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病例报告 患儿:女、孕33周,1996年5月30日出生,顺产,体重2250克。生后2小时转我院。入院时体温不升,脐和脐带完整,位置正常。脐的右侧见长约5cm的纵形腹壁全层缺损,宽约1.5cm。裂口与脐基底部相连,中间无正常皮肤,裂口边缘光滑,肠管脱出在腹壁外,无羊膜囊和腹膜包裹;脱出的肠管粗大为正常的3~4倍,水肿、增厚、肠袢互相粘连呈紫色,无肠蠕动;肠管表面有胶冻样  相似文献   

2.
例1:男,3天。出生时脐部无皮肤,在当地治疗后转入找科。体检:脐部无皮肤范围约4.5cm×4.5cm,表面覆以混浊的囊膜并有小裂口。腹部B超提示囊内为肝组织。局部换药后加压包扎,静脉给予抗生素。出生第5天囊膜完全质破,裸露的肝脏呈乒乓球状,并被一层脓答覆盖。即全麻下手术:在距囊膜周边约0.5cm的皮肤上切开分离,切除整个囊膜后,回纳肝组织,腹壁缺损分2层缝合,在回纳肝脏缝合内层腹壁时患儿心跳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术后诊断:脐膨出。例2:女,1天。出生时脐部无皮肤。体检:职部无皮肤范围约有3.scmX4cm,脐带位于右下方…  相似文献   

3.
正孕妇,29岁,孕15+1周时B超发现双胎之一胎儿B腹裂,孕35周时B超提示胎儿B腹壁正中偏右侧可见范围约9.6 cm × 8.8 cm × 5.7 cm 的肠管疝出。术前诊断:G1P0孕35+2周双胎待产;双胎之一胎儿腹裂。拟产后即刻行腹裂儿修补术。孕妇入室后吸氧及心电监护,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新生儿之一脐部正中偏右侧可见一腹裂口,约10 cm × 8 cm范围的肠管暴露于腹壁外。吸引口咽腔,吸出大量粪染羊水,1 min后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先天性腹裂是一种临床上极少见的严重的先天性畸形。由于脐带周围的腹壁全层缺损导致胃肠道突出在体腔外 ,尽早手术是治疗先天性腹裂唯一有效的方法 ,但手术后死亡率极高 [1] 。提高围手术期的治疗与护理技术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极为重要。 1 991年 2月至 2 0 0 0年 6月 ,我科共收治先天性腹裂患儿 9例 ,由于加强了围手术期护理 ,存活 5例 ,其护理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9例中 ,男 8例、女 1例 ,日龄 2 h至 1 d,其中2~ 4h 7例 ,1 d 2例。出生后即见胃肠突出在腹壁外 ,胃、小肠、结肠壁均有水肿和增厚 ,表面有胶冻样…  相似文献   

5.
患儿女,22天。因出生后21天肠管自脐孔脱垂出腹壁外而入院。患儿出生后7天脐带自然脱落,但脐扎未闭合,残留一食指尖大小的缺损,周围见肉红色样组织,每天皆流出少量血性液体,但未见粪汁。入院前一天患儿哭叫后肠管自未闭合之脐孔脱垂外翻于腹壁,状似香蕉,初始呈肉红色,渐转为暗紫色,肿胀加剧,当夜呕吐数次,且肛门停止排便、气。查体:T 37.5℃, P120次/分,R 30次/分。腹稍胀,肠鸣亢进。脐孔处见一长约10cm 脱垂外翻的肠管,卷曲呈半环状,外观暗紫色,表面散布淤血点,水肿明显,光泽度差。  相似文献   

6.
永久性结肠造口术后,部分患者可出现末端结肠坏疽、造口结肠旁内疝、造口狭窄、粘膜脱出或结肠断端缩进腹腔等并发症。土耳其安卡拉大学医学院Bumin等设计了一种结肠造口新技术。具体步骤如下:近断端结肠末端双层关闭。按常规方法在拟造口处腹壁作圆形切口。妥善游离近断端结肠袢,使其侧壁靠近腹壁圆形切口,特别注意肠袢前法结带要与圆孔对正。自腹壁外将肠袢前结肠带两端缝合固定于腹壁圆形切口上。从腹腔内将肠袢结肠带处浆肌层缝合于腹横筋膜上,长约5~7cm,关腹。再从腹壁外面将造口肠袢的浆肌层缝至腹外斜肌腱膜上。切开已固定好的肠袢侧壁,将其全层缝合于皮肤上。  相似文献   

7.
腹壁切口疝常发生于腹部大手术后,是切口除皮肤以外的腹壁全层裂开所致。我科采用未经特殊处理的新鲜小牛心包作材料,修补1例巨大腹壁疝,获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病例简介患者,女.55岁。1988年11月因胆囊切除术后1月井发腹壁巨大切口疝入院。查体:右中上腹部立位或鼓腹时见22cm×20cm椭圆半球状包块,自原切口疤痕处突出。在全麻下行切口疝修补术,术中见皮下筋膜与大网膜、肠管广泛粘连。两侧腹壁各层融合成一瘢痕环,腹直肌极薄弱,行疝环分离,先腹壁全层减张缝合不打结,用已备好的16cm×12  相似文献   

8.
例1:男性,24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2d以“急性阑尾炎”收入院。入院后,在硬膜外阻滞麻醉下行麦氏切口阑尾切除术。逐层切开腹壁各层至腹横筋膜下,未见腹膜,腹壁与肠管广泛粘连,小肠表面覆盖一层纤维膜,误以为腹膜。钳夹后提起并切开,导致小肠损伤、破裂。立即予以修补。扩大手术切口,见腹壁与肠管、肠管与肠管之间被疏松的纤维膜样组织广泛粘连,呈固定状态,肠管不能提出腹外。于侧腹壁入路,仔细解剖,找出阑尾并予以切除。术后痊愈出院。例2:女性,25岁,未婚。以“右卵巢囊肿”收入院。在硬膜外阻滞麻醉下行下腹正中切口卵巢囊肿切除术。逐层切…  相似文献   

9.
本组1例为66岁女患,取腹股沟上斜切口,剪开疝囊,见血性液体流出,疝内容为10cm长肠管,另见一约3×3cm的大网膜箝闭坏死与疝囊广泛粘连。由于疝囊颈窄,解剖辨别不清;剪开陷窝韧带松解疝环,检查肠管无坏死,将肠管还纳腹腔;再将坏死大网膜切除。这时发现腹腔内有血性液流出,经多次检查,未找到出血源,误认为是手术切口血液流入腹腔所致。进行疝囊颈部高位结扎,按常规修补,缝合切口结束手术。术后3小时病人排血尿2次,并出现腹膜刺激征。再次手术证实为膀胱损伤。另1例为63岁女患,嵌闭性股疝。取右腹股沟韧带上斜切口,切开疝囊,见疝内容物为肠管,靠疝囊内侧剪开疝囊颈部组织松解疝环,检查肠管未见坏死,将肠管还纳腹腔,切除多余疝囊,缝扎疝囊颈部,修补股环。术后18小时未排尿,导尿50ml,术后第三天出现全腹膜炎表现。再次手术探查,证实为膀胱损伤。  相似文献   

10.
病例 男性,44岁,97年5月行回盲部结肠癌切除、回肠造瘘术,3个月后行造瘘口还纳术。98年4月出现右下腹肿物,约10cm×8cm,质硬,固定,表面欠光滑,界线尚清,无肌紧张。B超提示:右下腹囊性实质肿瘤。术前诊断:结肠癌腹壁种植转移。于98年7月手术,右下腹旁正中切口,术中见肿块位于原造瘘口腹膜处,与腹壁肌肉、脂肪及回肠末端粘连成一体,下达右髂骨,上平脐,内侧距切口边缘约3cm,连同肿块和部分结肠肝曲、末端回肠、肿块及受侵腹膜、全层腹壁肌肉及皮下脂肪一并切除,形成一约12cm×14cm的腹壁缺损区。用一比缺损区  相似文献   

11.
例 1:男性 ,6 8岁。因胃窦癌经正中切口作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术后 6d发生切口全层裂开。立即在硬麻下行切口冲洗、小肠回纳、腹壁全层 10号丝线间断减张缝合术。术后肠蠕动恢复较慢 ,患者诉有腹胀。至第 5d出现弥漫性腹膜炎 ,切口有肠液逸出。再次进腹探查 ,小肠中段有一横形破裂口 ,长 3cm ,裂口正对一减张缝合线。胃肠道广泛水肿粘连 ,小肠液弥漫全腹 ,原胃肠吻合口正常。作腹腔冲洗 ,小肠破裂口修剪后间断缝合修复。腹壁切口重新清创 ,两层缝合法 (腹膜和腹白线、皮肤和皮下各为一层 )关腹 ,皮下置皮片引流。术后胃肠减压 ,积极抗…  相似文献   

12.
结肠造口旁疝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位保肛技术广泛应用,结肠造口比以往任何时候减少了许多,但它还是结直肠外科经常选用的术式.目前由Mile手术而进行的永久性造口只占直肠癌手术的10%左右,其他多为临时性造口.由造口产生的并发症很多,其中造口疝是一种不能自愈的一种并发症. 临床一般将造口疝分为二种类型:一类为结肠套叠性脱出,根据脱出的程度不同又可分为单纯性脱出和嵌顿性脱出两种,这种情况较多发生于回肠和横结肠造口,原因是近侧肠管比较游离,发生于乙状结肠相对较少,尤其是腹膜外造口者;另一类则是在造口肠管与腹壁筋膜肌肉环之间薄弱间隙向外疝出,有完整的疝囊,这就是所谓的造口旁疝,疝出的内容可以是造口近侧的结肠,也可以是其他的腹腔内容.引起结肠造口旁疝的原因很多,如腹壁造口处开孔过大、太松,腹壁筋膜肌肉薄弱,术后经常咳嗽、便秘引发的腹内高压等,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腹壁与结肠的连接不够致密和造口处腹壁筋膜肌肉环对抗腹内张力的缺陷,几乎所有的造口旁疝都存在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腹壁筋膜肌肉环的扩大,因此如何防止在术后腹壁筋膜肌肉环的张力性扩大是造口手术所要考虑的.在一百多年的结肠造口史上,有许多学者为减少造口并发症而不断尝试改良造口方法,诸如磁性装置造口术、聚硅酮环造口术、结肠平滑肌移植造口术等,绝大多数因操作或用材复杂,不能推广,或因并发症更多而被淘汰,但这些探索还是为后人提供了不少经验和启示.为预防造口旁疝的发生,目前在以下方面已有一定的共识.  相似文献   

13.
患28岁,孕2产,孕40周,下腹阵痛破水1h,凌晨急诊入院。第一胎足月妊娠,曾因头盆不称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新生儿童息经抢救无效死亡。产妇腹壁伤口感染Ⅱ期愈合出院。产后4个月再次受孕,妊娠6个月来院检查:富底脐上一指,原切口疤痕处可见肠形、触及肠管、叩诊鼓音、妊娠子宫部分从切口疝囊突出。腹壁因摩擦溃烂不愈至临产。  相似文献   

14.
探讨经脐缘Ω切口Ladd手术治疗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可行性。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对20例新生儿肠旋转不良行经脐Ω小切口Ladd术, 男11例、女9例。取绕脐Ω切口拉开脐部, 小心将肠管拖出腹腔轻柔往脐下方推压, 将小肠系膜置于双手掌之间, 予逆时针方向复位, 按常规方法行Ladd手术。20例新生儿均顺利完成手术, 平均手术时间60 min, 术中出血平均2 ml;术后第2~5天恢复进食, 第9~10天出院, 术后随访切口愈合好, 无切口裂开, 无切口疝, 脐部瘢痕隐蔽。对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用经脐Ω小切口Ladd手术伤口小、手术瘢痕位于脐缘、美容效果好, 不易发生切口裂开等并发症, 适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气腹无腹壁辅助切口完全腹腔镜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2月-2013年10月对35例直肠癌行非气腹无腹壁辅助切口完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在脐上做1.5-2.0 cm切口,置入腹腔镜后在脐下2 cm、耻骨上5 cm各平行横向置入钢针进行悬吊,用固定于手术床左侧的悬吊装置提拉腹壁,显露手术操作区域。将吻合器钉座自肛门利用引导丝置入肿瘤近侧结肠,自结肠壁戳孔引出吻合器钉座拉杆,腹腔镜下切割闭合器离断距离钉座3 cm结肠,远侧带瘤肠管内翻经肛门拖出、切除,残端缝合后还纳,自肛门插入吻合器杆,腹腔镜下行结直肠或结肠肛管吻合。结果35例手术均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50-230 min,平均180 min;术中出血量40-110 ml,平均55 ml。术后30-50 h,平均48 h胃肠功能恢复。术后住院5-8 d,平均6 d。术后病理:高分化腺癌12例,中分化腺癌16例,低分化腺癌7例,远近切缘均无肿瘤残留。35例随访7-51个月,平均21个月,无明显排尿困难和性功能障碍,排便习惯正常,1-2次/d,28例CT、MRI检查无复发和转移,trocar口无肿瘤种植,无肠梗阻发生。结论非气腹无腹壁辅助切口完全腹腔镜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避免气腹对人体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无腹壁辅助切口,是一种安全、可行、经济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腹部切口全层裂开是指腹部手术后腹壁切口全层哆裂,伴有肠管、网膜膨出。为腹壁切口裂开中最严重的一种。死亡率极高,应引起重视。临床资料我院从1964~1980年共遇70例,死亡20例,自动出院7例(其中5例出院后2周内死亡)。死亡原因为肝昏迷、中毒性休克、肿瘤恶液质。切口裂开与死亡无直接关系,然而它是病情凶险的预兆。本组病例男61例,女9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73岁,平均53岁。大于40岁59例,占84.2%。切口裂开时间,最早发生于术后第1天,最晚第13天,平均6.5天。术后5至10天53例,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新生儿外科常见疾病之一。笔者近5年来采用脐上皱折部半圆形切口行幽门环肌切开术26例。并与我院前8年经肋缘下斜切口手术的28例进行对比,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全组54例。男28例,女26例。年龄18~92d,平均57.8d。分为脐上皱折部切口26例;右肋缘下切口28例。两组性别、年龄、发病、病程及全身情况具可比性。手术方法:沿脐环上皱折部切开皮肤全层,深达腹直肌前鞘。顺腹直肌鞘表面潜行分离1.5~2cm。向上拉开皮肤,暴露右侧腹直肌前鞘。纵向劈开右侧腹直肌并打开腹腔,提肿块于切…  相似文献   

18.
陈旧性耻骨联合分离继发膀胱脱垂及腹壁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陈旧性耻骨联合分离继发膀胱脱垂及腹壁疝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2年8月收治的1例陈旧性Tile C2型骨盆骨折,耻骨联合分离合并膀胱脱垂及腹壁疝的患者行X线,CT三维重建,MR及膀胱造影检查。术中采用扩大的髂腹股沟入路,切口分段进行,其主要手术步骤为;(1)首先显露,清理耻骨联合。术中见耻骨联合分离约7.5cm,腹直肌全层沿中线纵形撕裂,腹横筋膜纤维化并与腹膜粘连形成疝囊,右侧腹外斜肌腱膜于腹直肌外缘处部分缺如,小肠沿腹直肌裂口经膀胱前方及右侧海氏三角区疝出。术中将疝内容物推入腹腔,游离并临时高位结扎疝囊。(2)延长切口,对畸形愈合的左髂骨翼骨折进行截骨,复位,然后应用重建钢板分别沿双侧耻骨支上缘及左侧髂嵴内缘固定。(3)还纳疝出脏器。在缝合修补下腹壁结构的基础上,应用人体软组织补片进行加强重建。结果:术后随访半年,腹壁疝获得治愈,骨折坚强愈合,左下肢短缩基本纠正,步态明显改善。阴茎外观及排尿功能恢复正常,自觉排便较术前有力,患者性功能障碍无明显好转。结论:骨盆骨折畸形愈合的截骨矫形及复位固定,是关闭耻骨联合,减小盆腔容量,间接紧缩盆底,修补下腹壁缺损,治疗腹壁疝和改善膀胱脱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笔者于 2 0 0 1年 6月手术治疗巨大绞窄性腹壁切口疝 1例 ,获得成功 ,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女性 ,82岁 ,因脐右侧不规则疼痛伴恶心呕吐 4d ,肛门停止排便排气 2d收住院。既往有“阑尾切除术”及肠梗阻“粘连松解术”手术史。拟诊为“嵌顿性腹壁切口疝、机械性肠梗阻” ,经手法复位未成功而行“切口疝嵌顿松解术”。全麻 ,取原右中下腹直肌切口 ,疤痕下端稍加延长 ,切开皮肤及皮下脂肪达腹膜。切开后探查发现 ,原切口腹直肌前、后鞘及腹直肌全程裂开 ,形成疝环 ,长径约 12cm。切口右侧上方有一肠襻 ,外覆腹膜 ,伸达右侧深筋膜浅层。扩张疝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全层裂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本组16例患者中9例系部分裂开,7例采用蝶形胶布拉拢切口两侧,2例全层缝合腹壁,再辅以腹带包扎;7例为完全裂开,立即用无菌敷料覆盖切口,在手术室全麻腹肌松弛良好的情况下,重新予以缝合并加用减张缝线。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上述处理措施后,本组患者均于术后14~21 d除去蝶形胶布或缝线,切口愈合良好。随访1~3个月,未发生切口疝病例。结论引起腹壁切口全层裂开的主要原因是切口愈合能力低下和腹压增高两大因素。一旦发生腹壁切口全层裂开,应首先与和患者及其家属沟通,缓解他们的恐惧、紧张心理。同时,根据切口裂开的具体情况,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针对切口裂开的常见原因,尽量采取措施,避免围手术期各个阶段不利于切口愈合的因素,以预防腹壁切口全层裂开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