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钝针扣眼穿刺法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保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血液透析患者50例,随机分为区域穿刺组和钝针扣眼穿刺组各25例,随访6个月,记录2组患者内瘘闭塞、狭窄、感染和动脉瘤等发生情况,并比较2组患者内瘘最大横径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6个月后内瘘发生狭窄、动脉瘤和内瘘最大横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组患者内瘘发生闭塞和感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钝针扣眼穿刺技术能有效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提高内瘘使用寿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谢雷佳 《大家健康》2016,(4):271-271
目的:探究动静脉自体内瘘扣眼穿刺点感染的原因及其护理对策。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间收治的实施动静脉自体内瘘的患者6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成两组,其中2014年41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2015年-2016年共25例作为观察组(实施综合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扣眼穿刺点感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动静脉自体内瘘扣眼穿刺点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予以动静脉自体内瘘治疗患者适当健康教育和内瘘护理,并能提高护士的操作技术,同时针对并发症及时进行处理,降低扣眼穿刺点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钝针扣眼穿刺法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将38例采用自体动静脉血管穿刺的透析患者随机分成A组(传统穿刺)、B组(钝针扣眼穿刺)各19例,半年后比较两组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A组(传统穿刺)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钝针扣眼穿刺)。结论钝针扣眼穿刺法可提高内瘘穿刺成功率,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护理质量,同时也改善了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区域穿刺以及扣眼穿刺对动脉内瘘血管瘤形成等并发症的影响,同时选择安全有效的穿刺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8月于我院住院观察的动静脉内瘘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共80例,随机将患者均分为区域穿刺组和扣眼穿刺组,每组40例。治疗1年后,对两组患者的血管狭窄、重复循环值、血栓形成及血管瘤形成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与区域组相比扣眼组血管狭窄、重复循环值、血栓形成及血管瘤形成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区域穿刺组法相比较,扣眼穿刺法造成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几率明显降低,故临床中可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5.
三种不同的内瘘穿刺法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雯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8):2399-2401
目的:比较普通穿刺、钝针扣眼穿刺和新型钝针扣眼穿刺等三种不同的动静脉内瘘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0例采用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A(普通穿刺)、B(钝针穿刺)、C(新型钝针穿刺)三组,各20例。6个月后,比较三组患者穿刺相关并发症、各生化指标和透析充分性。并对影响穿刺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变量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C组穿刺点剧痛、内瘘狭窄的发生率低于A、B组,而内瘘血肿、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低于A组(P均〈0.05);6个月后C组患者CRP水平低于A、B组,HGB水平高于A、B组(P均〈0.05),组间URR、Kt/V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内瘘穿刺并发症的主要因素是透析龄、HGB、CRP。结论:新型钝针扣眼穿刺法能明显降低透析患者穿刺点血肿、假性动脉瘤、血管狭窄的发生率,减轻透析患者的微炎症状态,且不影响透析充分性;内瘘穿刺的并发症可能与透析龄、HGB、CRP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钝针扣眼穿刺在动静内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82例肾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41例。对照组采用静脉内瘘使用区域法或绳梯法,观察组采用钝针扣眼法。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血流量、并发症和动静脉内瘘使用情况。结果钝针扣眼穿刺法并发症(血栓、血管瘤、血管狭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的绳梯法和区域法(P〈0.05),血流量明显高于传统的绳梯法和区域法(P〈0.05),且一次性穿刺成功例数明显高于传统的绳梯法和区域法(P〈0.05),穿刺点渗血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的绳梯法和区域法(P〈0.05),同时,钝针扣眼穿刺法可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内瘘使用2年以上例数明显高于传统的绳梯法和区域法(P〈0.05)。结论钝针扣眼穿刺法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穿刺点渗血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内瘘血流充足、使用寿命较长,是一个理想的穿刺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湿性愈合理论在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患者中的应用现状及其优势。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采用扣眼穿刺法维持血液透析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祛痂,试验组采用水凝胶+水胶体敷料护理扣眼穿刺处。比较两组患者1周、1个月、3个月扣眼痂壳形成情况和经过3个月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疼痛状况及生活质量指标。结果 在1周、1个月、3个月治疗后试验组扣眼痂壳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皮下血肿、感染、穿刺点渗血的发生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评分明显降低,中、重度疼痛比例较对照组明显较少(P<0.05);试验组健康调查简表(SF-36)各项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 湿性愈合理论的运用可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的痂壳形成及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钝针扣眼穿刺法对预防血透患者内瘘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血液净化中心血透患者 40 例,分为 两组,观察组 20 例采用钝针扣眼穿刺法,对照组 20 例采用锐针穿刺法穿刺。3 个月后比较两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长 期穿刺动静脉内瘘后的止血时间、假性动脉瘤和穿刺点渗血发生率以及疼痛情况。结果 观察组钝针穿刺的疼痛程度、止 血时间、假性动脉瘤和穿刺点渗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钝针扣眼穿刺法能够减轻患者穿刺时的疼痛感 及因用锐针反复穿刺带来的内瘘并发症,延长内瘘使用寿命,从而提高血透患者透析生存质量。钝针扣眼穿刺法实用性 高,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难穿刺内瘘中钝针扣眼穿刺方法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5月我院20例难穿刺内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各10例。对照组采取锐针绳梯穿刺法,观察组采取钝针扣眼穿刺法。通过比对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渗血率、穿刺点感染率、疼痛评分及内瘘并发症情况,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血管条件差的情况下,采用钝针扣眼穿刺能有效地保护其血管,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钝针扣眼穿刺技术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于我院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行血透的患者共计113例,采用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方式进行穿刺,研究组采用钝针扣眼穿刺技术进行穿刺,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效果和疼痛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穿刺一次成功率要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要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的穿刺中,采用钝针扣眼穿刺技术较之传统的穿刺方法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不适感。  相似文献   

11.
许梅 《中华全科医学》2012,(8):1319-1320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模式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和对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实验组19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对照组21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仅实行常规护理。分别观察患者血压异常波动发生率、穿刺成功率、内瘘闭塞率、满意率及血检查指标,同时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在血压异常波动发生率、内瘘闭塞率要低于对照组,在穿刺成功率及满意度方面要优于对照组,血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及血红蛋白含量要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要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降低血液透析并发症的发生,改善血检测指标,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在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李晓华  李腾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1):2728-2730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动静脉内瘘成熟及使用时间的影响,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将建立动静脉内瘘的112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和一般的健康教育,试验组在进行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的同时予以功能康复锻炼指导。比较2组内瘘使用时间及使用情况。结果试验组的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延长;2组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情况比较,首次穿刺成功率、穿刺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康复功能锻炼对动静脉内瘘的成熟和使用时间的延长都有很大的影响,对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状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终末期肾脏疾病透析患者调查表(Kindeny disease quality of life short form,KDQOL-SFTM)评价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状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①血液透析患者肾脏病和透析相关生活质量、一般健康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低于一般人群[生理机能( 39.69±19.56)分,(86.02±18.75)分;躯体疼痛(66.33±21.65)分,(81.55±20.83)分;精神健康(58.92±15.87)分,(73.23±16.54)分等].②影响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性别[男:女(46.58±21.67)分:(50.37±22.56)分,P<0.05]、年龄[≥55岁组:<55岁组(38.78±16.78)分:(57.78±20.45)分,P<0.05]、文化程度[高中以上:高中及以下(55.64±21.85)分:(42.59±21.65)分,P<0.05]、糖尿病患病[非糖尿病:糖尿病(59.47±18.69)分:(47.67±11.33)分,P<0.05]、医疗保障[自费:医保(43.54±16.85)分:(56.56±19.67)分,P<0.05]、就业情况[就业:非就业(72.90±12.56)分:(60.87±11.45)分,P<0.05].③糖尿病患病(OR =26.751)和医疗保障( OR=31.030)、年龄(OR =42.453)是影响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患病、社会保障、年龄是影响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方式。方法: 对34例使用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的糖尿病肾病患者,针对其动静脉内瘘情况进行护理。结果: 27例动静脉内瘘使用良好,时间20~56个月,平均38个月。4例因不同原因造成动静脉内瘘闭塞,3例因病情较重死亡。结论: 把握动静脉内瘘启用时机、掌握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观察透析过程、结束时以正确按压血管及严格无菌操作是保护动静脉内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首透责任制护理在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中所具备的重要意义。方法通过心理疏导、传授动静脉瘘管的观察,主动、系统地提供全方位的整体护理。结果与传统护理相比,首透责任制的认知度、生存质量均得到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O.05)。结论实施首透责任制的患者对血透治疗的认知度、主动配合及依从性、治疗效果及服务满意度高,从而整体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徐楠  刘晓丽  王湛  刘路露  王强  唐棠  钱晋  任艳 《中国医药导报》2014,(25):107-110,114
目的探讨品管圈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血液净化中心2013年8月~2014年1月进行规律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将120例符合研究入组标准的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品管圈护理组)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龄(61±10)岁,采用品管圈护理方法;对照组(传统护理组)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龄(68±10)岁,采用传统护理方法。开展期为6个月。探讨实施对策对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的影响。结果运用品管圈后传统护理组渗血发生率为23.3‰,品管圈护理组渗血发生率为12.4‰,两组渗血发生率经χ2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品管圈活动能够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点渗血发生率,有助于提高护士工作的主动性和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血管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3年1月广东省湛江市中心人民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90例,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为动静脉内瘘患者。对照组患者内瘘血管实施常规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模式加以干预。观察两组患者血栓形成、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89%)显著低于对照组(2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血管实施优质的护理模式进行干预维护,能够显著降低患者内瘘的并发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护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位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我院16例成功实施高位动静脉内瘘形成术的患者,分析其高位动静脉内瘘术前护理、内瘘穿刺护理及术后观察、护理的情况.结论 从高位动静脉内瘘形成前到手术后应用内瘘进行血液透析的整个过程中,由责任护士订出护理计划,实施整体护理,是保护内瘘,延长内瘘使用“寿命”的重...  相似文献   

19.
韩立燕 《中外医疗》2014,(35):173-175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中失功的原因分析和临床护理。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8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依照调研得来的真实状态,选取带有针对特性的护理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中出现功能下降或丧失情况。结果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中出现功能下降或丧失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其中,在低血压、过早使用动静脉瘘、穿刺不当、护理不当及自我保护意识差等原因中,对照组分别为9(22.5)、1(2.50)、8(20.0)、1(2.50)、3(7.50),观察组分别为3(7.50)、0(0.00)、2(5.0)、0(0.00)、0(0.00),观察组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中出现丧失或下降的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给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尽量预设针对特性的护理途径,以便改善原初的治疗成效,保障患者安全,提升原有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