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缬沙坦与苯那普利逆转左心室肥厚效应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缬沙坦和苯那普利逆转左心室肥厚 (L VH)的效应。方法 :将 2 4只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随机分成 4组 ,每组 6只。其中 3组分别灌喂缬沙坦 8mg/ kg、2 4mg/ kg和苯那普利 1m g/ kg;另一对照组给生理盐水 ,并与雄性同周龄 Wistar Kyoto大鼠 (WKY)比较。结果 :用苯那普利和缬沙坦后血压均显著降低 (均P <0 .0 1) ,以 2 4mg/ kg缬沙坦的降压幅度最大 ,与苯那普利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苯那普利组的心肌细胞横径 (TDM)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缬沙坦 (2 4m g/ kg)组的 TDM和心脏湿重 /体重 (HW/BW)极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且与苯那普利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苯那普利和缬沙坦在降压的同时均具有逆转 L VH的作用 ;缬沙坦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且降压和逆转 L VH的作用强度并不平行 ;缬沙坦 (2 4mg/ kg)逆转 L VH的作用较苯那普利 (1mg/ kg)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美托洛尔和苯那普利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无合并症的AMI患者共49例,15例为美托洛尔组,15例为苯那普利组,19例为安慰剂组,于心肌梗死后5-7d及治疗30d后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心率变异性的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的变化,结果:心肌梗死后各组的心率变异性明显减低,美托洛尔和苯那普利治疗后,心率变异性的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均明显改善,结论,美托洛尔和苯那普利可以明显改善无合并症AMI患者的心率变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苯那普利、缬沙坦及两者联合用药对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左室肥厚 (LVH)的干预作用。方法 :EH伴有LVH患者 10 1例随机分成A组 (苯那普利 10mg/d ,36例 )、B组 (缬沙坦 80mg/d ,34例 )和C组 (苯那普利 10mg/d加缬沙坦 80mg/d ,31例 )。治疗 4周时若血压≥ 16 0 / 10 0mmHg(1mmHg =0 .133kPa) ,则苯那普利和缬沙坦剂量分别增加至 2 0mg/d和 16 0mg/d。总疗程共 2 6周 ,治疗前后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左室相关数据 ,计算左室重量指数 (LVMI) ,并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① 3组治疗前后比较均能显著降低LV MI(P <0 .0 1)。其中A组和B组LVMI的降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但C组LVMI降低较A组、B组两组更为显著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②分别比较 3组治疗前 2 4h平均收缩压、2 4h平均舒张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治疗后 2 4h平均收缩压、2 4h平均舒张压均分别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 <0 .0 1) ,但治疗后 3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别 (P >0 .0 5 )。结论 :苯那普利、缬沙坦均能逆转EH患者LVH ,苯那普利和缬沙坦联合用药能使这一作用更为显著 ,且这种协同作用与降压效应无关。  相似文献   

4.
马亚杰  程宝珠 《山东医药》2002,42(16):71-71
苯那普利逆转左室肥厚、庇护心肾功能早已被国内外同道所公认。 1 9942 0 0 1年 ,我院早期应用苯那普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左室重构 (LVRM) 2 8例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同期收治Q波型心肌梗死 56例 ,男 38例 ,女1 8例 ,年龄 52± 6 .8岁。患者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56例患者随机分成苯那普利组与对照组各 2 8例。苯那普利组中 ,前壁心梗 1 6例 ,下壁心梗9例 ,下壁加右室梗死 3例。对照组中 ,前壁梗死 1 3例 ,前壁加下壁梗死 3例 ,前壁加正后壁梗死 2例。苯那普利组中合并高血压 1 1例 ,糖尿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缬沙坦、苯那普利以及二药联合治疗对慢性肾炎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 79例伴有高血压和稳定期肾功能不全的慢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 ,分别为A组 (用缬沙坦 80mg/d ,2 7例 )、B组 (用苯那普利 10mg/d ,2 4例 ) ,C组 (2 8例 )服用缬沙坦 80mg/d、苯那普利 10mg/d ,治疗 2 4周 ;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心率、2 4小时尿蛋白 (UPE)、血清肌酐 (SCr)、内生肌酐清除率 (CCr)、肝功能、血钾的变化和不良反应 ,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三组治疗后血压、2 4小时尿蛋白、SCr均明显降低 ,CCr明显升高 ,三组分别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 .0 1)。A组与B组比较疗效无明显差异 ,而C组明显优于B、C组 (P <0 .0 1)。三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缬沙坦、苯那普利及二药联合治疗均能有效降低血压 ,降低 2 4小时尿蛋白 ,减轻肾功能损害 ,但二药联合使用起效更快 ,效果更优 ,更安全。  相似文献   

6.
瞿家武 《山东医药》2009,49(15):58-59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苯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心肌肥厚和心功能不全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123例NHYAⅡ-Ⅳ级、EF≤50%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予缬沙坦80mg/d、B组予苯那普利10mg/d、C组予缬沙坦80mg/d+苯那普利10mg/d;若治疗4周血压≥160/100mmHg则苯那普利、缬沙坦分别增至20mg/d、160mg/d。服药后6个月观察临床症状改变情况;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左心室相关指标,并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三组治疗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均显著改善(P均〈0.01),血压均显著降低(P均〈0.01),室间隔和左心室后壁厚度均显著减低(P均〈0.01),其中C组改善最显著;但各组左心室舒张功能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缬沙坦、苯那普利可改善高血压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并逆转心肌肥厚;联合用药疗效更显著,且该协同作用与降压效应无关。  相似文献   

7.
苯那普利对SHR大鼠左心室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苯那普利(一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是否具有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左心室肥厚(LVH)时增生的胶原和其它细胞外基质成份恢复到正常水平的作用。方法:6周龄的性SHR给予口服苯那普利(10mg.kg^-1.d^-1)16周,性别、年龄配对的SHR和Wistar-Kyoto(WKY)大鼠作为对照。测量血压、体重、左心室肥厚的指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作纤维粘连蛋白(FN)、层粘连蛋白(LN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比较缬沙坦与苯那普利治疗老年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0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治疗组给予缬沙坦80~160mg/d,对照组给予苯那普利10~20mg/d,观察两组患者4周和8周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第2周后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在整个治疗期间血压持续平稳下降;缬沙坦与苯那普利治疗4周降低舒张压总有效率分别为86.4%及84.3%,8周降低舒张压总有效率分别为92.3%及90.2%,两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是一种安全、有效、长效。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的降压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苯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病时左心室早期舒张功能减退的疗效。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分别检测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通过 3~ 5个月的治疗 ,左心室舒张功能明显改善 ,与治疗前组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结论 苯那普利在短时期内可以纠正高血压病造成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0.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常规应用已被众多学者接受。中国CEI-AMI临床研究协作组研究发现[1]用卡托普利早期治疗前壁AMI是安全、有益的。目前对AMI急性期心功能变化的观察尚未见报道。作者采用常规中心静脉压(CVP)检测及先后的心功能对照分析苯那普利对AMI急性期心功能状态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将1995-06~1997-06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ECG)变化、心肌五酶动态变化确诊为AMI的84例住院患者行CCU监护,并随机分为:①苯那普利治疗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福辛普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功能及重塑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福辛普利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心功能和左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 对30例初次前壁AMI患得,发病12h内开始应用福辛普利治疗,分别于AMI 性期和恢复期进行Killip心功能评价和二维超声心动图(2DE)检查。结果 不伴有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的AMI患者,早期应用福辛普利可减轻左心室扩张,改善患者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室重塑的影响。方法将冠脉结扎术后24 h的SD大鼠随机分为心梗组、缬沙坦小剂量组(10 mg·kg-1·d-1)和缬沙坦大剂量组 (30 mg·kg-1·d-1)组,另设假手术组。灌胃给药四周后测定以下指标:(1)左心功能;(2)体重 (BW)、左心室重量(LVM)及左室重量指数(LVMI);(3)心肌梗死面积;(4)左室非梗死区胶原容积分数(CVF。)。结果各心梗组间的心肌梗死面积无显著差别(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心梗组左室舒张末压(LVEDP)、INM、LVMI及CVF明显增大,左室收缩压(LVSP)和心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 (±dp/dtmax)明显降低(P均<0.01)。与心梗组相比,大剂量缬沙坦可使LVEDP明显降低,±dp/ dtmax明显升高(P<0.01),小剂量缬沙坦对心梗大鼠心功能影响不明显。两种剂量缬沙坦都可明显降低心梗大鼠LVM、LVMI及左室非梗死区CVF,且大剂量缬沙坦较小剂量更显著。结论缬沙坦能够抑制大鼠AMI后的左室肥厚及非梗死区胶原沉积,改善AMI后的左室重塑。  相似文献   

14.
苯那普利对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远期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苯那普利对急性心肌梗死 ( AMI)心功能远期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 70例AMI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35例 ,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加苯那普利治疗 ( 10 mg/次 ,每日 1次 ,长期服用 )。两组分别在梗死后 4周和 6个月进行核素心肌显像及核素心室造影 ,测定心功能。结果 :在 AMI恢复期内 ,心肌灌注及心功能仍有所改善 ,苯那普利治疗组心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 :AMI患者心功能恢复需一较长时间 ,苯那普利有利于梗死后心功能的远期恢复。  相似文献   

15.
氨氯地平,苯那普利联合治疗高血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平  车贤达 《高血压杂志》1997,5(A10):57-58
  相似文献   

16.
苯那普利对急性心肌梗塞早期神经内分泌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放射免疫法及高速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29例急民生心肌梗塞患者48小时内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去甲肾上腺素、肾上 素及肌酸磷酸激素酶变化,观察苯那普利对AMI早期神经内分泌影响。其中苯那普利组15例,常规组14例,并以21例健康成人作对照。  相似文献   

17.
缬沙坦对不同血压及左心室重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缬沙坦的降血压效果及其对左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  3 0例高血压 (EH)伴左心室肥厚 (LVH)患者口服缬沙坦80~ 160 mg,每日 1次 ,总疗程 16周。扩张型心肌病 (DCM) 3 0例为对照 ,经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 (UCG)检查心脏结构两次 ,观察其对左心室重塑的影响 ,同时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EH+ L VH治疗后血压下降总有效率达 80 % ,P<0 .0 1。DCM组治疗前后血压无明显降低 ,P>0 .0 5 ,无显著低血压副作用。UCG提示左心室重量指数 (L VMI)治疗后下降明显 ,P<0 .0 5。结论 长期应用缬沙坦在降血压的同时能逆转左心室肥厚 ,对单纯心脏扩大的 DCM患者在治疗中无明显低血压副作用 ,是一种很好的改变左心室重塑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8.
缬沙坦、苯那普利、非洛地平治疗高血压左室肥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缬沙坦、苯那普利、非洛地平的降压效果,对高血压左室肥厚(LVH)的逆转作用并观察治疗中的醛固酮(Ald)逃逸现象与 LVH关系.方法 入选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111例随机分成服用缬沙坦组(36例)或苯那普利组(39例)或非洛地平组(36例),监测治疗过程中的血压变化及服药10~14周、20~26周时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醛固酮(Ald)变化,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及检测血尿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检查,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3组均能有效降压,效果相当(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组间比较,P>0.05).缬沙坦组、苯那普利组均能逆转LVH.左室质量(LVM)、左室质量指数(LVMI)下降(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组间P>0.05),舒张功能改善,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与晚期最大流速比值(E/A)升高(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组间比较,P>0.05);非洛地平组虽有LVM下降(P<0.05),但LVMI、E/A无明显变化(P>0.05).缬沙坦组治疗后Ang Ⅱ显著上升(P<0.01);苯那普利组治疗10~14周Ang Ⅱ明显下降(P<0.01),20~26周Ald升高,接近治疗前水平(P>0.05),与10~14周比较明显升高(P<0.01);非洛地平组Ang Ⅱ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1).缬沙坦组治疗后Ald浓度明显下降(P<0.01).苯那普利组Ald逃逸发生率36%,有逃逸者LVH逆转较差.结论 缬沙坦、苯那普利、非洛地平降压效果相当.3组对LVH均有逆转作用.缬沙坦、苯那普利作用优于非洛地平.缬沙坦长期应用无Ald逃逸.非洛地平治疗期间对血浆Ald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缬沙坦、苯那普利、非洛地平的降压效果,对高血压左室肥厚(LVH)的逆转作用并观察治疗中的醛固酮(Ald)逃逸现象与LVH关系。方法入选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111例随机分成服用缬沙坦组(36例)或苯那普利组(39例)或非洛地平组(36例),监测治疗过程中的血压变化及服药10~14周、20~26周时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变化,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及检测血尿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检查,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3组均能有效降压,效果相当(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组间比较,P>0.05)。缬沙坦组、苯那普利组均能逆转LVH。左室质量(LVM)、左室质量指数(LVMI)下降(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组间P>0.05),舒张功能改善,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与晚期最大流速比值(E/A)升高(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组间比较,P>0.05);非洛地平组虽有LVM下降(P<0.05),但LVMI、E/A无明显变化(P>0.05)。缬沙坦组治疗后AngⅡ显著上升(P<0.01);苯那普利组治疗10~14周AngⅡ明显下降(P<0.01),20~26周Ald升高,接近治疗前水平(P>0.05),与10~14周比较明显升高(P<0.01);非洛地平组AngⅡ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1)。缬沙坦组治疗后Ald浓度明显下降(P<0.01)。苯那普利组Ald逃逸发生率36%,有逃逸者LVH逆转较差。结论缬沙坦、苯那普利、非洛地平降压效果相当。3组对LVH均有逆转作用。缬沙坦、苯那普利作用优于非洛地平。缬沙坦长期应用无Ald逃逸。非洛地平治疗期间对血浆Ald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 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在老年人冠心病中十分常见,因其发作隐匿,易被忽视,故急性心肌梗塞及心性猝死的发病率都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为此,SMI的防治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我们以新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ACEI)-盐酸苯那普利对老年冠心病SMI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疗效初步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