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对肝细胞癌(HCC)肝移植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HCC行原位肝移植手术病人183例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其中符合米兰标准76例,USCF标准84例,上海标准102例,杭州标准126例。用Kaplan-Meier法计算4组1年、3年、5年累积生存率,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生存曲线的差异。将每组分为MVI和无MVI亚组,比较肿瘤复发率、5年无瘤生存率及1年、3年、5年生存率。结果:4组病人的生存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HCC肝移植标准扩大,MVI率逐渐升高(P<0.05),3年、5年生存率和5年无瘤生存率均逐渐降低(P<0.05)。符合上海标准病人中,无MVI亚组肿瘤复发率低于MVI亚组(P<0.05),5年生存率和5年无瘤生存率均高于MVI亚组(P<0.05);符合杭州标准病人中,无MVI亚组肿瘤复发率低于MVI亚组(P<0.05),3年、5年生存率和5年无瘤生存率均高于MVI亚组(P<0.05~P<0.01)。结论:MVI可预测符合上海标准和杭州标准的HCC肝移植术后复发情况,对肝移植综合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首次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治疗后发生中重度腹痛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首次接受TACE治疗的219例 HCC患者。依据接受TACE治疗的时间先后顺序,按照7∶3将患者分为训练集(154例)和验证集(65例)。依据TACE术后是否发生中重度腹痛将训练集患者分为中重度腹痛组和无中重度腹痛组,比较两组的人口学及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HCC患者首次TACE治疗后发生中重度腹痛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 tic,ROC)曲线法评估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对 TACE 术后出现中重度腹痛的预测效能。结果:训练集 154 例中,42 例 (27.3%)HCC 患者 TACE 术后出现中重度腹痛。Logistic 回归显示,肿瘤距肝包膜距离≤1 cm(P=0.001)、碘油使用量>10 mL (P < 0.001)和使用无水酒精栓塞(P=0.007)是HCC患者首次TACE术后发生中重度腹痛的独立危险因素。预警模型为2.199× 肿瘤距肝包膜距离+2.252×碘油使用量+1.637×使用无水酒精-3.829。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预测中重度腹痛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5和0.853。结论:肿瘤距肝包膜距离≤1 cm、碘油使用量>10 mL和使用无水酒精栓塞是HCC患者首次TACE 术后发生中重度腹痛的危险因素。预测模型可为HCC患者首次TACE术后中重度腹痛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羧基末端截短型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Ct-HBx)的表达及其与患者术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462例肝癌组织、配对的263例癌旁组织和配对的25例癌栓组织中Ct-HBx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探讨Ct-HBx蛋白的表达与HCC患者术后预后的关系。结果 Ct-HBx蛋白表达在配对的263例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43.73%(115/263)和11.79%(31/263);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门静脉癌栓(PVTT)、术前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术前甲胎蛋白(AFP)、主瘤旁微小子灶、术前巴塞罗那临床肿瘤(BCLC)分期和术后抗病毒治疗是HCC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门静脉癌栓、术前AFP、肿瘤包膜、术前BCLC分期和Ct-HBx蛋白表达是HC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在263对配对样本中,肝癌组织中Ct-HBx蛋白的表达与性别、糖类抗原19-9(CA19-9)、术后抗病毒治疗有关(P均<0.05)。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t-HBx蛋白均为阴性表达的患者术后3年无瘤生存率高于Ct-HBx蛋白在肝癌组织阴性表达且在癌旁组织阳性表达的患者(P=0.050 1)。结论 当HCC患者肝癌组织中Ct-HBx蛋白表达呈阴性时,癌旁组织中Ct-HBx蛋白的表达情况可能与术后预后有关,可作为预测术后肿瘤生存和复发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术前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在评价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32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术前血清前白蛋白的最佳截断值。采用χ2检验分析术前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log-rank检验和Kaplan-Meier法分析术前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患者总生存和无复发生存的关系,再利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根据术前血清前白蛋白最佳截断值249.5 mg/L,将患者分为高前白蛋白(≥249.5 mg/L)组(162例)和低前白蛋白(<249.5 mg/L)组(158例)。与高前白蛋白组患者相比,低前白蛋白组患者年龄更大,术前肾积水、高病理T分期、高病理分级、远处转移和术中输血的患者比例均较高(P均<0.05),总生存情况和无复发生存情况均较差(P均<0.05)。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高病理T分期、淋巴结侵犯、远处转移、术中输血和术前血清前白蛋白水平降低是患者术后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高病理T分期、淋巴结侵犯、远处转移和术前血清前白蛋白水平降低是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术前血清前白蛋白水平降低是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血清前白蛋白可作为监测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的常用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载药微球经动脉化学栓塞术(DEB-TACE)治疗中早期肝细胞癌(HCC)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预后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接受DEB-TACE治疗的中早期HCC患者26例。记录患者的围手术期不良事件,根据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评估患者治疗后影像学检查结果。随访至2017年12月20日,记录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疗效和预后的因素。结果 26例患者共接受了32次DEB-TACE。记录到31次治疗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围手术期发生疼痛频次为15次(48.4%),包括轻度疼痛10次(32.3%)、中度疼痛5次(16.1%);发生发热频次为10次(32.3%);发生胃肠道反应频次为5次(16.1%)。DEB-TACE治疗后3个月内,患者总缓解率(ORR)为65.4%(17/26),疾病控制率(DCR)为84.6%(22/26)。治疗前肿瘤最大直径<50 mm的患者ORR高于肿瘤最大直径≥50 mm的患者[92.3%(12/13)vs 38.5%(5/13),P=0.013)],巴塞罗那分期A期的患者ORR高于B期患者[81.3%(13/16)vs 40.0%(4/10),P=0.031]。随访2.9~20.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7.2个月),患者的中位PFS为11.9个月(95% CI:5.0~18.9个月),中位OS为14.6个月(95% CI:9.9~19.2个月)。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50 mm是患者ORR较差的独立预测因素(P=0.036),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无临床病理特征能够独立预测患者的PFS和OS。结论 DEB-TACE治疗对于中早期HCC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肿瘤最大直径≥50 mm可作为评估患者临床应答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
虽然符合意大利米兰标准的肝细胞癌(HCC)患者肝移植后复发率低于超出米兰标准者,但是也严重阻碍了更多的HCC患者接受肝移植治疗.近年来欧美移植界推出的加利福尼亚(UCSF)标准和我国肝移植界推出的"复旦标准"[1]和"杭州标准"[2],在不降低移植后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情况下,显著扩大了HCC肝移植的人群范围.然而,HCC患者肝移植术后复发仍然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杜志宏  陆玲 《安徽医学》2020,41(10):1155-1159
目的 研究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术后复发的预测模型建立。方法 选择2014年9月至2018年6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高淳分院治疗的258例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作为模型建立组,建立术后复发的预测模型,选择同期本院收治的134例患者验证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OR=2.998,95% CI:2.095~4.292)、鼻窦总积分(OR=1.489,95% CI:1.129~1.963)、支气管哮喘(OR=2.186,95% CI:1.688~2.831)、变应性鼻炎(OR=1.740,95% CI:1.403~2.159)、头/面疼痛评分(OR=2.083,95% CI:1.637~2.651)及嗅觉损伤评分(OR=1.879,95% CI:1.509~2.341)是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吸烟史、鼻窦总积分、支气管哮喘、变应性鼻炎、头/面疼痛评分及嗅觉损伤评分等影响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患者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手术治疗后膀胱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445例UTUC患者病例资料。分析患者的基线数据、手术方法、术后病理结果、随访数据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与UTUC术后膀胱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纳入UTUC患者的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3.5个月,UTUC术后膀胱复发率为18.0%(80/445),其中66.2%(53/80)的患者膀胱初次复发发生于术后1年内。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年龄≥65岁(OR=1.99,95% CI:1.22~3.22,P<0.01)、有膀胱癌病史(OR=2.69,95% CI:1.71~4.24,P<0.01)、行保留肾单位肿瘤局部切除术(OR=2.15,95% CI:1.30~3.57,P<0.01)、输尿管下段肿瘤(OR=1.40,95% CI:1.11~1.78,P<0.01)与UTUC术后膀胱复发密切相关。将上述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发现其均为UTUC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65岁、有膀胱癌病史、行保留肾单位肿瘤局部切除术、输尿管下段肿瘤是UTUC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UTUC患者术后需加强随访监测,定期复查膀胱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影像学上符合Milan标准的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后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评估Milan标准和微血管侵犯对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7—2013年期间115例影像学符合Milan标准并行肝移植治疗的肝癌患者,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和生存分析探究影响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入组的98(98/115)例患者中,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1.8%、80.6%、79.6%和87.8%、74.5%、73.5%。微血管侵犯、大血管侵犯、超出Milan标准和移植前降期治疗与小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微血管侵犯和超出Milan标准是预测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癌不伴和伴有微血管侵犯的术后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 92.8%、85.5%、85.5% 和75.9%、55.2%、48.3% (P<0.01);而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符合及超出Milan标准肝癌患者术后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 91.7%、83.3%、79.8% 和 64.3%、42.9%、42.9% (P<0.01)。结论:微血管侵犯多提示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后肿瘤的高复发转移倾向,对指导术后早期积极的辅助治疗、密切随访及补救性治疗等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构建复杂性肛瘘术后并发肛门失禁的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效果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肛肠科收治的195例复杂性肛瘘患者资料。根据术后肛门失禁症状,将CCFIS评分≥2分划为肛门失禁组(42例),CCFIS评分<2分划为功能正常组(153例)。结合患者一般情况、瘘管性质、肛门直肠压力测定结果、手术方式等变量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术后肛门失禁发生率为21.54%,CCFIS平均分为(3.40±1.170)分。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瘘管类型为括约肌上瘘(OR=1.024,95%CI=0.405~2.585,P=0.025)、既往有1次以上的瘘管手术(OR=16.224,95%CI=3.291~29.977,P=0.001)、低静息压(OR=0.909,95%CI=0.869~0.952,P=0.000)、手术方式为切割挂线术(OR=1.389,95%CI=1.044~1.848,P=0.024)是复杂性肛瘘术后并发肛门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79(95%CI=0.818~0.939,P<0.001),提示该模型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 通过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准确度较高,为临床复杂性肛瘘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较好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中间型(血浆置换)和混合型(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人工肝支持方法对肝衰竭患者肝功能的支持效果及安全性.方法51例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分别进行血浆置换(17例)和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34例)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变化,比较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PT变化.结果血浆置换和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两种方法治疗后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总蛋白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升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但两种治疗方法间比较各项指标变化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种方法治疗的不良反应均较轻.结论中间型、混合型人工肝对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均有肯定的支持效果.  相似文献   

12.
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5例经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的急性或亚急性重症肝患者的治疗效果.初步探讨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组合型生物人工肝由血浆置换和猪肝细胞生物人工肝构成。5例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急性重型3例和亚急性重型2例)各行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1次,时间约10一12小时,于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分6个不同时段取血,分别测肝功能、血氨、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血清内毒素水平,并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结果:3例治疗前伴肝性脑病患者昏迷程度减轻。与治疗前比较,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养及内毒素水平明显降低(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胆碱脂酶显著升高(P<0.01和P<0.05)。2例患者痊愈,1例1周后成功实施肝移植,其余2例分别存活8日和21日,存活率为60%。结论:混合型生物人工肝可能是治疗急性重型肝炎肝衰竭的有效方法.并作为判断患者能否自然恢复或必须进行肝移植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肝移植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5例等待供肝患者,1例肝移植术后患者。5例等待供肝患者中3例成功过渡到肝移植。结果:人工肝支持后患者肝性脑病有所好转,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3例成功过渡到肝移植的患者中2例痊愈出院。已存活4~6个月。结论:术前使用人工肝支持系统能改善患者一般情况;原位肝移植加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治疗慢加急肝衰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稳定的受体肝纤维化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模型。方法采用肝纤维化的SD大鼠,行56.3%比例的小体积肝移植12例,95.8%比例的全肝移植12例。结果成功构建了受体肝纤维化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受体肝纤维化大鼠的全肝移植组术后24 h肝功能、7 d生存率明显优于小体积肝移植组(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受体肝纤维化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可作为相关研究的有效动物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物理型(血液灌流吸附)、中间型(血浆置换)及组合型(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人工肝支持方法对肝衰竭患者肝功能的支持效果、安全性. 方法: 75例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分别进行血液灌流吸附(24例)、血浆置换(17例)和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34例)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变化,比较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变化. 结果: 血液灌流吸附、血浆置换及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三种方法治疗后转氨酶、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而血浆置换及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治疗后PT、总血清蛋白(TSP)下降,PTa升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 三种方法治疗的不良反应均较轻. 结论: 三种人工肝支持方法对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均有肯定的支持效果,中间型及组合型人工肝的支持效果优于物理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绕肝提拉法在前正中入路进行单独肝尾叶肿瘤全切除中的技巧和效果。方法:收集17例肝尾 叶肿瘤患者,其中原发性肝细胞型肝癌13例,胆管细胞型肝癌3例和结肠癌术后肝尾叶转移1例,采用绕肝提拉法的 前正中入路行单独肝尾叶肿瘤全切除。结果:17例患者均成功实施绕肝提拉法经前正中入路进行全肝尾叶切除术, 手术时间166~427(211.5 ±20.1) min,术中失血372~1 208(472.7±83.6) mL,无手术死亡。全组术后1,3,5 年生存率分别 为76.5%,52.9%和23.5%。结论:绕肝提拉法适用于前正中入路进行单独肝尾叶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非感染的终末期肝病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终末期肝病(失代偿期肝硬化或肝衰竭)且未合并感染的患者207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以非感染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43例作为对照组,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患者的PCT基线水平,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判断PCT水平与各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代偿期肝硬化组、失代偿期肝硬化组及肝衰竭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分别为(0.08±0.013),(0.20±0.019)及(0.76±0.051)ng/mL,3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83.646,P<0.001)。相关分析显示,PCT水平与代偿期肝硬化、终末期肝病非感染患者的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r分别为0.741,0.669,0.725及0.691,P<0.001)均呈正相关关系:失代偿期肝硬化组中,血清PCT水平与TBIL,ALT,AST及MELD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92,0.468,0.569及0.202(P<0.05); 肝衰竭组中,血清PCT水平与ALT,AST,MELD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65,0.329,0.262(P<0.05); 代偿期肝硬化组中,PCT水平与ALT及AST的关系差别并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不伴随感染的终末期肝病患者中,血清PCT表达水平升高,并与肝功能指标呈正相关。当PCT用于这类人群进行感染的诊断时,要考虑肝功能状态对PCT基线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实验性家兔非酒精性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窦内皮细胞的变化。方法用高脂饲料诱发脂肪肝的方法建立家兔非酒精性肝病动物模型,并于高脂饲料喂养2、4、8周末,以及停止高脂饲料喂养(用平衡饲料继续喂养)12、16周末分别处死实验组及对照组家兔,经心脏灌流后取肝脏组织行HE染色、VG苦味酸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肝窦内皮细胞(LSEC)窗孔的动态变化。结果正常的LSEC扁平,远侧胞质呈薄片状,有许多窗孔,内皮下缺乏基底膜(BM);高脂饲料喂养2周末,部分肝窦内皮细胞远侧胞质窗孔数减少,内皮下尚未见基底膜形成;4周末,窗孔数减少或消失,内皮下已开始有不完全的基底膜形成,同时有功能活跃的纤维母细胞形成;8周末进一步加重,内皮下已有完整的BM形成。停止高脂饲料喂养12周末,肝组织内胶原纤维仍大量沉积,失窗孔及内皮下BM形成有所减轻,内皮下基底膜成不连续状。16周末,仍可见胶原柬,失窗孔及内皮下BM形成明显减轻。结论随着高脂饲料的喂养LSEC的失窗孔及内皮下BM形成逐渐发生,严重时可形成肝窦毛细血管化和肝纤维化;去除病因后这种肝纤维化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GRIM-19蛋白在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及正常肝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差异、相关性及意义.方法 收集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组织和对应的癌旁组织各52例、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26例、正常肝组织标本10例,用免疫组化检测GRIM-19蛋白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组织...  相似文献   

20.
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体会(附57例临床病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1年4月~2004年1月间57例肝癌患者行肝移植术并进行随诊和观察。结果最短存活时间45d,最长存活已超过30个月(至今仍无瘤状态下存活)。结论不同期肝癌肝移植术后存活情况是完全不同的,肝移植治疗肝癌仍应严格选择病例,谨慎掌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