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了解手术室医务人员医疗锐器伤的发生原因, 探讨其防护对策.方法 对本院140名参加手术的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对发生医疗锐器伤害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被调查的140名手术室医务人员中,有92名发生过医疗锐器伤,发生率为65.7%,共发生锐器伤427次,年人均被损伤1.525次.结论 建立一个完整的报告制度和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诊疗体系,保证人员配备,提高防护意识,对减少医疗锐器损伤、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性感染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手术室护理工作者是一个在特殊环境中从事特殊护理专业的群体。担任着繁重的手术配合及患者的抢救工作,接触各种锐利器具,如医用的缝针、刀、剪、安瓿、钢针等机会较多.被锐利器具刺伤的危险性较大。据有关资料显示,有11.7%的手术室工作人员存在意外血接触,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手术室护士被锐器刺伤的原因,同时探讨了刺伤的防护措施,包括增强护士的防护意识以及保证规范操作,对手术室工作制度与防护措施进行完善;旨在预防护士在护理工作的过程中被锐器刺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术室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及防护对策。方法:采取询问调查和查询登记资料方式,分析从2006年2月~2011年2月我院手术室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因素及相关防护知识掌握情况测评。结果:发生职业暴露的手术室医务人员达77人,其中接触血源性传播性疾病达58.44%,锐器伤达67.53%,缝合针刺伤居首位。防护知识测评中,主要问题是对职业暴露的危害认识不深,不遵从操作规程的行为普遍存在。结论:手术室医务人员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充分认识职业暴露危害性。通过有效地防护和科学的意外暴露处理流程,有效地减少或避免手术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锐器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茂名市10所医院260名在岗的手术室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被调查的260名手术室护士中有57名(21.92%)在最近1年内发生过锐器伤,对锐器伤的认知平均得分为(6.83±1.12)分,对锐器伤的防护知识平均得分(5.31±1.25)分,手术操作规范平均得分(7.69±2.54)分。护士对锐器伤认识、防护知识、手术操作规范是锐器伤职业暴露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概率高,应建立健全锐器伤的各项防护制度,加强护士,特别是低年资护士职业安全教育和防护知识技能的培训,规范手术操作,做好个人防护和暴露后的预防处理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周孔  王明睿  年秀梅 《淮海医药》2008,26(2):166-167
目的了解医院医务人员被锐器刺伤情况,探讨预防对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医院医务人员被锐器刺伤有关情况。结果被调查178位医务人员中有159人发生过锐器伤,发生率89.32%;锐器伤发生以针头和玻璃伤为主,分别占58.37%、33.48%。刺伤后立即挤出血液并清洗消毒的有147人,占92.45%;定期做血清学检查的有29.56%;注射乙肝疫苗的22.64%。锐器刺伤率分别为:医生78.95%,护士95%。结论医务人员锐器刺伤较普遍,应提高医务人员安全防范意识,熟练规范操作,增加必要的设备,避免和尽量减少医疗锐器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手术室护理人员锐器伤发生情况,为制定职业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30名手术室护理人员锐器伤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手术室护理人员锐器伤的发生率为86.7%,致伤的锐器主要为手术缝针、注射器针头、安瓿,以手术缝针刺伤最常见占66.7%,发生的环节是术中缝针的交接和传递。结论手术室人员锐器伤发生率高,应健全职业安全制度,采取防护措施促进医务人员执业安全。  相似文献   

8.
吴金秀  罗采芹 《江西医药》2011,46(6):589-590
近年来多数医院以及管理部门将医院感染的管理、监测、预防作为工作的重点,对护士的职业暴露尤其是锐器伤关注甚少,为此作者对50例曾在或正在手术室工作的护士发生锐器伤的状况进行调查,并提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医护人员常常暴露于各种职业危害中,若不注意个人防护极易造成职业性损伤,而在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锐器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据国外调查显示,60%~90%的锐器伤发生于护理人员,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高达80.6%,其中74%是被污染的针头所刺伤,因此由针刺伤而引发的血源性感染的潜在危险也日趋严重,其中最常见、威胁也最大的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由此而见,在这众多的环节中,就更需要注意和防护。  相似文献   

10.
董珍 《黑龙江医药》2011,24(5):867-869
目的:了解手术室护士锐器损伤的原因,探讨手术室护士预防锐器损伤的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不同工作年限、职称、职务、学历等56名手术室护士进行调查。结论:调查结果表明,致手术室护士锐气损伤的原因包括:缺乏防锐器损伤的规范程序、缺少有关内容岗前培训、工作不熟练、工作忙、锐器用后处理不当等。建议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预防污染锐器损伤的发生,减少医护人员职业性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本市疾控中心预防门诊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探讨预防门诊职业暴露防控的主要措施。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统一问卷调查表,对南昌市四县五区预防门诊随机抽取165名医务人员进行职业暴露的问卷调查。结果 165名医务人员工作中有职业暴露人数160名,占96.97%,其中,暴露致伤126名,占78.75%。发生职业暴露后造成身体健康危害34名,感染率为21.25%。职业暴露致伤后76.19%进行了有效的局部紧急处理。结论预防门诊医务人员面临着严重的职业暴露危险。锐器伤是预防门诊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疾病主要途径。加强安全操作技能训练,严格按照医疗技术规范进行操作,加强工作责任心,改善工作条件;强化职业暴露知识的学习,提高认知能力;同时重视及调整预防门诊医务人员的心理素质才能保障医护人员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相关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为提高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提供保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就职于手术室的60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相关影响因素。结果:60名护理人员中存在职业暴露感染24名(40.00%),无职业暴露感染36名(60.00%)。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性别、从业时间、职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暴露感染组各种气溶胶造成环境污染、传递锐器时刺伤、整理锐器时刺伤、电离辐射损伤、手术刀坠下扎伤、有毒性微粒吸入、术区血液喷溅比例高于无职业暴露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各种气溶胶造成环境污染、传递锐器时刺伤、整理锐器时刺伤、电离辐射损伤、手术刀坠下扎伤、有毒性微粒吸入、术区血液喷溅是手术室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针对各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预防,以降低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风险,保障其人身安全。  相似文献   

13.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分析及防范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方法:通过回顾性查阅2007~2009年度职业暴露登记本的方式,分析全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及处理方法,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结果:共发生职业暴露93人,其中2007年38人(4.44%),2008年30人(3.09%),2009年25人(2.35%),呈逐年下降趋势(χ2=6.694,P<0.05);不同医疗职业中,职业暴露发生率差异具有显著性(χ2=37.498,P<0.05),以护士发生率最高(5.72%);暴露类型以针刺伤(84.95%)最多见,暴露方式以输液后拔针(47.31%)占首位;暴露源病种以乙型肝炎(17.20%)占首位;发生职业暴露后均能正确处理伤口,无一人发生血源性感染.结论: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应采取防范措施,将职业暴露风险降到最低,避免医源性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手术室骨科专科护士职业暴露的风险管理与防护。方法采集2009年1月-2009年125480例骨科关节置换手术护士职业暴露的例数,进行风险因素评估,制定护理对策,预警干预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发生。结果通过对480例骨科关节置换手术骨科专科护士职业暴露发生例数分析,其中对照组发生职业暴露22例,职业暴露发生率为8.8%;干预组5例,职业暴露发生率为2.2%,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风险因素评估,干预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发生,降低手术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职业暴露的高风险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报告的118起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高危职业是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为7.46%,职业暴露构成比占60.17%),高危暴露场所是住院病房(44.07%),高危暴露环节是拔针与拔针后处置(占54.24%),高危暴露方式以针刺伤为主(针头占79.66%).结论 针对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高危场所、高危环节配备和使用安全防护用品,加强培训,树立标准预防的理念,规范操作规程,保护医务人员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医护人员对化疗药物的认知与防护行为,以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减少职业性健康损害。方法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非肿瘤专科不同职称的80名医护人员对化疗药物毒性作用的了解情况,配制化疗药物的环境、使用的防护工具、意外暴露的处理情况、药物废弃物的处理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医护人员对化疗药物的各调查项目的认知率均较高。对化疗药物的认知情况:主管护师的认知良好率为70%、护师为55%、护士为40%、护生为35%。职称越高,防护行为越好。结论医护人员对化疗药物的毒性认识不足,在配药和污物处理中自我防护意识和行为较差,护理管理者应重视对这方面的管理。  相似文献   

17.
Biomarkers are potentially useful tools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research, practice, and policy. However, the full realization of this potential has not been achieved. In this paper, the progress made in these three usage areas is reviewed to identify what efforts can be taken to realize the full promise of biomarkers. Biomarker uses are described by a diverse taxonomy that builds on the categories of exposure, effect and susceptibility, and the continuum between exposure and disease prognosis. The most significant uses of biomarkers in occupational health have been in biological monitoring of workers. Other important uses have been in enhancing research and assessing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occupational toxicants at low exposures. Seven critical areas will influence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potential of biomarkers in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is realized. These include: (1) adequate investment in validation; (2) obtaining international agreement on exposure guidelines; (3) exploring the utility of biomarkers in regulation; (4) applying biomarkers to critical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questions; (5) developing the exposome; (6) utilizing biomarkers to address emerging occupational health issues; and (7) continuing to address the ethical and social justice issues related to biomarkers. Overall, if biomarkers are to make a major contribution to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then a more holistic approach to bringing them from the laboratory to practice will be nee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