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AEBV)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和预后,为其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18例CAEBV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起病方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EB病毒DNA及抗体谱、细胞因子等)、治疗和随访情况。结果18例CAEBV患儿进入本文分析,男8例、女10例。发病年龄1.0~13.9岁。该病起病方式13例为EB病毒再发感染,5例为EBV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LH)。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肝功能损害,血细胞减少;18例EB病毒衣壳抗原(VCA)-IgM首次检测均阴性,EB VCA-IgG均强阳性,血清(18/18)、骨髓(14/14)及活检组织EBV-DNA(肝1/4,淋巴结2/3)强阳性;IL-4、IL-10及IFN-γ升高者分别占67%(12/18)、89%(16/18)、72%(13/18)。B细胞、总T细胞及CD8+T细胞、NK细胞比例降低。患儿主要接受抗病毒药物、丙种球蛋白、免疫抑制剂、联合化疗、利妥昔单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1例失访,14例(78%)死亡,EBV-HLH起病者生存期明显缩短。结论CAEBV起病方式、临床表现多样,治疗方案差异较大,病死率高,预后差。EBV DNA及抗体谱、细胞因子及淋巴细胞亚群改变呈一定的特异性,可为该病的早期诊断、进行有计划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AEBV)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和预后,为其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18例CAEBV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起病方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EB病毒DNA及抗体谱、细胞因子等)、治疗和随访情况。结果18例CAEBV患儿进入本文分析,男8例、女10例。发病年龄1.0~13.9岁。该病起病方式13例为EB病毒再发感染,5例为EBV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LH)。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肝功能损害,血细胞减少;18例EB病毒衣壳抗原(VCA)-IgM首次检测均阴性,EB VCA-IgG均强阳性,血清(18/18)、骨髓(14/14)及活检组织EBV-DNA(肝1/4,淋巴结2/3)强阳性;IL-4、IL-10及IFN-γ升高者分别占67%(12/18)、89%(16/18)、72%(13/18)。B细胞、总T细胞及CD8+T细胞、NK细胞比例降低。患儿主要接受抗病毒药物、丙种球蛋白、免疫抑制剂、联合化疗、利妥昔单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1例失访,14例(78%)死亡,EBV-HLH起病者生存期明显缩短。结论CAEBV起病方式、临床表现多样,治疗方案差异较大,病死率高,预后差。EBV DNA及抗体谱、细胞因子及淋巴细胞亚群改变呈一定的特异性,可为该病的早期诊断、进行有计划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EB病毒感染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EB病毒原发感染中,多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IM),该病毒与非洲儿重Burkitts淋巴瘤、鼻咽癌的发病有密切关系,与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似有密切关系,为了提高儿童EB病毒感染的诊断及预后,现将43例EB病毒感染患  相似文献   

4.
2岁1月龄患儿以发热起病, 临床表现为脾脏、淋巴结肿大, 全血细胞减少、纤维蛋白原降低、血清铁蛋白升高、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下降、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升高、EB病毒感染及CD4+T细胞显著减少, 高通量测序发现白细胞介素2诱导的T细胞激酶(ITK)基因新发纯合变异(c.1060+1G>T), 诊断为ITK缺乏症, 经抗感染及联合噬血细胞综合征(HLH)2004方案化疗, 3周后疗效评估达完全应答, 但未及时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 短期内伴随着EB病毒感染再激活导致HLH复发而死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手术前后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将80例CHD患儿按其肺动脉收缩压分为4组:无肺动脉高压组及轻、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组。测定各组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 h血清NGAL含量,分析血清NGAL含量与肺动脉高压及早期预后的关系。结果:CHD伴轻、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血清NGAL含量均高于不伴肺动脉高压组,血清NGAL浓度随着肺动脉高压程度的加重而升高(P<0.01)。各组患儿术后血清NGAL含量均较术前降低(P<0.01)。血清NGAL含量与肺动脉高压的程度、重症监护病房滞留时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CHD所致肺动脉高压时,血清NGAL浓度增高;手术中止异常分流后,血清NGAL浓度逐渐降低。血清NGAL水平或可作为衡量肺动脉高压程度和评价手术效果的血清学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肺动脉高压(PHTN)是由肺血管阻力逐渐增加导致以右心衰竭和过早死亡为特点的一种罕见疾病。通常肺动脉高压与一些基础条件相关,如先天性心脏病、结缔组织病、先天性膈疝等。当肺动脉高压同时存在这些疾病时,被称为继发性肺动脉高压(APAH)。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以前被称为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为基础病因未知的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7.
探讨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CAVSD)合并肺动脉高压术后的疗效。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07年3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行CAVSD合并肺动脉高压修补术的75例患儿进行随访分析。患儿术前行心导管检查,了解肺动脉压力及肺小动脉阻力(PAR)。通过超声心动图心尖四腔切面评估术前,术后第2天、1个月、6个月及1年肺动脉高压的情况。记录术后监护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及肺动脉高压危象发生情况。结果 75例CAVSD患儿术后监护(4.9±2.1) d,呼吸机使用(2.1±0.9) d,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12例(16%)。PAR > 8 Wood 单位患儿与PAR≤8 Wood 单位患儿比较,年龄较大,术后监护时间、呼吸机维持时间较长,肺动脉高压危象发生率较高 (P均 < 0.05)。院内死亡5例,其中4例的共同瓣严重发育不良。75例患儿中,术后第2天彩超评估39例(52%)肺动脉压力降至正常,51例(68%)于术后1个月肺动脉压力降至正常,64例(85%)于术后6个月肺动脉压力降至正常;68例(91%)于术后1年肺动脉压力降至正常,余7例术后1年仍合并肺动脉高压。结论 CAVSD早期修补术安全、有效。术前PAR > 8 Wood 单位患儿术后易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双环醇片治疗EB病毒感染所致儿童肝功能损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对照临床研究,对121例EB病毒感染肝炎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时应用的保肝药物不同分成双环醇组(63例)和复方甘草酸苷组(58例),分别用双环醇片(百赛诺)和复方甘草酸苷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治疗前EB病毒载量,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4周、8周血常规、尿常规、ALT、AST,同时观察一般状况及相关症状、体征。结果(1)双环醇组患儿ALT水平较复方甘草酸苷组患儿降低更为显著,且治疗8周疗效优于治疗1周和4周( P<0.01);(2)治疗8周后双环醇组的转氨酶恢复情况较复方甘草酸苷组更为显著(P<0.05);(3)两组患儿用药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双环醇片对儿童EB病毒感染肝炎患者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心脏病重度肺动脉高压性质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器质性肺动脉高压(简称肺高压)的诊断标准。方法37例经手术治疗后早期肺动脉压力降至正常的患儿作为动力性肺高压组;7例经手术治疗后仍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及6例临床诊断为器质性肺高压而未予手术的共13例患儿作为器质性肺高压组,对比两组心导管检查血液动力学指标。结果两组肺血管阻力、肺小动脉楔压、肺循环血流量与体循环血流量之比(Qp/Qs)及降主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差异均有显著意义,如按年龄大于2岁、肺动脉阻力>72kPa·s-1·L-1(9Wood单位)、肺小动脉楔压≤1.6kPa(12mmHg)、Qp/Qs<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0.90作为临床诊断器质性肺高压的指标,则本组动力性肺高压组仅有5.4%的患儿符合上述指标3项或3项以上,而器质性肺高压组所有病例均符合上述指标3项或3项以上。结论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存在上述5项指标中3项或3项以上,高度提示患儿存在器质性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不同年代影响新生儿肺动脉高压发生的临床病因与病情发展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2年5月北京儿童医院NICU收治的169例肺动脉高压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时间顺序分为前期组79例(2006年6月至2009年5月)及后期组90例(2009年6月至2012年5月),分别统计患儿的性别、胎龄、原发病、心脏超声检查情况.分析不同年代肺动脉高压患儿的主要临床病因及病情.结果 前期组入院时间(2.15±1.2)d,晚于后期组(1.41±0.7)d;前期组原发病中胎粪吸入综合征25例(31.6%),后期组14例(15.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原发病如先天性膈疝、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吸人性肺炎、湿肺、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败血症、新生儿窒息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期组早产儿11例(13.9%),后期组早产儿23例(25.6%),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儿与过期产儿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进行床边超声心动图检查,轻度及中度肺动脉高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儿前期组较后期组明显增多(26例vs 17例).结论 随着我国围生期监测及产时复苏技术的提高,由胎粪吸入综合征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并转入上级医院救治的患儿有所减少.早产儿中发生肺动脉高压的比例有所增加,肺动脉高压患儿转入NICU的时间缩短,从而发生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儿相对减少,给治疗及改善预后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长期应用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 ADM)对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血管胶原代谢的影响,以探讨ADM对慢性低氧性肺血管结构重建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19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低氧组(n=7)、低氧+ADM组(n=6)。对于低氧+ADM组大鼠,通过微量渗透泵皮下持续给予ADM(300 ng/h)2周。低氧2周后,以右心导管法测定肺动脉平均压,检测右心室与左心室加室间隔比值,观测肺血管显微变化。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肺动脉中胶原I、胶原III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表达。结果:低氧2周后,大鼠肺动脉平均压明显升高(P<0.01),右心室与左心室加室间隔的比值明显增加(P<0.01),肺小血管肌化程度和肺动脉相对中膜厚度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1),同时肺动脉胶原I、胶原III和TGF-β表达增强。与低氧组大鼠相比,低氧+ADM组大鼠肺动脉平均压明显降低(P<0.01),右心室与左心室加室间隔的比值明显下降(P<0.01),肺小血管肌化程度和肺动脉相对中膜厚度较低氧组均明显降低(均P<0.01),同时肺动脉胶原I、胶原III和TGF-β表达减弱。结论:外源性补充ADM可能通过抑制肺动脉TGF-β表达,减少肺动脉壁胶原异常堆积,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和肺血管结构重建发挥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小儿肝功能损害的病因、临床特征,为肝功能损害的早期诊断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长春市儿童医院2010年8月至2013年12月住院诊断肝功能损害的患儿575例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血、尿、便及咽部分泌物标本,采用血培养法进行细菌检测及鉴定;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弓形虫、巨细胞病毒、EB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支原体DNA、轮状病毒、肠道病毒RNA病原检测;ELISA法做乙肝三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抗体(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抗乙型肝炎e抗原的抗体(抗HBe)、抗乙型肝炎核心抗原的抗体(抗HBc)、乙肝核心抗体IgG和IgM(HBcAb-IgG和HBcAb-IgM)],甲型肝炎抗体,丙型肝炎抗体检测;质谱法进行血遗传代谢病筛查并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婴儿组304例,幼儿组139例,学龄前组71例,学龄组61例,各年龄组间比较,婴幼儿组占比例最高.感染性疾病占78.6% (452/575),非感染性疾病4.3%(25/575),婴儿肝炎综合征中未明确病原的占17.0%(98/575).感染性疾病中,有211例检测出了病原,其中病毒感染189例(89.2%),细菌感染13例(6.1%),支原体感染8例(3.8%),弓形虫感染1例(0.5%).病毒感染所致肝功能损害中,巨细胞病毒感染94例(49.7%),EB病毒感染58例(30.7%),肠道通用型病毒感染6例(3.2%),单纯疱疹病毒感染2例(1.1%),轮状病毒感染15例(7.9%),EV71病毒感染8例(4.2%),柯萨奇A16病毒感染3例(1.6%),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3例(1.6%);巨细胞病毒感染多发生在1月龄~1岁患儿组,EB病毒感染多发生在大于1岁患儿组.非感染性疾病中,药物性肝功能损害7例(1.2%),遗传代谢性疾病3例(0.5%),先天性胆道闭锁4例(0.7%).肝损害程度:轻度340例(59.1%),中度204例(35.5%),重?  相似文献   

13.
一氧化氮合酶mRNA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的表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体系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地高辛精标记的一氧化氮合酶(NOS)cRNA探针对缺氧组大鼠(6只)及对照组大鼠(7只)进行原位杂交。结果缺氧2周后的大鼠肺动脉收缩压(3.8±0.7kPa)(28±5mmHg,1kPa=7.5mmHg)、肺动脉平均压(2.8±0.6kPa)及肺动脉舒张压(1.4±0.4kPa)与对照组(2.9±0.5kPa,1.9±0.5kPa及0.9±0.5kPa)相比均显著升高。缺氧组大鼠肺动脉内皮细胞中NOSmRNA表达信号为弱阳性(3只)及阴性(3只),平滑肌细胞中表达信号均为阴性;对照组大鼠肺动脉内皮细胞中NOSmRNA表达信号为阳性(7只),平滑肌细胞中表达信号均为阴性。NOSmRNA的表达强度与大鼠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平均压及肺动脉舒张压分别呈负相关(rs=-0.673、-0.596及-0.621,P均<0.05)。结论缺氧时肺动脉内皮细胞NOSmRNA表达的改变可能参与慢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小儿肺动脉高压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儿科常见的一种疾病,以肺血管床的进行性闭塞为主要特征。分原发性和继发性肺动脉高压。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标准为静息状态下肺动脉平均压〉25mmHg,运动时〉30mmHg。当肺动脉高压并非由己知的心、肺、大血管的结构、功能异常所引起时,称之为原发性肺动脉高压(primary pulmonary hypertension,PPH),其特点为:①发病率低,一百万人群中仅1~2人患PPH;②女性相对多见;③有一定的家族史或遗传倾向;④预后差,一般诊断明确后平均存活时间为2~3年;⑤肺动脉平均压高于继发性,  相似文献   

15.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是EB病毒相关疾病中的一种较少见类型,其发病既有病毒方面的因素,亦有机体免疫功能方面的因素。EB病毒感染T细胞或自然杀伤细胞导致的克隆性扩增在发病中起关键作用,但机制尚不十分明确。EB病毒有其特殊的策略逃避免疫监视,EB病毒基因编码产物(如EBNA-1、LMP1、LMP2、EBNA-2)与宿主基因表达产物(如白细胞介素-10、转化生长因子-β、CD40-CD40配体)都参与了EB病毒的免疫逃逸。根据其免疫逃逸原理选择新的治疗方法将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6.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慢性活动性 EB 病毒感染症(CAEBV)中慢性~亚急性经过的预后不良者,认为是对 EB 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功能不全所致。主要症状有发热、肝脾及淋巴结肿大、慢性肝炎、与病毒有关的噬血细胞综合征(VAHS),还有血液障碍,高γ球蛋白血症等。EB 病毒抗体异常升高为本病的特征。各种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异常与发病有关。可试用细胞因子疗法、抗病毒疗法及脾切除等治疗。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内皮素在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简称肺高压)中的作用,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52例肺高压和11例非肺高压先心病患儿腔静脉和肺动脉血浆内皮素(irET-1)水平,并对其中10例肺高压患儿进行肺活检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肺高压患儿肺动脉和腔静脉血浆irET-1水平均随肺动脉压力升高而增加,并高于非肺高压患儿(F=2.95;3.39,P<0.05)。肺高压患儿血浆irET-1与肺动脉压力及阻力成正相关(r=0.65;0.58,P<0.01)。肺高压患儿肌性和弹性肺小动脉irET-1染色明显加深。研究提示,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患儿内皮素产生的增加可导致肺高压患儿肺血管的中膜肥厚和内膜增生,促进了肺高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先天性膈疝顽固性肺动脉高压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生儿先天性膈疝顽固性肺动脉高压治疗进展李明磊综述施诚仁审校新生儿顽固性肺动脉高压症(PPHN)是因肺血管阻力增加引起肺动脉压增高,含氧低的血通过动脉导管及(或)卵圆孔右向左分流及严重的全身性低氧血症。一、辅助通气全身性低氧血症患儿初始给予高浓度氧吸...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儿童EB病毒感染实验室检查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1月收治的EB病毒感染患儿106例的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 EB病毒感染WBC及淋巴细胞比例常明显升高,部分有血小板升高及轻度贫血,CRP及血沉常无升高.肝酶及心肌酶升高常见,其中LDH最常见,其次为αHBDH、AST、ALT.外周血异常淋巴细胞未达到10%者也较常见.结论 要重视分析EB病毒的实验检查,以便找到早期诊断EB病毒感染的线索.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报告12例符合诊断标准的严重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SCAEBV).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SCAEBV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血清学、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以及初步随访的结果.结果 SCAEBV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脾肿大、肝肿大、淋巴结肿大,其他表现有皮疹、黄疸、肺动脉高压、口腔溃疡和胆囊炎等.辅助检查的异常包括乳酸脱氢酶升高、肝功能异常、贫血、白细胞降低、中性粒细胞降低、血小板减少以及胸部X线的异常等.所有患者均有抗EB病毒衣壳抗原IgG抗体的升高,而其IgM和IgA的阳性率分别为33.3%和66.7%;检测5例EB病毒早期抗原IgG均为阳性,而其IgA的阳性率为40.0%.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外周血EB病毒DNA载量(中位数)为8.12×10~6copies/ml.12例患者中4例死亡,其中2例死于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死于多重感染,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余病例随访中1例发生了T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脾切除术后发生了肝肺综合征.结论 SCAEBV临床表现多样,常伴有各系统严重并发症,预后差,死亡率高,应引起儿科临床医师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