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于 1 998~ 2 0 0 0年采用两种不同的肠道外营养方案治疗 38例极低体重儿 ,其中采用外周静脉全胃肠道外营养 (TPN)治疗 2 0例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本文将入住NICU且不能经口喂养的38例极低体重儿 (VLBW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2 0例 ,男 1 4例 ,女 6例 ,胎龄 2 7~ 34周 ,平均 31 .6周 ;出生体重 94 0~ 1 4 70 g ,平均 1 330 g。 2 0例中单纯生活能力低下5例 ,并发呼吸衰竭 7例 ,窒息 3例 ,肺炎 5例 ,高胆红素血症 2例 ,硬肿症 2例 ,颅内出血 2例 ;对照组 1 8…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胃肠道外营养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对1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采用经外周静脉全胃肠道外营养(TPN)和部分胃肠道外营养(PPN)治疗进行分析。结果:应用胃肠道外营养5 d后患儿体重稳步增长,应用胃肠道外营养期间监测患儿血电解质、血浆蛋白、血脂、BUN均在正常范围,4例出现轻度贫血,5例血糖有波动。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胃肠道外营养治疗效果良好、副作用少,对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病死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两种静脉营养方法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对早期全静脉营养耐受情况和近期疗效?方法:将3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2组:延迟全静脉营养组(LTPN)和早期全静脉营养组(ETPN);LTPN组生后24 h内只予5%~10%葡萄糖,第2天加6%小儿氨基酸,72 h后加脂肪乳;氨基酸从1.0 g/(kg·d)开始,每日递增0.5 g/(kg·d),直至3.5 g/(kg·d);脂肪乳选用20%中长链脂肪酸,从0.5 g/(kg·d)开始每日递增0.5 g/(kg·d),直至3.0 g/(kg·d)?ETPN组于生后24 h内即予6%小儿氨基酸3.5 g/(kg·d)和脂肪乳3.0 g/(kg·d)?动态检测1周内血脂?血清胆红素?肾功能?血碳酸氢盐?血糖等生化指标,并记录体重最大丢失?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和达到完全胃肠营养时间等指标?结果:与LTPN组相比,ETPN组体重丢失较少,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和实施完全胃肠营养时间缩短,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增加,而代谢性酸中毒?脂质代谢紊乱?高胆红素血症以及肾功能损伤等代谢并发症无显著差异,其它合并症也无显著差异?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可以耐受早期全静脉营养,且早期全静脉营养对VLBW新生儿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用静脉高营养救治极低体重儿 (VLBW)的疗效及预后,提高其生存率。方法 综合 59例VLBW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9例VLBW、TPN和PPN应用时间为 ( 15. 65d±7 .24 )d,热卡为 ( 123±27. 33)Cal/kg,电解质、血气分析及胆红素均正常。治愈 46例,死亡 8例,自动出院 5例,治愈率达 77. 8%。结论 极低体重儿胃肠功能差,易导致严重能量缺乏和代谢障碍及智力障碍,及早合理应用静脉高营养治疗是提高其存活率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5.
早产极低体重儿两种静脉营养方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两种静脉营养方法的效果。方法将35例不能耐受全肠道静脉营养的符合条件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早期静脉营养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静脉营养法,记录两组患儿生后1周内营养摄入及2周内体重增长情况、过渡到全肠道喂养时间、静脉营养相关并发症,并于生后第1、7天采静脉血测血清前白蛋白。于生后6个月测量身长和体重。结果实验组生后1周内每日摄入的非蛋白热卡量、2周内平均每日增重均高于对照组(P<0.05);相同日龄血清前白蛋白检测结果:第1天实验组与对照组无差异,第7天实验组[(86±10.8)mg/L]高于对照组[(72±10.9)mg/L];实验组与对照组过渡到全肠道喂养时间无差异;两组均无静脉炎、血栓形成、氮质血症、高脂血症及胆汁淤积的发生,两组呼吸暂停、高血糖、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访生后6个月的体重,实验组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采用早期静脉营养比传统静脉营养摄入热卡多,体重增长快;可以避免早产儿早期营养不良的发生;对胃肠功能的恢复无明显作用;不会增加静脉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部分静脉营养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昂 《海南医学》2007,18(1):42-43
目的 探讨部分静脉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长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5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分成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均及早胃肠喂养,监测并防治多种并发症.治疗组于生后3-5天开始静脉营养.对照组给予一般综合治疗.结果 治疗组在应用营养液期间体重增长每日(22.56±1.99)g,对照组同期体重增长每日(11.61±2.32)g,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1).而两组血糖电解质紊乱、黄疸、呼吸暂停、晚期代谢性酸中毒、继发感染的发生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部分静脉营养能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长,应用得当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尽早胃肠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钟运宏 《华夏医学》2003,16(6):901-902
1 病例介绍患儿男 ,出生 30 m in,因早产 ,口吐白沫 30 min入院。为第2胎、第 2产 ,孕 30 + 4周 ,顺产 ,羊水稍混浊 ,出生时有脐带绕颈 ,哭声低 ,反应差 ,无紫绀、苍白、抽搐等现象。 Apgar评分 1 0分 ,出生体重 1 .4 kg,出生时即出现口吐白沫 ,立即抱入我科抢救。生后反应差 ,吸奶无力 ,入院时未排尿及胎粪。体检 :体温36℃ ,脉搏 1 1 0次 /min,呼吸 4 0次 /min。神清 ,早产儿外貌 ,反应差 ,哭声弱 ,营养发育差 ,皮肤薄嫩 ,无硬肿。前囟 1 cm×1 cm,平坦。口周轻度发绀 ,口吐白沫 ,咽无充血。呼吸规则 ,心肺听诊无异常 :四肢肌张力低 ,觅…  相似文献   

8.
黄燕  米粼 《铁道医学》1998,26(4):261-262
目的 提出简单易行的静脉营养及合理喂养方法,以提高极低重儿(出生体重≤1500g)营养维持水平。方法 回顾性总结25例极低体重儿营养维持经验。结果 本组出生体重在915 ̄1500g,平均1362±158.78g。生后4 ̄15d,平均9d起体重开始增加。每天增重19 ̄46g,平均增重28.19±89g,超过了同胎龄儿宫内生长速度。存活率占本院同期极低体重儿的61%。结论 掌握适当的开奶时机,尽早喂奶  相似文献   

9.
10.
11.
刘超 《中原医刊》2011,(11):60-61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与体重增长等因素的关系。方法将新生儿科收治的80例VLBWI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应用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对照组40例应用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在体重增长、达基础热卡时间、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胆汁性肝炎、低血糖症、高脂血症等代谢异常发生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如VLBWI生命体征稳定,生后尽可能早应用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VLBWI营养和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研究两种静脉营养方法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疗效。方法:按静脉营养方式不同,将不能耐受全胃肠道喂养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早期静脉营养(early parenteral nutrition,EPN),对照组采用传统静脉营养(tradition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比较两组患儿2周内体重增长情况,过渡到全胃肠道喂养的时间,静脉营养相关并发症。结果:实验组2周内体重增长均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过渡到全胃肠道喂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静脉营养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采用早期静脉营养比传统静脉营养体重增长快,可以避免早期营养不良的发生,对过渡到全胃肠道喂养的时间没有影响,不会增加静脉营养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蒋燕 《河北医学》2012,18(12):1710-1712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营养支持早产极低体重儿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我院近期收治确诊的早产极低体重儿120例分成两组,其中实验组60例行早期肠道外营养法,对照组60例行传统肠道外营养法.对所有患儿进行2-3月的随访,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肾功能变化.结果:两组间相比,实验组患者的SDS和S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85.0%(P<0.05).结论:对早产极低体重儿行早期肠道外营养法,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并通过一系列措施,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其肾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和一"静脉营养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5年~2008年8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全和一"静脉营养,对比两组患儿体重的变化、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全和一"静脉营养支持可明显增加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缩短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减少住院天数,而且简单易行,经济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ICC)在早产极低体重几中的应用和护理。方法: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1.9Fr规格PICC包,对2011年11月-2012年11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的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实施PICC置管术。结果:23例PICC置管均无计划外拔管,拔管后培养导管无菌生长。结论: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ICC)能最大限度减轻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对患儿的不良刺激小,留置时间长,减轻护理工作量及避免组织坏死的发生,方便护理,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相关胆汁淤积的发生率,并探讨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1~2013年108例进行静脉营养支持14d以上的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按是否发生PNAC分成PNAC组及非PNAC组,观察两组有伴窒息、败血症、肺透明膜病(HMD)、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动脉导管开放(PDA)等合并症的发生率。结果 PNAC组的胎龄、出生体重均小于非PN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脂肪乳累计用量、氨基酸最大用量、肠道外营养(PN)热卡摄入量大于非PN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喂养日龄、体重恢复迟于非PNAC组,且合并症发生机率增大。结论 PNAC发生与胎龄小、出生体重低、开奶时间迟、大剂量使用氨基酸和脂肪乳、PN热卡高、胃肠外营养时间长,有无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17.
肠道外营养在危重早产儿的治疗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产低体重儿由于生活能力低下 ,以及受各种疾病的影响 ,常出现喂养困难 ,致热量不足 ,造成营养不良 ,易出现各种并发症。营养物质的及时适量补充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预防并发症十分重要。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自 1 998年 1月~ 2 0 0 0年7月 ,采用肠道外营养治疗 42例危重早产儿取得良好效果。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42例患者均为我院 NICU的危重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 :(1 )完全肠道外营养 (TPN)组 2 0例 ,男 1 6例 ,女 4例 ,胎龄 31 .5± 2 .0周 ,出生体重 1 450± 32 5g;(2 )部分肠道外营养 (PPN)组 2 2例 ,男 1 5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产儿和极低体莺儿的救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2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经过综合治疗患儿吸吮、消化功能正常,神经系统基础反射灵敏,一般情况良好.1例反应欠佳,哭声低,自主动作少,经检查甲状腺功能低下予以补充适量甲状腺素后症状渐改善,痊愈出院.结论 早期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综合救治是极低体重早产儿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出简单易行的静脉营养及合理喂养方法,以提高极低体重儿(出生体重≤1500g)营养维持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25例极低体重儿营养维持经验。结果本组出生体重在915~1500g,平均1362±158.78g。生后4~15d,平均9d起体重开始增加。每天增重19~46g,平均增重28.19±5.89g,超过了同胎龄儿宫内生长速度。存活率占本院同期极低体重儿的61%。结论掌握适当的开奶时机,尽早喂奶,必要时辅以静脉营养可降低与喂养有关的并发症,降低极低体重儿病死率,促进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0.
全胃肠外营养疗法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需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才能保证正常的生长发育,尤其是脑发育,而VLBwI吸吮能力差,难以摄入足够的奶量。笔者自1999年1月-2002年5月采用周围静脉全胃肠外营养(TPN)治疗27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