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对12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同时作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结果: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分别与正常同型半胱氨酸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结论:高同型芈胱氨酸血症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作为脑梗死早期预测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动脉硬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0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DMCI组)和120例单纯脑梗死患者(CI组)进行检查,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测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并记录颈动脉中膜厚度(MT)、管腔内径、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及部位。结果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DMCI组为84.3%,CI组为74.2%,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其次是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右侧多于左侧。DMCI组颈总动脉内径明显小于CI组(P<0.05),颈动脉狭窄总数及重度狭窄数较CI组多。另外,DMCI组颈动脉狭窄以中重度为主。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情况更严重,容易导致严重颈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梗死发生及其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将10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A组)和脑梗死无斑块组(B组),每组50例。另选5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Hcy,比较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脑梗死无斑块组及对照组Hcy水平变化,记录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吸烟、血脂、糖尿病等,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比较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脑梗死无斑块组内膜中层厚度。结果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的血Hcy水平为(33.80±16.70)μmol/L,高于脑梗死无斑块组(17.39±6.60)μmol/L和对照组(10.74±14.58)μmol/L(P〈0.01)。脑梗死无斑块组与对照组Hcy水平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为(0.77mm±0.25mm),较脑梗死无斑块组颈动脉IMT(0.58mm±0.29mm)明显增厚(P〈0.01)。结论高Hcy血症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心脏彩超检测心脏瓣膜病钙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管腔狭窄程度与颈动脉粥状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济宁市兖州区中医医院接诊的老年钙化性心脏瓣膜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0例作为试验组,选取同期单纯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心脏及颈动脉彩超检查,测量与评估患者瓣膜厚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狭窄程度,并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狭窄程度与瓣膜厚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经检查发现,试验组患者的瓣膜厚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狭窄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8.522、6.352、15.343,均P <0.05)。Spea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瓣膜厚度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r=0.630,P <0.05)和管腔狭窄程度(r=0.639,P <0.05)存在正相关;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管腔狭窄程度是老年钙化性心脏瓣膜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是导致老年钙化性心脏瓣膜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管腔狭窄程度可以作为老年钙化性心脏瓣...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48例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治疗组服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照组服用阿托伐他汀,3个月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计算斑块面积和数目。结果治疗后2组颈动内膜-中膜厚度、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显著缩小(P均<0.05),其中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面积显著减小(P均<0.01);治疗后,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面积减小较对照组更显著(P均<0.05)。治疗组的不稳定斑块数减少16处、稳定斑块数增加7处、斑块数减少9处,对照组治疗后不稳定斑块减少11处、稳定斑块数量4处、斑块数减少7处,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具有减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内膜-中膜厚度、斑块面积及稳定斑块的作用,且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发病72 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采用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sP-selectin及hs-CRP浓度,并应用颈动脉超声对斑块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不同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不同颈动脉斑块性质、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时,sP-selectin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越厚,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越差,颈动脉狭窄程度越重,sP-selectin水平越高,而hs-CRP差异不显著。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sP-selectin水平随着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而升高,sPselectin与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且较hs-CRP更好地反映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胸痹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常规西药治疗组,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予胸痹片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于治疗前后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的变化。并观察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MS—CRP)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积分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胸痹片通过抗炎可明显减少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安全、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消斑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面积变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O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消斑胶囊,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面积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面积较治疗前均显著减少,观察组减少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消斑胶囊可显著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缩小的趋势,表明消斑胶囊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脉管通胶囊联合西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对照组口服辛伐他汀,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脉管通胶囊;两组均治疗3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脂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变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疗效和血清TC、TG、HDL-C、LDL-C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较对照组变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较对照组缩小,血清TC、TG、LDL-C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管通胶囊联合辛伐他汀可显著增加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使粥样硬化斑块减小,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调节血脂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代谢综合征及高危代谢综合征人群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群体,聚集了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易发生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本研究利用超声波检测中膜内膜厚度的方法,检测了300例患者的颈动脉情况,以此探讨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对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心血管事件起到预测作用。方法:对300名研究对象均进行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及血压的测量,并于清晨空腹采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酯。体重指数=体重(kg)除以身高(m)^2。采用HDI-5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测量,探头中心频率为10MHz,由专人操作,同步记录心电图。结果:代谢综合征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讨论: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已被证实与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有密切相关性,且能可靠地预测未来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6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组,49例体检健康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超声下颈部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内-中膜厚度、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研究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内-中膜厚度增加的发生率、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颈总动脉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以及颈总动脉阻力指数(R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颈总动脉内径值及收缩期的最大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能够较为理想的掌握患者颈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内-中膜厚度、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情况,表明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92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6例,服用阿托伐他汀钙20mg,每晚1次;对照组46例,服用安尉剂,每日1次,疗程6个月。治疗前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及斑块大小。结果: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大小治疗后明显减小(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可以明显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可作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规用药。  相似文献   

13.
高培雄  柏江锋 《光明中医》2011,26(12):2461-2462
目的观察化斑颗粒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榆林市中医医院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伴有颈动脉粥样斑块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服用化斑颗粒15g,3次/d;对照组30例,服用阿斯匹林泡腾片0.1g/次,1次/d,疗程3个月。于治疗前后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大小。结果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大小于治疗后明显减少(P〈0.05),颈动脉粥样斑块数量减少(P〈0.01)。结论化斑颗粒可以明显减少颈动脉粥样斑块,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安全、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通脉愈心浓缩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类型的影响与临床疗效。方法:13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5例,服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65例,在服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通脉愈心浓缩丸,1年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斑块类型。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明显的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与不稳定斑块类型,提高临床疗效(P〈0.05),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脉愈心浓缩丸能较好的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稳定斑块,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及辛伐他汀对其的影响。方法 选择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48例。给予辛伐他汀每晚40mg口服,共6个月。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的变化以及血脂水平、丙氨酸转换酶(ALT)、肌酸激酶(CK)的变化和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全部患者治疗前共有127个斑块,治疗后74个斑块,斑块消失率41%,其余未消失的斑块面积均有明显缩小(P〈0.01);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明显缩小(P〈0.01),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明显下降(P〈0.01),高密度脂蛋白(HDL—C)升高(P〈0.05),ALT、CK无变化(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经辛伐他汀治疗后明显缩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颈部血管彩超对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评价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前循环脑梗死病例和对照病例,记录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内中膜厚度,确定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回声,颈动脉狭窄情况.结果 前循环脑梗死病例和对照病例比较,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内中膜增厚发生率、斑块出现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稳定斑块是脑梗引起严重神经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起始部,且易出现于双侧颈动脉及脑部病灶同侧的颈动脉.颈动脉粥样硬化至颈动脉狭窄在缺血性脑卒中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测与分析96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直径、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性质及部位、管腔狭窄程度、彩色血流分布特征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并与同期85例门诊患者对照。结果脑梗死患病组96例患者中,发现硬化斑块89例,共135段,其中重度狭窄19例,闭塞3例;对照组85例患者中,发现硬化斑块29例,共35段,无动脉狭窄或闭塞。经统计学分析,2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及闭塞是脑梗死的主要病因。彩超检测对于颈动脉病变的早期诊断、监测病情发展及临床综合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50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5服辛伐他汀及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最大面积,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颈动脉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10.3%,对照组为35.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能显著减轻或稳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防卒中再发,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清热化瘀颗粒对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清热化瘀颗粒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脑梗死患者15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清热化瘀颗粒;治疗3个月后检测颈动脉内径(CAD)、内-中膜厚度(IMT)、搏动指数(PI)并比较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治疗组CAD、IMT、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清热化瘀颗粒可以通过消退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脑梗死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血府逐瘀丸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丸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颈动脉超声法,对中药复方血府逐瘀丸治疗1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疗效进行了观察。结果:血府逐瘀丸治疗的患者,其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有所降低,治疗前后差值为0.13±0.03mm(P<0.001),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厚度和面积分别降低0.11±0.05cm和0.09±0.04cm2(P均<0.05);而阿斯匹林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其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厚度和面积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血府逐瘀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