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2008—2011年南通市麻疹流行病学流行特征,为控制麻疹的发病,制订消除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麻疹监测系统资料进行分析,同时用Vero-Slam细胞分离麻疹病毒。对分离得到的麻疹病毒,用RT-PCR法扩增N基因的C末端,测定其核苷酸序列,并与WHO的参照毒株序列比较,构建基因亲缘关系树,确定南通市麻疹野毒株的基因型;同时对南通MV野毒株N基因C末端进行核苷酸同源性分析。结果 2008—2011年南通市麻疹的发病率分别为3.73/10万、2.55/10万、0.45/10万和0.36/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基因分型结果表明,南通MV野毒株均为H1型。结论强化高危人群的免疫,建立监测体系是控制麻疹积极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承德市2006年麻疹野病毒株的基因分型及流行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麻疹病毒分离及其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承德市2006年采集的麻疹疑似病例咽拭子标本检测结果和个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6年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实验室在承德市分离到16株麻疹野病毒,均属H1a基因亚型,16例患者15例采集了血标本,其中11例麻疹IgM抗体阳性(73.33%)。16株病毒来自30~45岁、1~6岁和4~10月龄患者;分布于6个县(区);2例为爆发病例,14例为散发病例;15例为出疹3d内采集的标本。结论承德市2006年流行的麻疹病毒均为H1a基因亚型,与国内流行的麻疹病毒优势基因型一致,为消除麻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11年麻疹/风疹实验室网络(Measles/Rubella Laboratory Network,M/RLN)的运转情况。方法分析全国2011年M/RLN监测数据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麻疹/风疹实验室(NationalMeasles/RubellaLaboratory,NM/RL)血清学和病毒学监测数据库,评价中国M/RLN运转的各项指标。结果①血清学监测:2011年,全国报告疑似麻疹病例34624例,其中麻疹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M血清学检测32618例,阳性8880例,占疑似麻疹病例的25.6%;风疹IgM血清学检测27981例,阳性4906例,占疑似麻疹病例的14.3%。②病毒学监测:2011年,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共送检294株麻疹病毒,经基因定型证实:286株为H1基因型的H1d基因亚型,同时也检测出5株A基因型(疫苗相关株)和3株输入性的D。基因型;15个省级CDC麻疹/风疹实验室送检286株风疹病毒,其中259株为1E基因型,同时也检测出27株2B基因型风疹病毒。③M/RLN质量控制:NM/RL作为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西太平洋区参比实验室,通过了2011年度WHO的职能考核和现场认证;所有省级CDC麻疹实验室通过了血清标本复核和职能考核,同时13个省级CDC麻疹/风疹实验室通过了WHO专家组的现场考核。结论2011年,中国M/RLN运转良好,为疑似麻疹病例的实验室诊断和病毒学监测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同时也获得了麻疹/风疹病毒流行株,积累了大量麻疹/风疹野病毒基因背景资料,为消除麻疹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室基础。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对2014年银川市麻疹监测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与分析。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FQ-PCR)、细胞培养法分别检测麻疹IgM抗体、麻疹病毒核酸和分离鉴定麻疹病毒,据此对麻疹监测病例进行实验室诊断。结果 麻疹IgM抗体阳性率为25.1%(53/211),麻疹病毒核酸阳性率为30.3%(64/211),麻疹IgM抗体检测阳性而核酸检测阴性者5例,麻疹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而IgM抗体阴性者16例,两种检测方法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P<0.05);69份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的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到11株麻疹病毒。结论 2014年银川市流行的麻疹病毒为H1a型;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联合检测,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对于麻疹监测病例早期快速诊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宁波市2014年麻疹流行情况以及病毒基因型特征.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2014年宁波市麻疹病例相关资料.采用RT-PCR对85份含漱液样本进行麻疹病毒分离,对所得麻疹分离株核蛋白羧基末端450个核苷酸进行扩增和序列测定,并与基因库中麻疹病毒各基因型参考株比对分析.结果 宁波市2014年麻疹确诊病例共176例,0~1岁组发病率最高(58.43/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2-4月份(138例,78.41%).其间象山县发生2起麻疹暴发疫情(第1起20例,第2起16例).85份含漱液样本共分离得到23株麻疹分离株,分为两簇:其中B3基因型11株,均来源于象山县,与当时流行于英国的B3基因型麻疹毒株高度同源;另一簇为H1a亚型12株,来源于其他县市,与中国大陆近年流行株高度同源.B3基因型与中国疫苗株S191之间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1.1%~93.2%和86.4%~88.6%,H1基因型与S191同源性分别为89.7%~90.6%和84.8%~87.9%.结论 宁波市2014年麻疹病例主要由本土流行株(H1a亚型)引起,B3基因型仅引起局部流行.我国的麻疹疫苗S191株可能对B3基因型及H1a基因型麻疹病毒感染仍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 掌握合肥市2012-2013年71例麻疹病例麻疹病毒流行特征及其基因分型。方法 应用病原分子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麻疹IgM抗体阳性麻疹病例咽拭子样本。扩增麻疹病毒N基因COOH末端的634个核苷酸片段,扩增产物纯化后测序,基因分析采用 MEGA 5.03软件。结果 2012、2013年麻疹病例麻疹病毒基因分析分别为8、63例,合计71例,RT-PCR扩增阳性麻疹毒株分别为2、23株,合计25株,研究分析均为H1a基因亚型。基因序列分析显示25株麻疹毒株分为2条传播主链,核苷酸平均变异为0%~2.4%(核苷酸差异0~11 bp)。25株麻疹毒株与Chin9322/H1a参考株核苷酸变异0.4%~1.6%(核苷酸差异2~6 bp),与S191疫苗株核苷酸变异7.6%~8.7%(核苷酸差异34~39 bp)。结论 H1a基因亚型是合肥市近年来麻疹传播流行优势毒株,毒株之间遗传变异程度小同源性高。  相似文献   

7.
麻疹IgM抗体的检测和麻疹误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988年以来收集的部分疑似麻疹病例血清,采用麻疹和风疹lgM抗体捕捉EM法进行检测.结果在 1594份疑似麻疹病例的血清中,麻疹IgM抗体阳性者914份,阳性率为 57.3%。对 172份麻疹IgM抗体阴性的血清检测了风疹IgM抗体,发现39份阳性,阳性率22、7%。说明疑似麻疹的病例中有一部分是风疹病例,从而为科学鉴别麻疹与风疹、及时控制麻疹疫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中国2012年麻疹/风疹实验室网络(Measles/Rubella Laboratory Network,M/RLN)(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运转情况。方法分析中国2012年M/RLN监测数据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麻疹/风疹实验室(National Measles/Rubella Laboratory,NM/RL)血清学和病毒学监测数据库,评价中国M/RLN运转的各项指标。结果①血清学监测:中国2012年共检测疑似麻疹血清学标本45 474份,其中麻疹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M阳性6347例,占疑似麻疹病例的14.9%;共检测疑似风疹血清学标本44 076份,风疹IgM阳性7611例,占疑似麻疹病例的17.3%。②病毒学监测:2012年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级CDC麻疹/风疹实验室(Measles/Rubella Laboratory,M/RL)共送检474株麻疹病毒,经基因定型证实454株为H1基因型的H1a基因亚型,同时也检测出6株A基因型(疫苗相关株)、13株输入性的D9和1株D8基因型;18个省级CDC M/RL共送检288株风疹病毒,其中198株为1E基因型,同时也检测出90株2B基因型风疹病毒。③M/RLN质量控制:NM/RL作为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西太平洋区参比实验室,通过了2012年度WHO的职能考核和现场认证;所有省级CDC M/RL通过了麻疹血清标本复核和职能考核,同时11个省级CDC M/RL通过了WHO专家组的现场考核。结论中国2012年M/RLN运转良好,为疑似麻疹病例的实验室诊断、鉴别诊断、麻疹/风疹病毒学监测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进一步建立了中国的麻疹/风疹病毒毒株库和基因型数据库,为消除麻疹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室基础,也为我国制定消除麻疹的策略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麻疹实验室网络的建立和运转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江西省麻疹实验室网络在加速控制麻疹阶段中的作用。方法 对江西省 1 999年、2 0 0 1~ 2 0 0 3年麻疹实验室网络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 ,共检测了 1 2 0 8份疑似麻疹血清标本。结果  83 4份麻疹流行区的血清中 ,麻疹IgM抗体阳性 5 1 0份 ,分属 6 1起流行 ;3 74份麻疹IgM抗体阴性血清中 ,风疹IgM抗体阳性 1 97份 ,分属 2 6起风疹流行。麻疹、风疹IgM抗体检出率与病例出疹后采血时间密切相关 ,以出疹后 4~ 1 4d检出率最高( 6 2 . 4 5 %,71. 0 4 %)。麻疹、风疹流行人群中以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为主 ,是省内发病的重点人群。江西省 2 0 0 3年采集 3份咽拭子 ,并用B95a细胞首次成功地分离到 2株麻疹野病毒 ,经核酸序列分析鉴定均为H1 基因型。结论 为进一步加强实验室麻疹病毒学与血清学的监测 ,应通过对麻疹实验室网络的职能考核 ,不断提高实验室血清学诊断的工作质量 ,为加速控制麻疹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麻疹实验室网络运转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江苏省麻疹实验室网络运转情况。方法对江苏省2003-2010年麻疹实验室网络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测疑似麻疹血清标本28 348份,IgM抗体阳性19 966份,阳性率70.43%;1 298份咽拭子分离到麻疹毒株294株,病毒分离率为22.65%;检测正常人群血清10 473份,抗体阳性率为93.45%;检测免疫后血清标本1 384份,麻疹疫苗免疫成功率97.83%。结论江苏省麻疹实验室网络运转良好,可为加速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贵州省2003-2010年麻疹麻疹监测系统运转状况及麻疹控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贵州省2003 ~ 2010年麻疹流行病及实验室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3 - 2004年开展麻疹疫苗初始强化免疫后,2005年麻疹发病率下降到0.49/10万,2008年反弹到3.11/10万,再次开展麻疹后续强化后,麻疹发病率再次下降到2010年的0.22/10万.从2005年开始,风疹病例占报告疑是麻疹病例的比例逐渐升高.贵州省麻疹病毒流行的型别未发生改变,2004年分离到5株H1基因型麻疹野病毒,2007 -2010年分离到20株H1a基因亚型麻疹野病毒.结论 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接种及成功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麻疹发病率一定会下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乳胶凝集法检测麻疹IgM抗体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筛选敏感、特异、快速和经济的麻疹IgM抗体检测方法 ,比较了IgM抗体捕捉乳胶凝集法 (IgM PA)、IgM抗体捕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和IgM抗体间接ELISA法检测麻疹血清IgM抗体的优越性。用IgM PA法和两种ELISA法共检测 12 5份麻疹可疑病例和 30份正常儿童血清。结果表明 :三种方法检测 30名健康儿童血清均为阴性。检测 12 5份麻疹可疑病例血清 ,IgM PA检出阳性 80份 ,阳性检出率 6 4%;两种ELISA法检出阳性 75份 ,阳性检出率 6 0 %;两者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IgM PA法检测可疑麻疹病人的敏感性为 10 0 %,特异性为 90 %。此方法操作简便 ,成本较低 ,适宜于地区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中山市6例疑似麻疹疫苗相关病例的病原学特征。 方法 采集中山市2014-2015年6例疑似麻疹疫苗相关病例咽拭子样本并提取核酸,采用巢式PCR法扩增麻疹病毒核蛋白(N)基因羧基末端450个核苷酸片段并测序,分析其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参考株、麻疹病毒中国疫苗株沪191(Shanghai191,S191)基因的亲缘关系、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相似度。 结果 6份样本中,2份未检出核酸,4份检出核酸,序列比对结果示3株病毒核苷酸、氨基酸序列相似度均为100%,与S191株相比,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相似度也为100%,属于A基因型;1株病毒与Chin9322-H1a株相比,核苷酸序列相似度为97.7%,氨基酸序列相似度为96.6%,为H1a基因型。 结论 3例病例为疫苗株感染,1例为野毒株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2006-2010年玉林市麻疹疑似病例检测资料,为今后防控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IgM-捕获ELISA法检测2006-2010年送检疑似麻疹病例,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 2006-2010年玉林市共检测719份散发病例血清样本,麻疹IgM阳性229份,占31.85%,2006-2008年阳性率分别为75.00%、8.46%、37.81%,2009、2010年无实验室确诊病例;风疹IgM阳性134份,占18.64%,占麻疹阴性样本的27.35%(134/490),各年间麻疹、风疹IgM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出疹后4~14d采集血液麻疹IgM阳性率最高39.49%。各县(市、区)均有麻疹、风疹实验室确诊病例,高峰期在5月;散居儿童麻疹病例占69.43(159/229),以8月龄~2岁最多,占44.10%(101/229),<8月龄占14.85%(34/229),风疹7~13岁最多,占48.51%(65/134);麻疹病例男性154例、女性75例,男女性别比2.05∶1,风疹病例男性76例、女性58例,男女性别比1.31∶1;麻疹确诊病例中散居儿童占69.43%(159/229),风疹以学生最多占86.57%(116/134)。结论 2006-2010年玉林市麻疹、风疹实验室诊断病例较少,但仍应适时开展麻疹强化免疫,给力于麻疹免疫效果监测,巩固防控成效。  相似文献   

15.
接种麻疹疫苗后发热出疹性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调查接种麻疹疫苗(MV)后发热出疹性疾病(RFIs)的发病情况。方法 对山东省1999~2002年通过麻疹监测专报系统报告的150例接种MV后RFIs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结果 接种MV后RFIs多呈散发状态,且相互之间无流行病学联系;以MV投入量进行估算,报告发生率为0.14/10 000ml~0.25/10 000ml,年均报告发生率为0.20/10 000ml,且各年份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13,P<0.05);88.67%的病例发热在38.5℃以上,75.33%的病例接种MV后4~11天出疹(中位数为8天),皮疹较为典型;出疹顺序基本与野病毒引起的麻疹病例一致;68.67%的病例为首次接种MV,其中8~12月龄组占94.17%;风疹IgM均为阴性,麻疹IgM阳性率为45.65%。结论 接种MV可引起RFIs,主要原因是疫苗接种后的过敏反应和减毒活疫苗引起的疫苗相关病例,其发生率与疫苗接种剂次有关;RFIs病例是否与接种麻疹疫苗有因果关系,今后应从病毒的基因型上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广东省2005年麻疹监测实验室网络在麻疹监测中的作用。方法对广东省2005年麻疹监测实验室网络的检测结果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广东省2005年麻疹监测系统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13 017例,麻疹监测实验室网络检测血清标本10 041份,全省麻疹疑似病例血清标本采集率为77.14%,麻疹IgM抗体检测阳性率为71.43%。21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麻疹实验室职能考核,符合率为98.10%;麻疹IgM抗体再证实标本符合率为90.76%。2005年省CDC麻疹实验室接受中国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麻疹实验室职能考核和再证实标本复核检测,成绩均为100分。全年共收检106份咽拭子或尿液标本,分离到25株麻疹病毒,经鉴定均为H1基因型。结论广东省2005年麻疹监测实验室网络运转正常,在麻疹病例监测中起到重要作用。应进一步加强麻疹IgM抗体检测试剂的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015年黔东南地区麻疹病毒基因型别和特征。方法 采集疑似麻疹病例临床咽拭子标本,经Real - time RT - PCR初筛为麻疹病毒核酸阳性,使用Vero/SLAM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对阳性分离物提取病毒RNA,采用RT - PCR方法扩增麻疹病毒N基因羧基末端编码的634个核苷酸片段,并进行测序与分析。结果 35例疑似麻疹病例中检测到4例麻疹病毒阳性核酸,经分离得到2株麻疹病毒。基因亲缘关系显示2株为H1基因型中的H1a基因亚型。2株麻疹病毒株与H1基因型参考株MVi/Hunan.CHN/0.93/7(AF045212)比较,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7.7%和98.0%;与H1a基因亚型参考株Chin9322比较,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9%和99.3%;2株H1a基因亚型与往年及本省流行的麻疹病毒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2%~100%和98.0%~100%。结论 黔东南地区2015年分离到的麻疹病毒为H1a基因亚型,与贵州省本土麻疹流行的优势基因亚型一致。  相似文献   

18.
19.
白婧  张娜  葛言  施丽飞 《现代预防医学》2018,(14):2651-2653
目的 对2013 - 2016年北京市海淀区麻疹病毒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2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率和一致性,找出快速、准确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方法 对2013 - 2016年期间采集的443例疑似麻疹患者咽拭子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同时对其全血标本运用ELISA方法进行IgM抗体检测。结果 443例患者咽拭子标本的核酸检测总阳性率为59.82%(265/443),IgM抗体检测总阳性率为38.15%(169/443),核酸检测的阳性率显著高于IgM抗体检测的阳性率(P<0.01);2种方法检出均为阳性的病例为145例,均为阴性的病例为154例,一致率为67.49%(299/443);413例信息齐全的出疹病例中,不同出疹天数核酸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259,P = 0.739),IgM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946,P<0.05)。结论 2013 - 2016年海淀区麻疹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麻疹病毒IgM抗体检测的阳性率,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将2种方法相互结合,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河北省D8基因型麻疹病毒输入性疫情流行及基因型特征。方法 对麻疹监测病例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对采集的急性期咽拭子标本进行荧光定量RT-PCR鉴定、病毒分离培养及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监测到输入性D8基因型麻疹病例36例,主要集中在邯郸市的8个县(区),其中成安县确诊病例数最多,占报告病例数的58.33%(21/36),所有病例均出现了发热和出疹症状,2岁以下病例及无免疫史病例分别占全部发病数的55.55%(20/36)和86.11%(31/36),发生肺炎的儿童数占患病儿童总数的44.12%(15/34)。经基因亲缘性关系分析,输入性D8基因型与D8基因型WHO参考株(D8-Manchester.UNK/30.94)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4%~98.6%和97.3%,与我国本土基因型H1基因型参考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2.8%~93.1%和93.3%。结论 D8基因型麻疹病毒输入性疫情已造成河北省内的本土传播,需要进一步加强麻疹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监测,及早发现和处置疫情,提高适龄儿童麻疹类疫苗的覆盖率和及时接种率,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