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在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基因3′-非翻译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中的应用.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DHPLC,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和DNA序列分析对30例正常对照和30例2型糖尿病患者IRS-2基因3′-非翻译区进行SNP和突变检测.结果PCR - DHPLC检测出4例PCR-SSCP分析未能发现的2型糖尿病患者IRS-2基因3′-非翻译区的SNP,并得到测序验证.结论DHPLC是一种快速、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检测片段长、准确率高的SNP检测技术.它为进一步研究IRS-2基因3′-非翻译区的变异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 (DHPLC)在胰岛素受体底物 2 (IRS 2 )基因 3′ 非翻译区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检测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DHPLC ,单链构象多态性 (SSCP)和DNA序列分析对 30例正常对照和 30例 2型糖尿病患者IRS 2基因 3′ 非翻译区进行SNP和突变检测。结果 :PCR DHPLC检测出 4例PCR SSCP分析未能发现的 2型糖尿病患者IRS 2基因 3′ 非翻译区的SNP ,并得到测序验证。结论 :DHPLC是一种快速、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检测片段长、准确率高的SNP检测技术。它为进一步研究IRS 2基因 3′ 非翻译区的变异与 2型糖尿病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PRKAA2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仪(DHPLC)检测PRKAA2基因标签SNP rs2796495在104例2型糖尿病。结果TT型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CC型者(P0.05)。结论rs2796495多态性位点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胆固醇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基因Gly971Arg突变与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方法,对60例NIDDM患者和30例正常个体IRS-1基因Gly971Arg突变进行筛查。结果:60例NIDDM患者中检测出2例Gly971Arg突变者,30例正常人中没有发现突变者。结论:IRS-1基因Gly971Arg突变在NIDDM患者中出现频率较正常人略高,Gly971Arg突变对IRS-1活性的影响及其在NIDDM发病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基因3′非翻译区的突变与中国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采用PCR-SSCP技术扫描120例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和120例正常对照的IRS-1基因3′非翻译区序列,所有SSCP变异的样品进行DNA测序分析。结果:SSCP分析存在假阳性结果。测序未发现有基因突变。结论:IRS-1基因3′非翻译区的突变不是引起中国人2型糖尿病的重要遗传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叉头框C2(FOXC2)基因3'非翻译区C-1702T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云南省汉族人280例,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159例,无糖尿病家族史的健康对照121例.应用半巢式PCR检测FOXC2基因3'非翻译区C-1702T多态性.结果 在2型糖尿病组和对照组中,FOXC2基因C-1702T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与性别无关(P>0.05).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与FOXC2基因1702杂合子和突变型(C/T和T/T)相比,FOXC2基因1702C/C野生型者,其血清胆固醇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 FOXC2基因C-1702T基因多态性与性别及2型糖尿病没有相关性.2型糖尿病患者FOXC2基因3'非翻译区C-1702T多态性与血清总胆固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胰岛素受体底物 1(IRS 1)基因 3′非翻译区的突变与中国 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 SSCP技术扫描 12 0例中国 2型糖尿病患者和 12 0例正常对照的IRS 1基因 3′非翻译区序列 ,所有SSCP变异的样品进行DNA测序分析。结果 :SSCP分析存在假阳性结果。测序未发现有基因突变。结论 :IRS 1基因 3′非翻译区的突变不是引起中国人 2型糖尿病的重要遗传因素  相似文献   

8.
中国汉族人群 resistin 基因5′调控区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resistin 基因5′调控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对30名2型糖尿病患者及30名非糖尿病对照者resistin 基因5′调控区进行测序分析(所有受试者均为中国汉族人群).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间 SNPs 的差异.结果共检测出4个SNPs多态位点,分别为g.-638G>A(0.1417)、g.-537A>C(0.0667)、g.-420C>G(0.3083)、 g.-358G>A(0.1417).统计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与对照组之间各SNPs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中国汉族人群resistin 基因5′调控区多态位点与2型糖尿病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华东地区汉族人群中抵抗素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其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华东地区汉族2型糖尿病患者116例及正常对照者96例,采用直接测序法对抵抗素基因作SNP筛查,并作进一步的基因分型.结果抵抗素基因启动子区发现4个SNP(-638G/A,-537A/C,-420C/G,-358G/A),内含子区3个SNP(-167C/T,+157C/T,+299G/A),这些SNP的等位基因频率在2型糖尿病和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抵抗素基因的SNP与华东地区汉族人群中2型糖尿病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中药黄连素具有降低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是否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有关尚不清楚。现探讨LDLR3′非翻译区(LDLR 3-′UTR)的SNP对黄连素调节LDLR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113例高脂血症合并冠心病患者,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检测LDLR 3′-UTR的SNP,分析LDLR 3-′UTR的基因型与中国人群血脂水平的关系。此外,构建了携带不同LDLR 3-′UTR基因型(TypeⅠ、Ⅱ、Ⅲ、Ⅳ、Ⅴ)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pLuc),转染HepG2细胞后采用黄连素(Berberine,BBR)作用12h后观察pLuc的活性变化。结果:中国人群的LDLR 3-′UTR存在着Ⅰ、Ⅱ、Ⅲ、Ⅳ、Ⅴ等SNP分布,但这些基因型频率与中国人群的血脂水平无明显相关性,携带有不同SNP基因型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转染HepG2细胞,在BBR作用后LDLR表达上调程度相似。结论:LDLR 3-′UTR的基因型频率及其分布的遗传性变异不能影响BBR对LDLR表达的上调作用,从而可为临床使用黄连素治疗高脂血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法检测凝血因子XIIIA链基因突变的实用价值。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正常样品和有XIIIA基因603-606delAAGA突变患者的XIIIA链基因外显子5;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及DHPLC检测分析扩增的外显子5。结果:SSCP显示患者有异常的区带,患者的DHPLC结果出现异常洗脱峰,与SSCP的结果一致。结果表明DHPLC能检测FXIII因子A链基因突变。结论:DHPLC技术是一种筛查基因突变的快速、简单、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ident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tation in the 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1 (IRS-1) gene and the incidence of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NIDDM)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Methods Samples were obtained from 68 Chinese patients with NIDDM and 68 control subjects. The +1700~+4437 bp fragment of the IRS-1 gene was screen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SSCP) analysis. All SSCP variations were submitted to DNA sequence analysis. Results Two amino acid variations [GGG →AGG(G(971) R) and CCT→TCT(P(1079) S)] and 3 silent mutations [GAT→GAC(D(422) D), CCA→CCC(P(737) P) and GCA→GCG(A(804) A)] were identified, among which the CCA→CCC(P(737) P) and CCT→TCT(P(1079) S) have not been previously reported. All five variations were found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NIDDM, while GCA→GCG(A(804) A) was the only one found in control subjects. The overall incidence of the five variation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NIDDM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subjects (38.2% vs 7.4%, χ(2)=18.42,P&lt;0.01). The most common polymorphism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was GCA→GCG(A(804) A), and its frequenc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NIDDM than in controls (26.5% vs 7.4%, χ(2)=8.84,P&lt;0.01). The homozygotes of the variation in patients with NIDDM and control subjects were 8.8% and 1.5%, respectively (χ(2)=2.41,P&gt;0.05).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may be a relation between these nucleotide variations of IRS-1 gene and Chinese patients with NIDDM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白种人和汉族人RDH8基因序列中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探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DHPLC)在基因组研究中的效能.方法:建立8个由白种人和汉族人基因组DNA组成的混合样品池,并进行PCR扩增.其产物以DHPLC检测,发现杂合子信号后,对单独DNA样本进行DHPLC检测及直接测序确定其突变类型.以DHPLC结合DNA样本混合技术在150个汉族人和20个欧洲白种人样本中测定SNP的基因频率.结果:在RDH8基因中共检测到17个SNP,其中12个为新发现的,5个为已报道的;11个SNP在筛查阶段发现,6个在基因频率检测阶段发现;2个仅在白种人样本中检测到,3个SNP的MAF在两种人种间有较明显的差异;汉族人基因频率检测确定了7个常见SNP.结论:DHPLC能有效地用于基因组SNP的检测,结合DNA混合技术,更能提高其检测效力,有效地应用于基因频率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
研究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基因5’-调控序列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采用PCR-SSCP技术扫描76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78例正常对照IRS-1基因5’-调控区,结合应用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法,检测IRS-1基因5’-调控序列CAG富含区的插入/缺失多态性;以检获的正常和变异样品基因组DNA为模板,用高保真pfu DNA polymerase进行扩增,采用亚克隆技术,将扩增片段分别插入pCAT Basic质粒中。通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并结合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分析后,根据迁移率不同筛选含有不同等位基因的重组质粒并进行测序。结果发现人IRS-1基因5’-调控区CAG富含区存在以三核苷酸为单位的多种插入/缺失变异。共检测出7种基因型和6种等位基因(T1-T6),其中等位基因T5,T6仅见于2型糖尿病组。  相似文献   

15.
研究胰岛素受体底物 1(IRS 1)基因 5′ 调控序列与 2型糖尿病的关系。采用PCR SSCP技术扫描 76例 2型糖尿病患者和 78例正常对照IRS 1基因 5′ 调控区 ,结合应用PCR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法 ,检测IRS 1基因 5′ 调控序列CAG富含区的插入 /缺失多态性 ;以检获的正常和变异样品基因组DNA为摸板 ,用高保真pfuDNApolymerase进行扩增 ,采用亚克隆技术 ,将扩增片段分别插入pCATBasic质粒中。通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并结合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分析后 ,根据迁移率不同筛选含有不同等位基因的重组质粒并进行测序。结果发现人IRS 1基因 5′ 调控区CAG富含区存在以三核苷酸为单位的多种插入 /缺失变异。共检测出 7种基因型和 6种等位基因 (T1~T6 ) ,其中等位基因T5 ,T6仅见于 2型糖尿病组。  相似文献   

16.
人食管癌组织中DNA聚合酶β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Dong Z  Zhao G  Zhao Q  Yang H  Xue L  Tan X  Zheng N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3):899-902
目的:研究人食管癌组织中DNA聚合酶β(POLB)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和序列分析对30例人食管癌标本组织中DNA聚合酶β基因进行了检测。利用DNASIS、OMIGA等软件分析测序数据。结果:手术切除浸润癌组30例食管癌标本中有13例POLB发生变异,突变率为43.3%(13/30);而癌旁对照29例正常,仅1例异常。早期原位癌组14标本中有5例POLB发生变异,突变率为35.7%(5/14);另外,在1例食管鳞状上皮增生中也发现有POLB变异发生。在7例癌组织中存在相同58bp(177位到234位)的基因片段缺失;共有8种点突变形式:(1)375位A→G(Ile→Val),(2)454位T→C(Phe→Ser),(3)462位G→T(Tlu→终止码),(4)466位G→A(Gly→Glu),(5)613位A→T(Lys→Ile),(6)648位G→C(Gly→Arg),(7)660位A→G(Arg→Gly)(8)670位A→G(Glu→Gly)。结论:本研究首次在食管癌中发现POLB基因突变;该酶基因突变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部分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在检测胃癌组织、血浆中基因突变中的应用.方法:应用DHPLC对39例胃癌组织及血清中p53基因突变进行检测,并测序验证.结果:本研究中p53基因的突变率为21%(8/39);其中肠型胃癌突变率40%(6/15)明显高于弥漫型胃癌8.33%(2/24)(P<0.01);发现既往未见报道突变3例.血清标本中50%(4/8)可扩增出目的片段,但均未检出突变.结论:DHPLC是一项较好的检测胃癌组织中基因突变的筛查方法,在血清中的应用仍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