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治疗严重冠心病(如左主干病变、多支病变等血管狭窄>70%)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选择适合的桥血管是决定搭桥手术效果和保证良好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有数据显示动脉桥优于静脉桥,但由于动脉桥受年龄限制、易痉挛、易受竞争血流影响、技术难度相对较高等多因素影响,多根/全动脉移植在临床上受到限制.目...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外科治疗最主要的方法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俗称冠状动脉搭桥术。目前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获取自体非重要部位的口径相宜的血管,在冠状动脉狭窄处以远与升主动脉之间建立旁路,或某些带蒂动脉远端直接吻合于冠状动脉,从而恢复心肌的供血。该手术是较理...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旁路通畅性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即时血流测量技术评估冠状动脉旁路通畅性的应用特点。方法 分析272例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共654根旁路应用即时血流测量技术进行流量测定,将血流量及血流波形存储在即时血流测量仪中。应用血流测量仪输出的关键值判断桥血管是否需要重新吻合。结果 对251例乳内动脉前降支旁路流量测定,平均血流量为(28.1±19.1)ml/min,搏动指数(PI值)2.96±2.05;对403根静脉旁路流量测定,其中对角支33根,平均血流量(34.3±28.6)ml/min,PI值2.18±0.63;钝缘支184根,平均血流量(37.6±27.9)ml/min,PI值3.05±2.12;右冠状动脉184根,平均血流量(36.2±24.2)ml/min,Pl值2.9±1.8。弥漫病变血管旁路血流量小,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组回旋支序贯旁路远端吻合口多,血流量较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组高。5例由于血液波形不满意拆除后进行了再次搭桥。结论 即时血流测量技术非常适合术中判断冠状动脉旁路通畅性。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心肌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5 3年JohnGibbon第一次成功进行房间隔修补术 ,开创直视心脏手术的先例 ,尚未提出心脏心肌保护问题。此后很多外科医生发现在跳动下的心脏进行心腔内手术出现致死性空气栓塞 ,而这种栓塞又可以通过心脏的停搏得以避免 ,同时又可为外科医生提供一个干净的手术视野。此外 ,大多数外科医生又发现很多患者不明原因在围手术期的死亡 ,最后注意到在手术期间不适当的心肌保护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原因。基于以上原因 ,心肌保护问题被引起广泛的重视 ,不同的心肌保护方法 ,包括全身低温、心肌低温、循环暂停等方法在研究。 5 0年代中期Se…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为总结应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的早期效果和经验。方法 :3例病人均采用正中开胸 ,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移植血管全部用自身大隐静脉。 2例搭 3支桥 ,1例搭 4支桥。结果 :术后 3例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 ,术后无严重并发症 ,无手术死亡。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疾病 ,在我国 ,其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外科治疗冠心病已成为一种公认有效的方法。我院自 1994年 7月份至 2 0 0 1年 6月共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2 5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病人男 2 3例 ,女 2例 ,年龄 32岁 72岁 ,平均61.5岁 ;其中稳定性心绞痛 18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 7例 ;有陈旧性心肌梗塞病史者 17例 ,脑梗塞 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1例 ,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心胸比例 0 .4 10 .5 6,EF值 2 7.8% 65 .8% ,平均4 3.5 1% ,其中低于 30 %者 2例 ,伴室壁瘤 3例 ,冠状动脉造影 3支以上病… 相似文献
8.
微创与常规静脉桥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桥血管通畅率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观察内窥镜及常规全程切开采集大隐静脉后静脉桥血管近期的通畅率。方法将2006-06~2010-12收治的80例搭桥患者随机分为内窥镜游离(EVH)组和常规切开采集(OVH)组,术后6个月复查64排冠脉CT,对比两组的静脉桥血管通畅率。结果 EVH和OVH组术后6个月静脉桥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4.7%和95.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内窥镜采集的大隐静脉近期内有良好的桥血管通畅率。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附24例分析孙国成蔡振杰万明明王余平(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心脏外科西安710038)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图号R654.2我们于1989年9月至1995年12月,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4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评价冠状动脉硬化病(CAD)病人行冠状动脉路移植术(CABG)后的病死率及远期效果。方法 总结了从1994年9月至1997年5月为76例CAD病人行CABG的临床资料及术后1个月至2年8个月的随访资料。结果 手术死亡2例,病死率为2.6%,术后心排血量(4.96±1.56)和心脏指数(2.75±0.76)较术前(分别为3.88±1.74和2.17±1.06)明显增加(P〈0.01),余74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选自1998-03~2004-10间280例冠心病(CAD)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OPCAB实施率(即OPCAB占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百分比)为94.7%。平均年龄63.1岁。合并瓣膜病变11例,合并室壁瘤9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平均47%±14%。5例急诊手术,其中2例术前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32例在常规体外循环下手术;248例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术中改施体外循环6例。其中5例全动脉化、2例全静脉化旁路移植术。结果平均每例远端吻合口2.95个。4例左前胸部小切口单支病变旁路移植术,其余均为正中切口,多支病变的CABG手术。死亡3例(1.07%)。结论OPCAB手术安全可行,早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OPCAB具备独特的技术特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1998年3月~2004年10月,280例冠心病(CAD)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OPCAB实施率(即OPCAB占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百分比)为94.7%。平均年龄63.1岁。合并瓣膜病变11例,合并室壁瘤9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平均(47±14)%。5例急诊手术,其中2例术前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32例在常规体外循环下手术;248例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术中改施体外循环6例。其中5例全动脉化、2例全静脉化旁路移植术。结果平均每例远端吻合口2.95。4例左前胸部小切口单支病变旁路移植术,其余均为正中切口,多支病变的CABG手术。死亡3例(1.07%)。结论OPCAB手术安全可行,早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实施OPCAB要求具备独特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自体桡动脉材料在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的采集、应用和早中期疗效评价.方法 分析 196例冠状动脉搭桥者临床资料,术前用 Allen 试验判定能否获取桡动脉,取材时严格遵守"不接触"原则,与伴行静脉一起取下,离断后向腔内注射肝素化罂粟碱液并置入血管保护液中备用.共取材 172 根,完成远端吻合口 184 个,远端分别吻合到冠状动脉第一对角支、第二对角支、左旋支、左室后支、右冠、右室后支,近端均吻合在升主动脉上.术后常规应用Ca2 拮抗剂3~6个月.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 8 例,自动出院 3 例.康复者心绞痛消失,心功能显著改善,全组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及桡动脉痉挛现象发生.无围手术期出血、栓塞等合并症,无手臂缺血、坏死等.结论 桡动脉是良好的桥血管材料,可常规用于冠脉旁路移植术;Allen 试验是判定能否采集桡动脉的重要标准;取材时严格遵循"不接触"原则、术后用 Ca2 拮抗剂预防桡动脉痉挛是保证其发挥良好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高龄(≥70岁)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的心肌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我院近1年高龄(≥70岁)冠心病患者体外循环下行CABG20例,包括介入治疗术后3例(心内支架术后急诊搭桥1例),体外循环中运用冷血停搏液顺灌-冷血持续逆灌-开升主动脉前温血顺灌的心肌保护方法。结果全组20例患者心脏自动复跳16例,占80%;电击复律4例,占20%。术后胸骨感染1例,围术期死亡1例,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高龄(≥70岁)患者体外循环下行CABG,体外循环中运用冷血停搏液顺灌-冷血持续逆灌-开升主动脉前温血顺灌为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自动复跳率高。 相似文献
15.
门冬氨酸钾镁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在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graft,CABG)中应用门冬氨酸钾镁(potassium magnesium aspartate,PMA)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0例CABG患者随机分成两组(n=20),心肌保护液的温度均为4℃ A组:停跳液中加入50ml PMA替代常规停跳液中的部分氯化钾,维持心肌保护液中的K+浓度为18 mmol/L,Mg2+浓度为8 mmol/L B组:应用常规的阜外医院冷血停跳液配方,心肌保护液中的K+浓度为28 mmol/L,Mg2+浓度为4 mmol/L。监测所有患者的临床效果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并在诱导前、ECC后、术后6 h、24 h、72 h和术后6 d间断监测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水平。结果A组的自动复跳率明显高于B组(P〈0.05) 两组cTnI和CKMB水平从术后6 h开始升高(P〈0.05),在术后24-72 h达到峰值,在术后第6天恢复。A组术后6 h、24 h和72 h的血浆cTnI和CKMB水平较B组明显降低(P〈0.01),且在脱离ECC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B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CABG中应用PMA有利于缺血心肌的保护并可降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的体会。 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0 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男 2 49例 ,女 5 7例。应用体外循环 2 3 4例 ,非体外循环 72例。搭桥数 1~ 6支 人 ,平均 (3 .45± 1.2 5 )支 人。对手术方法、主要并发症和术后处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二次开胸 5例 (1.6% ) ,低心排综合征 10例 (3 .3 % ) ,应用IABP4例 (1.3 % ) ,肝功能不全 6例 (2 .0 % )。肾功能不全 7例 (2 .3 % ) ,反复发作房颤 2 3例 (7.5 % ) ,肺功能不全 6例(2 .0 % ) ,脑合并症 3例 (1.0 % ) ,胸腔积液 41例 (13 .4% )。死亡 7例 (2 .3 % ) ,其余病人康复出院。结论 合理的选择病人 ,成熟的手术技术 ,良好的心肌保护及术后处理的加强是提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手术经验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4年3月-2007年12月采用非体外循环不停跳下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37例的临床资料,全组均应用左乳内动脉吻合前降支,2例患者术前及术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临时辅助。结果:全组37例共行冠脉搭桥109支,平均2.94支/人,3例搭桥4支,29例搭桥3支,5例搭桥2支。全组死亡1例,全组无出血和脑部并发症发生。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可避免体外循环的并发症,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冠状动脉旁路术后移植静脉桥狭窄的动物模型。方法游离一段兔颈外静脉,与同侧中间剪断的颈总动脉的两断端间行端端连续吻合,每个吻合口12针。术后常规饲喂。结果4周后取材,可见静脉桥管腔狭窄,病理切片示内膜增殖。结论本模型能真实反映冠状动脉旁路术后静脉桥狭窄的情况,是进一步研究防治静脉桥狭窄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旁路术后静脉桥狭窄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建立一种与冠状动脉旁路术后移植静脉桥狭窄病理过程相似的动物模型。取一段游离兔颈外静脉,与一侧颈总动脉近心端及远心端行端侧吻合,两吻合口之间的颈总动脉予以结扎,术后一月取材,可见静脉桥管腔狭窄,病理切片示新内膜形成,本模型能真实反映冠状动脉旁路术后静脉桥狭窄的情况,是进一步研究防治静脉桥狭窄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再狭窄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常规方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自体大隐静脉是移植血管的主要来源,但移植术后再狭窄不仅降低了手术成功率并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时间。移植损伤、血管扩张、管壁缺血、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因素引起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分泌,促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并向内膜迁移,进而引起细胞外基质沉积、斑块形成,最终导致移植静脉再狭窄。人为干预再狭窄的方法有药物、血管外支架、扩张液、电磁辐射和基因工程等,但单一因素的干预往往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多因素联合干预将成为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