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免疫Bale/C小鼠得到的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获得分泌抗EHFV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其McAb亚型为IgG2b杂交瘤细胞产生腹水效价为1:6400,经6个用连续传代培养及液氮冻存6个月后复苏,产生抗体均稳定。  相似文献   

2.
<正> 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已先后建立了能分泌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A_9、R_(22)、82—010H和76—118株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细胞多株,并已开始用于实验研究。为了获得本省EHF毒株的McAb,以便应用于实验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我们初步开展了此项研究,并已得到一株杂交瘤细胞。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陈株血凝素(HAN)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杂交瘤生长孔率为60%,阳性率为22%,三次克隆化培养阳性率达100%,通过筛选建立一株杂交瘤细胞1H8。其腹水单克隆抗体(McAb)的间接免疫荧光滴度为1:16×10~4,其血凝抑制滴度为1:5120。经染色体核型分析,1H8杂交细胞染色体为85—105条,每个细胞均含1—2条中着丝点标记染色体。经琼脂双扩散试验,1H8McAb属IgG2b亚类。该McAb与17株不同来源的EHFV都有免疫荧光反应,且对5株不同来源的EHFV—HAN具有血凝抑制活性。故1H8为血凝抑制抗体。这说明17株EHFV都具有血凝素抗原决定簇,但是1H8McAb对它们具有不同的活性。  相似文献   

4.
实验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免疫的BALB/C鼠的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成功地获得了三株杂交瘤细胞株(25号、32号、19号),能分泌高滴度高特异性的流行性出血热单克隆抗体。以此种细胞株制备的小白鼠腹水单克隆抗体的滴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由于该病毒系烈性病毒,要求P_3级的实验条件,故一般实验室不允许进行该病毒的培养和免疫血清制备。我国目前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学鉴定的标准血清主要来自病人的恢复期血清,由于人血清的复杂性以及人的个体差异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可靠性,加上动物免疫血清实际上是多克隆抗体,因此很难查  相似文献   

6.
7.
应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单克隆抗体(McAb)对不同来源的EHFV抗原组份进行了研究,结果McAb A_(25-1)和A_(35)可与7株EHFV的49.6ku(50kd)多肽发生反应,McAb5H_5仅识别6株EHFV的49.6ku多肽,提示EHFV这一多肽上可能具有属特异性抗原决定簇。  相似文献   

8.
自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分离获得成功以来,实验室检测技术逐步得到完善和发展,特别是免疫荧光技术(IFA)因特异性强,敏感性好,方法稳定利于早期诊断,是当前国内常用的方法,而该法需要质量好的抗原片,我们利用自已的毒株(R_(36),B_6,HU株)制成EHF细胞抗原片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WA)、反向间接血凝抑制法(RPHI)进行比较鉴定并用于临床诊断结果一致,现介绍如下: 材料和方法一、R_(36),B_6,HU株EHFV由本站分别从褐家鼠鼠肺、病人血清、病人尿中分离,均由安徽省医学科学研究所倪大石研究员鉴定、并于1989年3月通过市科委组织技术的鉴定。  相似文献   

9.
流行性出血热,也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本病主要分布于欧亚两大洲20多个国家。在我国,30年代开始流行于黑龙江流域,以后逐渐向南、向西蔓延,近几年几乎遍及全国,流行较广。 病理与临床症状 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出血和肾功能损伤为特征。患者一般起病急,发病后体温急骤上升,一般为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在我国流行地区比较广泛,近年来于我省某些地区并有较大规模的流行,对工农业生产建设影响甚大。本病多发生于林区及草原地带,且于战备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各地医务工作者,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卫生路线指引下,对本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特别是在中西医结合方面以中西两法治疗本病,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现将出血热一些有关问题,分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流行性出血热迄今尚无特异性诊断方法,为减少漏诊、误诊,根据下列几点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 (一) 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遇有发热者应考虑到本病之可能; (二) 发热伴有三痛(头痛、腰痛,全身痛或眼眶痛)及/或全身困倦无力者; (三) 发热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者;  相似文献   

12.
流行性出血热是以高热、出血、休克、肾脏损害、电解质紊乱等为主要征象流行性发生的急性传染病。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本病的报告很多,在我国许多地区广泛流行,发病率较高,严重地威胁着劳动人民的健康。因此,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其重要性仅次于病毒性肝炎。一般认为本病的病原是病毒。  相似文献   

13.
一、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地区、季节有何不同?流行性出血热常年散在发生,但有季节性上升。野鼠型流行地区,春播、秋收季节发病较高,这与鼠类的活动有关。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常年散在  相似文献   

14.
流行性出血热系目前所称病毒性出血热的一种。病毒性出血热系泛指具有相似生态学与临床学特征的几种病毒所致的自然疫源疾病。依其传播途径不同,目前分为四大类,如表。  相似文献   

15.
一、绪言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群包括十几种以发热、出血及休克为特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情变化快且又复杂,病死率高,严重影响人民健康。按其临床病理表现,分为有肾脏综合症及无肾脏综合症两类。其病原学问题,多数认为是病毒,但至今未有分离成功。因此,有关本  相似文献   

16.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急性传染病。1流行特征鼠类是汉但病毒的主要传染源。病毒通过带毒动物尿、粪和唾液等排出,以气溶胶吸入、损伤皮肤接触和消化道食人等方式传播。也可能通过鼠类体外寄生的螨类叮传播。在人口密度高、鼠密度高、带毒鼠数量多、卫生条件差、人鼠接触机会大的时候,会发生出血热的暴发。2症状和诊断出血热病人病程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病人早期即出现高烧、出现“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面部、颈部、…  相似文献   

17.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世界分布较广的传染病之一。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已经从不同地区、不同宿主分离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并且发现它们都具有共同的和差异较大的抗原成份。EHFV的抗原比较复杂,对其不同抗原决定簇的性质还认识不够,尚不能用抗原性作EHFV的分型。单克隆抗体是研究病毒抗原的一种良好工具,我们用从人血清中分离的陈株病毒免疫Balb/c小鼠制备了5株McAb,现将建株及其特性研究的初步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细胞和病毒:骨髓瘤细胞sp~2/0—Ag14,曾经8—氮杂鸟嘌呤(8—Azaguanine)处理过,用含20%胎牛血清(FCS)的RPMI  相似文献   

18.
EHF早期诊断方法很多,但多因操作方法复杂,重复性差,未获得广泛应用。1984年我室曾报告用恢复期病人血清提取IgG(抗体)致敏胶乳做EHF 早期诊断,在此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一、一般临床资料1.治疗人数:11人。2.性别:男8人,女3人。3.年龄:15——65岁(除一例老年外,余皆青壮年)。4.职业:务农。5.分类:按1975年全国出血热防治经  相似文献   

20.
出血热系自然疫源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现不过20年左右.于我国内蒙、黑龙江、吉林等省,皆有本病严重的流行。在建设发展中对处女草原、原始森林的开伐以及森林工业和农业、军队等都有着严重的危害。因而对本病的一般知识,尤其对本病的早期症状、诊断和治疗以及防止流行和控制死亡率上有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