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17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176例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经验。方法对我院2001年3月至2007年8月收治的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根据其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均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是小儿麻醉中常见的并发症,严重者会对小儿的生理功能及术后恢复产生不良的影响,临床工作中必须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气管插管全麻小儿手术后苏醒期躁动情况进行观察并总结护理经验。方法观察207例气管插管全麻小儿手术后在麻醉复苏室苏醒恢复情况,进行躁动评分(PAED)、镇痛评分(VAS),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护理情况予以评价。结果气管导管拔除后发生躁动65例。拔管后一过性低氧血症(SpO2〈90%)发生率25.1%(52/207),面罩吸氧后改善;躁动造成气管导管滑脱8例,静脉输液外渗18例(其中留置针脱出5例)。拔管后10min、20min、30minPAED评分分别为10(2-18),7(2-16),6(1-16),20min,30min组较10min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躁动患儿VAS评分率58.4%(83/142),VAS为3(0-4);躁动患儿VAS评分率53.89%(35/65),VAS为3(0-5),VAS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气管插管全麻小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高,并可导致严重并发症。苏醒期正确护理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保证患儿的安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正>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是指患儿在全麻苏醒期出现的一种意识与行为紊乱的状态,表现为哭闹、激动、无法安抚等,多发生在拔管后15 min内,特别是在以七氟醚麻醉为主的吸入全麻中发生率最高,可达80%[1],在1岁以内患儿的发生率虽然略低,约为35%[2],但是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如意外拔出引流管、肢体不自主运动造成手术部位伤口出血及留置针脱出等。有研究指出[3],安慰奶嘴可以对急诊患儿起到  相似文献   

4.
咪唑安定在麻醉恢复室内小儿镇静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在全麻术后苏醒期容易发生躁动,直接影响术后恢复的质量、降低手术的满意度,一直以来是麻醉医师、外科医师和患儿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全麻苏醒期的镇静,既需要达到患儿安静、合作,又不延长其苏醒时间,也要保证患儿的安全,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和相应的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预防七氟醚麻醉患儿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随机将86例行七氟醚麻醉的患儿分为2组,各43例。观察组在麻醉诱导后行右美托咪定液0.5μg/kg静脉泵注,15 min注完。对照组在麻醉诱导后静脉泵注等容量的生理盐水。比较2组注射后5 min(T_1)、苏醒睁眼时(T_2)及拔管后5 min(T_3)患儿的心率(HR)、平均动脉血压(MAP)变化。根据麻醉苏醒期躁动量化评分量表(PAED)比较2组麻醉苏醒期的躁动情况。结果 2组患儿各时点的MAP和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PAE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诱导后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可有效预防七氟醚麻醉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而且能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  相似文献   

6.
正2~12岁患儿在接受全身麻醉后发生躁动和谵妄的现象时有报道,这一问题引起了普遍关注。目前认为,患儿苏醒期躁动和谵妄是短暂的临床现象,绝大多数发生于麻醉苏醒后即刻。苏醒期躁动是一种患儿意识与行为缺乏联系的状态,它主要表现为兴奋、烦躁、定向障碍和行为不当[1]。苏醒期谵妄主要表现为患儿对周围环境缺乏自制力和定向力,对刺激过度敏感,出现躁动不安、无目的性打闹,与照顾者或父母无眼神接触,并无法安抚等[2]。苏醒期躁动和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丙泊酚联合七氟烷麻醉对全麻下扁桃体切除术患儿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随机将行扁桃体切除术的94例患儿分为2组,各47例。对照组实施七氟烷麻醉,观察组采取丙泊酚联合七氟烷麻醉。观察2组麻醉苏醒时间、手术时间、不良反应、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等。结果 (1)观察组Watcha评分、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组麻醉苏醒时间、手术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联合七氟烷麻醉有助于提升全麻下扁桃体切除术患儿镇静效果,减少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全麻手术后,常易表现躁动、无法安抚、不合作,典型出现哭喊、手脚乱动.躁动可使血压升高,心率增快挣扎后可使输液器、引流管等脱出;可以引起手术部位的出血及各种意外伤害发生.寻找这些表现的相关因素主要有对环境的不适应和焦虑、术后的体温低、伤口渗血和疼痛.  相似文献   

9.
氯胺酮麻醉是小儿外科手术常用麻醉方法之一,但术中氯胺酮使用剂量大,易出现呼吸、循环不稳定,且镇痛不全,无肌肉松弛作用,手术后苏醒时间长,患儿常有不自主肢动和苏醒期躁动、梦幻等,其恶心、呕吐发生率也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右美托咪啶浸润膨胀海绵对小儿腺样体术后躁动的预防效果. 方法 择期行腺样体摘除的患儿60例,年龄4~9岁,ASA Ⅰ级,随机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右美托咪啶组:D组)和对照组(生理盐水组:N组),每组各30例.手术结束后,观察组用右美托咪啶浸润插入患儿鼻腔的膨胀海绵,滴入右美托咪啶0.5μg/kg,对照组则用生理盐水浸润膨胀海绵.观察两组患儿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 结果 苏醒期躁动发生率D组明显低于N组(P<0.01). 结论 应用右美托咪啶浸润插入患儿鼻腔的膨胀海绵可以有效减少小儿腺样体术后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全麻腹部手术患者行预见性麻醉苏醒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11—2018-10间行全麻腹部手术的74例患者。将行常规护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联合预见性麻醉苏醒护理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各37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麻醉静息期2组患者的SBP、DBP及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苏醒期的SBP、DBP及HR均较静息期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SBP、DBP及HR升高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全麻腹部手术患者行预见性麻醉苏醒护理,有利于稳定其生命体征,减少苏醒期躁动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张硕  王施杭  王越  那傲 《护理学杂志》2023,28(11):1-4+9
目的 建立与验证全麻苏醒期患儿躁动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为识别躁动高风险患儿提供评估工具。方法 收集全麻手术的1~6岁患儿651例,随机分为建模组(n=459)和验证组(n=192),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建模组全麻苏醒期患儿躁动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分别使用建模组和验证组数据集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苏醒期发生躁动160例(建模组113例,验证组47例),躁动发生率24.58%。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手术科室、身体约束、麻醉方式、镇痛治疗、留置尿管是全麻苏醒期患儿躁动的影响因素(均P<0.05)。基于6个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模型验证的校正曲线显示模型准确度良好,建模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7,验证组为0.827。结论 全麻苏醒期患儿躁动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和区分度,可为临床筛查术后躁动高危患儿提供评估工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唇腭裂患儿麻醉苏醒期的手术室护理对策。方法总结123例唇腭裂手术患儿麻醉苏醒期的护理方法和效果。结果 123例患儿均顺利拔管,拔管后发生恶心、干呕5例,躁动3例,喉头水肿2例,舌后坠1例及喉痉挛1例。均经对症治疗后治愈。结论加强对唇腭裂手术患儿麻醉苏醒期的护理,能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顺利拔管率,确保患儿麻醉苏醒期的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小儿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麻醉苏醒期间躁动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儿92例,均采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根据不同年龄给予相应护理。比较2组患儿麻醉苏醒室(PACU)停留时间、苏醒时间、苏醒期躁动情况及苏醒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研究组PACU停留时间及苏醒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9、3.327,P=0.003、0.001),而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3,P=0.568)。研究组入PACU即刻、5、15、30、45 min后躁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920、4.679、5.698、7.546、16.983,P=0.029、0.033、0.019、0.007、<0.001)。研究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35%比21.74%,χ2=6.133,P=0.013)。 结论针对小儿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后麻醉苏醒期躁动应用护理干预,可使其快速苏醒,有效改善患儿的躁动情况,降低苏醒期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抚触式护理在全麻苏醒期躁动患儿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威  任伯岩 《护理学杂志》2012,27(16):63-64
目的 观察抚触式护理在全麻苏醒期躁动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51例全麻苏醒期躁动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76例),观察组应用抚触式护理使患儿恢复平静,对照组常规护理,必要时应用约束带约束,比较两组效果.结果 两组患儿恢复平静和躁动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抚触式护理可以使全麻苏醒期躁动患儿安静,减少躁动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儿安全.  相似文献   

16.
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全麻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EA)为麻醉苏醒期的一种不恰当行为,表现为并存的兴奋、躁动和定向障碍.患者出现一些不适当行为,如肢体的无意识动作、挣扎、语无伦次、无理性言语、哭喊或呻吟、妄想思维等.EA是我们临床上较常碰到的麻烦问题,其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许多并发症,造成意外伤害,甚至影响手术成败.所以了解其发病原因与机制并积极预防处理,对患者安全和手术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就近年来有关EA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的研究进展归纳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随着小儿手术的日益增多,小儿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增多,拔管相关的并发症相应增多,气管拔管的方法和时机的选择日益受到麻醉医师关注。如何在保证患儿安全的前提下使患儿在较为舒适的环境下苏醒,是小儿麻醉医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已有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深麻醉下拔管可减少患儿麻醉苏醒期呼吸道并发症,减轻血流动力学波动,减少拔管后患儿躁动,使患儿在较为舒适的状态下度过麻醉苏醒期。文章就深麻醉下拔管对机体的影响、拔管方法和用药及局限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七氟醚与地氟醚对成人骨科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 EA)的影响。方法择期实施骨科手术的患者120例,男79例,女41例,年龄18~60岁,BMI 19.2~23.8 kg/m~2,ASAⅠ或Ⅱ级。患者依据随机原则分为七氟醚组(S组)和地氟醚组(D组),每组60例。在拔管前按照改良小儿苏醒期烦躁量表(PAED)评估EA程度,术后按照数字评价量表(nmeric rating scales, NRS)对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并观察分析舒芬太尼总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术后寒战、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强行体动、切口裂开、出血增多、自行拔除导管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ASA分级和手术种类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舒芬太尼总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患者改良PAED评分明显高于S组(P0.05),苏醒时间明显短于S组(P0.05),两组患者入恢复室15 min NRS评分、拔管时间、寒战、恶心呕吐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强行体动、切口裂开、出血增多、自行拔除导管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地氟醚麻醉的成人骨科患者术后尽管从全身麻醉中苏醒更快,但苏醒期躁动发生程度较七氟醚麻醉更为严重。在地氟醚麻醉中认识到苏醒期躁动的风险性并预防重大并发症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间躁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在不同年龄和不同麻醉时的躁动情况.方法 选择学龄前儿童(3~5岁)及学龄儿童(6~9岁)各60例拟进行双侧扁桃体摘除术和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患儿,分别均分为学龄前儿童静-吸复合组(A1组)及七氟醚吸入组(A2组),学龄儿童静-吸复合组(B1组)及七氟醚吸入组(B2组).A1、B1纽静-吸复合麻醉诱导采用静注咪唑安定0.1 mg/kg、丙泊酚2 mg/kg、芬太尼2 μg/kg;A2、B2组吸入麻醉诱导采用8%七氟醚吸入.维持吸人3%~5%七氟醚,调节氧浓度1~2 L/min,将肺泡最低有效浓度值控制在1.3~1.5 MAC.术毕记录手术时间、拔管时间(停药至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和苏醒时间(停药至呼之睁眼的时间),并记录躁动发生情况.结果 同一年龄不同麻醉方式组患儿:术后轻、中、重度躁动发生率A2组明显高于A1组、B2组明显高于B1组(P<0.05).不同年龄同一麻醉方式组的患儿:术后轻、中度躁动发生率A1组明显高于B1组、A2组明显高于B2组(P<0.05);而重度躁动发生率A2组明显高于B2组(P<0.05)(表1).结论 学龄前儿童及吸入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男性经皮肾镜取石术后留置尿管的最佳时机。方法选取男性全麻下经皮。肾镜取石术212例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10例,在麻醉前清醒状态下行导尿术;对照组102例,在全麻诱导后行导尿术。观察两组在术后全麻苏醒期躁动和尿管刺激反应的发生率及其程度。结果实验组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和躁动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在复苏室内意识完全恢复后(苏醒期末)和术后24h尿管刺激反应发生率和尿管刺激反应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术后24h尿管刺激感发生率和程度均显著低于在复苏室内意识完全恢复后(苏醒期末)。结论全麻后置导尿管会增加男性经皮肾镜取石术后患者苏醒期的躁动和尿管的刺激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