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基础上胆道内置入金属支架姑息性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支架植入失败后改行PTCD或PTCD联合胆道内金属支架置入的94例胆道恶性梗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单纯行PTCD 45例(PTCD组),PTCD联合胆道内金属支架置入49例(PTCD+支架组),比较两组减黄效果、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术后5 d,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7、14 d,PTCD+支架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PTCD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CD+支架组术后1年的生存率优于PTCD组(χ2=6.280,P=0.012)。结论:PTCD基础上胆道内金属支架置入是恶性胆道梗阻患者ERCP失败后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手段,且效果优于单独的PTCD。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单纯胆道支架与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腔内照射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62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行经皮经肝胆管引流(PTCD)后随机分组:A组31例行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实验组),B组31例行单纯胆道支架植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黄疸消退、复发情况、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以及生存时间.结果 A、B两组患者PTCD术前及支架植入术后1周血清总胆红素测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血清总胆红素测定,A组优于B组(P<0.05).随访期内,A组再次发生胆道梗阻1例,B组12例(P<0.05).对比PTCD术前,A组术后1~2周CD4及CD4/CD8比值明显升高(P<0.05),CD3变化无差异(P>0.05).B组术后1~2周CD3、CD4及CD4/CD8比值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A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0.9个月,B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7.1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5I粒子条联合胆道支架植入腔内照射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在黄疸消退、改善机体免疫机能及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单纯胆道支架植入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术前胆道引流方式对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 :回顾本中心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448例术前胆道引流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238例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 PTCD),210例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引流。行ERCP引流的病人中,101例行内镜胆道支架置入术(endoscopic biliary stenting,EBS),其余109例接受鼻胆管胆道引流术。分析不同胆道引流方式的操作失败率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结果:相比于PTCD,ERCP的操作失败率较高(P=0.034)。ERCP术后胰瘘及再次手术发生率较高(P=0.005和P=0.025)。亚组分析,EBS组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比PTCD组高(P=0.014),主要体现在胰瘘及再次手术发生率(P0.001和P=0.041)。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前使用PTCD进行胆道引流比ERCP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探讨应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联合胃镜行内外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选取2011年10月—2016年9月本院收治的4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数字奇偶法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和治疗组23例。对照组采取PTCD外引流术,治疗组采用PTCD联合胃镜内外引流术。比较两组临床治疗疗效、总胆红素下降水平以及电解质紊乱、局部感染等并发症情况。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9.6%,明显低于治疗组(82.6%,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周总胆红素、AST水平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胆红素下降更明显;两组ALT、AS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9%,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CD联合胃镜内外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能够显著缓解患者黄疸,比PTCD外引流术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梗阻性黄疸术前不同减黄方式对疗效的影响,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术式给予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10月~2019年3月收治的梗阻性黄疸患者为研究对象,共143例。依据患者的自身状况以及自愿原则,将患者分为不同的术式,分为ERCP组(78例)和PTCD组(65例)。ERCP组给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PTCD组给予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舒适度评分以及术后5 d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结果 治疗良性梗阻性黄疸时,两组手术成功率相比(90.0%vs 8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TCD组(5.0%vs28.1%),P<0.05;术后5 d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下降值对比(97.5±11.3)μmol/L vs(81.8±12.5)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时,两组手术成功率对比(63.2%vs 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15.8%vs 1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胆道腔内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63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其中24例行胆道腔内RFA联合支架置入术(射频组), 39例行单纯胆道支架置入术(支架组)。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消除组间协变量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胆红素的变化及随访情况。结果共19对匹配成功。两组患者术后7 d和14 d的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 DBil)水平较各组术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和14 d的TBil、DBil水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组术后3、6及12个月的支架通畅率和生存率在数值上均高于支架组,但仅术后6个月的支架通畅率比较(63.16%vs. 26.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组术后总生存期长于支架组(11个月vs. 7.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道腔内射频消融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安全有效,较单纯支架置入术,可以延缓胆道再次狭窄,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恶性梗阻性黄疸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医院收治的10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超声引导下PTCD术者50例为A组,采用ERCP支架置入术者56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途径与经皮经肝胆管引流(PTCD)途径胆管金属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行胆管金属支架置入治疗的梗阻性黄疸患者136例,其中经ERCP途径53例(ERCP组)中低位梗阻44例、高位梗阻9例,经PTCD途径83例(PTCD组)中低位梗阻24例、高位梗阻59例。比较2组的手术成功率、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手术费用。结果①2组手术成功率:ERCP组和PTCD组手术总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低位梗阻者在ERCP组和PTCD组间的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位梗阻者在ERCP组的手术成功率明显低于PTCD组(P0.05)。②2组临床疗效:ERCP组和PTCD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低位梗阻者在ERCP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PTCD组(P0.05),而高位梗阻者在ERCP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PTCD组(P0.05)。③2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ERCP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PTCD组(P0.05),2组的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2组术后并发症情况:ERCP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TCD组(P0.05),其中低位梗阻者在ERCP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TCD组(P0.05),而高位梗阻者在ERCP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PTCD组(P0.05)。结论经ERCP和经PTCD途径胆管金属支架置入治疗梗阻性黄疸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对于低位梗阻患者而言经ERCP更有优势,对于高位梗阻患者而言经PTCD途径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及肝功能指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6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诊疗情况。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取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观察组采取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黄疸缓解率和并发症总发生率,并对治疗前后谷氨酸转氨酶(Glutamate transaminase,ALT)、血清总胆红素(Serum total bilirubin,TBIL)和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等肝功能指标进行记录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黄疸缓解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91%vs 87.88%,P0.05),观察组的低位梗阻患者的黄疸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低位梗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LT、TBIL和DBIL的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P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效果显著,特别是针对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效果突出,能显著改善肝功能,且并发症较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术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在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39例,A组应用PTCD术治疗,B组应用ERCP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术后恢复情况,治疗效果,术前、术后7 d肝功能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手术成功率为97.44%,B组手术成功率为94.8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A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较B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与B组74.36%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肝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有改善,A组术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酸(AST)及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同B组比较,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95%,与B组5.13%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CD术治疗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效果优于ERCP术,可更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但PTCD术后恢复较ERCP术慢,且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应加强预防与处理。  相似文献   

11.
研究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放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接受治疗的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共52例,以双盲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取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放术治疗,对照组则采取经皮肝胆管外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观察组黄疸改善显效率为92.3%,尽管稍高于对照组的88.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生存期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白蛋白为(34.8±4.0)g/L,对照组为(28.5±3.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草转移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放术能够有效改善黄疸,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改良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改良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drainage,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107例梗阻性黄疸病人行PTCD术放置胆道引流管或支架:B超导向改良PTCD术40例,X线导向改良PTCD术26例,常规PTCD术41例。观察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和转氨酶变化,比较三种方法肝脏穿刺次数、穿刺时间和内引流或支架植入例数、引流有效时间。结果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均下降,B超导向改良PTCD术肝脏穿刺次数和穿刺时间短于X线导向改良PTCD术(t=6.2338,P〈0.05;t=32.7243,P〈0.05)和常规PTCD术(t+7.3598,P〈0.05;t=-34.4050,P〈0.05),内引流或支架植入,改良PTCD术优于常规PTCD术(X^2=61.4960,P〈0.05)。结论改良PTCD术可有效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简单、实用、安全、经济,能明显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放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共计52例,以双盲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观察组采取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放术治疗,对照组则采取经皮肝胆管外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采取PTIBS治疗的观察组在黄疸改善中的显效率为92.3%,尽管稍高于对照组的88.5%,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平均生存期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出现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白蛋白为(34.8±4.0)g/L,对照组为(28.5±3.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PTIBS能够有效改善黄疸,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并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出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ERBD和PTCD两种微创方法对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价值。方法恶性梗阻性黄疸45例,随机分为PTCD组18例(A组)和ERBD组27例(B组),比较两组肝功能改善情况、黄疸再次升高时间及生存时间。结果 4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无围手术期死亡,A、B两组术后1周时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谷丙氨酸转氨酶浓度、γ-谷氨酰转肽酶浓度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术后1周A组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和B组γ-谷氨酰转肽酶下降更明显(P〈0.05)。A组术后黄疸再次升高时间及死亡病人生存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但A组的胆道感染次数少于B组(P〈0.05);两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ERBD和PTCD均为微创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ERCP和PTCD疗效各有侧重,并可联合运用。  相似文献   

15.
不同途径胆道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42例回顾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 探讨不同方式胆道支架置入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选择.方法 回顾分析42例不能根治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记忆金属合金胆道内撑支架经开腹手术置入(n=18)、经PTCD置入(n=17)及经ERCP置入(n=7)治疗的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胆管末端支架置入达到内引流.支架植入术后胆红素均在术后第1周下降约100 μmol/L; 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及谷氨酰转肽酶在术后第1周开始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全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2周,平均生存(32.89±33.87)周.全组围手术期死亡2例,死亡率为4.76%.主要并发症有胆管炎8例,胆道出血3例,肝功能衰竭2例.结论 胆道支架经开腹手术置入、经PTCD置入及经ERCP置入均可有效解除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胆管梗阻,改善肝功能; 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局部及全身情况选择不同的置入方式,提高安全性及有效性,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PTCD(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并胆道支架置入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9例行PTCD并胆道支架置入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技术成功率100%,术前血清总胆红素(228.9±30.2)μmol/L,术后2周时,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下降到(167.4 ±42.1)μmol/L (P<0.05).8例出现并发症,其中胆道出血2例,胆管炎4例,支架阻塞1例,胆汁漏1例,经治疗好均好转.结论 PTCD并胆道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临床效果。方法:将98例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后要求行胆管支架植入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分为联合组(n=53)和单纯组(n=45),联合组患者采取~(125)I粒子条联合胆道支架植入,单纯组患者仅接受胆管支架植入。所有患者随访4~28个月,记录两组患者经皮肝胆管引流术前及胆道支架植入术后7 d、30 d和90 d总胆红素变化;记录两组患者再次发生胆道梗阻情况;分别于经皮肝胆管引流术前、胆道支架植入术后7 d,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胆道支架植入,手术成功率100%,联合组患者支架植入术后30 d和90 d时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显著低于单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时,联合组患者CD4水平和CD4/CD8比值均较术前升高,而单纯组患者CD4水平和CD4/CD8比值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组相比,联合组患者术后7 d时CD4水平和CD4/CD8比值均升高(P0.05);联合组中2例(3.8%)再次发生胆道梗阻,显著低于单纯组(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联合组中位生存时间10.6个月,显著长于单纯组(7.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5)I粒子支架腔内照射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可缓解胆道梗阻症状,有助于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减少胆道梗阻的再次发生,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 ,PTCD)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肝功能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9年6月~2013年6月,恶性梗阻性黄疸120例,在PTCD术后常规护肝治疗的基础上,按就诊顺序依次分入观察组(加用异甘草酸镁100 mg/d)和对照组(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1200 mg/d)各60例。治疗7天后,比较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白蛋白( ALB)、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碱性磷酸酶( ALP)、总胆红素( TBil)、直接胆红素( DBil)及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核因子κB( NF-κB)的变化;观察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TBil、DBil、ALT、AST、ALP、TNF-α、NF-κB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2组ALB、γ-GT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2组间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PTCD术后异甘草酸镁治疗肝功能损伤对恢复肝功能、消退黄疸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途径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联合放疗在胆管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96例胆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手术方式不同进行分组,45例患者接受姑息性手术治疗,记为A组;51例患者接受PTCD途径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联合放疗治疗,记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及生存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白蛋白(ALP)水平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碱性磷酸酶(ALB)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且B组患者TBil、DBil、ALP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5),ALB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CD途径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联合放疗可有效改善胆管癌肝功能,且不影响患者生存期,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胆管癌治疗方法,可考虑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在腹腔镜下胆道探查术后一期缝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三病区收治的65例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行腹腔镜下胆道探查术并一期缝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3例术前行PTCD治疗,术后保留PTCD管引流(PTCD组),32例未行PTCD治疗(非PTC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65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无中转开腹。与非PTCD组比较,PTCD组手平均术时间(119.5 min vs.136.6 min)、术中出血量(44.70 mL vs.62.81 mL)、术后排气时间(9.52 h vs.11.13 h)、住院时间(11.85 d vs.13.53 d)、住院费用(1.28万元vs.1.44万元)均明显减少(均P0.05),两组术后直接胆红素术水平均较术前下降,但两组间手术前后直接胆红素术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TCD组与非PTC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3.0%vs.15.6%,P=0.087)。结论: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胆道探查术后一期缝合时,术前经超声检查胆总管直径≥1.0 cm,即使没有严重肝功能损伤,亦可置入PTCD,有利于肝功能恢复、降低平均住院时间及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