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进的纽式面罩在无创通气中的使用效果。方法选择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行无创正压通气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JD例和观察组38例,两组均使用纽式面罩,将吸痰管留置气管内,吸痰管尾端从纽式面罩下方与面部接合处穿出。对照组吸痰时,先停用无创通气,改用单侧鼻导管吸氧后吸痰;观察组吸痰时,不中断无创通气,通过面罩吸痰孔吸痰,比较两组吸痰效果。结果两组无创通气治疗24h,氧分压(PaO:)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0.84,1.07;P均〉0.05);无创通气48h,观察组的Pa02和PaCO2分别为(61.53±9.94)、(64.02±10.37)mmHg,对照组分别为(56.57.4±11.19)、(69.55±12.73)nlln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07,2.10;P均〈0.05);无创通气96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87,3.03;P均〈0.01)。观察组累计应用正压通气总时间(152.23±25.91)h,少于对照组的(169.57±33.49)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的患者,选用带吸痰侧孔面罩进行通气,吸痰时不需中断无创通气,可减少并发症,恢复时间短,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比较无创正压通气与有创通气治疗淹溺者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63例淹溺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无创正压通气组,B组为有创通气组,分别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和有创通气治疗,观察两种通气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机械通气0.5h、1h,4h、12h后两组pH、Pa02、PaCO2及HR、RR均明显改善(P〈0.05)。B组HR、RR在机械通气0.5h、1h后下降较A组快,但在机械通气4h后两组HR、RR变化一致。这与B组气管插管时应用镇静麻醉剂或肌肉松弛剂有关。A组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均短于B组(P〈0.05),A组平均住院费用、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少于B组(P〈0.05),治愈率两组无明显差别。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方法和有创通气方法治疗淹溺者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无创正压通气方法优于有创通气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般治疗(吸痰或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与一般治疗上加纤维支气管镜下吸痰术治疗在多发肋骨骨折后肺不张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8月至2(D7年8月31例多发肋骨骨折后肺不张患者,一般治疗组(A组)14例,纤维支气管镜治疗组(B组)17例。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B组气管插管率(47.1%)明显低于A组(85.7%);B组机械通气时间(7.4±3.9d)明显低于A组(13.5±4.8d);B组重症监护室(ICU)住院天数(8.1.±5.3d)明显低于A组的(14.2±6.5d)。结论早期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治疗多发肋骨骨折后肺不张,病程明显缩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部物理治疗(cPT)联合经口咽导管吸痰在持续无创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行持续无创机械通气的患者6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常规胸部物理治疗后给予经口咽导管吸痰(观察组)和经口腔/鼻腔吸痰(对照组),观察组24h吸痰次数、每次吸痰插入吸痰管次数、2次吸痰间隔时间、吸痰前后3min血氧饱和度(Sp02)及呼吸变化情况、呼吸道黏膜损伤、血气分析及氧合指数情况、使用无创通气时间及气管插管率。结果观察组24h吸痰次数、每次吸痰插入吸痰管次数、2次吸痰间隔时间、吸痰后3minSp02恢复情况、呼吸道黏膜损伤、血气分析及氧合指数情况、使用无创通气时间及气管插管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持续无创机械通气患者给予胸部物理治疗后经口咽导管吸痰,能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无创机械通气时间,降低气管插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无创序贯通气的安全有效因素。方法对64例接受治疗患者,有58例属序贯时机成熟拔管,无创通气时随机分为经鼻腔气道吸痰组(治疗组)(38例)和非经鼻腔气道吸痰组(对照组)(20例),另外6例因其他原因超前拔管亦行经鼻腔气道吸痰(非常规组),比较其拔管后48h内(围序贯期)再插管率、围序贯期吸痰次数、48h后肺部再感染率、无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围序贯期再插管率、48h后肺部再感染率、总机械通气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围序贯期吸痰次数[(3±1.1与7±1.9)]明显减少(P〈0.01);无创通气时间[(36.1±9.2与47.7±10.1h)]、住ICU时间[(12.3±3.4与16.1±4.9h)]明显缩短(P〈0.01、P〈0.05),非常规组与对照组比较除无创通气时间明显延长[(61.4±11.7与47.7±10.1h)](P〈0.05)外,其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腔气道吸痰能有效清除气道痰液分泌物,保证气道通畅,降低排痰功耗,减轻呼吸肌疲劳,可提高无创通气效果,缩短序惯时间,缩短住ICU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在救治重症肺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无创通气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气分析结果、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的改变,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24 h后,治疗组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和心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气管插管率、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运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重症肺炎,在改善血气数值/缩短住院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留置吸痰管对行无创正压通气的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急性加重期的支气管扩张症伴急性呼吸衰竭应用无创正压通气的患者83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生素治疗、对症治疗、营养支持、无创正压通气、胸部物理疗法等,对照组采用口咽通气管按需吸痰,观察组行留置吸痰管按需吸痰,以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呼吸困难评分、痰液性状评分、使用无创通气时间、住院天数、行有创通气为观察指标。结果观察组上机后24 h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分别是(70.9±6.7) mmHg、(50.4±3.8) mmHg,与对照组的(66.3±5.2) mmHg、(53.1±4.5) mmH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上机10 d后呼吸困难评分为(1.8±0.7)分,与对照组的(2.5±0.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痰液黏稠度评分为(1.6±0.4)分,与对照组的(2.5±0.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累计使用无创通气(97.8±19.6) h,与对照组的(127.4±25.2)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最终应用有创机械通气1例,与对照组的6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病程(16.9±2.8)d,与对照组(22.6±3.5)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伴有呼吸衰竭的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期患者,在实施无创正压通气时,采用经鼻留置吸痰管按需吸痰,能保持引流通畅,提高抢救成功率,增加患者的舒适感,改善缺氧,缩短病程,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护理干预对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74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均行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心理护理、改良式体位管理、密闭式按需适时吸痰、加强呼吸机管理、提高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等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有效率94.6%(35/37)显著高于对照组75.7%(28/37),VAP发生率8.1%(3/37)显著低于对照组29.7%(11/37),机械通气时间(6.1±2.4) d显著短于对照组(8.7±3.1) d,住院时间(7.8±3.2) d显著短于对照组(10.8± 3.9) d,pH、PaO2及SaO2显著高于对照组,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行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的效果,减少VAP发生风险,改善血气分析,加速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9.
无创与有创正压通气对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 评价无创与有创正压通气在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2 0例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 ,每组 10例。A组进行有创通气和常规药物治疗 ,B组进行无创通气和常规药物治疗。结果 A组进行有创通气 2 4h后 ,10例患者均明显好转 ,呼吸频率、心率下降 ,PaO2 上升 ,PaCO2 下降 ,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1)。人工机械通气天数平均为 (9± 4 )d ,住院天数平均为 (15± 5 )d。 10例患者 9例出院 ,1例因呼吸机依赖而死亡。B组无创通气 2 4h后仅 1例治疗有效 ,4例无明显变化 ,5例病情恶化。 9例患者均在 36h之内改为有创通气 ,其中 1例在气管插管时因心跳呼吸骤停死亡 ,2例在有创通气过程中死亡 ,余 6例患者均平稳撤机。人工机械通气天数平均为 (15± 6 )d ,住院天数平均为 (2 1± 6 )d ,与A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P <0 .0 5 )。结论 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不宜选用无创正压通气 ,应尽早气管插管进行有创通气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早期无创正压通气(NIPPV)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气体交换、呼吸肌疲劳、气管插管率以及住院病死率的影响。方法36例收住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7.25≤动脉血pH(pHa)〈7.3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45mm Hg(1mm Hg=0.133kPa)]纳入观察。入选病例随机分配到标准治疗组(A组,n=18)和NIPPV治疗组(B组,n=18)。A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B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立即应用面罩以双水平正压(BiPAP)模式行NIPPV,首次NIPPV持续时间需在2h以上,NIPPV至少持续3d,并保证每日累计时间达8h以上。观察两组患者入选后0、2、24和72h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气体交换指标及辅助呼吸肌动用评分;观察B组患者停用NIPPV 24h后的上述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气管插管率和住院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0h的一般情况、HR、RR、气体交换指标及辅助呼吸肌动用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有可比性。与0h比较。A组患者72h HR、RR、PaCO2及辅助呼吸肌动用评分明显下降,pHa明显上升(P均〈0.05),但在2h及24h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善。B组患者2hHR、RR、PaCO2较0h均明显下降,动脉血氧分压(PaO2)明显上升,24h及72h上述指标持续改善,停用NIPPV后24h上述指标无恶化。B组气管插管率11.1%明显低于A组的44.4%(P〈0.05)。B组的住院病死率(5.6%)略低于A组(16.7%),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应用NIPPV能迅速改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气体交换,缓解呼吸肌疲劳,减少气管插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应用不同吸痰装置对心外科术后感染预防和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心外科术后行机械通气患者159例,随机分为密闭式吸痰组77例和开放式吸痰组82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当天及术后第1,2,3 d的白细胞计数,ICU期间痰培养阳性率及带管时间。结果:密闭式吸痰组与开放式吸痰组在术后当天和第1 d的白细胞计数无显著差别(P>0.05),而密闭式吸痰组术后第2,3 d白细胞计数高于开放式吸痰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密闭式吸痰组痰标本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开放式吸痰组,带管时间长于开放式吸痰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开放式吸痰装置发生感染率较低,更适合心外科术后短期带管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两种呼吸机接头在机械通气患者吸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2年1-12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急诊监护室(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收治的经气管插管并进行机械通气12d的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其中每组神志清醒患者各10例,12d为1个观察周期。对照组患者采用呼吸机直管接头将人工呼吸道与呼吸机连接,观察组患者采用呼吸机直管接头加延长弯管(即呼吸机延长管)将人工呼吸道与呼吸机连接。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咳嗽反射、清醒患者恐惧感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肺部感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50,P0.01)。两组患者吸痰时的咳嗽反射、痰液喷出、痰痂堵塞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有10例神志清醒的患者,其吸痰恐惧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5.639,P0.01)。对照组患者每次吸痰平均操作时间为(128.03±23.6)s,长于观察组的(85.66±10.23)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64,P0.05)。结论使用呼吸机延长管的机械通气患者,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恐惧感低、吸痰操作时间缩短,对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等影响小、缺氧程度低,另外还可减少脱管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有创与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序贯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疗效。方法:将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76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有创与无创BiPAP序贯治疗组(A组)38例和常规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ynchronized 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SIMV)组(B组)38例。所有患者均按ARDS常规治疗,尽早气管插管行SIMV,当"ARDS控制窗"出现时,A组拔除气管插管,改用鼻面罩无创BiPAP序贯治疗,B组继续SIMV治疗,以SIMV+压力支持通气(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PSV)模式撤机。结果:2组患者"ARDS控制窗"出现时间、生命体征的指标和动脉血气分析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A组有创通气时间及总机械通气时间均减少,入住ICU时间缩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病死率均降低(P0.05)。结论:有创与无创BiPAP序贯治疗ARDS的疗效显著,可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VAP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急救中早期比例辅助通气(PAV)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ACPE)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ACPE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PAV组和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吸氧、吗啡、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洋地黄类强心剂和氨茶碱等常规治疗,PAV组和BiPAP组分别给予PAV+常规治疗和BiPAP+常规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h各项生理参数、动脉血气、视觉模拟评分(VAS)、气道峰压(PIP)和气管插管率的变化。结果:3组治疗后的各项生理参数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PAV组和BiPAP组的心率、呼吸频率和气管插管率均减低(P〈0.05),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升高(P〈0.05),PAV组的VAS评分和PIP低于BiPAP组(P〈0.05)。结论:尽早应用PAV和BiPAP均可迅速改善ACPE患者的生理参数和动脉血气指标,缓解呼吸困难;PAV气道峰压较低、同步性和舒适性好,安全、有效,更易为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肺间质纤维化合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的机械通气策略。  方法  54例肺间质纤维化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分为无创通气组(21例)和有创通气组(33例), 观察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前后动脉血气的变化以及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出现的并发症, 计算两组患者死亡率及平均住院时间。  结果  两组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1 h后氧合均得到明显改善(P < 0.01)。无创通气组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23.8%, 明显少于有创通气组的51.5%(P=0.043);无创通气组和有创通气组患者死亡率分别为90.5%和93.9%,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6);无创通气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3.1±11.7)d, 明显少于有创通气组的(19.4±15.8)d(P=0.008)。  结论  对于肺间质纤维化合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 无创正压通气和有创通气均难以改善预后, 但无创正压通气因并发症较少且住院时间短, 可尝试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应用密闭式吸痰管和开放式吸痰管对成人心外科术后感染预防和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心外科术后行机械通气患者159例,随机分为密闭式吸痰组(n=77)和开放式吸痰组(n=82),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当天及术后第1,2,3天的白细胞计数,拔管前痰培养阳性率及总机械通气时间。结果密闭式吸痰组与开放式吸痰组的白细胞计数在术后当天[(10.42±3.81)×10^9/L比(9.44±3.36)×10^9/L]和第1天[(12.03±3.87)×10^9/L比(11.32±3.59)×10^9/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718,-1.188;P〉0.05);而密闭式吸痰组白细胞计数术后第2天[(16.14±5.78)×10^9/L比(14.81±3.68)×10^9/L]、第3天[(15.09±5.91)×10^9/L比(12.65±3.18)×10^9/L]高于开放式吸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044,-2.409;P〈0.05)。密闭式吸痰组痰标本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开放式吸痰组(12.2%比10.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9,P=0.72),总机械通气时间长于开放式吸痰组[(14.48±4.71)h比(12.15±4.47)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4,P=0.003)。结论密闭式吸痰管的吸痰效果不及开放式吸痰管,由于吸痰不彻底导致的细菌定植发生率较高,从而导致肺部感染率增加。而且对于心外科术后短期带管的患者来说,密闭式吸痰装置的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简称序贯性机械通气)抢救非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所致严重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08年12月非COPD所致呼吸衰竭25例为序贯通气组,有创通气后予脱机拔除气管插管序贯无创机械通气治疗,选择2003年1月—2005年12月间同样病情病例24例作为常规通气组,采用有创通气直至撤机拔管。观察2组病例的血气分析指标、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例数、撤机成功例数、住院死亡例数、住院费用等。结果:序贯通气组和常规通气组治疗前基础情况匹配良好(P〉0.05)。2组患者在治疗后病情均能显著改善(P〉0.05),与常规通气组比较,序贯通气组有创通气时间显著缩短[(5.58±2.55)d比(16.67±4.99)d,P〈0.001]、VAP发生例数显著减少(3例比10例,P=0.025)、死亡例数显著减少(4例比12例,P=0.016)、住院总费用显著降低[(26 281±10 672)元比(32 446±9 435)元,P=0.038]。结论:序贯性机械通气抢救非COPD所致呼吸衰竭也能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减少有创机械通气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相气道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重度Ⅱ型呼吸衰竭撤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COPD呼吸衰竭行有创机械通气患者4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l例与对照组20例。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时治疗组拔除气管内导管,应用BiPAP通气方式行无创通气,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逐步撤机。主要观测指标为:有创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总时间、撤机成功率、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和院内病死率。结果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时两组资料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拔管时与应用双相气道正压通气2h相比,心率、呼吸、动脉血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的有创通气时间较对照组缩短[(6.9±3.0)d与(13.1±4.3)dt=5.38,P〈0.01];VAP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48%(1/21)与40%(8/20)],X^2=5.51,P=0.02],撤机成功率较对照组提高[95%(20/21)与65%(13/20),X^2=4.19,P=0.04]。但两组机械通气总时间、院内病死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当COPD上机患者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时,应用双相气道正压通气方式撤机可缩短有创通气时间、降低VAP发生率、提高撤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平均容积保证压力支持(AVAPS)模式与同步/时间控制(S/T)模式在肥胖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并发急性Ⅱ型呼吸衰竭中的治疗作用。 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6月入院治疗且体质量指数(BMI)>25 kg/m2的COPD发生急性Ⅱ型呼吸衰竭患者36例,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AVAPS组与S/T组。两组的基础治疗相同,AVAPS组采用飞利浦伟康V60呼吸机BiPAP AVAPS模式进行无创通气治疗,S/T组采用相同机型BiPAP S/T模式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6、24、72 h的格拉斯高昏迷(GCS)评分变化、血气分析结果、呼吸机监测数据。 结果 AVAPS组患者在最初治疗的6 h内GCS评分高于S/T组[1 h:(13.2 ± 0.6)、(11.9 ± 0.6) 分,P<0.05;6 h:(13.8 ± 0.5)、(12.1 ± 0.6)分,P<0.05];24 h内的动脉血气酸碱度pH值改善[1 h:7.31 ± 0.03、7.26 ± 0.02,P<0.05;6 h:7.37 ± 0.05、7.31 ± 0.04,P<0.05];24 h:7.40 ± 0.04、7.33 ± 0.03,P<0.05]及二氧化碳分压下降[1 h:(65.2 ± 5.1)、(69.5 ± 4.1)mm Hg(1 mm Hg=0.133 kPa),P<0.05;6 h:(61.4 ± 4.2)、(66.7 ± 4.3) mm Hg,P<0.05;24 h:(58.2 ± 4.5)、(64.3 ± 5.4) mm Hg,P<0.05)]优于S/T组,24 h内浅快呼吸指数低于S/T组[1 h:(35.2 ± 8.1)、(62.8 ± 13.2)次/(min·L),P<0.05];6 h(33.4 ± 7.8) 、(54.8 ± 11.6)次/(min·L),P<0.05],同时,减少了额外的人工参数调整次数[3.4 ± 1.1、1.2 ± 0.6),P<0.05] 结论 对超重的COPD合并急性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AVAPS模式进行无创通气治疗,较S/T模式能更快地恢复意识水平,更快地降低血二氧化碳分压、改善pH值,同时减少了呼吸治疗师的人工操作次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