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临床意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凤仙 《中外医疗》2011,30(6):106-10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对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0例合并2型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及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监测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hSBP、NSBP、24hPP、NPP、NMBP明显高于原发性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尽早进行ABPM监测,可以及时发现血压节律改变,对于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防止靶器官的损害,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降压治疗前、后动态血压的特点以及不同服药方法对血压的影响。方法对63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进行治疗前及不同服药方法降压后的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采取随机平行分组对照方法将63例患中的43例Ⅱ级高血压分为2组,A组根据药物半衰期和/或作用持续时间服药,B组以白天服药为主,抗高血压药均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 硝苯地平(钙拮抗剂) 小剂量氢氯噻嗪(利尿剂),治疗4周后再予以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没有昼高夜低的血压波动规律,尤以收缩压负荷、夜间收缩压高为明显。根据药物半衰期和/或作用持续时间长短服药是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24h平稳降压的有效降压方法。  相似文献   

3.
李贵军 《中国厂矿医学》2011,24(6):482-482,522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方法选取60例住院患者,按诊断标准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和单纯高血压组,对所有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24h平均脉压、白天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结果 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脉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4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建议尽早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同时降压和降血糖,纠正异常的昼夜血压节律,对于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防止靶器官的损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动态血压变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梁群  朱小红 《安徽医学》2009,30(4):382-383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4h血压变化状况。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50例原发性高血压(EH)组和5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DM)组患者的24h血压,比较24h收缩压(24hSBP)、24h舒张压(24h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血压负荷值、血压昼夜节律。结果24hDBP、dSBP、dDBP、白天血压负荷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SBP、nSBP、收缩血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h收缩压、夜间收缩压升高、血压负荷值升高,血压昼夜节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微量蛋白尿患者的动态血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正庆  董建新  王宝芝  鲁跃华 《四川医学》2007,28(12):1361-1362
目的 了解高血压微量蛋白尿患者动态血压特点。方法 用放免法测定所有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根据结果将高血压患者分为微量蛋白尿组和无微量蛋白尿组。所有患者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高血压微量蛋白尿患者昼夜节律消失率、24hSBP、NSBP、24hPP、NPP、NMBP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SBP、24hDBP、DDBP、NDBP、DPP、24hMBP、DMBP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微量蛋白尿患者正常的杓型动态血压节律消失较明显,收缩压负荷、夜间收缩压升高明显,收缩压在早期肾损伤具有更重要的作用。ABPM在评价高血压肾脏靶器官损害方面有较好的预测价值。靶器官损害与血压节律异常可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EH)动态血压(ABPM)监测尿微量白蛋白(ALB)的意义。方法用放免法测定242例EH患者的尿ALB,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ALB组和非ALB组。所有患者行24hABPM监测,并分析其特点。结果ALB组昼夜节律消失,24h平均收缩压(24hSBP)、平均脉压(24hP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平均脉压(dP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平均脉压(nPP)明显高于非AL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B组患者正常的杓型ABPM节律消失较明显,收缩压尤其是夜间收缩压对反映早期肾损伤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脑梗塞常见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随着便携式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应用,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患的血压变化,尤其是昼夜血压节律。本组选取30例脑梗塞伴2型糖尿病的患,观察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动态血压监测是应用动态血压记录仪测量高血压患者24小时内、每间隔一定时间的血压值的方法[1]。是一种无创性的血压监测系统,通过该系统可获得偶测血压无法得到的多种重要参数指标,为临床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信息,能反应患者全天的血压波动水平和趋势,从而找出血压波动规律。目前已成为高血压病诊断和指导治疗、评价降压疗效的重要手段之一[2]。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且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远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因此血压监测对糖尿病患者尤为重要。2011年5月至2012年9月我科对168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了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找出了患者全天血压变化规律,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降压药物提供了可靠数据。我们根据患者血压监测的数据,结合个体情况,正确选择给予降压药物的时间,使得患者血压能够平稳下降,达到理想水平,取得了良好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探讨Ⅱ型糖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HDM)患者动态血压水平,昼夜节律改变及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关系。方法: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测UAER。结果:HDM组夜间血压明显高于原发性高血压组(对照组)(P〈0.05),昼夜血压变化差值百分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昼夜节律异常;HDM组夜间血压与UAER成正相关(P〈0.05),昼夜血压变化差值百分率与UAER成负相关(P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妊娠期糖尿病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及动态血压同步监测的研究.方法 以本院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抽取的52例妊娠期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同年选择50名健康孕妇为对照组.存在合并妊娠产妇给予24h动态心电图及动态血压同步监测,健康产妇给予临床常规检测.对比两组24h血压昼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变异性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4年1-9月在我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443例,其中男性250例,女性193例,年龄(60.36±12.11)岁,根据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结果分为:正常血压组(n =158)、杓型血压组(n=59)和非杓型血压组(n =226),比较3组间血压、血压变异性(采用血压标准差表示)及颈动脉硬化检出率,以有无颈动脉硬化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非杓型血压组颈动脉硬化检出率(60.6%)明显高于杓型血压组(42.4%)(P<0.01);非杓型血压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脉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脉压均高于杓型血压组(P<0.01或P<0.05);非杓型血压组24 h平均收缩压标准差高于杓型血压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夜间舒张压下降率与颈动脉硬化独立相关[OR=0.952(95% CI:0.929~0.975);P<0.01].结论 非杓型血压促进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夜间舒张压下降率是颈动脉硬化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系统比较15种降压药单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疗效,为医师选择有效降压药物时提供依据。方法对37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动态血压监测对15种单药治疗8周的降压疗效进行系统比较。结果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奥美沙坦、苯那普利、依那普利、美托洛尔、贝凡洛尔、吲达帕胺、贝尼地平和氨氯地平均有效降低24h平均舒张压和收缩压,坎地沙坦能有效降低收缩压。但各单药间降压幅度无差异。而低剂量特拉唑嗪、多沙唑嗪仅能降低日间舒张压,托拉塞米降低24h平均血压的效果不明显。结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阻滞剂和长效钙拮抗剂单药治疗能有效降压,而单用低剂量特拉唑嗪、多沙唑嗪和托拉塞米因短期作用有限,不建议作为单独药物治疗高血压,作为联合治疗可能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并评估糖耐量异常(IGT)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变异性(BPV)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单纯EH患者74例为对照组;另选取同期IGT合并EH患者74例为观察组。对2组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观察患者BPV的特点。结果观察组患者的24h收缩压变异系数(0.12±0.03)、白天收缩压标准差(15.28±2.63)m/nHg和变异系数(0.13±0.02)、夜间平均收缩压平均值(131.12±10.73)mmHg均高于对照组的(0.09±0.01)、(13.19±2.25)mmHg、(0.10±0.02)和(128.15±10.52)mmH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GT对于EH患者的BPV有明显影响,EH合并IGT患者在治疗时,除了要采取降压治疗外,同时还应该关注BPV的调节,积极改善体内糖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以及血压晨峰的变化。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1年12月广安门医院高血压患者140例,按有无合并糖尿病分为A、B两组,每组各70例。其中A组为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组为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患者均进行24 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观察患者的血压昼夜平均值、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血压晨峰。结果 A组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138.79±12.85)、(78.20±7.99)mm Hg,1 mm Hg=0.133 kPa]均明显高于B组[(128.63±13.47)、(66.61±7.58)mm Hg](P〈0.01),A组起床前后2 h收缩压平均值[(144.13±14.55)、(146.76±13.50)mm Hg]也明显高于B组[(137.20±17.51)、(142.66±14.13)mm Hg](P〈0.05)。A组起床晨峰血压和起床前晨峰血压高于正常值患者的比例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夜间血压、血压晨峰均高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其心脑血管病变的危险性增高。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血压昼夜节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脉压在高血压患者中各年龄组间分布及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选用我院住院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男性患者263例,将患者分为≤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和≥70岁组;并根据1999年WHO/ISH及我国高血压指南最新诊断分层标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和极高危组;监测24小时血压昼夜节律,分析脉压在不同年龄组的分布及与血压昼夜节律和高血压各分层组间的关系。结果:(1)≤39岁组与40-49岁、50-59岁、60-69岁组比较脉压无显著性差异;≥70岁组脉压高于其他年龄组,随着年龄的增大,脉压逐渐增大。(2)同样间日间与夜间脉压相比无显著性差异。(3)杓型与非杓型血压组脉压相比无显著性差异。(4)非杓型血压随着年龄的增加所占血压形态比例逐渐增加。(5)高危与极高危高血压者脉压均高于低危和中危组高血压者脐压。结论:脉压增大是反映动脉顺应性减低及动脉硬化的一个标志,其与血压昼夜节律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脐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监测对评估高血压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中医证候与24h动态血压监测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对333例EH患者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中医辨证。根据本虚标实辨证原则,将全部病例分为单纯实证、单纯虚证和虚实夹杂证三种类型;根据夹痰、夹瘀的不同,将全部病例分为夹痰证、夹瘀证、夹痰夹瘀证和非夹痰、夹瘀证四种类型。研究EH中医辨证分型各组24h动态血压监测水平的差异。结果:虚实辨证分组的单纯虚证、单纯实证、虚实夹杂证三组各项血压指标及血压形态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夹痰、夹瘀分组的分析表明,夹痰夹瘀证组的全程、白天、夜间收缩压及脉压均高于夹瘀证组(P<0.05),舒张压及脉压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痰瘀互结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和脉压升高有关,祛痰化瘀法应作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男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异常与良性前列腺增生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98例(45~92岁)高血压合并良性前列性增生的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杓型组(100例)和非杓型组(98例),比较两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踝臂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前列腺抗原及前列腺体积.结果:非杓型组和杓型组昼间收缩压[(130.2±9.4) mmHg vs(128.6±7.5) mmHg,(1 mmHg=0.133 kPa)]、昼间舒张压[(76.0±6.1) mmHg vs(75.8±5.5) mmHg]无明显差异,但夜间收缩压[(134.8±9.7) mmHg vs (115.6±3.0) mmHg]及夜间舒张压[(78.8±6.5) mmHg vs(67.5±2.7) mmHg]有显著性差异(P<0.05),非杓型组和杓型组患者前列腺体积有显著性差异[(44.8±11.6) ml vs(35.4±9.9) ml,P<0.05].结论: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异常与前列腺增生程度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郭皓  杨达宽  丁翔  袁勇  郭立 《重庆医学》2011,40(7):655-657
目的观察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参数在母系遗传性高血压(MIEH)患者中的特征及变化。方法比较分析52例MIEH患者(研究组)与60例性别、年龄及腰围匹配的散发高血压(EH)患者(对照组)的临床特征及ABPM的参数。结果 (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程、吸烟率、体质量指数、腰围、血糖、尿酸、血肌酐、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 MT)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分别为(1.05±0.13)mm与(0.94±0.13)mm(P<0.05)。(2)两组患者24 h、白天和夜间的平均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白天、夜间和24 h的平均脉压(PP)均高于对照组(P<0.05)。(3)研究组中57.7%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与对照组(58.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研究组患者对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S-AASI)和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0.39±0.09、0.53±0.18)与对照组(0.30±0.09、0.42±0.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相对危险度分析显示颈总动脉I MT的增厚与母系遗传因素有关(χ2MH=7.409,P<0.01,OR=3.179)。结论 MIEH和散发的EH患者动态血压表型的差别不大,但MIEH患者大动脉弹性功能和血管局部结构变化均比散发EH患者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