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9 毫秒
1.
目的比较通过鼻内镜下行咽鼓管置管术与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119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咽鼓管置管术组与对照组鼓室注药组,两组均抽出鼓室积液和注入相同的药物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在疗效上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咽鼓管置管术是有效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方法,临床上可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2.
吕雪 《中国实用医药》2014,(31):110-111
目的:调查研究鼓膜置管术和鼓膜切开术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116例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8例,其中治疗组患者实施鼓膜置管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鼓膜切开术。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1%,与对照组的70.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鼓膜置管术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全面有效治疗中耳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鼓室置管术术中处置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莉 《河北医药》2010,32(18):2575-2575
鼓室置管术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方法。我科2002至2008年在门诊为200位患者实施了单耳(双耳)鼓室置管术。疗效差别较大,为便于分析比较,仅选亲自操作的80耳入组,分析发现术中处置操作至关重要。植入鼓膜插管后即刻用负压吸引器经通气管将鼓室积液吸干净,是获得最佳疗效的保证。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鼓膜置管术和鼓膜切开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鼓膜切开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鼓膜置管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80.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效果确切,但应在术中对鼓室进行有效清洗,术后正确应用抗生素,同时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和健康宣教,以确保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术与传统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SOM)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0例SOM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44例与观察组46例。对照组行传统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鼻内镜下行咽鼓管置管术,术后6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中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术治疗SOM相比传统的鼓膜切开置管术,疗效更好,术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鼓膜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方法对46(67耳)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SOM均用鼓室置管术,术后随访0.5—2年。结果治愈率79.1%,好转13.4%。结论鼓室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肯定,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鼓膜置管术后导管注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60耳)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30例(30耳)和对照组30例(30耳),观察组实施鼓膜置管术后注药治疗,对照组仅实施鼓膜置管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3.33%,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鼓膜置管术后导管注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60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后,69例痊愈,10例有效,1例无效;对照组患者经传统药物治疗后,38例痊愈,20例有效,22例无效,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简单、安全、高效的方法,具有很好的疗效,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8月期间某院收治的6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药物保守治疗,观察组应用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7%(29/3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6.7%(23/30)(P<0.05);观察组中耳积液时间短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实施内镜下鼓膜置管术,疗效确切、治愈率高、预后理想、不易复发,尤其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中耳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采取临床常规的鼓膜置管术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注射药液予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达到86.7%,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1.7%,观察组疗效更为显著,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临床治疗分泌中耳炎,采用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效果较为显著,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有利于患者康复,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使用盐酸氨溴索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10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试验组(结合盐酸氨溴索治疗)各55例。观察临床疗效,比较听力水平的恢复情况。结果:试验组在鼓室压、语言频率气导听力、气骨导差等方面改善均较对照组明显(P值均<0.05);试验组治疗有效52例(94.5%),高于对照组的45例(81.8%)。结论: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安全可靠,能够改善临床疗效和鼓室压、语频气导听阈等指标,改善患者的听力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鼓膜穿刺联合地塞米松鼓室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共患耳83例,将以上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单纯鼓膜穿刺抽吸治疗。观察组在鼓膜穿刺抽吸基础上行地塞米松冲洗。结果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鼓膜穿刺联合地塞米松鼓室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单纯鼓膜穿刺抽吸治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鼓膜置管术联合罗红霉素胶囊口服与单行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 将40例(40耳)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20例(20耳)和对照组20例(20耳),治疗组行鼓膜置管术联合罗红霉素胶囊口服2周,对照组单行鼓膜置管术.结果 术后随访3~12个月,治疗组治愈13耳(65%),有效5耳(25%),无效2耳(10%),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治愈10耳( 50%),有效6耳(30%),无效4耳(20%),总有效率为8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鼓膜置管联合罗红霉素胶囊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高于单用鼓膜置管术,且具有安全、有效率高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术后听力的影响因素。方法将1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分别采用单纯鼓膜置管术与乳突轮廓化联合鼓膜置管术,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分析可能影响术后听力改变的相关因素。结果联合组听力提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鼓膜表象及脱管史是影响术后听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乳突轮廓化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效果较好,鼓膜表象及脱管史是影响术后听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疾病特点,评价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治疗的优势.方法 8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鼓膜置管术治疗,观察组采取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1年后复发情况、积液消失时间、耳鸣消失时间、黏膜愈合时间、恢复听力时间、纯音...  相似文献   

16.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120例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比鼓膜置管术和鼓膜切开术应用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更适合患儿的治疗方法。方法:将120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被施用鼓膜置管术疗法。对照组被施用鼓膜切开术疗法,术后对比和分析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痊愈5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痊愈4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6.7%。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鼓膜置管术应用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鼓膜穿刺联合地塞米松鼓室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3年9月在本院诊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86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鼓膜穿刺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地塞米松鼓室注射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7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鼓膜穿刺联合地塞米松鼓室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并探讨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0例(148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在耳内镜下行鼓膜置管术治疗,并测定患者术前和术后第6个月末时气导听阈和气骨导差情况。结果患者术前气导听阈为(56.1±8.6)dB,术后第6个月末气导听阈为(41.2±7.2)dB,患者术后气导听阈显著降低(P〈0.01);患者术前气骨导差为(32.5±5.8)dB,术后第6个月末为(21.3±6.3)dB,患者术后气骨导差也明显低于术前(P〈0.01)。结论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取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听力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行咽鼓管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并观察和分析咽鼓管咽口形态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方法 将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73例(88耳)随机分成置管组和对照组,分别行鼻内镜下的咽鼓管置管术和传统的咽鼓管吹张术,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置管组38例(45耳):治愈17耳,占37.8%,好转21耳,占46.6%,总有效率84.4%;对照组35例(43耳):治愈8耳,占18.6%,好转22耳,占51.2%,总有效率69.8%.治疗后两组治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术具有微创、安全、简单、疗效好等特点,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一个良好方法;咽鼓管咽口形态可分五种类型,与分泌性中耳炎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咽鼓管球囊扩张术联合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近远期疗效及患者满意度.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53例(91耳)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按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27例(46耳)和对照组26例(45耳).对照组给予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分析2组近远期疗效及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术后1、6、12个月咽鼓管功能障碍评分问卷(ETDQ-7)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联合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效果较好,能促进患者咽鼓管功能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