫苗的体液免疫反应影响,寻求肝移植术后预防乙型肝炎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C57BL/6小鼠40只,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未免疫组,每组10只.实验组、对照组行皮肤移植后(DBA小鼠为供体),实验组给予CsA(30 mg/kg,腹腔内注射)+IL-2融合蛋白,对照组只给予CsA,空白组只行皮肤移植,3组均给予乙肝疫苗安在时,未免疫组不作任何处理.14 d后测定各组乙肝抗体滴度水平、IL-4、IL-10、IL-2、IFN-γ水平,流式细胞测定各组淋巴组织中滤泡辅助T细胞(follicular helperT cell,Tfh)的比例及应用RT-PCR测定各组淋巴组织中IL-21和叉状头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移植术后14 d乙肝抗体滴度明显高于对照组(F=29.886,P=0.010),皮肤移植物的存活时间也明显长于对照组(F=29.772,P=0.011),ELISA测定血清Th2类因子IL-4,IL-10的水平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F=42.102,P=0.009;F=23.734,P-0.015),Th1类因子IL-2和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F=18.156,P=0.0020;F =90.042,P =0.003).实验组混合淋巴细胞RT-PCR测定IL-21、FoxP3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F=9.784,P =0.048;F=27.883,P=0.012).结论 CsA联合IL-2融合蛋白能够增强乙肝疫苗的抗体滴度,同时能够延长小鼠皮肤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可能与促进IL-21及FoxP3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我院近年来6例工作人员被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污染针具刺伤后紧急处理方法及效果。方法被预防针刺伤的医护人员在反复挤压伤口、反复局部消毒后尽可能早的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周后注射乙肝疫苗。被丙肝病人针具刺伤后注射胸腺肽注射液。结果立即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及胸腺肽,其能随时中和进入血液的HBV、HCV病毒,是迅速有效的人工被动免疫;HBV进入肝细胞大量复制前即刺激人体产生抗-HBs形成主动免疫,清除HBV。结论此种处理方法是有效、可靠的,说明乙肝免疫球蛋白、胸腺肽与乙肝疫苗及时实施序贯注射是有效保护该类伤者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HBsAg阳性母亲其婴幼儿免疫阻断后无/低应答的危险因素,以及个体化免疫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3年1月于本院出生母亲HBsAg阳性的婴幼儿144例,根据完成3次乙肝疫苗免疫计划后,即婴儿7月龄时的HBsAb水平,分为无/低应答组(53例)和正常应答组(91例)。分析两组母亲孕早期HBVDNA水平、HBV标志物(HBsAg、HBsAb、HBe Ag、HBe Ab和HBc Ab),婴儿出生史、喂养史以及出生后HBV标志物等,分析婴儿无/低应答的危险因素。选取乙肝疫苗全程免疫计划结束后无/低应答婴儿50例,正常应答婴儿50例作为对照组,对无/低应答婴儿进行个体化免疫干预,18月龄时比较两组患儿应答状态。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未按时添加蛋白质类辅食、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儿童发生无/低应答的风险分别是正常儿童的25.51倍(Waldχ2=12.45)、20.54倍(Waldχ2=14.59)、28.47倍(Waldχ2=15.36)和16.67倍(Waldχ2=19.09)(P均0.001),母亲孕期e抗原、核心抗体是独立的危险因素,每增加1个单位,发生免疫不应答的风险分别增加1.001(Waldχ2=3.97)和1.16倍(Waldχ2=4.45)(P均0.05)。通过个体化免疫干预治疗,18个月龄时,83.3%的低应答儿和70.0%的无应答儿获得正常应答,与正常应答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4、P=0.12;χ2=2.32、P=0.15),干预后低应答组的表面抗体水平与正常应答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P=0.61),而无应答组抗体水平仍较正常组偏低(t=2.43、P=0.02)。与干预前相比,无应答组和低应答组的抗体水平均显著增高(t=2.54、P=0.02;t=2.76、P=0.01)。结论母亲孕期高水平HBe Ag、HBc Ab,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未按时添加蛋白质类辅食、未注射第2次乙肝免疫球蛋白是发生乙肝免疫无/低应答的危险因素。个体化免疫干预可有效提高免疫应答率,提高HBsAb水平,降低感染HBV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的血液透析方式对维持性血透患者乙肝表面抗体的影响,寻找有效的可改善患者乙肝疫苗应答效果的透析方式.方法:(1)60例透析患者及52例健康人群,清晨空腹留取血标本,分别检测CD+4,CD+8百分比,计算CD+4/CD+8比值,乙肝表面抗体(Anti-HBs)滴度,计算阳性率;(2)6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即分为3组,分别接受血液透析(HD)、血液透析+血液灌流(HD+HP)、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HD+HDF)治疗,分别于0,1,6月,透析结束后肌内注射乙肝疫苗,分别于0月(T0 m)及8月(T8 m,即最后一次注射疫苗后2月)清晨空腹留取血标本,检测CD+4,CD+8百分比,计算CD+4/CD+8比值,乙肝表面抗体(Anti-HBs)滴度,计算阳性率.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透析患者 CD+4、CD+8、CD+4/CD+8、anti-HBs滴度、anti-HBs阳性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T0 m相比,HD组患者T8 m CD+4、CD+8、CD+4/CD+8、anti-HBs滴度、anti-HBs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D+HP、HD+HDF两组患者T8 m CD+4、CD+8、CD+4/CD+8、anti-HBs滴度、anti-HBs阳性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D组相比,HD+HP、HD+HDF两组患者T8 m CD+4、CD+8、CD+4/CD+8、anti-HBs滴度、anti-HBs阳性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D+HP组相比,HD+HDF组患者T8 m CD+4、CD+8、CD+4/CD+8、anti-HBs滴度、anti-HBs阳性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D+HP、HD+HDF可通过改善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提高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HD+HDF效果更优于HD+HP.  相似文献   

9.
血透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常见的危险。既往报道注射乙肝疫苗仅50~60%长期血透患者能产生抗体反应。本文旨在研究对乙肝疫苗起反应者的血清抗HBs水平以确定其再次注射的间期与效果。作者对111例血透患者和420名健康人测定血清抗HBs。对抗HBs阴性者肌注射乙肝疫苗(Heptavex—B),血透患者注射2ml(40mcg),而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制备纯化脊髓损伤NogoA疫苗,疫苗免疫后分析NogoA疫苗的安全性及免疫效应.方法 使用人工合成的NogoA-13肽,结合钥孔帽贝血蓝蛋白(KLH),增强其免疫原性并纯化.鼠龄3周Wistar雌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A组:NogoA疫苗免疫组;B组:完全弗氏佐剂+不完全弗氏佐剂组;C组:KLH免疫组;对大鼠进行腹腔免疫,使用ELISA检测抗体的滴度和与抗原抗体反应的结合能力.分析疫苗的安全性即大鼠自身免疫性脑脊髓膜炎(EkE)的发生率.结果 A组大鼠血清中检测到抗NogoA-13肽IgG抗体的存在,倍比稀释后血清光密度(A)值呈现出规则的梯度.B、c组血清未检测到IgG抗体的存在.统计学分析发现A组与B、C两组血清不同倍比稀释浓度的A值存在明显的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之间及其与未免疫的阴性对照组血清A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鼠EAE发生率为0.结论 NogoA-13多肽疫苗免疫大鼠,可刺激出抗NogoA-13多肽抗体,抗体与抗原肽在体外可发生抗原抗体反应,验证了疫苗的有效性.实验动物未见EAE的表现,此多肽疫苗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3例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组)、40例非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非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组)、61例乙肝相关肝硬化患者(乙肝相关肝硬化组)、6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慢性乙型肝炎组)和同期5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PIVKA-Ⅱ和血清AFP水平、HBVE抗原(HBe Ag)、HBVE抗体(HBe Ab)表达情况。结果: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组患者血清PIVKA-Ⅱ水平显著高于非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组、乙肝相关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组患者,HBe Ag+/HBeAb+亚组血清PIVKA-Ⅱ水平高于HBe Ag+/HBeAb-亚组血清,HBe Ag+/HBeAb-亚组血清PIVKA-Ⅱ水平高于HBe Ag-/HBe Ab+亚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PIVKA-Ⅱ在诊断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的曲线下面积为0.917,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68.21%、98.20%。结论:血清PIVKA-Ⅱ对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诊断价值优于血清AFP,临床可结合血清PIVKA-Ⅱ水平与HBe Ag/HBe Ab对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进行早期筛查与疾病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相关疾病肝移植受者接种乙肝疫苗成功后长期停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和(或)核苷(酸)类似物(NAs)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接种乙肝疫苗后成功重建乙肝主动免疫的肝移植受者的基本资料,分析疫苗接种及应答情况、应答者停用HBIG和(或)NAs的随访结果、停用HBIG和(或)NAs后HBV再感染情况。结果肝移植术后至开始接种乙肝疫苗的时间间隔为26(20,40)个月。接种疫苗至应答时间为15(8,27)个月。初始76例受者全部停用HBIG,36例受者停用HBIG和NAs。随访期间,76例停用HBIG受者中12例恢复使用HBIG,36例停用HBIG和NAs者中16例恢复使用NAs。HBIG和NAs停用时间分别为135(98,150)个月与133(34,149)个月。16例应答者未接种过加强针,36例应答者定期接种加强针,第1次接种加强针的时间距离停用HBIG的间隔时间为44(11,87)个月,未接种加强针和接种加强针的应答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截至随访日,9例受者失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预防接种人群对乙型病毒性肝炎(下称乙肝)防治及疫苗接种知识的认知情况,探讨开展以医院为基础的乙肝预防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对342名来医院接种乙肝疫苗者采用自行设计的乙肝及乙肝疫苗接种相关知识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15岁以上人群既往接种率为37.9%;调查人群对乙肝及其疫苗相关知识回答正确率35.4%~81.0%。曾接种过乙肝疫苗人群回答正确率较未接种人群高,其中4项(接种乙肝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乙肝疫苗接种前要检测乙肝全套和肝功能、接种后要进行抗体检测、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要定期检测)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调查人群接种乙肝疫苗的动机主要为入学、就业体检,占45.0%。结论乙肝疫苗接种人群对乙肝及乙肝疫苗相关知识的认知仍偏低,应利用接种疫苗的机会开展多种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人群的乙肝预防知识水平和乙肝疫苗接种率。  相似文献   

14.
乙肝病毒感染是持续血液透析(HD)病人的主要并发症,由于尿毒症病人常有免疫应答缺陷,因此对不同疫苗,包括乙肝疫苗的应答功能下降。由于重组乙肝疫苗价格昂贵,故寻找一种成功的接种方法甚为重要。本研究目的是了解重复小剂量皮内注射乙肝疫苗是否具有扩大免疫接种效果的作用。交地35例HBs-Ag、HBs-Ab、HBc-Ag、HBc-Ab阴性HD病人分为三组。Ⅰ组14例,HBsAg5μg/2周皮内注射;Ⅱ组13例,HBsAg2.5μg/2周,共5次,然后改为每周一次皮内注射;Ⅲ组8例,HBsAg10μg/4周,共5次肌肉注射,然后改为5μg/2周皮内注射,各组乙肝疫苗均用至血清转化,即出现抗HB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感染对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cholangioca托inoma,ICC)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方法收集60例I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按血清中乙肝病毒五项指标分为三组,A组为乙肝表面抗原或核心抗体阳性患者26例,B组为乙肝表面抗体单独阳性患者17例,c组为乙肝五项指标全部阴性患者17例,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三组总生存率的比较,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三组患者1、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0%、53%、29%;22%、18%、0;中位生存时问分别为12个月、12个月、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8,P=0.039)。多因素分析发现: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肿块位置、乙肝病毒感染或注射乙肝疫苗、肝内胆管结石以及术后辅助化疗是生存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术前HBV感染或注射乙肝疫苗的ICC患者生存期更长,且为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6.
胸腺肽α_1对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腺肽α1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进行规律血液透析,治疗组加用胸腺肽α1皮下注射,每次1.6mg,每周2次,共用4周;监测用药前后两组血清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改变。同时选择30例体检健康者监测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长期血液透析患者hs-CRP、IL-6及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在给胸腺肽α1治疗4周后,治疗组血清hs-CRP水平(3.45±2.60)mg/L、IL-6水平8.07±4.30)pg/ml、TNF-α水平(13.89±5.0)ng/ml均较治疗前[分别依次为(5.36±4.12)mg/L、(16.31±5.12)pg/ml、(21.50±9.06)ng/ml]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hs-CRP、IL-6及TNF-α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微炎症状态,胸腺肽α1可改善MHD患者微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7.
18.
GM-CSF增强胰腺癌MUC1-VNTR核酸疫苗免疫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 GM-CSF 作为免疫佐剂对胰腺癌 MUC1-VNTR 核酸疫苗免疫效果的增强作用。方法 45只 C57BL/6小鼠随机分3组,在胫前肌注射100μg/100μl质粒 DNA 生理盐水溶液(VG 组接种 pcDNA3.1-VNTR/Myc-his(+)A 质粒联用 rmGM-CSF,V 组单纯接种 pcDNA3.1-VNTR/Myc-his(+)A 质粒,G 组单纯接种 rmGM-CSF)进行免疫接种。4周后加强免疫1次,6周后取血清 ELISA 法测抗体,取脾细胞悬液体外以 VNTR 合成肽特异刺激,6d 后进行杀伤试验。结果VG 组小鼠脾细胞 CTL 的特异性杀伤率显著高于 V 组(P<0.01)和 G 组(P<0.01),表明 GM-CSF增强了疫苗所诱发的 CTL 应答。而 CTL 对未经 VNTR 合成肽孵育的靶细胞 EL4-VNTR~-杀伤较低(P<0.01),VU 3C6可抑制 CTL 对经 VNTR 合成肽孵育的靶细胞 EL4-VNTR~+的杀伤活性(P<0.01),表明具有 VG 组诱生的 CTL 应答依然保持 VNTR 特异性。VG 组小鼠血清抗 VNTR 抗体等效浓度(3119.0±110.6)μg/ml 高于Ⅴ组(2323.5±238.3)μg/ml 和 G 组(2023.9±169.0)μg/ml,差别极为显著(P<0.01)。结论 GM-CSF 可增强自行构建的胰腺癌 MUCl-VNTR 核酸疫苗所诱生的 VNTR 特异的 CTL 应答和抗体应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TNF-α-238、308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6个月前后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的相关性,探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方法 以接受α干扰素正规治疗的7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7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NF-α-238、-308位点基因多态性,并用ELISA检测干扰素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最后根据患者不同应答水平及基因型分组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应答组治疗前血清IL-2、IFN-γ水平较无应答组高(P<0.05),IL-10水平较无应答组低(P<0.05),IL-4水平在应答组和无应答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干扰素治疗6个月后应答组、无应答组IL-2、IFN-γ水平均升高(P<0.01),IL-4、IL-10水平均降低(P<0.01),应答组IL-2、IFN-γ水平平均升高浓度高于无应答组(P<0.05),IL-4、IL-10水平平均降低浓度也高于无应答组(P<0.05);(3)治疗前TNF-α-308G/A基因型患者血清IFN-γ水平较G/G型高(P<0.05),IL-2、IL-4、IL-10水平在两种基因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TNF -α-238G/G、G/A基因型患者血清IL-2、IFN-γ、IL-4和IL-10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TNF-α-238G/G、G/A基因型, TNF-α-308G/G、G/A基因型各组间在干扰素治疗后IL-2、IFN-γ、IL-4和IL-10平均浓度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5)TNF-α-238、TNF-α-308位点各基因型在α干扰素治疗应答组和无应答组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1)干扰素治疗不同应答水平与血清Th1/Th2细胞因子水平有关;(2)干扰素治疗后不同应答水平与治疗前后Th1/Th2细胞因子变化水平有关;(3)TNF-α-308 G/A基因型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高IFN-γ水平有关;(4) TNF-α-238、-308位点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干扰素治疗后IL-2、IFN-γ、IL-4和IL-10水平变化无关;(5)TNF-α-238、-308基因多态性与干扰素治疗不同应答水平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LHRH融合蛋白对雄性大鼠生殖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以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融合蛋白 (Trx LHRH)为免疫疫苗 ,氢氧化铝为佐剂 ,研究Trx LHRH诱导雄性大鼠抗体生成及其对大鼠生殖功能的影响。 方法 :Trx LHRH为体外克隆融合基因在大肠埃希菌BL2 1表达的融合蛋白。以Trx LHRH为免疫疫苗 (0 .2mg)、氢氧化铝为佐剂 ,通过初次和加强免疫雄性成年SD大鼠 ,间接酶联免疫法测定抗体滴度 ,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睾酮 (T)水平 ,同时观察附睾精子数量的变化。 结果 :Trx LHRH免疫 4周后抗体滴度达 1∶12 80~ 1∶2 5 6 0 ,加强免疫后直至 6周抗体滴度仍保持 1∶2 0 0 0高水平。血清T水平则显著降低 (P <0 .0 1) ,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精子计数减少 (P <0 .0 5 )。 结论 :Trx LHRH能成功诱导大鼠产生抗LHRH抗体 ,并进而抑制垂体 睾丸轴的功能 ,抑制其生殖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