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了解早产儿母亲的照护感受,为探索早产儿出院后合适的护理支持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Claizzi现象学研究方法,对20名早产儿母亲进行深入访谈,进行笔录及分析。结果经反复地比较、归纳,提炼出关于早产儿母亲身心体验的4个主题(早产儿母亲普遍承受着压力,存在歉疚及负罪感;对预后的担忧;无助感;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变化,在照护中实现自我价值)和关于母亲照护感受历程的两个阶段(初临变化;适应变化,勇敢面对未来)。结论本研究结果揭示了早产儿母亲照护感受的心路历程,提示医护人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对其进行广泛而持久的护理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家庭参与式护理培训对早产儿父母焦虑情绪及照护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科室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12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采用常规护理为对照组(2017年3月—2018年2月),6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家庭参与式护理培训为观察组(2018年3月—2019年3月).比较两组患儿父母干预前后焦虑情绪以及照护能力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出院时、出院3 d后的焦虑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喂养、皮肤护理、卫生保健、紧急情况处理照护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家庭参与式护理培训能够缓解早产儿父母的焦虑情绪,提高其照护能力. 相似文献
3.
5.
总结1例重度Ⅱ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从住院到家庭过渡期的护理。该患儿由BPD专病护士全程进行一对一护理,其从医院到家庭过渡期的护理要点:实施气管切开及机械通气护理,确保患儿血氧饱和度稳定;提供营养支持,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实施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改善患儿的神经运动发育;实施家庭参与式护理,促进患儿的主要照护者掌握照护知识与技能;开展多学科团队个体化出院随访,提高患儿居家护理质量。患儿住院106 d后顺利带气管切开套管出院,2岁6个月时行气管切开闭合术,术后患儿可自主呼吸,无呼吸困难症状,回归正常家庭生活。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青少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父母的照护体验。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在济南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青少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父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采用Colaizzi现象学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青少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父母照护体验可归纳为5个主题:负性情绪、知识缺乏、照顾负担、创伤后成长和期待未来。结论 护士应关注青少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父母的照护体验和感受,并对其提供疾病知识及心理疏导等专业支持,从而改善其心理状态,实现对患者的最佳照护。 相似文献
8.
早产儿照护者家庭护理知识掌握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了解早产儿照护者对早产儿家庭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及需求,为出院早产儿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设问卷对108名早产儿照护者进行调查,内容为照护者早产儿相关护理知识、照护者现有护理知识获得的主要途径及希望住院期间健康教育的方式与出院后进一步获得健康知识的途径.结果 本次调查108名照护者护理知识测试总分13~46(27.79±5.36)分;对不同护理内容知晓率不同,早产儿的日常护理知识得分最高,生长发育知识得分最低;现有护理知识主要来源于孕妇学校、媒体及长辈、亲戚、朋友.住院期间希望的健康教育方式:首选护士个别指导(65.7%),次选医院提供教育资料或手册(59.3%);出院后希望进一步获得健康知识的途径:首选医院设立热线电话咨询.结论 早产儿照护者对早产儿家庭护理知识知晓率低,护士应针对不同人群采用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不断改进健康教育模式,扩大护理服务范围,降低早产儿再就诊率和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室早产儿出院后父母的需求,旨在为重症监护室早产儿出院后延续性护理服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4月深圳市某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15名已出院1周的早产儿的父母,对其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早产儿照护者对早产儿相关家庭护理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情况,为完善早产儿出院后的家庭延伸护理提供依据。方法便利选取2012年6-12月入住北京协和医院新生儿监护病房的50位早产儿照护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照护者基本资料、早产儿相关护理知识及技能、获得现有知识及技能的途径,以及希望出院后进一步获得相关知识及技能的途径。结果在早产儿护理知识及技能方面,得分最高的是早产儿的日常护理[(2.97±0.31)分],得分最低的是常见异常情况的识别与处理[(1.98±0.22)分];早产儿照护者的现有知识及技能主要来源于媒体(80.0%)和孕妇学校(62.0%);照护者希望出院后进一步获得相关知识及技能的主要途径依次为医院设立咨询电话(100%)、医院提供教育光盘或手册(78.0%)及医院提供专人访视(66.0%)。结论照护者对早产儿的家庭护理知识及技能掌握水平较低。医院应扩大护理服务范围,为照护者提供家庭护理健康教育,以保障早产儿的延伸护理质量、降低早产儿的再就诊率、提高早产儿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对早产儿实施由NICU至家庭过渡期护理的干预效果进行Meta分析,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与借鉴。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PubMed、Cochrane Library、EBSCO、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对早产儿实施NICU至家庭过渡期护理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手册(5.1.0)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结果显示,过渡期护理可增加早产儿母乳喂养率、体质量及1、3和6个月时身长,缩短住院天数,不会增加医院感染,提高其主要照顾者育儿技能、缓解焦虑情绪(P<0.01或P<0.05)。结论 NICU作为早产儿过渡期护理阶段的干预场所,实施后有助于提高早产儿的母乳喂养率、促进其生长发育,提升其主要照顾者育儿技能、缓解焦虑情绪,缩短早产儿住院天数且不会增加医院内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调查大型外科手术患者主要照护者的照护需求、照护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主要照护者照护需求问卷和照护能力问卷对350名大型外科手术患者及其主要照护者进行调查.结果 大型外科手术患者主要照护者照护需求总分为(64.9±11.5)分,指标值为74.5%,在院时照护需求得分为(36.4±8.7)分,指标值为71.3%;离院后照护需求得分为(28.5±4.8)分,指标值为79.1%.照护能力总分为(56.6±10.7)分,指标值为72.6%;不同人口学特征照护者的照护需求及照护能力的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在护理工作中应该充分关注大型外科手术患者主要照护者的照护需求和照护能力,通过对患者及其照护者进行综合评估并给予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服务和出院后护理服务,满足其照护需求,提高照护者对大型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照护的认知水平,进而改善其照护病人的决策和行为,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父母的角度探讨其出院准备情况及居家照护信息需求,为采取科学有效的出院准备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8月入住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NICU的12名BPD早产儿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BPD早产儿父母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采用Colaizzi现象学分析法整理分析资料。结果 提炼出4个主题,即多样化知识需求、角色适应不足、出院准备不确定和情绪变化。结论 BPD患儿父母表示需要充分的准备和个性化的指导,以减少在过渡准备出院期间的焦虑和不确定性。因此需提高照顾技能和疾病相关知识,有助于父母的角色适应,并且多学科团队的支持指导可能对出院准备过程至关重要,尤其针对BPD早产儿的后期随访服务,为支气管肺发育早产儿家庭出院后延续性护理服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家庭发育支持性照护模式对早产儿早期发展的影响。方法选取鄂州市妇幼保健院NICU及儿童保健科系统管理107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59例,观察组采取家庭发育支持性照护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家庭照护模式,2组分别在满3、6、12、24个月时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及早期发展水平测试。结果在满3、6、12、24个月时观察组体重、身高SDS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MDI、PDI值比较,3月龄时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6、12、24月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病率及再住院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家庭发育支持性照护模式是出院后发育支持性护理的成功延续,对促进早产儿早期发展、预防疾病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百岁老人家庭照护者在长期照护过程中的真实身心体验,为缓解照护者压力,减轻社会负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0年4—6月江苏省如皋市各乡镇百岁老人家庭照护者为研究对象。运用质性研究中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对百岁老人家庭照护者进行深度访谈,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整理并提炼出主题。结果:经过比对分...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分析大健康背景下早产儿出院后母亲照护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其照护能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3月在郴州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门诊复诊的114名早产儿母亲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量表(Premature Infant Care Competence Scale for Competence for Parents in Transition, PICC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14名早产儿母亲照护能力得分为(82.48±7.75)分,得分偏低。母亲年龄、孕产史、家庭人均月收入、焦虑水平是其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早产儿母亲照护能力较低,应拓展社会支持力度,提高其照护能力,改善早产儿出院后生活质量,特别是对年龄在21~30岁、第一胎母亲、家庭收入水平低及焦虑程度高的早产儿母亲群体,应高度关注其对早产儿照护能力的需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