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15例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动脉内机械取栓治疗,统计血管成功再通率,并观察术后24 h内脑出血、脑梗死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随访,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预后;对比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与不良(mRS评分3~6分)患者间基线资料及治疗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对15例患者均成功开通闭塞血管,血管成功再通率100%(15/15)。术后24 h内1例发生脑出血,5例发生大面积脑梗死。术后3个月9例患者预后良好,5例预后不良,1例死亡。与预后不良患者比较,预后良好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更短(t=-2.435,P=0.030),入院时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c-ASPECTS)更高(t=5.925,P0.001),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更低(t=3.053,P=0.009)。结论动脉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效果好且安全性高;发病至入院时间、术前NIHSS评分及pc-ASPECTS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患者临床病理及预后的性别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427例根治性膀胱全切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行院外随访,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膀胱癌临床及病理特点的性别差异,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及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膀胱癌长期预后的差异。结果:本组男361例,女66例,男女发病人数之比约为5.5∶1。入组患者中,男性吸烟比例更高(P0.001),女性化学物品接触比例更高(P=0.018)。与男性相比,女性患者更易出现较低的肿瘤分期(P=0.003);手术过程中,女性患者较男性出血少(P=0.018),手术时间短(P=0.005),更倾向选择非可控的尿流改道方式(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两组整体总生存率(P=0.894)、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差异(P=0.73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膀胱全切术后膀胱癌患者更易出现较低的肿瘤分期,倾向选择非可控的尿流改道方式,但患者整体长期预后无显著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诊脑梗死发病类型的分布特征,为防治和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3 ~ 2010年急诊脑梗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近8年来脑梗死急诊患者呈逐年增加趋势,年龄段以50岁以上中老年人为主,高达92.89%(5586/6014),男性高于女性,发病类型以单发性脑梗死和多发性脑梗死为主.结论:脑梗死是急诊常见急症,急诊医务人员要有“时间窗”观念,开设卒中绿色通道,快速、高效、规范、优质救活脑梗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发生急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753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503例,女250例;年龄60~ 102岁,平均77.0岁.按照患者术后1周内有无发生脑卒中,将患者分为卒中组(17例,2.3%)和正常组(736例,97.7%),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发生急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分析预后. 结果 卒中组女性多于男性(58.8%vs41.2%),卒中组患者多合并3种以上的内科合并症.心律失常病史、脑卒中病史、术中血压异常为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发生急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后方面,卒中组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29.4%)高于正常组(5.8%),卒中组ICU转入率(47.1%)高于正常组(1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功能康复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组患者的1年内死亡率为35.7%,远高于正常组患者的9.0%,两组患者的生存曲线差异显著(P<0.01). 结论 对于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周内发生脑卒中不容忽视.心律失常病史、脑卒中病史、术中血压异常为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发生急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发生脑卒中的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短期及长期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分析我院A型主动脉夹层(TAAD)患者临床特征及围手术期治疗结果的性别差异。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共405例患者因A型主动脉夹层于北京安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包括广泛性主动脉修复术(全主动脉弓替换术+支架象鼻置入术)和局限性主动脉修复术,男295例,女110例;年龄(48.9 ± 11.7)岁。所有计量资料以 ± s或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采用 Student t检验分析变量或非参数检验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 χ2检验和 Fisher精确概率检验。通过 logistics多因素回归进行分析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女性TAAD患者与男性TAAD患者相比,年龄更大[(53.3 ± 12.4)岁对(47.1± 11.0)岁, P<0.001],术前合并糖尿病(9.1%对4.1%, P=0.047)和既往脑血管疾病史比例(11.8%对5.8%, P=0.038)更高,接受全主动脉弓替换联合支架象鼻置入术比例更低(64.5%对82.7%, P<0.001),主动脉阻断时间[168.0(144.8,201.5)min对190.0(163.0,217.0)min, P<0.001]和CPB时间[99.0 (79.8,118.0)min对107.0(91.0,126.0)min, P=0.006]更短,术后肺部感染比例(14.5%对5.8%, P=0.004)和卒中发生率(15.5%对8.1%, P=0.030)更高。女性和男性TAAD患者术后死亡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对7.8 % )。 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女性是TAAD术后发生卒中( OR=2.574,95% CI:1.198~5.531, P=0.015)和肺部感染( OR=2.610,95% CI:1.180~5.772, P=0.018)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性别对TAAD修复术后死亡比例并无显著影响,但是女性TAAD术后发生卒中和肺部感染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6.
老年男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性功能问卷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性功能改变的特点,以利患者全面康复。方法:38例老年(60~70岁)患者,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20例,非脑梗死组18例,排除明显运动障碍、卒中后抑郁、帕金森病、严重系统性疾病等。于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分别行国际勃起功能评分5(IIEF-5)问卷调查,比较各组之间以及随访前后IIEF-5评分的变化。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组19例(95.0%)发生勃起功能障碍(ED),较非梗死组(15例,83.3%)明显增高,且重度ED的发生率较高(60.0%vs44.4%,P<0.05),两组中合并糖尿病患者的ED程度较重。随访康复治疗6个月后脑梗死患者的IIEF-5评分较出院明显增加(11.2±3.2vs15.6±2.2,P<0.05)。结论:老年男性腔隙性脑梗死后ED的发病明显增加,程度更严重。合并糖尿病的患者ED更严重。卒中后康复治疗有助于患者勃起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辛红伟 《中国骨伤》2022,35(4):337-341
目的: 探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 自2012年3月至2017年6月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髋部骨折的500例患者,男286例,女214例;年龄60~76(68.49±11.85)岁。根据术后2周内是否发生急性脑卒中分为卒中组30例及对照组47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er necrosis factors,TNF-α)的含量,随访两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情况。结果: 卒中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前IL-1、IL-6、IL-10、TNF-α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糖尿病、房颤的患病率、术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以及术后1、3 d时的血清IL-1、IL-6、IL-10、TNF-α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截止至随访日期,卒中组患者的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术中低血压,术后1、3 d时血清IL-1及TNF-α含量升高是术后急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手术后脑卒中的发生影响疾病预后,术后炎症细胞因子IL-1、TNF-α的增多是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未接受化疗及输血的早期胃癌患者术后发生贫血的危险因素以及相关营养状态。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4月我院术后病理确诊为早期胃癌的128例患者,随访12个月,根据患者随访期间是否发生贫血分为正常组和贫血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术前及随访期间的贫血及营养指标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并比较两组在随访期营养状态的变化情况。结果:正常组85例,贫血组43例。其中贫血组34例(79.1%)为单纯缺铁性贫血,贫血组的全胃切除术+Roux-en-Y式(P=0.010)、T2期(P=0.026)和N1期(P=0.036)比例均显著高于正常组。贫血组术前血红蛋白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6),但未符合贫血诊断;两组其余各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全胃切除术(OR:1.248,95%CI:0.627~2.954,P<0.001)、Roux-en-Y式(OR:1.330,95%Cl:1.237~3.630,P<0.001)以及T2期(OR:1.552,95%CI:1.092~2.210,P<0.001)是早期胃癌术后发生贫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术后随访3个月时贫血组的转铁蛋白、前白蛋白、甘油三酯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随访6个月和12个月时贫血组的转铁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甘油三酯以及血钙水平均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其中前白蛋白和甘油三酯水平随时间的推移下降的最多(P<0.001)。结论:全胃切除术、Roux-en-Y吻合、T2期是早期胃癌患者术后发生贫血的危险因素,对于这类患者需要定期评估贫血情况,可预防性补充铁剂、维生素B12、叶酸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50%的颈动脉斑块患者的MRI斑块特征及临床因素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2月超声筛选颈动脉狭窄≤50%的颈动脉斑块患者43例,所有患者行核磁共振黑血成像检查,分析MRI斑块特征及其他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结果:43例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狭窄程度5%~50%,随访时间1.9~19.4个月。随访期间发现脑梗死患者共4例。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MRI的斑块内出血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明显关系(OR=297.797,95%CI=2.638~33620,P=0.018),而其他斑块特征及临床因素均无明显关系(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有斑块内出血者较无斑块内出血者的中位无脑卒中时间明显缩短(14.3个月vs. 18.6个月,P=0.001);有冠心病者较无冠心病者的中位无脑卒中时间也明显缩短(12.1个月vs. 18.7个月,P=0.029);Cox回归分析显示,斑块内出血(HR=18.2,95%CI=2.7~123.3,P=0.003)及冠心病(HR=27.4,95%CI=1.6~464.3,P=0.022)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颈动脉狭窄≤50%的颈动脉斑块患者中,斑块内出血与冠心病是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江阴市脑梗死住院患者的慢性肾脏病(CKD)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江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间住院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脑CT和(或)磁共振成像(MRI)确诊。观察肾脏损伤指标(Scr、尿常规)及相关危险因素(血压、烟酒史、心脏病史、脑卒中部位、血糖血脂等)。采用简化MDRD公式估算GFR,并根据K/DOQI指南进行CKD分期。结果:共收集脑梗死住院患者4287例,资料完整者3809例,其中男2298例,女1511例,平均年龄(68.70±11.21)岁。蛋白尿269例(8.72%),血尿524例(16.99%),Scr大于105μmol/L者344例(9.03%),eGFR≤60ml·min-1·1.73m-2者389例(10.21%)。CKD为926例,患病率为24.31%;CKD1~5期分别占该人群的30.35%、27.65%、38.44%、3.02%与0.54%;本组病例中,年龄≥65岁者CKD患病率为32.01%,eGFR≤60ml·min-1·1.73m-2的比例为10.90%。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患者CKD危险因素为年龄(OR=1.414,P<0.01)、性别(OR=1.634,P<0.01)、糖尿病(OR=1.409,P<0.01)、房颤(OR=1.999,P<0.01)、高尿酸(OR=3.566,P<0.01)、高低密度脂蛋白(OR=1.541,P<0.05)、高血磷(OR=1.421,P<0.01)、低Hct(OR=1.629,P<0.01),颞叶(OR=1.518,P<0.01)梗死更易合并CKD。结论:江阴地区脑梗死住院患者中CKD患病率24.31%,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应重视在脑卒中病人中的CKD调查,早期预防和积极干预CKD,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老年患者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为防止中老年患者脑梗死复发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中老年脑梗死患者186例,根据患者有无复发脑梗死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两组,复发组96例,未复发组90例,本组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头颅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脑梗死复发组在不良生活习惯、常见合并症、颈动脉狭窄程度和脑部病变程度方面高于未复发组;男性复发率高于女性;50岁以后为高发病年龄段。结论年龄、性别、常见合并症(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程度和脑部病变程度均为中老年患者脑梗死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应严加控制和预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对强直性脊柱炎(AS)累及髋关节病变患者的疗效及其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临沂市兰山区人民医院2016年2月至2019年1月间收治的84例行生物型THR术治疗的AS累及髋关节病变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患者均符合AS的纽约诊断标准,伴有难以耐受的髋关节病变,符合手术指征,初次接受THR治疗。排除标准:过敏体质或对植入物排斥患者,股骨严重畸形,伴有严重心、肝、肺、肾及内分泌等内科疾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病历资料不全。Harri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等用于评估患者预后情况。两两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秩和检验分析血沉异常、风湿病家族史、发病年龄及病程等相关危险因素,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预后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84例患者随访率100%;平均随访时间(35±6)个月;术后骨性愈合时间(3.5±1.2)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0.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髋关节总活动度均显著升高,VAS评分、关节屈曲畸形角度均显著降低(t=77.490、54.360、65.740、105.100,均为P<0.001);治疗前,病程越长、风湿病家族史及血沉异常患者Harris评分越低(t=34.240、4.246、3.522,均为P<0.001);治疗后,病程越短、无风湿病家族史及血沉正常患者Harris评分越高(t=53.190、8.642、6.351、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沉异常、风湿病家族史、发病年龄≤50岁、病程>5年为影响AS累及髋关节病变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χ2=4.776、6.138、4.875、4.135,均为P<0.05)。 结论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显著缓解AS累及髋关节病变患者疼痛程度,改善髋关节功能,临床疗效显著。术前血沉异常、风湿病家族史、发病年龄低及病程长为影响AS累及髋关节病变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混合型肝癌(CHC)及肝内胆管癌(ICC)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并经病理证实为ICC或CHC患者的临床资料, 共纳入ICC或CHC患者225例, 其中男性90例, 女性135例, 年龄(58.7±10.4)岁。依据病理类型分为ICC组172例和CHC组53例。健康对照组选自同一医院接受常规健康检查的个体, 共纳入450名, 其中男性189名, 女性261名, 年龄(56.7±9.3)岁。采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CC和CHC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anti-HBc)(+)(OR=9.373, 95%CI:4.784~18.363, P<0.001)、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OR=7.151, 95%CI:1.195~42.776, P=0.031)、糖尿病(OR=3.118, 95%CI:1.733~5.612, P<0.001)和肝内胆管结石(OR=18.650, 95%CI:5.210~66.767, P<0....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上海市人群10年脑卒中发病风险,并分析高危风险人群的危险因素,为建立脑卒中防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上海市某院自愿进行脑卒中风险评估的2 488人,进行危险因素调查、评估、分级。结果高危风险1 282人,占51.5%;男性高危风险显著高于女性(P0.01)。不同性别10年脑卒中风险高危人群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上海市人群脑卒中风险高,男性高于女性,且男、女性危险因素有差异。必须重视脑卒中的一级预防,指导居民采取健康行为,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以降低10年后脑卒中的发病率,降低国家医疗支出。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后痴呆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痴呆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例脑梗死患者,入院时均详细询问病史、进行血生化检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智能评估。结果200例脑梗死患者中有65例发生痴呆(痴呆组),发生率为32.50%;135例无痴呆发生(非痴呆组)。高龄、文化程度低、无职业、家庭支持不足、有卒中史、自理能力差者其痴呆组显著高于非痴呆组(P<0.05,P<0.01);发生脑梗死后肌酐及血糖、纤维蛋白原、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痴呆组显著高于非痴呆组(P<0.05,P<0.01)、脂蛋白水平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脑梗死发生于左半球高,右半球低;脑梗死多发于体积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严重者,其痴呆组显著高于非痴呆组(均P<0.01)。结论脑梗死后痴呆常见,且与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支持不足、有卒中足、脑梗死的部位、体积、病灶数目和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血糖、纤维蛋白原、血脂及肌酐水平升高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影响头面部皮肤鳞状细胞癌(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 CC)的发病情况、预后及其相关因素,探讨最佳的治疗方案,以提高cS CC患者的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6年5月经武汉协和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头面部cS CC患者84例,对随访6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运用SPSS 22软件对所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对影响头面部cS CC各研究因素的生存曲线进行估计,并通过Log-Rank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标准,筛选出影响头面部cS CC预后的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以上各因素进行多变量生存分析,最终确定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⑴头面部cS CC的发病情况及构成比。69例患者获随访6~81个月;随访率82.1%。其中男性38例,女性31例;男女发病率为1.23∶1.00。发病年龄36~88岁。其中,50岁及以下12例(17.4%);50岁以上57例(82.6%)。头部27例(39.1%);面部42例(60.9%)。⑵对影响头面部cS CC各研究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原发病灶、修复方式及有无淋巴结转移6个因素,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是否复发入院(P=0.001)、发病至就诊时间(P=0)、是否做术中快速病理检查(P=0.017)及病理分级(P=0)4个因素对头面部cS CC的预后有影响。⑶采用COX模型对头面部cS CC影响因素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发病至就诊时间(P=0.043,RR=3.412)以及病理分级(P=0.031,RR=2.391)是影响头面部cS C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发现、早治疗是降低头面部cS CC患者死亡率和复发率的重要措施;手术完整切除病灶以及术中快速病理检查是头面部cS CC的首选治疗方法。术后可根据个体差异及创面部位不同采用不同的修复方式。对于病理检查结果为中、低分化者应进行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胱抑素C水平(Cys-C)对行肝癌切除术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HBV-HC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行肝癌切除术的940例HBV-HCC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根据survcutpoint函数确定术前HBV-HCC患者血清Cys-C水平的最佳临界值, 将所有患者进行分组。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总生存期(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HBV-HCC患者术前血清Cys-C水平的最佳临界值为0.710 mg/L。高血清Cys-C水平组患者中男性、年龄≥50岁和有吸烟史者的比例分别高于低血清Cys-C水平组患者[男性:高水平组(88.5%, 753例)比低水平组(69.7%, 62例), χ2=23.150, P<0.001;年龄≥50岁:高水平组(55.3%, 471例)比低水平组(30.3%, 27例), χ2=19.239, P<0.001;有吸烟史:高水平组(42.5%, 362例)比低水平组(23.6%, 21例), χ2=11.203, P<0...  相似文献   

18.
Du ZY  Guo W  Yang RL  Yan TQ  Li DS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1):991-994
目的 分析影响滑膜肉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9月至2008年9月就诊的66例滑膜肉瘤患者中52例获得随访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8例,女性24例;发病年龄11~71岁,均以无痛性肿块入院.通过随访了解肿瘤学预后,明确3、5年总体生存率及局部复发率.通过回顾病例,分析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直径、外科边界、病理亚型、局部治疗方式、是否侵及骨与神经血管以及是否化疗9项因素对总体生存率的影响.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确定对生存有影响的单个因素,并通过Cox回归分析明确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5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78.8%;随访时间6 ~ 8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2个月.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为30.3%,局部复发率为32.7%,中位复发时间16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直径<5 cm、取得广泛外科边界、肿瘤位于四肢以及采取广泛切除联合局部放疗的患者预后较好(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部位以及是否取得广泛外科边界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直径、部位以及是否取得广泛外科边界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切除术后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及建立有效的列线图生存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切除的160例I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89例,女性71例;年龄(57.41±10.35)岁,年龄范围29~81岁。观察指标:(1)患者随访的结果,术后生存情况;(2)影响患者术后预后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3)列线图模型的建立及验证。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常规随访,术后1年内每3个月复查肝功能、CA19-9、上腹部B超、CT或MRI检查。随后每3~6个月随访1次。观察终点为术后总体生存时间,即为手术日期到随访截止日期,或因肿瘤复发及转移致死亡的日期。随访截至2019年8月1日。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纳入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基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生存预测模型。将160例患者按7∶3的比例分为模型组(n=112)及验证组(n=48),模型组用于生存列线图的建立,验证组用于其预测能力的评估,通过一致性指数(C-index)评估列线图模型对ICC患者术后生存预测的准确性。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结果160例ICC术后患者,随访期间死亡100例,死亡原因均为肿瘤复发转移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存活60例,生存时间20个月(2~111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3.3%、30.0%、19.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9-9、肝内胆管结石、肿瘤数目、肝脏切除范围、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细胞类型、肿瘤直径、脉管侵犯、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卫星灶及切缘状态是ICC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HR=1.78,1.97,2.91,1.89,3.06,2.86,2.07,1.94,2.24,1.95,2.68,2.00,95%CI:1.12~2.85,1.22~3.16,1.85~4.56,1.26~2.85,1.38~6.82,1.31~6.25,1.37~3.14,1.07~3.51,1.24~4.06,1.26~3.01,1.28~5.60,1.11~3.59,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内胆管结石、肿瘤数目、肝脏切除范围、肿瘤分化程度(低分化)及肿瘤细胞类型是影响I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2.47,2.37,2.06,5.52,5.72,95%CI:1.39~4.38,1.44~3.91,1.25~3.40,1.24~24.49,2.31~14.17,P<0.05)。列线图的建立基于5个独立危险因素,模型组的列线图预测术后生存的C-index值为0.71(95%CI:0.64~0.79),验证组C-index值为0.71(95%CI:0.61~0.81)。结论基于肝内胆管结石、肿瘤数目、肝脏切除范围、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细胞类型等影响IC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生存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情况及预后.方法 所选患者按性别分为男性AMI组和女性AMI组,比较两组间危险因素、临床特征、病死率等方面的差异,统计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女性组平均发病年龄、农村患者比例、住院病死率均高于男性组(P<0.05或P<0.01),发病后及时入院者较男性组少(P<0.01);女性组有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发病前2周有呼吸道和肠道感染史、无明显诱因、非Q波型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心衰者均显著多于男性组(P<0.05).结论 女性AMI的病死率显著高于男性AMI,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