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妊娠梅毒孕妇经过规范治疗后新生儿血清学情况。方法: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产前门诊及各区县保健站妊娠梅毒孕妇及所生新生儿的梅毒感染情况。结果:157例新生儿中,TRUST和TPPA同时阳性40例(25.5%), TPPA单阳性者106例(67.5%)。母亲TRUST及TPPA双阳性时,新生儿TRUST阳性40例, TPPA阳性为105例,均高于母亲TPPA单阳性时的新生儿比例。40例TRUST及TPPA双阳性的新生儿中,39例(97.5%)于出生后6个月TRUST转阴,转阴高峰在出生后3个月(32例,80.0%);8例(20.0%)于出生后6个月TPPA转阴,25例(62.5%)于出生后9个月转阴,12个月全部转阴。106例TPPA单阳性新生儿中,13例(12.3%)TPPA于出生后6个月转阴,75例(70.7%)于出生后9个月转阴,12个月全部转阴。所有随访的新生儿无一例出现先天梅毒。结论:妊娠梅毒孕妇规范治疗后能够明显降低先天梅毒感染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检测胎传梅毒的价值及其临床实用性。方法 对门诊及住院7800例新生儿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做非特异性抗体定量检测,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聚集试验(TPPA)做特异性抗体定性检测。统计分析确诊的胎传梅毒患儿初次梅毒血清学试验结果。比较TPPA和TRUST试验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 进行血清学筛查的7800例新生儿中,初次梅毒血清学检测TPPA(+)、TRUST(+)60例,其中胎传梅毒患儿15例;初次梅毒血清学检测TPPA(+)、TRUST(-)47例,其中胎传梅毒患儿5例。TRUST试验检测胎传梅毒的敏感率为75%(5/20),特异性为99.41%(7734/7780)。TPPA试验检测胎传梅毒的敏感率为100%(20/20),特异性为98.88%(7693/7780)。结论 TPPA比TRUST更适用于胎传梅毒的筛查。  相似文献   

3.
19SIgM-TPPA对新生儿先天潜伏梅毒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特异性19SIgM-TPPA抗体检测方法在诊断新生儿先天潜伏梅毒中的价值,同时观察妊娠梅毒患者垂直传播发生情况,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应用特异性19SIgM-TPPA抗体检测方法对177例孕妇梅毒所生的新生儿进行检测。结果177例受检新生儿中,TRUST阳性112例(63.3%),TPPA阳性156例(88.13%),19SIgM阳性27例(15.25%)。早期先天梅毒患儿TRUST≥母亲TRUST2个滴度以上9例、>母亲TRUST2个滴度以内7例、<母亲TRUST滴度5例;因母亲血清标本缺或血清量不足,无法作比较的6例。27例先天梅毒有临床表现的6例,无临床表现21例。结论特异性19SIgM-TPPA抗体检测方法可作为先天梅毒特别是无症状新生儿先天梅毒诊断的试验。产前梅毒筛查和治疗对预防梅毒垂直传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妊娠合并梅毒孕期规范治疗后新生儿梅毒血清学的变化特点及转归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经孕期规范治疗的妊娠合并梅毒孕产妇150例,于孕妇产前l周进行RPR及TPPA试验,并对新生儿娩出3d后及以后定期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查,对不同时间血清学转阴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150例新生儿中106例RPR、TPPA双阳性,44例单TPPA阳性。与TPPA单阳性母亲新生儿相比,RPR、TPPA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RPR阳性比例较高(P〈0.05)。(2)随访中RPR、TPPA双阳性新生儿转阴高峰在出生后2个月,而TPPA单阳性新生儿转阴高峰为出生后6~12个月间。(3)孕妇产前RPR滴度越高,新生儿血清RPR转阴时间越长(P〈0.05),而孕妇产前RPR滴度与新生儿TPPA转阴时间无关(P〈0.05)。新生儿出生时RPR滴度越高则新生儿转阴时间越长,滴度于1:1~1:4间的新生儿,TPPA转阴时间更长(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孕期规范治疗后所分娩新生儿的梅毒血清检查结果多呈阳性,且母亲RPR滴度越高的新生儿,其梅毒血清检测呈阳性的时间越长,但RPR均能转阴。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深圳市宝安区孕产妇及新生儿梅毒患病情况,为制定预防与控制梅毒发病和流行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236853例首次产前保健的孕产妇进行免费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筛查,试验结果呈阳性者采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聚试验(TPPA)进行确认;其分娩的新生儿1个月内用TRUST,TPPA及19S-IgM-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19S-IgM-TPPA)进行检测;对孕妇及新生儿确诊试验结果呈阳性者进行规范治疗,电话随访并进行健康教育。结果 818例孕产妇确诊为妊娠梅毒,患病率为3.45‰;孕妇首次筛查时间多数在孕28周以前;潜伏期梅毒占多数;死胎、死产和自然流产112例,75例终止妊娠;失访117例;多数孕产妇及新生儿TRUST的滴度≤1∶4,12例新生儿血清19S-IgM-TPPA检测阳性;分娩的415例新生儿主要是先天梅毒疑似病例,12例为先天梅毒,阳性率为2.89%。结论早期梅毒筛查、规范治疗、定期随访和科学管理妊娠梅毒是控制梅毒母婴传播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梅毒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血清学转归和治疗对未感染梅毒婴儿血清阴转时间的影响。 方法 梅毒孕妇分娩的新生儿115例,出生时进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19S IgM-TPPA检测。在1、3、6、9、12、18、24月龄时进行TRUST和TPPA血清学监测和随访。当TRUST和TPPA均阴性时,终止随访。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Kaplan-Meiter生存分析和两独立样本比较的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115例新生儿出生时TPPA均阳性;97例TRUST阳性,滴度从1 ∶ 1到1 ∶ 256不等;3例19S IgM-TPPA阳性。出生时确诊胎传梅毒3例,TRUST均在12 ~ 18月龄内转阴,2例24月龄时TPPA仍阳性,另1例20月龄时TPPA阳性,仍在随访中。112例疑似病例随访后均排除梅毒感染,90例TRUST在0 ~ 3、4 ~ 6、7 ~ 9月龄时的累计阴转率分别为82.2%、98.9%、100%。96例TPPA在0 ~ 3、4 ~ 6、7 ~ 9、10 ~ 12月龄时的累计阴转率分别为3.1%、30.2%、85.4%、100%。余16例缺部分复查,TRUST和TPPA在15月龄时均转阴。血清阳性未感染梅毒婴儿,出生后苄星青霉素G治疗组与未治疗组TRUST阴转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54,P > 0.05),TPPA阴转时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 = 2.41,P > 0.05)。TRUST阴转时间显著早于TPPA阴转时间(Z = 10.45,P < 0.01)。 结论 梅毒孕妇分娩的未感染梅毒婴儿,大多数婴儿TRUST在6月龄内转阴,TPPA在12月龄内转阴;TRUST阴转时间早于TPPA,治疗对TRUST和TPPA阴转时间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蛋白免疫印迹试验检测新生儿早期先天梅毒2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梅毒螺旋体蛋白印迹试验(TPPA—IgM—WB)在诊断新生儿早期先天梅毒中的作用。方法:对21例梅毒孕妇所产21例新生儿血清,应用梅毒螺旋体蛋白印迹试验(TPPA—IgM—WB)和常规血清学方法(TPPA、RPR、FTA—ABS—IgM)进行检测,评价上述实验诊断方法和常规实验室检测在先天梅毒早期诊断中的作用。结果:21例孕妇梅毒病例所生的21例新生儿中,按常规综合诊断方法10例诊断为先天梅毒,而新生儿血清IgM蛋白印迹试验12例阳性(10例常规方法诊断为先天梅毒)。结论:血清IgM蛋白印迹试验诊断先天梅毒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显示可能高于现行的常规综合诊断方法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FTA-ABS-19S-IgM诊断新生儿先天梅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梅毒螺旋体特异性FTA—ABS-19S—IgM在新生儿先天梅毒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对23例拟诊为先天梅毒的新生儿行TRUST、TPPA和FTA—ABS-19S—IgM三种梅毒血清学检测,并结合临床表现及母婴梅毒血清学检查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23例新生儿FTA—ABS-19S—IgM均为阳性,其中,有早期先天梅毒的典型临床表现者7例,无症状者16例;在分娩时新生儿TRUST试验滴度等于或大于母亲滴度4倍者6例。23例新生儿中,只有9例依据典型临床表现和/或新生儿TRUST滴度超过母亲4倍作出先天梅毒诊断。梅毒螺旋体特异性。FTA—ABS-19S—IgM试验可作为新生儿先天梅毒尤其是无症状新生儿先天梅毒早期诊断的确证试验.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2015年安徽省传染病直报系统和母婴阻断直报系统中报告的先天梅毒人数的准确性。方法:下载传染病和母婴阻断直报系统中下载先天性梅毒报告人数最多的5个市的患者资料,进行核查。结果:纠正重报和漏报后传染病直报系统应报194例,符合先天梅毒4例(2.1%)、非先天梅毒8例(4.1%),疑似先天梅毒182例(93.8%)。母婴阻断直报系统报告1例,为确诊病例。结论:母婴阻断信息系统上报的先天梅毒人数太少,而传染病信息系统上报的先天梅毒多为疑似病例,两个系统的报告例数均不宜直接用于计算先天梅毒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并比较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三种梅毒血清学试验在梅毒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220例梅毒患者以及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600名健康成人为研究对象,采用TRUST、TPPA、TP—ELISA方法对其进行梅毒血清学试验,比较三种检测方法测定的灵敏度、特异性和正确率。结果:TRusT、IPPA和TP—ELISA三种梅毒血清学检查方法的检测特异性均较高,而TPPA和TP—ELISA方法的检测灵敏度显著高于TRUST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ELISA方法操作简便,检测准确率较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好,可用于梅毒筛选;TRIST方法可用于对既往存在梅毒的患者进行血清筛选;TPPA方法可用于梅毒确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5种不同的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筛选高效准确的梅毒检测方法,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检测结果。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确诊为梅毒阳性患者的386例血清标本,以及264份来自健康者的血清标本,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对阳性血清及健康者血清标本进行检测。结果:ELISA和TPPA法的敏感性较高,分别为97.67%和97.41%,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24,P〉0.05);ELISA和TPPA法的敏感性均高于TRusT和RPR法(P〈0.05);TPHA的敏感性略小于ELISA和TPPA,与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12、0.947,P〉0.05);5种血清学检测方法彼此的特异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LISA和rrP队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好。在梅毒筛查或临床诊断时,可采用ELISA和TRUST(或RPR法)进行双筛,再经TPPA法确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比较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学实验(TRUST法)、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法)和19S-IgM-TP ELISA检测4种不同方法对可疑新生儿期先天性梅毒诊断价值.方法:选取80例拟诊为新生儿期先天性梅毒患儿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上述4种方法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同时对罹患梅毒患儿进行抗病毒治疗2周,分析4种方法在治疗前后检测结果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四种检测方法检测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TRUST法和19S-IgM-TP ELISA检出阳性率分别为63.75% (51/80)和75%(60/80);TPPA法(76/80)和TP-ELISA (78/80)检出阳性率为95%和97.5%,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方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19S-IgM-TP ELISA的阳性率也明显高于TRUST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9S-IgM-TP ELISA检测阴性结果显著高于其他三种方法(P<0.05),而TRUST检测阴性率则明显高于TP-ELISA法和TPPA法(P<0.05).结论:4种检测方法筛查梅毒各具优势而且具有潜在的联合应用前景,其中19S-IgM-TPELISA法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有助于早期判断新生儿期先天性梅毒治疗的早诊和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隐性梅毒孕妇所产新生儿的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及其转归.方法:收集深圳市福田区2004~2011年妊娠隐性梅毒患者的新生儿567例,分别于出生后第1月、第3月、第6月、第9月、第12月、第18月检测其血清RPR/TPPA/19SIgM,对其结果及转阴情况进行分析,并按母亲不同RPR滴度、不同孕期接受治疗以及新生儿出生后是否接受治疗分别讨论对新生儿梅毒血清学试验转阴的影响.结果:隐性梅毒孕妇分娩的567例新生儿中,发现先天梅毒10例、梅毒血清学试验全阴性新生儿23例、仅TPPA阳性新生儿102例,RPR/TPPA双阳性新生儿432例,RPR平均转阴时间为(2.68±2.08)月、TPPA的平均转阴时间为(5.25±1.86)月;母亲RPR低滴度(≤1:8)组与高滴度(≥1∶16)组的新生儿比较,RPR、TPPA平均转阴时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不同孕期治疗组相比较、新生儿出生后治疗组与非治疗组比较,对疑似先天梅毒的新生儿梅毒血清学试验转阴的影响都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隐性梅毒孕妇可致胎传梅毒,孕期及新生儿期的干预可有效防治先天梅毒的发生及发展;排除了先天梅毒的新生儿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可自行转阴,与不同孕期治疗无明显相关性;母亲RPR低滴度可能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治疗半年后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滴度下降小于4倍或再升高梅毒患者的临床与脑脊液特征,探讨其TRUST滴度下降低于4倍或再升高的原因.方法 对本院229例治疗半年后TRUST滴度下降小于4倍或再升高梅毒患者行腰穿进行脑脊液常规、生化、IgG指数、TRUST、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及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检测.结果 229例患者中有症状神经梅毒20例,无症状神经梅毒15例,HIV感染6例.结论 TRUST滴度下降小于4倍或再升高与梅毒螺旋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有关,要及时腰穿行脑脊液检查以早期发现神经梅毒.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有梅毒血清试验阳性史的女性不孕症患者对其妊娠和胎儿的影响。方法:分析2006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生殖中心就诊的女性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有梅毒血清试验阳性史患者的妊娠及新生儿情况。结果:梅毒血清试验阳性者169例(1.40%):RPR阳性/TPPA阴性4例,RPR阴性/TPPA阳性19例,RPR、TPPA均阳性146例;经驱梅治疗后,梅毒血清试验阳性者42例:RPR阳性/TPPA阴性2例。RPR阴性/TPPA阳性13例,RPR、TPPA均阳性27例。98例患者通过辅助生殖成功怀孕,83例分娩出正常新生儿,16例在孕期;12例新生儿梅毒血清试验阳性,经驱梅治疗后10月内均转阴性,所有新生儿均无明显异常。结论:女性不孕症患者中梅毒血清试验阳性的检出较高;有梅毒血清试验阳性的女性不孕症患者,通过规范驱梅或实验性治疗后,可进行辅助生殖且娩出健康的新生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