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性味要整理统一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继承整理中医药基本理论工作中,关于中药基本理论性味的整理统一,很有必要。因为这不仅影响到教学和科研,而且影响到指导临床用药。中药的性味在历史发展和经验积累认识过程中,有小部分看法是不统一的,必须在继承基础上继续整理和提高。如桑椹子的性味,有些书认为是甘微寒,但有些书认为是甘酸温,冬葵子的性味有些书认为是甘寒,又有些书认为是苦平;斑螯虫的性味有些书认为是辛温,有些书又认为是辛寒。寒和热在药性上本来是相反的。假如将热性药作寒性药投入热证,这无异于火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药复方的性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方剂按组成的药味数不同分为单方和复方。单方是由一味药构成 ,复方是由两味以上药物组成。中药性 (四性 )味 (五味 )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由单味药所构成的单方具有中药性味的性能特点 ,这一点不难理解。但复方是否也有一个性味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药性味新     
中医药学有自己的理论。中药学的理论主要有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以及七情等等。中药的性味理论指“四气五味”(有时也称“四性五味)。”“四气”是根据阴阳理论将药物分成寒、热两类,再根据程度差异进一步分为寒、凉、温、热四类。“五味”是根据五行理论将药物分成辛、  相似文献   

4.
中药性味新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药学有自己的理论。中药学的理论主要有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以及七情等等。中药的性味理论指“四气五味”(有时也称“四性五味)。”“四气”是根据阴阳理论将药物分成寒、热两类,再根据程度差异进一步分为寒、凉、温、热四类。“五味”是根据五行理论将药物分成辛、苦、酸、咸、甘五种。那  相似文献   

5.
中药五味的演变分为实体五行五味阶段、四时五行五味阶段以及四气五味阶段,其经历了以五谷为主,到食药兼顾,再到以药物为主的过程,而在五味的辨识上,经历了口尝五味阶段、五行取象五味阶段以及药类法象阶段。另外,易水学派在完成了四气与五味的整合过程后,将原本五味入五脏的理论发展成了归经理论。在性味补泻方面,《黄帝内经》认为,五谷五味通过养五脏之胃气来达到治疗五脏疾病的目的,此时五味的性用,应以五行五味的性用为主。在五脏虚实的基础上,《黄帝内经》论述了五脏传变关系,产生了建立在相生基础上的五脏性味补泻,虚以相生传,实以相克传,相胜建立在实的基础之上,本味为补,克该脏之味为泻。易水学派在五味补泻的基础上增加了四气补泻,强调了五脏的补泻主要在五味的运用上,而四气要随不同的脏气进行转换。  相似文献   

6.
7.
中药的性味学说是古代医药学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来的一套用以说明中药药理作用的说理工具,也是指导中药应用的用药规律。所谓性,就是药性,即四性,味即五味。中药的运用主要是以四性,五味来阐明药物的功效和主治。因此,我们要掌握和运用中药,必须首先学习和研究中药的性味学说。兹就这一问题结合多年教学体会,谈谈个人的看法,供参考指正。一、四性中药的四性即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最早见于《内经·素问》和《神农本草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  相似文献   

8.
中药性味配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气五味不仅是反映中药药性的重要方面,更是临床配伍组方中不能忽视的关键环节。一般而言,在“君臣佐使”制方原则的指导下,强调被选用药物的功用特征,而对以药物性味为主进行的组方思路则未引起现代医家的足够重视。随着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中药“性-效”高度相关的特性已被广泛认可。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药物的性味组方配伍,成为中医临床治疗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1 理论溯源 中药的性味是药物的特有属性,“其寒热温凉四气者生乎天;酸苦辛咸甘淡六味者成乎地,…是以一物之内,气味兼有;一药之中,理性具矣”(成无几《药方论序》)…  相似文献   

9.
1历史和现状祖国医学源远流长,中医利用天然物质入药.其药物已涵盖动物、植物和矿物各个领域;其数目洋洋大观,几乎到了无物不为药的程度。为了总结用药经验,历代医药家纷纷制药典,修本草。最早的《神农本草经》和较晚的《本草纲目》堪称典范。制药典,修本草需要对众多药物进行分门别类。常见的分类方法有博物法、应症法和笔划法。①博物法:该法利用博物学的分类法对中药进行分类。李时珍《本草纲目卿按此法。现代中药典籍如最近重庆大学主编的《中华医药全典》也按此法编排。此法有利于寻找和开发新药,并根据物种的亲缘关系寻找药…  相似文献   

10.
中药性味与配伍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药性味与配伍初探博兴县第二人民医院(256505)范长青李俊生徐洪艳关键词四气五味配伍中药研究性味是中药性能的重要标志,只有将其与药物作用结合起来,才能确切的把握药物的功效和灵活的组方配伍。笔者根据实践经验,将中药性味与配伍关系分析如下。1性味与配...  相似文献   

11.
中药性味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药理论中的核心内容。其中,中药的四性五味作为中药的核心药性在中医临床诊治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近年,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先后立项支持性味理论相关项目的深化研究,旨在进一步从分子水平解析中药四性五味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医临床和药学体系。本文对近20年来有关中药四气五味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从生物效应、物质基础等方面对中药四气五味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概述,结合课题组中药药性研究中的发现和体会,剖析了目前中药药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深入开展中药性味理论的科学实质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药的性味,即四气五味,是中药学理论的标志之一,自古以来,医家对此均很重视。在《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古典医籍中就对药物性味及其作用作了记载,历代医家在本草著作中大都首先标明其性味。中药性味理论,沿用自今,在临床中仍有实际意义。中药的性又称为气,即寒热温凉平的药性,表明药物的性质。虽有四  相似文献   

13.
<正> 中药的性味,是祖国医药学在中药方面的基础理论之一。它包括着中药的性质和中药的滋味两个方面,各自具有自己的作用,是两种不同的涵义,但是两者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这里拟分三个部分进行介绍。一、关于“性”的方面中药的“性”,古时又称为“气”。主要有四,故通称“四性”或“四气”。四性的具体内容为:寒、热、温、凉。其中寒和凉、温和热,仅是程度上的差异;而寒凉和温热则是性质上的不同。古人对于四性的认识,主要根据长期医疗实践,从药物作用于肌体所发生的反应而归纳总结出来的。例如:附子、肉桂能使寒性病症得以治愈,因此就了解到它们具有温热的药性;黄连、黄芩能使热性病症得以消除,因此就得出了它们是寒凉药性的结论。一般来说,凡是性属寒  相似文献   

14.
中药性味归经的鉴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中药理论的研究较为活跃,中药理论已引起越来越多的中医药学者的关注。性味归经是中药理论的核心内容,从1949至1985年,全国发表的药性理论论文有675篇,其中性味归经的论文为165篇,占文献总数的24.4%。长期以来性味归经的标定较为混乱,标准不统一,随意性较强,影响了中药的科学性,给临床、教学、科研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对性味归经进行整理研究,使之规范化是一项较为紧迫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中药的性味是药物的特有属性,反映了药物的本质特征,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性味配伍则是遣药制方的关键环节。本文就中药性味配伍的应用规律探讨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中药性味功效及阴阳学说构建的中医辨证论治、平衡阴阳的基本观点的分析和探讨,认为中药药性理论和中医阴阳平衡学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利用中药的药性理论是中医平衡阴阳、疗病祛疾、康复人体机能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中药的性味,即寒、热、温、凉四气,辛、甘、酸、苦、咸五味。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中药的四气即四性,说是四性,我认为实际只有两性,就是寒、热之性。本文就经典论据对中药性味的论述,中药临床应用与中医疾病辩证的相互关系作初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中药性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为了真正认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准确把握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本文建立了基于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的中药性味理论研究的新模式,明确了"中药性味拆分组分"、"中药性味组分"、"中药性味物质基础"、"中药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以及"中药性味组分组合"等新概念,对文献、药物选择、"中药性味物质基础"拆分方法的建立与各拆分组分的化学表征、中药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性味归属、中药性味组分的可组合性、实验研究数据及资料的整理、分析与应用等与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模式的实践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够为开展中药药性理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药性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为了真正认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准确把握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本文建立了基于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的中药性味理论研究的新模式,明确了“中药性味拆分组分”、“中药性味组分”、“中药性味物质基础”、“中药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以及“中药性味组分组合”等新概念,对文献、药物选择、“中药性味物质基础”拆分方法的建立与各拆分组分的化学表征、中药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性味归属、中药性味组分的可组合性、实验研究数据及资料的整理、分析与应用等与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模式的实践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够为开展中药药性理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药性味理论是中医药体系的重要组成和中医药特色的突出体现,是传承中药临床功效和指导临床组方用药的基础与核心理论。随着科学技术方法的不断发展,对中药性味理论进行多因素、多层次、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以阐明其科学内涵,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文章对中药性味理论的发生和发展进行分析与总结,梳理出中药性味理论的发展脉络。同时,结合本课题组提出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探讨中药性味理论的科学内涵。通过对中药性味理论研究评析与展望,分析并讨论中药性味理论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