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途径与经皮经肝胆管引流(PTCD)途径胆管金属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行胆管金属支架置入治疗的梗阻性黄疸患者136例,其中经ERCP途径53例(ERCP组)中低位梗阻44例、高位梗阻9例,经PTCD途径83例(PTCD组)中低位梗阻24例、高位梗阻59例。比较2组的手术成功率、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手术费用。结果①2组手术成功率:ERCP组和PTCD组手术总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低位梗阻者在ERCP组和PTCD组间的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位梗阻者在ERCP组的手术成功率明显低于PTCD组(P0.05)。②2组临床疗效:ERCP组和PTCD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低位梗阻者在ERCP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PTCD组(P0.05),而高位梗阻者在ERCP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PTCD组(P0.05)。③2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ERCP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PTCD组(P0.05),2组的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2组术后并发症情况:ERCP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TCD组(P0.05),其中低位梗阻者在ERCP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TCD组(P0.05),而高位梗阻者在ERCP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PTCD组(P0.05)。结论经ERCP和经PTCD途径胆管金属支架置入治疗梗阻性黄疸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对于低位梗阻患者而言经ERCP更有优势,对于高位梗阻患者而言经PTCD途径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梗阻性黄疸术前不同减黄方式对疗效的影响,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术式给予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10月~2019年3月收治的梗阻性黄疸患者为研究对象,共143例。依据患者的自身状况以及自愿原则,将患者分为不同的术式,分为ERCP组(78例)和PTCD组(65例)。ERCP组给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PTCD组给予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舒适度评分以及术后5 d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结果 治疗良性梗阻性黄疸时,两组手术成功率相比(90.0%vs 8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TCD组(5.0%vs28.1%),P<0.05;术后5 d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下降值对比(97.5±11.3)μmol/L vs(81.8±12.5)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时,两组手术成功率对比(63.2%vs 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15.8%vs 1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三种不同的胆道引流术对梗阻性黄疸的短期疗效及术后肝功能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0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临床资料。按其治疗术式将其分为三组:ERCP组、PTCD组、EUS-BD组。采用统计软件SPSS 24.0进行数据处理。患者住院时间、肝功能指标等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三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三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各项临床症状均得以缓解。三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EUS-BD组0.05);ERCP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4.3%,PTCD组34.1%,EUS-BD组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 结论ERCP、PTCD及EUS-BD三种引流方式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短期疗效相当,其中EUS-BD并发症较少、恢复更快、优势更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经内镜胰胆管造影(ERCP)支架植入胆道引流术应用于姑息性治疗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34例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行ERCP支架植入胆道引流术者纳入ERCP组(n=58),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联合支架植入者纳入PTCD组(n=76)。比较术前及术后3d时,两组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分析两组围术期基本指标、近期并发症及总生存期差异。结果术后3d时,两组血清TBil、DBil、ALT水平均较术前有显著下降(P0.05),但组间同一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RCP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均明显少于PTCD组(P0.05)。两组出血、胆瘘、十二指肠穿孔、急性胰腺炎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RCP组感染、电解质紊乱、支架移位/堵塞发生率明显低于PTCD组(P0.05)。两组中位总生存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P支架植入胆道引流术治疗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效果较突出,且相较于PTCD联合支架植入方案安全性更为理想,对加快患者术后康复有利。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与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CD)在恶性梗阻性黄疸(MOJ)姑息性治疗中各自疗效。根据研究结果,为今后MOJ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资料,提高病人生存质量。方法收集我院肝胆胰外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所有行ERCP或PTCD姑息性治疗MOJ的病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ERCP组与PTCD组。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诊断、梗阻部位、合并基础疾病、术前各项指标、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总住院费用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各项指标变化:两组术后ALT、TB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ERCP组术后TB指标下降更加显著,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住院天数:ERCP组术后住院天数平均值为7.25天,PTCD组为17.73天,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ERCP与PTCD均为姑息性治疗MOJ有效手段,可有效缓解梗阻性黄疸造成的肝功能损害,但ERCP在减黄效果上更加显著;ERCP可显著降低病人术后住院天数,但两组在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总住院费用方面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ERBD和PTCD两种微创方法对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价值。方法恶性梗阻性黄疸45例,随机分为PTCD组18例(A组)和ERBD组27例(B组),比较两组肝功能改善情况、黄疸再次升高时间及生存时间。结果 4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无围手术期死亡,A、B两组术后1周时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谷丙氨酸转氨酶浓度、γ-谷氨酰转肽酶浓度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术后1周A组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和B组γ-谷氨酰转肽酶下降更明显(P〈0.05)。A组术后黄疸再次升高时间及死亡病人生存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但A组的胆道感染次数少于B组(P〈0.05);两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ERBD和PTCD均为微创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ERCP和PTCD疗效各有侧重,并可联合运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及肝功能指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6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诊疗情况。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取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观察组采取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黄疸缓解率和并发症总发生率,并对治疗前后谷氨酸转氨酶(Glutamate transaminase,ALT)、血清总胆红素(Serum total bilirubin,TBIL)和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等肝功能指标进行记录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黄疸缓解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91%vs 87.88%,P0.05),观察组的低位梗阻患者的黄疸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低位梗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LT、TBIL和DBIL的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P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效果显著,特别是针对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效果突出,能显著改善肝功能,且并发症较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姑息性减黄手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和内镜下胆管内引流术(ERBD)对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271例,随机分为姑息性减黄手术组95例、PTCD组92例、ERBD组84例,检测三组病人术前1天、术后第3、7、14天的血清补体C3、C4、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内毒素水平。结果 (1)术后第7、14天,姑息性减黄手术组的C3、C4与ERBD、PTC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第3天,姑息性减黄手术组IgG、IgA、IgM与ERBD、PTC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姑息性减黄手术组与PTCD、ERB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姑息性减黄手术组内毒素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姑息性减黄手术组与ERBD、PT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姑息性减黄手术组在改善免疫功能方面优于PTCD、ERBD两组,对于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能够手术治疗者首先选用手术治疗;对失去手术机会或不能耐受手术者可行PTCD或ERBD缓解梗阻,改善免疫功能,进而延长生存时间和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探讨应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联合胃镜行内外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选取2011年10月—2016年9月本院收治的4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数字奇偶法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和治疗组23例。对照组采取PTCD外引流术,治疗组采用PTCD联合胃镜内外引流术。比较两组临床治疗疗效、总胆红素下降水平以及电解质紊乱、局部感染等并发症情况。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9.6%,明显低于治疗组(82.6%,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周总胆红素、AST水平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胆红素下降更明显;两组ALT、AS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9%,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CD联合胃镜内外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能够显著缓解患者黄疸,比PTCD外引流术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单纯胆道支架与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腔内照射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62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行经皮经肝胆管引流(PTCD)后随机分组:A组31例行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实验组),B组31例行单纯胆道支架植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黄疸消退、复发情况、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以及生存时间.结果 A、B两组患者PTCD术前及支架植入术后1周血清总胆红素测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血清总胆红素测定,A组优于B组(P<0.05).随访期内,A组再次发生胆道梗阻1例,B组12例(P<0.05).对比PTCD术前,A组术后1~2周CD4及CD4/CD8比值明显升高(P<0.05),CD3变化无差异(P>0.05).B组术后1~2周CD3、CD4及CD4/CD8比值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A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0.9个月,B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7.1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5I粒子条联合胆道支架植入腔内照射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在黄疸消退、改善机体免疫机能及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单纯胆道支架植入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的姑息引流治疗方法对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2011年收治的218例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8例中开腹引流组55例,内镜引流组136例,PTCD引流组27例。三组治疗一周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转氨酶水平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P均<0.05),2周后减黄效果趋于稳定,但各组同期胆红素值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统计各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发现内镜引流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内镜引流组的病人生存期与开腹引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内镜引流组的病人生存期长于PTCD引流组(P<0.05)。结论不同引流方法在短期内减轻黄疸,改善肝功能方面无明显差异。开腹引流组和内镜引流组在延长生存期方面优于PTCD引流组,且考虑内镜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故内镜介入治疗是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姑息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右腋中线分别穿刺左右肝管治疗恶性高位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我院79例恶性高位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经右侧腋中线入路左右肝管双侧引流,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2周分别测定血清胆红素水平及肝功能指标,分析血清胆红素下降、肝功能改善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本组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未出现与手术操作有关的严重并发症。术前血清胆红素含量为(385.05±115.97)μmol/L,术后1周为(241.23±99.69)μmol/L,术后2周为(154.82±75.88)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2.168,P0.001);术后肝功能指标均下降明显,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经右侧腋中线穿刺行左右肝管双侧引流治疗恶性高位梗阻性黄疸是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经皮肝胆道支架置入与内镜下塑料支架置入治疗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肝功能指标、减黄程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自2013年12月~2017年6月间收治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将其就诊编号按随机分层法分为A组(n=44)与B组(n=40),A组经皮肝胆道支架置入治疗,B组内镜下塑料支架置入治疗,对比一般治疗情况、肝功能指标、减黄程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支架成功率为90.91%,略高于B组的82.50%,胆汁引流量、住院费用均略低于B组,且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2.73%,略低于B组的27.50%,但上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后两组ALP、γ-GGT、ALT、TBIL、DBIL、TBA等指标水平均显著下降,但A组低于B组,且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内镜下塑料支架置入治疗,经皮肝胆道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对患者肝功能指标、黄染程度的改善更显著,或具更高的支架置入成功率、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 C)的表达及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收集72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检查明确梗阻后行PTCD。设正常组、梗阻性黄疸组(PTCD组),测定血清Cys C、肌酐(CREA)、总胆红素(TBIL)水平,比较各组指标的差异。结果 PTCD组术前、PTCD组术后、正常组间TBIL、Cys C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PTCD组术前、术后均高于正常组(P0.001);PTCD组术前、PTCD组术后、正常组间CREA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Cys C与CREA、TBIL均呈正相关性(r=0.320、0.265,P均0.001)。治疗后Cys C和TBIL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PTCD组术前Cys C的异常率为58.33%(42/72),CREA的异常率为11.11%(8/72);PTCD组术后Cys C的异常率为19.44%(14/72),CREA的异常率为8.33%(6/72);正常组Cys C、CREA的异常率为0。结论 Cys C既可反应梗阻性黄疸高胆红素血症毒性,也可作为梗阻性黄疸并发肾功能异常的早期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基础上胆道内置入金属支架姑息性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支架植入失败后改行PTCD或PTCD联合胆道内金属支架置入的94例胆道恶性梗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单纯行PTCD 45例(PTCD组),PTCD联合胆道内金属支架置入49例(PTCD+支架组),比较两组减黄效果、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术后5 d,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7、14 d,PTCD+支架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PTCD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CD+支架组术后1年的生存率优于PTCD组(χ2=6.280,P=0.012)。结论:PTCD基础上胆道内金属支架置入是恶性胆道梗阻患者ERCP失败后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手段,且效果优于单独的PTCD。  相似文献   

16.
[摘 要] 目的 探讨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MOJ)患者ERCP操作失败后行PTCD补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53例ERCP操作失败后行PTCD治疗的老年MOJ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46例首选PTCD治疗的老年MOJ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肝功能变化情况,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等。结果 研究组ERCP操作失败的主要原因为肿瘤致胆管严重狭窄,导丝无法通过,占67.9%;失败后行PTCD补救治疗,手术成功率为94.3%,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χ 2 =0.135,P=0.714);并发症发生率为30.0%,虽略高于对照组(24.4%),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χ 2 =0.368,P=0.544)。由于肿瘤侵犯较重,研究组胆道支架置入成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5.8% vs 69.6%, χ 2 =11.208,P=0.001),但术后2周,研究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各项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两组减黄效果相当,均无死亡病例。结论 老年MOJ患者 ERCP操作失败后行PTCD补救治疗,其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与首选PTCD治疗无差异,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传统开腹法、腹腔镜联合胆道镜(LC+LCBDE)及腹腔镜联合逆行胆道造影(LC+ERCP)三种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15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三组:A组(开腹组)、B组(LC+LCBDE)和C组(LC+ERCP/EST),每组各50例。数据分析利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患者一般资料、术中术后各项计量指标用(x珋±s)表示,数据采用F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同A组相比,B组和C组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减少(P0.05);手术时间A组最短,B组与C组相当,三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出血量最高,B组和C组出血量相当(P0.05);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A、B、C三组分别为16.0%比4.0%比4.0%(P0.05),手术成功率三组分别为68%、96%和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血淀粉酶明显升高达24.0%(P0.05);住院费用C组最高为(32723.5±1564.8)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LCBDE术式在手术治愈率及预后恢复上临床效果更优,临床上应优先考虑该种方案,但应结合实际诊治条件个性化选择具体操作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位梗阻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内引流和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CD)内引流,以及低位梗阻ERCP内引流和开腹胆肠吻合手术对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细胞免疫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120例,采用抽样分层的方法 ,根据高位和低位梗阻随机分为四组,分别采用不同引流方式治疗,于术前一天和术后第1天、第1周以及第2周抽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中脂多糖(LPS)含量、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浓度以及血液中CD8+CD28-T细胞含量,比较患者细胞免疫的变化情况。以正常志愿献血者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四组患者术前血清中LPS含量、sIL-2R浓度以及血液中CD8+CD28-T细胞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2周,四组患者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但仍较对照组高(P0.05),ERCP组较其他两组下降最明显(P0.05)。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细胞免疫力下降;经ERCP下胆道内支架引流治疗的患者免疫力恢复最快。  相似文献   

19.
研究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放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接受治疗的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共52例,以双盲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取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放术治疗,对照组则采取经皮肝胆管外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观察组黄疸改善显效率为92.3%,尽管稍高于对照组的88.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生存期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白蛋白为(34.8±4.0)g/L,对照组为(28.5±3.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草转移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放术能够有效改善黄疸,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下塑管引流术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作用。方法对7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内镜下塑管引流术(ERBD,46例)或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30例)两种方法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种方法的手术操作成功率和术后黄疸的下降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住院时间方面,ERBD组显著低于PTCD组(均P<0.05)。结论内镜下塑管引流术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都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治疗效果相同,但内镜下塑管引流术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的住院时间短,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