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信息化时间追踪管理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救治速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静脉溶栓和(或)血管内治疗的AIS患者475例,分为时间追踪组(n=291)和非时间追踪组(n=184)。对比两组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ODT)、入院至影像学检查时间(DIT)、影像学检查至静脉溶栓时间(INT)、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ONT)、影像学检查至股动脉穿刺时间(IPT)、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OPT)、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NT)和入院至股动脉穿刺时间(DPT)。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研究启动时间追踪与未启动时间追踪患者的ODT与DNT、ODT与DPT相关性。结果 在静脉溶栓患者中,时间追踪组DNT短于非时间追踪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23,36)min vs 33(23,43)min,Z=2.123,P<0.05];未启动时间追踪患者的ODT与DNT呈负相关(r=-0.293,P=0.001),启动时间追踪患者的ODT与DNT无相关性(r=-0.034,P=0.723)。在血管内治疗患者中,时间追踪组ODT、OPT均长于非时间追踪组[246(113,431)min vs 166(82,299)min,342(211,519)min vs 277(142,406)min],DIT短于非时间追踪组[18(14,23)min vs 26(16,34)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667、2.182、4.077,P均<0.05);未启动时间追踪患者的ODT与DPT呈负相关(r=-0.234,P=0.024),启动时间追踪患者的ODT与DPT无明显相关性(r=-0.056,P=0.424)。结论 信息化时间追踪管理模式可以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速度,消除ODT对DNT、DPT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急性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9月至2017年9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1例。以静脉溶栓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预后评价指标,mRS评分≤2分的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54例),3~6分者纳入预后不良组(37例)。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史、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基线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溶栓前Alberta脑卒中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ASPECTS)等指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静脉溶栓后3个月预后良好率为59.3%(54/91),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66.57±13.46)岁vs(75.95±6.06)岁]、卵圆孔未闭患者比例[11.1%(6/54)vs 0.0%(0/37)]、基线NIHSS评分[7.5(3.5,13.0)分vs 18.0(13.0,22.0)分]、基线GCS评分[14.5(12.0,15.0)分vs 10.0(8.0,14.0)分]、溶栓前ASPECTS[10.0(9.0,10.0)分vs 9.0(8.0,10.0)分]、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1.9%(1/54)vs 32.4%(12/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64,χ2=4.401,Z=5.235,Z=4.079,Z=2.519,χ2=16.768;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比值比(OR)=3.236,95%置信区间(CI):1.077~9.709,P=0.036]、基线NIHSS评分(OR=2.874,95% CI:1.074~6.329,P=0.034)、SICH(OR=9.346,95% CI:1.017~83.333,P=0.048)是急性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年龄、脑卒中严重程度和SICH是影响急性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年龄越大、脑卒中严重程度越重或发生SICH,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LAA)与心源性栓塞(CE)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治疗差异。方法 连续回顾性纳入2014年9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行血管内治疗的LAA与CE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AIS患者,比较分析两组在临床特点、血管内治疗方式、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及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患者134例,其中LAA患者48例,男39例、女9例,年龄为42~82(62.65±9.76)岁;CE患者86例,男40例、女46例,年龄为34~87(69.66±12.43)岁;两组性别、平均年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363、t=-3.371,P均<0.05)。LAA患者高血压病占比高于CE患者[70.8%(34/48)vs 51.2%(44/86),χ2=4.900,P=0.027],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CE患者[13(7,16)分vs 16(13,21)分,Z=-3.603,P<0.001]。采用血管成形术的LAA患者比例为52.1%(25/48),高于CE患者的4.7%(4/86;χ2=38.121,P<0.01)。LAA患者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CE患者[10.4%(5/48)vs 32.6%(28/86),χ2=8.136,P=0.004]。两组在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血管成功再通率以及术后3个月良好预后率和死亡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的AIS患者中,CE患者发病时症状较重,且血管内治疗后颅内出血发生率较高。LAA和CE患者的血管内治疗方式不同,但预后和死亡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和年龄大动脉炎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7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收治的397例大动脉炎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男女患者及不同性别中≤ 40岁和>40岁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 397例大动脉炎患者中男64例、女333例(男女比例为1:5.2),发病年龄为2~67岁。>40岁男性大动脉炎患者多于女性[17例(26.6%)vs 53例(15.9%),χ2=4.190,P=0.041]。相比女性患者,男性患者首发症状以高血压最多见[31.2%(20/64)vs 16.5%(55/333),χ2=7.605,P<0.01],而以头晕、头痛或晕厥起病者较少[28.1%(18/64)vs 46.5%(155/333),χ2=7.409,P<0.01]。病程中,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更常出现高血压[70.3%(45/64)vs 56.8%(189/333),χ2=4.076,P<0.05],较少发生脉搏减弱或消失[51.6%(33/64)vs 76.0%(253/333),χ2=15.885,P<0.01];男性发病年龄≤ 40岁的患者较>40岁者高血压的发生率更高[78.7%(37/47)vs 47.1%(8/17),χ2=5.997,P<0.05],而脉搏减弱或消失的发生率较低[40.4%(19/47)vs 82.4%(14/17),χ2=8.787,P<0.01]。男性患者并发动脉瘤形成、主动脉瓣反流的比例较女性患者更高[39.1%(25/64)vs 17.4%(58/333)、23.4%(15/64)vs 10.8%(36/333),χ2=15.210、7.644,P均< 0.01]。男女患者及各年龄亚组之间红细胞沉降率升高和C-反应蛋白升高的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在血管受累及临床分型方面,相比女性患者,男性患者常见肾动脉受累和Ⅳ型[54.7%(35/64)vs 32.7%(109/333)、32.8%(21/64)vs 18.9%(63/333),χ2=11.194、6.212,P均< 0.05],颈总动脉受累、锁骨下动脉受累和Ⅰ型较少见[37.5%(24/64)vs 64.3%(214/333)、37.5%(24/64)vs 56.5%(188/333)、21.9%(14/64)vs 42.3%(141/333),χ2=16.016、8.416、9.449,P均<0.01];男性发病年龄≤ 40岁的患者较> 40岁者更常见Ⅳ型[44.7%(21/47)vs 0(0/17),χ2=11.305,P<0.01],颈总动脉受累、锁骨下动脉受累和Ⅰ型较少见[29.8%(14/47)vs 58.8%(10/17),25.5%(12/47)vs 70.6%(12/17),14.9%(7/47)vs 41.2%(7/17),χ2=4.491、10.814、5.046,P均<0.05]。结论 男性大动脉炎患者发病晚于女性,男性患者尤其发病年龄≤ 40岁的患者以高血压和肾动脉受累(Ⅳ型)多见,女性和发病年龄>40岁的男性患者常见脉搏减弱或消失和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受累(Ⅰ型),并发高血压、动脉瘤形成和主动脉瓣反流的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血压集束化管理方案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5年10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于我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单纯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86例,将其中静脉溶栓治疗后接受血压集束化管理的患者归为集束化组,未接受血压集束化管理者归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前血压、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在院死亡率,以及溶栓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血压集束化管理、NIHSS评分、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血压等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286例患者中集束化组161例、对照组125例,两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入院时NIHSS评分和溶栓前血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集束化组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8%(4/161) vs 8.00%(10/125),χ2=4.598,P=0.032];在院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3%(6/161)vs 3.20%(4/125),χ2=0.058,P=0.810];90 d预后良好率(mRS评分为0~2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11%(100/161)vs 49.60%(62/125),χ2=4.485,P=0.034]。集束化组患者收缩压连续变异和舒张压连续变异均小于对照组[(13.37±4.92)mmHg(1 mmHg=0.133 kPa)vs(18.42±3.87)mmHg,t=2.437,P=0.025;(11.23±4.02)mmHg vs(15.48±5.16)mmHg,t=1.842,P=0.0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接受集束化管理[比值比(OR)=0.798,P=0.002]、舒张压连续变异≤15 mmHg(OR=0.816,P=0.018)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患者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应用血压集束化管理有助于改善静脉溶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压变异,降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智能控压负压吸引输尿管软镜碎石术与普通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治疗肾铸型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1年8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赣州市人民医院行输尿管软镜碎石术的64名肾铸型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2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50.9岁。41例行智能控压负压吸引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控压组),23例行普通输尿管软镜碎石术(非控压组)。运用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对2组患者的一期结石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血白细胞、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等进行比较。结果: 控压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78.9±29.8)min vs.(60.7±32.1)min,t=2.278,P=0.026],一期结石清除率高于对照组(73.1% vs. 0%,χ2=28.808,P=0.000),住院总费用低于对照组[(24 215.9±3 848.8)元 vs.(26 497.9±4 230.2)元,t=2.196,P=0.032]。2组并发症发生率(19.5% vs. 17.3%,χ2=0.044,P=0.835)、住院时间[(8.22±2.94)d vs.(6.87±1.79)d,t=1.997,P=0.05]、术后血白细胞[(9.83±5.72)×109/L vs.(9.06±2.49)×109/L,t=0.067,P=0.54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肾铸型结石,智能控压输尿管软镜吸引取石术较普通输尿管软镜一期结石清除率高、住院总费用少、患者获益更高。  相似文献   

7.
超声造影在胸膜下肺结核与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对比分析胸膜下肺结核与肺癌病灶的超声造影表现特征,为二者的影像学鉴别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病理证实为肺结核与肺癌的患者各42例,选择每例患者最大病灶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图像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并分析两组病灶的超声造影始增时间、增强模式、增强强度、增强均匀程度、坏死区表现、增强消退速度等特征。结果 肺结核与肺癌病灶的增强模式均以从外周向中心增强为主,但肺结核组呈规则树枝状血管样增强的病灶多于肺癌组[10例vs 1例,χ2=8.473,P=0.004]。肺结核病灶多为低增强(17例vs 6例,χ2=7.244,P=0.007),肺癌病灶多为高增强(25例vs 6例,χ2=18.456,P<0.001)。与肺癌组相比,肺结核组病灶坏死区多表现为筛孔样(13例vs 0例,χ2=15.380,P<0.001)或形态规则的大片状坏死(11例vs 2例,χ2=7.372,P=0.007);肺癌病灶坏死区形态多不规则,与肺结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例vs 2例,χ2=13.859,P<0.001)。肺结核病灶始增时间<10 s者多于肺癌(21例vs 9例,χ2=7.467,P=0.006),与正常肺组织的造影始增时间差<2.5 s者多于肺癌(40例vs 3例,χ2=65.227,P<0.001)。结论 肺结核与肺癌病灶的超声造影在始增时间差、增强强度和坏死区表现等方面差异显著,能为二者的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成人脊柱侧凸患者长时间步行前后整体和局部的矢状面影像学参数。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就诊的98例成人脊柱侧凸患者,根据行走前矢状面参数将患者分为两组:代偿组(行走前矢状面平衡,矢状面躯干偏移<40 mm且骨盆倾斜角>20°)和失代偿组(行走前矢状面失平衡,矢状面躯干偏移≥ 40 mm且骨盆倾斜角>20°)。步行15 min前后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脊柱矢状面参数,包括矢状面躯干偏移、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比较两组步行15 min前后脊柱矢状面参数,并对每组步行15 min前后矢状面躯干偏移变化值与其余矢状面参数变化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代偿组19例,其中女16例、男3例,平均年龄为(64.1±5.9)岁,BMI为(24.2±4.6)kg/m2;失代偿组79例,其中女67例、男12例,平均年龄为(66.7±7.2)岁,BMI为(24.9±5.1)kg/m2,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步行前,代偿组患者腰椎前凸角大于失代偿组(Z=2.784,P=0.003),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和矢状面躯干偏移均小于失代偿组(Z=1.953,P=0.028;Z=3.815,P<0.01);两组间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胸椎后凸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步行15 min后,两组间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躯干偏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步行前比较,代偿组和失代偿组患者步行15 min后骶骨倾斜角、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躯干偏移均增大(代偿组Z=1.718、P=0.043,Z=2.198、P=0.015,Z=3.875、P<0.01;失代偿组Z=1.842、P=0.031,Z=1.943、P=0.021,Z=2.917、P=0.002),骨盆倾斜角和腰椎前凸角均减小(代偿组Z=1.639、P=0.047,Z=3.624、P<0.01;失代偿组Z=1.812、P=0.039,Z=3.893、P<0.01);失代偿组患者步行15 min后胸椎后凸角也较步行前增大(Z=2.287,P=0.012)。代偿组、失代偿组患者步行15 min前后矢状面躯干偏移变化值均与骨盆倾斜角变化值呈负相关(rs=-0.519、-0.625,P=0.024、0.001),与骶骨倾斜角变化值、腰椎前凸角变化值、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变化值均呈正相关(代偿组rs=0.519、0.645、0.645,P均<0.05;失代偿组rs=0.625、0.407、0.407,P均<0.01)。结论 成人脊柱侧凸患者长时间行走后矢状面平衡的代偿机制逐渐减弱或消失,骨盆及脊柱伸肌肌群的疲劳可能是代偿机制消失的原因。对于初次就诊时矢状面躯干偏移<40 mm、骨盆倾斜角>20°的患者,建议在行走15 min后再次拍摄X线片重新评估是否存在潜在的矢状面失平衡。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心源性栓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梗死特征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急诊入院治疗,且入院后、治疗前均行多模态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的AIS患者99例,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46例,心源性栓塞5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梗死核心区和缺血半暗带体积及二者差值以及后循环血管闭塞率、颅内大动脉闭塞率。结果 大动脉粥样硬化组AIS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低于心源性栓塞组[9.5(2.0,16.0)分vs 15.0(6.0,24.0)分,Z=2.31,P<0.001],GCS评分高于心源性栓塞组[(13.52±2.69)分vs(11.60±3.31)分,t=1.04,P=0.002]。心源性栓塞组梗死核心区和缺血半暗带体积分别为1(0,22)mL和64(30,126)mL,均大于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分别为0(0,1)mL和10(0,70)mL;Z=3.85、3.43,P均<0.001];但心源性栓塞组和大动脉粥样硬化组缺血半暗带与梗死核心区体积的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4,103)mL vs 10(0,64)mL,Z=1.92,P>0.05]。大动脉粥样硬化组颅内大动脉闭塞率和后循环血管闭塞率分别为30.43%(14/46)和36.96%(17/46),与心源性栓塞组[分别为50.94%(27/53)和9.43%(5/53)]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82、6.77,P均<0.001)。结论 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心源性栓塞AIS患者的临床症状、脑组织改变及颅内大动脉改变不同,基于临床及多模态CT检查的病因学评估有助于精确评估AIS患者缺血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04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1例)和治疗组(7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脑血管病内科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脑血管病内科治疗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WST)评分变化、肺部感染发生率、胃管拔除率等。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线WST评分和住院天数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WST评分小于对照组[(1.39±0.85)分vs(2.71±1.16)分,F=17.236,P<0.001],WST评分降低值大于对照组[(2.60±0.89)分vs(1.29±0.46)分,F=19.910,P<0.001],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0.55%(15/73)vs 64.52%(20/31),χ2=18.840,P<0.001],胃管拔除变化率高于对照组[52.05%(38/73)vs 25.81%(8/31),χ2=6.078,P=0.014]。结论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3.
醋柳黄酮缓释片的药动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醋柳黄酮缓释片在家犬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测定其药动学参数,计算缓释片相对于普通片的生物利用度。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两组,分别用醋柳黄酮缓释片和普通片进行口服给药,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药物浓度,应用3P97软件求算药动学参数。结果:醋柳黄酮缓释片及普通片的tm ax分别为4.87 h和2.87 h,Cm ax分别为每小时0.46μg.L-1和每小时0.56μg.L-1,缓释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11.7%。结论:醋柳黄酮缓释片与普通片均符合一室模型,缓释片与普通片具有生物等效性,且醋柳黄酮缓释片有明显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4.
报告20例主动脉窦瘤破裂修复术的结果。17例男性,3例女性。年龄7~56岁。痊愈19例,另一例因急性肾功能衰竭一周后死亡。作者就发病机理,诊断和合并畸形的处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以^3氢-胸腺嘧啶核苷放射自显影法及HE染色,观察并分别测定了18例正常子宫内膜增殖中期,15例增殖晚期的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的标记指数、分裂指数。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增殖晚期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之LI均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同时,增殖晚间质细胞之MI也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即此两种细胞在增殖晚期中增生明显,其增生状态初步获得了定位定量测定的正常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神经压迫。方法对1980~1998年再手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分析再手术原因,再次手术前影像学检查,观察病理变化以确定再手术方法。结果对11例随访6个月~1年,优7例(68.4%),良3例(36.8%),差1例(2.8%)。结论初次手术前详细查体和分析X线片,术中用导尿管和神经剥离探查,尽量避免髓核遗留,手术范围不宜太大,尽量减少对软组织和脊柱结构的破坏,避免形成硬膜囊与神经根粘连而致单纯形疤痕。  相似文献   

17.
扩张兔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动态观察扩张兔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选用2--3kg新西兰大白兔64只,分为2大组,快速扩张组和常规扩张组,每组32只,每大组再分为4组,为扩张完成后即时、1周、12周、24周组。每组8只,其中4只为实验组,另4只植入扩张器不扩张作为对照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皮扩张后经历--由扩张刺激引起的创伤至完全修复的过程。扩张后即时真皮中成纤维细胞大量增生,功能由静止转向活跃,胶原纤维碎裂成片,弹力纤维部分断裂,炎症细胞浸润;扩张后1周常规扩张组基底膜连续性基本恢复。显示成纤维细胞合成功能活跃。扩张后12周、24周,成纤维细胞趋于稳定、形态狭长,部分胶原排列紊乱,部分有似癜痕样改变。结论:扩张刺激可致兔皮肤创伤。扩张后真皮不可完全修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芹黄素对大鼠缺血视网膜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30只Long-Evans大鼠用动脉结扎法造成视网膜缺血模型,其中治疗组20只腹腔注射芹黄素,对照组10只注射溶媒二甲基亚酚。用视觉电生理仪检查视网膜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芹黄素治疗组视网膜功能恢复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芹黄素能促进大鼠缺血视网膜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6):77-79
目的探讨对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进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在2010年1月~2017年9月收治的73例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治疗,对患者术区肿胀消退、术后伤口感染、伤口愈合、牙龈再附着、术后复发、骨质改建、骨质修复等情况随访观察。结果 73例患者术后肿胀消退时间为1~4 d。73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伤口感染,伤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牙龈再附着情况好,术后均未见复发。术后未见并发症。骨质改建效果好,骨质修复的效果因影像学资料过少,缺乏客观依据,暂不下有效结论。结论对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进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良好,值得在临床治疗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0.
阴道炎1236例病原检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236例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分泌物作直接镜检和病原菌分离培养检查;结果,细菌感染900例,念珠菌234例,滴虫102例。900例细菌经鉴定;葡萄球菌300例,阴道加特纳菌276例,淋病奈瑟菌170例,其它细菌124例。结果表明,葡萄球菌,阴道加特纳菌,淋病奈瑟菌是细菌性阴道炎最常见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