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云南白纹伊蚊感染和传播基孔肯雅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实验研究表明,云南株白纹伊蚊通过叮咬吸食染有基孔肯雅病毒血症的小鸡血,能获得感染,并能在其体内繁殖。感染雌蚊经叮咬吸血,能将病毒传播给乳鼠和小鸡。雌蚊感染后第8~12天,对乳鼠的传播率为50~85.71%;感染后第10天,对小鸡的传播率为58.33%;结果认为,白纹伊蚊在云南基孔肯雅病毒的保存和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虫媒传染病,基孔肯雅病毒属甲病毒属,披膜病毒科。近年来,该病毒曾引起全球多处疫情暴发,并造成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对基孔肯雅病毒及其实验室检测方法作一综述,以指导国内开展对该病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5.
何金林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9):2358-2360
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的西门利克森林(Semliki forest,SF)抗原复合群。病毒直径约60 nm~70 nm,含有4个非结构蛋白(nsP1、nsP2、nsP3和nsP4)、1个衣壳蛋白C和3个包膜蛋白(E1、E2、E3,E1和E2间由1个6K连结)。病毒基因组为不分节段正链RNA,长度约为11.8 kb。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可分为西非、亚洲、东非/中非/南非(ECSA)3个基因型。主要通过伊蚊传播,特别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还可经输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天津市1例输入基孔肯雅热病例开展病毒基因分型,确定基孔肯雅病毒(CHIKV)与全球主要流行株的关系。方法 提取临床症状疑似为CHIKV感染患者血清中RNA,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CHIKV核酸。两步RT-PCR法扩增编码CHIKV包膜糖蛋白E1的基因,扩增产物经测序后开展测序分析。将测序结果与全球其他地区流行毒株一同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 天津市输入型CHIKV基因分型属于能够感染白纹伊蚊并在其体内繁殖的东/中/南非基因型印度洋亚型(ECSA-IOL)。系统发生树分析表明,此次输入的CHIKV与2016-2017年在巴基斯坦、意大利、孟加拉国等国家流行的CHIKV毒株高度同源,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9.4%,并与这些国家流行的CHIKV毒株共同组成1个基因分型簇。结论 此次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感染的毒株更容易在人群中传播,提示应加强对基孔肯雅热输入性病例的防控工作,以防止该蚊媒传染病在我国发生本地聚集性传播。 相似文献
7.
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virus,CHIKV)是1种动物源性、昆虫媒介传播的病原体.自20世纪50年代被发现以来导致了大规模的基孔肯雅热的暴发。掌握该病流行特点,防止该病在我国广泛流行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现就基孔肯雅热全球流行情况以及临床学、媒介生物学和基孔肯雅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广东省江门市13例寨卡病毒感染者生物样品病毒核酸结果。方法 采用描述性方法对2016年2-4月江门市报告的寨卡病毒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方法检测研究对象的血液、尿液和唾液寨卡病毒核酸。结果 2016年2-4月江门市共确诊10例寨卡病毒病病例和发现3例寨卡病毒隐性感染者,均自委内瑞拉输入。13例感染者中,男性6例,女性7例;最小年龄5岁,最大年龄46岁,中位数是19岁, ≤ 14岁儿童占46.15%(6/13)。寨卡病毒核酸阳性检出持续时间,血液最短0 d,最长4 d,中位数0 d;尿液最短2 d,最长32 d,中位数5.5 d;唾液最短0 d,最长10 d,中位数3.5 d;尿液样品比血液样品病毒核酸阳性持续时间长(P<0.01);唾液样品比血液样品病毒核酸阳性持续时间长(P<0.05)。结论 寨卡病毒感染者血液、尿液和唾液3种生物样品病毒核酸阳性持续时间不一致。 相似文献
9.
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是1种动物源性、昆虫媒介传播的病原体,自20世纪50年代被发现以来导致了大规模的基孔肯雅热的暴发.掌握该病流行特点,防止该病在我国广泛流行是当前面临盏的重要任务.现就基孔肯雅热全球流行情况以及临床学、媒介生物学和基孔肯雅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 相似文献
10.
基孔肯雅热(CHIK)是由CHIK病毒(CHIKV)经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2010 年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到1 名疑似登革热发热症状的患者,血样经实验室检测显示登革病毒核酸为阴性,CHIKV核酸为阳性,继而分离获得1 株CHIKV。采用RT-PCR 扩增此毒株的全基因并测序,与GenBank 中的中国地区和全球代表株进行全基因进化分析,以了解其序列特征和可能的传播来源。 相似文献
11.
自2015年5月以来,寨卡病毒疫情引起全球的高度关注。寨卡病毒是一种黄病毒,存在非洲型和亚洲型两个亚型。主要通过伊蚊传播,也可通过血液、母婴和性传播。潜伏期3~12天,临床主要表现斑丘疹、发热、关节/肌肉酸痛等。寨卡病毒最早发现于1947年。2015年5月起,在巴西等美洲国家出现大规模暴发流行,并不断蔓延至全球59个国家。研究表明,巴西密集出现的新生儿小头症病例和其他神经系统病变可能与寨卡病毒存在密切关系,寨卡病毒全基团序列已公布,并有多个突变位点。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寨卡病毒感染,主要预防措施为防蚊控蚊和提高个人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12.
聂聪侯宝翠王静杨宇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20,(2):158-164
目的建立和开发一种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的寨卡病毒IgG抗体的检测方法。方法本研究对寨卡病毒E蛋白核酸序列优化,减低其交叉反应,经过大肠杆菌诱导表达,亲和层析纯化获得特异性蛋白。将获得的寨卡病毒E蛋白抗原喷于检测区捕获样品中的目标抗体,将羊抗小鼠IgG喷于控制区进行质量控制;将鼠抗体人IgG单克隆抗体标记荧光纳米颗粒(激发谱峰365 nm;发射光谱峰610 nm)作为标记抗体;建立荧光免疫层析试剂,配合荧光免疫检测仪YG10,检测人血清中的寨卡病毒IgG抗体,并对该检测方法进行性能验证。结果寨卡病毒E蛋白经大肠杆菌表达,菌液经过收集并超声后,上清和沉淀分别进行SDS-PAGE鉴定,多存在于沉淀中;纯化后的蛋白经SDS-PAGE鉴定,均呈现较单一的蛋白条带,纯度达到90%以上。建立的荧光层析试剂检测50份正常人血清,荧光免疫检测仪YG1分别扫描读取T、C信号值,读取T/C值,计算平均值(AVERAGE)和标准差(STDEVP),3倍标准差加上平均值作为阳性判断值,即:T/C≥3SD+AVG为阳性;与对比试剂ZIKV IgG酶联免疫试剂盒(Dia.Pro.)同时检测3份寨卡阳性标本均为阳性反应;10份正常人血清均为阴性反应;批内重复性CV≤20%,批间重复性CV≤15%;与相似的蚊媒病毒基孔肯雅病毒、登革病毒、黄热病毒、日本脑炎病毒均无交叉反应。结论该荧光层析试剂具有较好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可作为人血清、血浆、全血样本中寨卡病毒IgG抗体的快速筛查。 相似文献
13.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人兽共患病,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引起,以发热、皮疹、关节疼痛和轻度出血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这种病毒病主要分布在非洲、南亚、东南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近年来在印度洋地区造成大规模流行,并波及我国南方,疫区在不断扩大。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通过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而传播。在实验室内可通过气溶胶传播,目前尚无直接人传人的报道。多数病人能完全痊愈,但有些病人关节疼痛持续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14.
基孔肯雅病毒的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基孔肯雅病毒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方法:人工合成基孔肯雅病毒部分有代表性的序列核酸作为阳性对照模板,设计几组实时荧光PCR引物、探针及反应体系,摸索出最佳反应体系条件.结果:建立的基孔肯雅病毒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最佳反应体系为:正向引物CHIK-FP终浓度500 nM,反向引物CHIK-RP终浓度1000 nM,探针CHIK-Probe终浓度250 nM;扩增程序为:50℃10 min,95℃ 10 min,95℃10 s→62℃30 S 45次循环.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适用于基孔肯雅病毒的快速检验.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基孔肯雅热在东非海岸、印度洋岛屿、印度及东南亚地区广泛流行,导致数百万人感染发病,且流行地区不断扩大,发病数不断上升,成为该地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掌握该病流行特点,防止该病传入我国并引起流行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现就基孔肯雅热全球流行情况以及临床学、媒介生物学和基孔肯雅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一种含有基孔肯雅病毒(CHIKV)包膜蛋白的便于流行病学调查的疱疹性口炎病毒(VSV)假病毒。方法 以缺失VSV G蛋白的VSV病毒做为载体,制备含有CHIKV膜蛋白的VSV-E2E1病毒。结果 该VSV假病毒带有CHIKV膜蛋白,同时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FP)或荧光素酶;功效性试验显示,VSV-E2E1病毒在CHIKV E2单克隆抗体1:2000稀释度时,酶的活性为2.73%,1:4000稀释度时酶活性为9.61%,1:8000稀释度时酶活性为19.76%,1:16000稀释度时酶活性为29.23%,1:32000稀释度时酶活性为41.68%,1:64000稀释度时酶活性为74.84%;无病毒感染的阴性对照酶活性为2.46%,当抗体稀释度为1:2000时,最大限度地抑制了病毒的复制。结论 含有基孔肯雅病毒包膜蛋白VSV假病毒安全、可靠,可应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溯分析深圳市罗湖区1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完善罗湖区伊蚊传播传染病多部门协作防控模式,为深圳市罗湖区防控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深圳市罗湖区1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的诊疗过程及密切接触者信息,对感染来源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生物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诊断确认病例为罗湖区1例境外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结论深圳市罗湖区1例基孔肯雅热病例经过及时诊断,科学治疗,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有效的疫点处置,未发生疫情传播风险,未发生二代病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快速、灵敏、特异的基孔肯雅病毒(CHIKV)环介导等温基因扩增(LAMP)检测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基孔肯雅热(CHIK)可疑患者的快速筛查。方法:根据CHIKV核酸序列多重比对结果设计并合成LAMP专用的扩增引物,摸索最佳反应条件,建立灵敏、特异的CHIKV核酸LAMP检测新方法;应用该方法对疑似患者血清中提取的核酸进行快速检测。结果:本方法对CHIKV样本的检测灵敏度达到27拷贝/反应,检测灵敏度高于普通PCR法,略低于实时荧光PCR法。本方法快速、灵敏,并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很好的重复性,可在两小时内对CHIK疑似病例进行准确诊断。利用本方法对入境CHIK患者及国内患者样本进行检测,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本方法适合国境口岸一线及基层卫生机构对CHIK可疑患者进行快速检测,对防止CHIK疫情向我国的传播及保障我国公共卫生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首次从海南岛蚊虫和蝙蝠中分离出两株基孔肯雅病毒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作者从海南省儋县地区蚊虫和蝙蝠分离出的两株病毒,电镜观察为球形,直径为50~65nm,对2~3日龄小白鼠能致死,在C6/36白纹伊蚊细胞、BHK_(21)细胞组织培养中增殖并产生明显的病变,经理化和生物学鉴定,对酸,乙醚均敏感,属RNA病毒,经血清学鉴定为基孔肯雅病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