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方法:对108例脑卒中患者在发病48h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分析24h总血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等参数;且对所有患者进行连续7d的血压测量。结果: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尤其在发病48h内)血压处于较高水平,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89%的患者血压两周内降至正常或发病前水平。结论: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存在先升后降的变化规律,降压药物的使用应该慎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血压控制的临床情况。方法利用24h动态血压检测仪分别对AMI急性期患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及正常对照组患者实施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AMI组与对照组1(不稳定性心绞痛)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等均有所降低,差异明显,与对照组2(正常对照者)对比,各项指标均有所降低,差异显著,同时AMI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结论严密观察AMI急性期血压动态变化,合理应用ACEI、β受体阻滞剂在控制AMI患者血压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入院7d内(第1、3、7d)血压动态变化规律,血压与卒中7d预后的关系,为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的控制及脑血流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ICU急性脑卒中患者41例,利用心电监护仪观测急性脑卒中动态血压变化及预后关系。结果:①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升高,首次血压增高者约占87.1%,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并且存在自发性下降趋势,在无特殊降压措施的情况下与第24h相比,第72h、第7d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有明显的下降。②出血性卒中组急性期的收缩压及舒张压显著高于缺血性卒中组。③缺血性卒中者入院时收缩压与7d预后呈U型,舒张压与7d预后呈L型,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收缩压与7d预后呈U型,舒张压与7d预后呈J型。结论:①脑卒中急性期多伴有血压明显升高,伴随着时间的变化有自发性下降的倾向及趋势,出血性卒中组血压要明显高于缺血性卒中组。②脑卒中急性期脑血流的自动调节功能受损。③脑出血可将血压控制在160/90100mmHg,而脑梗死将血压控制在(160100mmHg,而脑梗死将血压控制在(160180)/(90180)/(90100)mmHg水平为宜。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原发性脑出血(ICH)患者发病24h内平均动脉血压(MAP)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近5年间住院治疗的ICH患者病历,共641例患者符合入组织条件,有发病24h内血压(BP)、血肿大小的记录。以第一天最高的一次血压记录计算MAP。结果:基底节及脑出血患者的预后与发病24h内MAP及血肿大小均有明显关系。MAP较高,血肿较大者预 后较差。结论,发病24h内MAP及血肿量是影响丘脑、基底节出血患者预后的两大因素,但还不能作为急性期ICH患者抗高血压治疗的依据。还需进一步研究影响急性期BP变化的因素以及抗高血压治疗及BP下降速率与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压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监测患者入院时、入院24h时、入院后3天及入院后7天的血压水平,并对患者进行三个月随访,分析血压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入院24h内的收缩压介于140mmHg-159mmHg之间及舒张压介于90mmHg-99mmHg之间的预后较好,三个月随访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血压正常组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随访三个月的NIHSS评分(3.1±0.6)及BI评分(73.7±2.3)明显优于低血压组及高血压组;患者年龄、入院时血压及入院时NIHSS评分是影响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期脑梗死血压水平过高或过低均会对患者预后造成影响,而年龄越大,入院时血压越高,入院时病情较重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三个月发生死亡的风险也越大.  相似文献   

6.
苑杰  王静  胡万宁  徐士军 《当代医学》2004,10(11):60-61
目前,急性期脑卒中的治疗仍无明显突破。许多国家卒中发生率及死亡率的降低,并非医学治疗的进步,而是对危险因子干预的结果.血压升高是急性卒中的一个常见临床表现,但在卒中急性期,如同平衡降血压的益处和危害,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ABPM)方法,观察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脉压(PP)的变化,探寻其与脑卒中近期预后的关联性,为脑卒中急性期的血压管理提供新的治疗线索  相似文献   

7.
胡雪芳  沈春兰  朱奇志 《吉林医学》2010,31(12):1614-1615
目的:探讨24h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检测意义。方法:对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38例,分别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常规血压检测,比较二者检测所得数据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原因。结果:两种不同方法测得的血压数据存在较大差异,24h动态监测所得数据收缩压为(148.42±13.55)mmHg,显著低于常规血压测量所得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24h动态监测所得数据舒张压为(96.30±11.33)mmHg,同样显著低于常规血压所测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h动态血压监测较常规血压监测更能有效说明患者血压实际状况,更有助于临床诊断和病情估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偶测血压与24 h动态血压监测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产科门诊新诊断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120例,分为初产妇组90例和经产妇组30例,进行偶测血压和24 h动态血压监测,将其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组孕妇偶测血压中的舒张压(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产妇组偶测血压的收缩压(SBP)及24 h动态血压均高于初产妇组(P<0.05~P<0.01);偶测血压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断率为100.0%,明显高于24 h动态血压的诊断率25.0%(P<0.01);初产妇组采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诊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检出率为12.22%,明显低于经产妇组的63.33%(P<0.01).结论:24 h动态血压监测能连续记录24 h血压的变化情况,与偶测血压相比,能更方便更真实地反映全天血压水平,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诊断及筛查中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背景:在动物模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 M P9)可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时表达,并被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上调。检测经和未经tPA治疗卒中患者血浆中的M M P9及其内源性抑制物———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 P1)的水平。方法:将非卒中对照受试者和在发病8h内就诊的缺血性卒中连续患者纳入本研究。分别在8h内、24h、2~5d和4~6周时采血。采用ELISA和明胶酶谱法对M M P9和TIM P1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52例卒中患者(26例经tPA治疗,26例未经tPA治疗)和27例非卒中对照受试者。与未经tPA治疗的患者相比,经tPA治疗患者的超急性期M M P…  相似文献   

10.
背景和目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时,动脉血压(BP)经常会出现短暂性升高,这样有助于增加由于缺血造成的损伤组织的灌注。如果这种观点正确,那么血管的再通可能会减少这种保护性的血压升高。方法:分析14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后住院的患者及其溶栓治疗后1~12h的BP情况。比较充分再通和非充分再通患者的BP。溶栓后,根据心肌梗死溶栓等级标准评估脑动脉血管造影确定的血管再通等级。结果:所有患者从入院到溶栓后12h,收缩期、舒张期以及平均动脉BP均显著降低(P<0.001)。在溶栓前,充分再通和非充分再通的患者BP基本相同:收缩压(147.4m m H g与148…  相似文献   

11.
背景 动态血压监测能够反映一天中血压的波动,对高血压的诊断、治疗、预后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还未在广大居民中普及。目的 明确对24 h动态血压监测接受情况的影响因素,为24 h动态血压监测在规范管理高血压患者中的推广提供建议。方法 于2018年6—7月,调取上海市金山工业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过去1年中接受过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在管高血压患者169例,对其进行历史资料调取和问卷调查。同期,采用方便抽样法,按1∶1的比例选择不接受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在管高血压患者169例。调查两组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了解情况、高血压的相关行为危险因素、目前临床表现及相关治疗手段、对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态度。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是否接受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影响因素。结果 169例接受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患者表示,24 h动态血压监测不太方便携带和操作、对其是否有利于自身血压控制也不太赞同,也并不十分愿意继续佩戴仪器进行血压监测。169例不接受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患者表示,不接受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最主要原因是不方便〔58.6%(99/169)〕、血压正常无需佩戴〔30.2%(51/169)〕及没时间〔25.4%(43/169)〕。患者对高血压诊断标准、高血压治疗方法及治疗方案考虑因素的了解情况、祖父/外祖父有无高血压病史、精神紧张频率、有无进行体质量控制及高血压相关症状是高血压患者对24 h动态血压监测是否接受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可从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的了解、日常行为习惯、临床表现和治疗等影响因素方面对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宣教普及,以及从简化动态血压监测操作等方面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推广的改进。  相似文献   

12.
卒中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卒中的转归率高,因此对于卒中转归的精准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动态血压监测一般是指对患者的血压进行一天24个小时的定时监测,具有监测时间较长,数值真实可信的优点。通过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排除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相比其他的监测方式,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患者的血压波动。一般情况下,血压值如果长期超过正常值,那么卒中的转归几率就会增大。动态血压监测对于血压各项数值地准确测量,能够让医生和患者及早发现血压的超常变化,进而预测卒中的转归。动态血压监测的预测作用,可以尽早发现缺血性卒中的转归苗头,早发现,早治疗。动态血压监测的预测作用,无论是对医生还是患者都是一项意义重大的革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福利院住养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脉压变化,评价治疗效果。方法:使用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24小时动态血压,观察血压、脉压水平、波动幅度及昼夜变化规律,根据记录数据分别对日间和夜间血压统计分析。结果:24 h ABPM:nBP、nSBP、nDBP均值高于日间均值和24 h血压的平均值,夜间血压下降率均明显异常,血压以非杓型为主,占92.0%,杓型仅占8.0%;PP均值>60 mm Hg,其中女性>65 mm Hg,女性BP、PP均值高于男性(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老年人以SBP增高为主,PP值增大,非杓型血压发生率高,女性高于男性。动态血压监测可准确诊断高血压和昼夜血压变化规律,对血压分型及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ABPM)可以24h连续监测血压,了解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已广泛应用于高血压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等方面.如何有效的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是减少心、肾等靶器官损害的关键.为此,我们对9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进行了动态监测,旨在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血压波动规律及范围,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与血压、颅内压、出血量、病情、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54例首次发病且发病24 h内入院的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于入院第1、7、21天进行床旁TCD检测,并与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无创颅内压监测(fVEP)、CT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ES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 I)进行对比研究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TCD异常以大脑前循环为主,主要表现为高阻力低流速的血流频谱,出血侧更明显,两侧血流明显不对称·连续TCD监测发现,降低的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脑梗塞患者急性期血压变化及昼夜节律改变,本文将高血压合并脑梗塞患者与非卒中高血压患者者对比研究,连续测量了7天24小时动态血压,结果发现:脑梗塞患者血压具有升高后下降的规律,同时昼夜节律发生改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提示对脑梗塞患者急性期升高的血压采取慎重态度,避免过度降压,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易发生脑梗塞。  相似文献   

17.
袁旭东  庞晓 《吉林医学》2014,(10):2049-205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与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的关系。方法:选择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HDL降低组和HDL正常组。采用无创性袖带式血压监测仪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以24 h血压及BPV为监测指标。结果:HDL降低组24 h血压及BPV均显著高于HDL正常组。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密度脂蛋白与24 h平均血压及血压变异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重症监护对重症脑卒中生命体征检测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NCU病房接诊的52例重症脑卒中患者,对所有患者重点监测心脏、血压、血氧饱和度等重要生命体征。结果:对患者进行血压、心脏监测能够指导临床用药,尽早预防和治疗卒中后发生的心脏损害,同时加强呼吸功能监测,能够改善缺氧状态,为气管插管和切开机械通气提供依据。本次研究中的患者有49例转入普通病房。结论:建立NCU病房对降低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死亡率非常重要,只有对患者监测生命体征能够指导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对脑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实施降压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脑血栓急性期患者100例,以随机综合平衡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降压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24h平均血压值、美国国立卫生院研究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简易量表(QOL-BREF)评分与对照组比较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血栓形成急性期对患者实施降压治疗不会损害患者的神经功能,对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无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动态血压变化与病情进展的关系。方法对2011年10月~2012年12月我科住院的48例早期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及同期住院的50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与非进展组在24h血压、夜间血压、夜间血压/白天血压比值等方面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白天血压对比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动态血压异常可能是脑梗死进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