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长春地区部分老年人群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例发病特点初步调查及分析,揭示长春地区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特点,为本地区老年人群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05年1月到2009年12月在我院门、急诊诊治的676例60岁以上的髋部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老年人群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女性发生病例多于男性,股骨颈骨折多于粗隆间骨折,69~79岁是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高发年龄,冬季和沙尘暴季节是骨折的好发时间段。结论针对长春地区老年人群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地域特征,应该做好宣传、跌倒、骨质疏松等工作,预防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成都地区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成都地区老年人(60岁以上)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部位、性别、年龄等,阐明该地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特点,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1~2007年期间骨科门、急诊治疗老年患者(60岁以上),共计2457例,其中男性1034例,女性1423例;其中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647例,男性235例,女性412例,并按年龄、性别、部位、所占比例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60岁以上女性骨折发生数明显多于男性,χ^2检验女性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比男性患者高,在髋部、脊柱、腕部等部位的骨折中,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所占比例高(χ^2检验,P〈0.01)。结论成都地区骨质疏松性骨折各部位所占比例不同,而髋部骨折发生比例最高,宜区别对待,应引起重视,并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3.
上海地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特点研究(附5923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目的 通过分析上海地区中老年人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部位、性别、年龄等,阐明该地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特点,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因脆性骨折就诊的中老年患者5923例,按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等进行归纳、分析及总结.结果 60岁以上女性骨折发生数明显多于男性,其中,常见部位骨折最高发生率的年龄分别为:桡骨远端骨折为70岁;股骨颈骨折为75岁;股骨粗隆间骨折为80岁.各年龄组女/男数据比较:60岁以后各年龄段的女/男值与总计中的女/男值1.96相比差异显著(P<0.05),表明按年龄段划分有统计学意义,60岁以后女性发生骨折的几率明显高于男性.结论 60岁以后女性骨折发生率明显多于男性,桡骨远端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病高峰的年龄各有不同,应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中引起重视,并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昆明地区到我院骨科住院治疗患者中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方法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要求,整体收集我院2001—2005年骨科住院患者计5131例,进行统计分析整理。结果各类原因所致骨折患者3720例,60岁以上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563例,占骨折患者15.13%,占骨科住院患者数10.97%。结论昆明地区骨质疏松性骨折尤其是髋部骨折发病率较高,宜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2011年河南地区至我院就诊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发病特点,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 1~2011. 12于骨科及急诊外科住院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50岁以上)385例,男性127例,女性258例,并对年龄、性别、部位、所占比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0岁以上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79岁达高峰,女性发病率 明显高于男性;385例患者中髋部骨折187例(占骨折总数的48.57% ),脊柱骨折174例(占骨折总数 的45. 19% ),腕部骨折6例(占骨折总数的1.56% ),其他部位骨折18例(占骨折总数的4. 68% )。结论2011年河南地区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以髋部及椎体为主,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应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性别、年龄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不同部位的骨密度(BMD)及骨折阈值。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门诊就诊的18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90例,其中60~69岁45例、70~79岁45例;女90例,其中60~69岁45例、70~79岁45例。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患者股骨颈、Ward三角、L2~L4及大粗隆等部位的BMD;采用ROC曲线计算不同部位的骨折阈值。结果70~79岁股骨颈、Ward三角、大粗隆部位BMD明显低于60~69岁组(P<0.05);老年女性患者股骨颈、Ward三角、L2~L4、大粗隆部位BMD均低于老年男性患者(P<0.05)。老年男性和女性患者股骨颈、Ward三角、L2~L4、大粗隆等部位骨折阈值分别为0.77、0.68、0.81、0.74 g/cm^3和0.74、0.65、0.78、0.71 g/cm^3。结论不同性别和年龄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不同部位BMD及骨折阈值均有所不同,年龄和绝经是影响BMD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骨质疏松脊椎压缩性骨折的特点。方法 以264例各种原因的骨质疏松脊椎压缩性骨折为基础,分析其临床表现、放射学和治疗等方面的特点。结果单处骨折122例,2处骨折84例,2处以上骨折58例。201例有外伤史,63例无外伤史。初诊时,局部有疼痛者210例,有明显脊柱后凸畸形者138例,伴有神经功能损伤6例。椎体前后缘呈不同程度压缩,以轴向压缩为主、周围爆裂较轻,且骨质疏松越严重,脊椎爆裂样骨折越不典型,常常无法区分压缩型和爆裂型骨折。骨折早期仅8例进行了开放性手术,7例行椎体成形术;249例行非手术治疗中,50例卧床8周后下地活动,124例卧床4~6周后下地活动,80例卧床时间不足3周。经随访,非手术治疗组有106例因明显腰背痛需经常口服或外用止痛药,有71例发生进展性后凸畸形,其中2例出现神经功能损伤。结论 骨质疏松脊椎压缩性骨折与发生于青壮年患者的非骨质疏松脊椎压缩性骨折在临床表现、放射学和治疗等方面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脊椎压缩性骨折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脊椎压缩性骨折的特点。方法以264例各种原因的骨质疏松脊椎压缩性骨折为基础,分析其临床表现、放射学和治疗等方面的特点。结果单处骨折122例,2处骨折84例,2处以上骨折58例。20l例有外伤史,63例无外伤史。初诊时,局部有疼痛者210例,有明显脊柱后凸畸形者138例,伴有神经功能损伤6例。椎体前后缘呈不同程度压缩,以轴向压缩为主、周围爆裂较轻,且骨质疏松越严重,脊椎爆裂样骨折越不典型,常常无法区分压缩型和爆裂型骨折。骨折早期仅8例进行了开放性手术,7例行椎体成形术;249例行非手术治疗中,50例卧床8周后下地活动,124例卧床4~6周后下地活动,80例卧床时间不足3周。经随访,非手术治疗组有106例因明显腰背痛需经常口服或外用止痛药,有7l例发生进展性后凸畸形,其中2例出现神经功能损伤。结论骨质疏松脊椎压缩性骨折与发生于青壮年患者的非骨质疏松脊椎压缩性骨折在临床表现、放射学和治疗等方面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闽南地区到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脆性髋部骨折患者的发病特点以及治疗的现状,为本地区老年人脆性髋部骨折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我院2010~2012年骨科收治的年龄大于50岁的脆性髋部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及部分获得随访的患者的随访资料,采集患者个人特征(性别与年龄)、受伤的年份与季节、骨折类型、治疗方式、抗骨质疏松方案、随访1年的死亡率,并进行统计分析整理。结果 3年间我院收治年龄大于50岁的脆性髋部骨折患者560例,发病有地区性特点,各年份病例数基本持平(2010年190例,2011年184例,2012年186例),各年份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373例)明显多于男性(187例),男女比例为1∶2,男女构成比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骨折(316例)多于股骨转子间骨折(244例);平均年龄高达77.19±10.38岁,各年龄段构成比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例数以春季(149例)、冬季(145例)为多,冬春季与夏秋季间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手术治疗比例89.11%(499/560);住院期间有进行骨密度检查的患者80例,住院期间有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患者比例63.93%(358/560),获得随访的患者出院后继续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比例仅20.63%(59/286);随访超过1年的231例患者中,手术组1年死亡率(6.57%)明显低于非手术组(72.73%),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闽南地区脆性髋部骨折发病有其地区特点,尤其在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发病季节、治疗方法有一定分布规律,目前抗骨质疏松治疗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应加强宣传,深入开展防治策略研究来预防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及疾病谱的转变,今天的骨科医师,不得不面对越来越多的老年创伤性骨折患者,尤其是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创伤性骨折患者,加之老年患者由于各器官系统所固有的生理老化现象,使得其创伤性骨折的发生、发展、治疗和转归都不同于一般的创伤性骨折,因此有必要阐述一下老年创伤性骨折的特点,以便更好的满足老年患者的需求,促进人口老龄化与老年骨科工作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回顾性文献总结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复位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1年12月~2012年3月在急诊科收治的29例单侧桡骨远端闭合骨折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全部采用闭合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结果 随访时间为3~6个月,平均4.2个月。所有29例患者,治疗后的X光片影像学资料均得到追踪阅读。其中20例患者通过电话随访得出PRWE评分结果,其平均值为33.12。桡骨远端与尺骨远端距离a平均值0.62 cm,掌倾角A3.930,尺偏角B19.170。其中有8 例患者掌倾角A为负角,平均年龄71岁,其中7例患者PRWE评分得到随访,平均值为34.2。在治 疗过程中无发生腕部皮肤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在复位治疗时要因人而宜、辩证施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髋部骨折住院患者的发病特征,为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天津医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住院的年龄大于50周岁髋部骨折患者病历资料,共计5563例。男2144例,女3419例;采集患者个人特征、受伤原因、受伤时间、骨折类型、治疗方式以及治疗费用等信息,并进行发病特征描述。应用SPSS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髋部骨折患者多为60岁以上老年人,占83.74%,女性患者显著多于男性患者。(2)在2005-2010年间,各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构成比在12.06%~21.12%之间。从趋势看,2005年最低,2009年最高。(3)在50~79岁这一年龄阶段,股骨颈骨折显著多于转子间骨折,90岁以上年龄组转子间骨折显著多于股骨颈骨折。(4)致伤原因以摔倒最为多见,占77.98%。(5)髋部骨折春季的发病数最低,而冬季最高。从月份看,7月发病数最低,而10月发病数最高。(6)对髋部骨折患者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占56.97%。(7)平均每年的住院治疗费用及年住院总费用均呈上升趋势。结论髋部骨折多见于60岁以上患者,女性患者数显著多于男性,医疗费用逐年递增。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随之攀升,已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本文就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内容进行综述,包括流行病学、病因及发病机制,重点介绍其康复治疗,总结了药物治疗、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及矫形器应用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长宁区50岁以上人群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调查上海市长宁区人群髋部骨折特别是50岁以上人群髋部骨折发病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通过长宁区公共卫生信息中心以及申康医联中心的长宁区人口健康档案调查,收集长宁区户籍人口在各大医院就诊记录和资料,查询2008--07—2012—06ICD-10疾病编码股骨颈骨折及股骨粗隆间骨折就诊记录,获得患者相关信息。通过长宁区疾控中心资料调取,取得长宁区2010年及2011年人口分布情况。结果2008-07—2012-06长宁区髋部骨折标准化发病率为68.01,其中男性为52.15。女性为82.09,本地区女性年标准化发病率高于男性(P〈0.05)。长宁区50岁以上人群髋部骨折标准化发病率为140.80,其中男性为95.90,女性为182.86。本地区50岁以上人群髋部骨折女性年标准化发病率高于男性(P〈0.05)。50岁以上人群髋部骨折粗发病率显著高于50岁及以下人群(P〈0.05)。结论2008—07—2012—06长宁区50岁以上人群髋部骨折的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的94.75%,标准化年发病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于50岁以下人群,女性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DHS和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61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31例应用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30例应用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经9~18个月随访,平均12.9个月.PFNA组较DHS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等方面均有优势;按照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术后PFNA组和DHS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并发症对比PFNA组较DHS组少,而PFNA组易于发生术中股骨干骨折.结论 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抗旋转、抗切割等优点,是理想的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