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瘘扣眼穿刺法的正确使用及其预防动静脉内瘘血管瘤样扩张的效果。方法方便性抽样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120例,分别采用扣眼法(试验组60例)及传统区域法(对照组60例)穿刺内瘘,比较两组患者内瘘血管瘤样扩张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均未发生穿刺局部血管呈圆瘤样扩张膨大,有5例患者内瘘穿刺点前方血管呈粗条状扩张。对照组患者出现穿刺部位血管呈圆瘤状扩张49例,粗条状扩张6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扣眼法穿刺内瘘可有效预防内瘘血管瘤样扩张,且穿刺成功率高,疼痛感轻,提高了患者的透析依从性,尤其适合于血管条件差无法进行绳梯法穿刺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正>1 病例摘要患者女性,74岁,因维持血液透析13年,间断右前臂内瘘出血18h于2015年05月31日入院。13年前因尿毒症开始行血液透析治疗,以右前臂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16个月前患者出现右上肢疼痛,透析时疼痛加重,血管超声示动静脉内瘘血流量1500ml/min,并发现内瘘动脉穿刺点呈瘤样扩张。  相似文献   

3.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7岁,患尿毒症并行透析治疗6年余,因长期透析后左前臂动静脉内瘘血管瘤样扩张,肾移植术后动静脉内瘘自行闭合,术后1个月因血管瘤样扩张致左上肢沉重不适来我院门诊。患者自诉左前臂有明显沉重、酸胀不适感,影响生活,曾到其他医院就诊,行左前臂动静脉彩超检查提示动静脉内瘘闭合,无血流,吻合瘘扩张,内有血栓形成。建议给予手术治疗,但患者及家属考虑到创伤相对较大,来我院寻求保守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蔡金辉  成守珍  周飞宇  冯怿霞 《护理研究》2008,22(10):2656-2657
[目的]观察长期血液透析病人不同内瘘位置透析后动脉穿刺点出血量、止血时间,为临床护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比较前臂动静脉内瘘病人与臂部动静脉内瘘病人透析后动脉穿刺点出血量、止血时间、血压、心率、凝血酶原时间。[结果]不同内瘘位置病人透析后动脉穿刺点出血量、止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前臂组透析后内瘘动脉穿刺点出血量明显减少、止血时间明显缩短,临床护士应根据病人内瘘位置不同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有效防止术后穿刺点出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高位动静脉内瘘在前臂常规内瘘不良的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优点。方法对40例前臂无法行常规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建立高位动静脉内瘘,观察内瘘的使用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39例患者手术一次性成功,1例因静脉条件太差未获成功,予长期深静脉置管,内瘘在术后4~8周成熟后开始穿刺,血流量均可达230~300ml/min。并发症:4例在使用过程中血栓形成导致内瘘堵塞;5例出现内瘘侧远端肢体肿胀,不影响患者身体功能和透析治疗。结论高位动静脉内瘘在血管条件差的透析患者中应用效果良好,还可以保护患者血管资源,为移植血管作准备。  相似文献   

6.
高位动静脉内瘘穿刺失败13例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月~2010年2月,我院对13例多次前臂内瘘失败或血管条件差的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选择上臂肱动脉建立动静脉内瘘(亦称高位动静脉内瘘术).现将高位动静脉内瘘穿刺失败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前臂血管转位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前臂血管转位术在非常规动静脉自体血管内瘘中的建立及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前臂贵要静脉转位、桡动脉转位、桡动脉与贵要静脉转位会师三种方法建立非常规自体动静脉内瘘。结果 93例手术无1例失败,其穿刺使用率为97.8%,透析血流量达180~250ml/min,1~3年通畅率桡动脉转位术略高于其他两种转位术,血管转位内瘘的主要并发症是感染1.1%、血栓形成4.3%、吻合口狭窄1.1%和瘤样扩张5.4%,1~3年通畅率分别为84.9%、73.1%和62.4%。结论 前臂血管转位内瘘对大多数的病例在技术上是可行的,能够用于前期经多次血管通路操作的患者,在常规内瘘不能建立时优先于肘窝内瘘、上臂内瘘和血管移植内瘘被考虑,是采用自体血管建立动静脉内瘘的第二选择。  相似文献   

8.
流程重组影响护理服务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比较2种穿刺方法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状态的影响,探讨科学的内瘘穿刺法。方法 将5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6例。观察组26例患者内瘘采用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对照组26例患者内瘘采用动脉端离心方向穿刺法,比较2种穿刺方式的透析效率有无差异及2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种穿刺方式的透析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能保证透析效率,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穿刺可选择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  相似文献   

9.
前臂与臂部动静脉内瘘穿刺点出血量及止血时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金辉  成守珍  周飞宇  冯怿霞 《护理研究》2008,22(29):2656-2657
[目的]观察长期血液透析病人不同内瘘位置透析后动脉穿刺点出血量、止血时间,为临床护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比较前臂动静脉内瘘病人与臂部动静脉内瘘病人透析后动脉穿刺点出血量、止血时间、血压、心率、凝血酶原时间.[结果]不同内瘘位置病人透析后动脉穿刺点出血量、止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前臂组透析后内瘘动脉穿刺点出血量明显减少、止血时间明显缩短,临床护士应根据病人内瘘位置不同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有效防止术后穿刺点出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3种不同穿刺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方法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120例终末期肾病患者,根据动静脉内瘘穿刺方向的不同分为向心组、交替组、离心组,每组40例。3组观察时间均为1年,比较3种方法对患者透析效果及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3组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和透析充分性指标(尿素下降率、尿素清除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向心组发生1(2.50%)例内瘘闭塞、8(20.00%)例内瘘狭窄和1(2.50%)例动脉瘤;交替组发生2(5.00%)例内瘘狭窄和2(5.00%)例动脉瘤;离心组发生6(15.00%)例内瘘闭塞、1(2.50%)例内瘘狭窄和10(25.00%)例动脉瘤。结论向心与离心交替穿刺可以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狭窄的发生率,降低血管瘤的形成风险,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变化,分析同型半胱氨酸与动静脉内瘘狭窄的关系。方法将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超过3月的101例患者分为两组:动静脉内瘘狭窄组37例,动静脉非狭窄组64例:分别比较上述两组患者的平均血液透析时间、透析超滤量(UV)、平均动脉压(MAP)、血清肌酐(Scr)、三酰甘油(TG)、胆固醇(CHO)、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同型半胱氨酸(Hcy)等指标。结果动静脉内瘘狭窄组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明显高于非狭窄组(P〈0.01),此外,动静脉内瘘狭窄组长期口服叶酸、VitB6例数明显低于动静脉内瘘非狭窄组(P〈0.05),动静脉内瘘狭窄组患者平均透析时间、透析超滤量、平均动脉压、Scr、TG、CHO、HDL、LDL、TP、ALB、Hb、Hct等与动静脉内瘘非狭窄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与动静脉内瘘狭窄有关,长期口服叶酸、维生素B6能减低动静脉的狭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寻找简单、经济、有效的治疗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并观察其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对26例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局部予手法按摩联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及神灯照射治疗,治疗前后行内瘘物理检查及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判定内瘘是否再通;观察近期不良反应,并随访了解远期效果。结果:26例患者共行28例次治疗,自发现内瘘震颤消失至就诊时间平均(6±4)h,血栓形成部位吻合口22例次,穿刺部位6例次。平均手法按摩次数(4±1)次,治疗有效率86.71%(24/28)。有3例患者按摩局部出现瘀斑,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有临床症状的肢体末端栓塞、肺栓塞等并发症,治疗后平均随访(12±4)个月,动静脉内瘘均通畅。结论:手法按摩联合低分子肝素及神灯照射可有效治疗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且操作简单,创伤小,花费少,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不同止血压脉带预防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止血压脉带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将80例使用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各40例。透析后,A组3163例次采用纱布块止血压脉带止血,B组3972例次采用纱布滚指套止血压脉带止血。比较应用两种止血压脉带患者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纱布滚指套止血压脉带比纱布块止血压脉带引起的内瘘并发症为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纱布滚指套止血压脉带能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动静脉内瘘止血压脉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向心性动静脉内瘘穿刺法预防新动静脉内瘘首次使用引起内瘘皮下血肿的效果。方法选择九江市中医医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100例使用新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向心性穿刺法)和对照组(采用离心性穿刺法),比较两组患者首次使用新动静脉内瘘发生皮下血肿的机率。结果使用新动静脉内瘘采用向心性穿刺法内瘘皮下血肿发生率明显低于离心性穿刺法。结论向心性穿刺法能够降低新动静脉内瘘首次使用引起皮下血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纽扣式穿刺法对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及使用寿命的影响。方法:将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纽扣式穿刺法,对照组区域穿刺法,比较两种穿刺方式的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纽扣式穿刺法可减少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血管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选择符合入组条件的维持性透析病人8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9例),单纯热敷组(27例)和单纯药物组(28例),分别应用密闭式药物湿热敷,单纯热敷和单纯药物涂抹方法护理动静脉内瘘血管,比较3种护理方法的疗效。结果实验组各种血管并发症明显低于单纯热敷组和单纯药物涂抹组(P〈0.01),穿刺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明显单纯热敷组和单纯药物涂抹组(P〈0.05)。结论密闭式湿热敷方法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对于需要依靠透析为生的病人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功能动静脉内瘘肢体固定架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60例使用动静脉内瘘透析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应用动静脉内瘘固定架和传统治疗中覆盖胶布固定方法,均在透析开始时应用,观察透析的患者在12个月治疗期间,比较2组透析患者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肿、渗血、穿刺针脱出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有统计学意义(?2血肿/渗血/穿刺针脱出=87.305,140.466,15.153,P=0.000);2组患者满意度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2=5.45,P〈0.05);结论多功能动静脉内瘘固定架对内瘘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明显降低了内瘘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病人的舒适度,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8.
二维血流显像在尿毒症造瘘血管监测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二维血流显像(B-Flow)技术在肾衰血透患者动静脉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1例尿毒症患者人工动静脉瘘分别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图(CDFI)、血流功率图(PDI)和B-Flow三种模式显示瘘口和动静脉侧血管情况,郑重观察吻合和动静脉侧血管形态、管壁情况以及管腔内血流显示情况,并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 本组31例检查对象,端端吻合23例,端侧吻合3例,侧侧吻合2例,人造血管吻合3例,吻合口平均内径5mm。吻合口狭窄6例,血栓形成4例,B-Folw技术能同时清晰显示血流和邻近背景组织,与CDFI、PDI结合使用可提高异常图像显示率,B-Flow与CDFI、PDI比较,具有更高帧频、高分辨力和全景显示功能。结论 B-Folw技术是监测血透患者治疗过程中造瘘血管状况的有效检测手段之一。动静脉瘘主要并发症是吻合口狭窄、静脉段瘤样扩张和形成血栓。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并探讨扣眼穿刺法和绳梯穿刺法对维持性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血透室维持性血透2~25 年患者50例,其中48例前臂内瘘、2例上臂内瘘。常规血液透析或血液透析滤过治疗,随机分为扣眼穿刺组(A组)25例,绳梯穿刺组(B组)25例,透析后内瘘止血方法为弹力绷带压迫法。随访观察6个月,记录两组患者内瘘血流量、出血时间、内瘘闭塞、感染、动脉瘤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血流量及出血时间在实验前及实验后均无统计学差异;绳梯穿刺组6个月后内瘘横径显著增大(P<0.05),而扣眼穿刺组实验后横径无显著变化;绳梯穿刺组内瘘发生闭塞、形成动脉瘤的分别为6例和9例,显著高于扣眼穿刺组(均为1例,P<0.05);两组患者内瘘发生感染的分别为2例和1例,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扣眼穿刺技术能有效减少维持性血透患者内瘘闭塞、动脉瘤形成等并发症,对延长内瘘使用时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