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了解衡阳市先天性多指(趾)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治现状.方法采用2008-2011年期间以人群为基础的出生缺陷监测数据分析单发和综合征多指(趾)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点.追踪随访患儿至生后1岁,了解其结局及矫治情况.结果衡阳市多指(趾)畸形发生率为12.49/万,其中单发和多发畸形的发生率分别为11.66/万和0.82/万;婴儿期病死率分别为2.35%和50%.发生在手部单侧的畸形较双侧高出5倍;发生在足部单侧的畸形较双侧高出70%.83.5%的单发多指(趾)和33.3%的综合征多指(趾)患者进行了外科矫形治疗.单发多指(趾)畸形一次性治愈率达99.61%.结论衡阳市先天性多指(趾)发生率高,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畸形的预防和矫治.  相似文献   

2.
030559沈阳市1996一2000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分析/邵杰…//中国妇幼保健一2002,17(12).一729一731 对68451例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结果显示,监测人口占出生人口的30 .09%;出生缺陷儿589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86.05/万,低于全国1998年出生缺陷发生率(95.6/万)。出生缺陷儿中单发缺陷499例,占84.72%,多发缺陷90例,占15.28%,涉及出生缺陷病种 63种。出生缺陷围产儿死亡203例,死亡率344 .65%O,是非出生缺陷围产儿死亡的35.39倍,是同期围产儿死亡的18.87倍,占同期围产儿死亡的47.12%;总唇裂、神经管畸形、多指(趾)、先天性脑积水等顺位居前;…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和分析长春市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的基本情况。方法 按全国出生缺陷监测方案,于2005年1—12月对长春地区53所医院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结果 监测围产儿35797例,出生缺陷儿295例,出生缺陷发生率82.41/万;缺陷儿死亡率38.31%,占围产儿死亡的28.25%。出生缺陷前6位依次为总唇裂、神经管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外耳畸形、多指(趾)、先天性脑积水。出生缺陷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产母年龄35岁以上为高发年龄。结论 应加强优生知识宣传,提高农村出生缺陷诊断及监测水平,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4.
杨平莉 《陕西医学杂志》2012,41(9):1233-1235
目的:探讨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患病种类及动态变化。方法:按全国出生缺陷监测网要求,有出生缺陷围产儿,由经过培训的产科医师或新生儿科医师填写《陕西省出生缺陷儿报告卡》,对18741例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结果:4年间共监测围产儿18741例,发现出生缺陷患儿101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79.2/万,出生缺陷病死率为54.9%,前5位出生缺陷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总唇裂、多指(趾)、先天性脑积水、神经管畸形。结论:加大孕前及孕早期健康教育,提高产前诊断技术和产前筛查率,是降低出生缺陷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中国围产儿畸胎瘤的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1987-1992年中国出生缺陷监测网收集的资料,描述围产儿畸胎瘤的发生水平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收集资料,调查对象为孕28周到产后7天住院分娩的围产儿,包括活产,死胎和死产。结果:共收集围产儿4489692例;畸胎瘤238例,其中单发198例,合并有其他畸形者40例,中国人围产儿畸胎瘤发生率为0.53/万,单发畸胎瘤发生率为0.44/万,合并其他畸形者发生率为0.09/万。城市发生率为0.46/万,乡村发生率为0.66/万;男性围产儿畸胎瘤发生率为0.27/万,女性为0.80/万,畸胎瘤儿性别比为1:2.76。畸胎瘤围产儿病死率为55.0%,结论:中国围产儿畸胎瘤以单发为主,发生率变化无长期趋势。乡村发生率高于城镇,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畸胎瘤儿病死率高,应进一步加强产前诊断和围产期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深圳市10来围产儿出生缺陷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对1997年1月~006年12月在本院分娩的35914例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统计分析出生缺陷的发生率、类别和构成比。结果共发现出生缺陷儿671例,出生缺陷儿发生率为186.84/万。围产儿中男性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女性;25岁以下和35岁以上年龄组产妇围产儿的出生缺陷发生率较高。主要出生缺陷为先天性心脏病、大腹儿、唐氏综合征、多指(趾)、外耳其他畸形。结论1997~2005年出生缺陷呈逐年升高趋势,2006年有所下降。积极地干预能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东河区出生缺陷发生状况、变化趋势及相关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制定的出生缺陷诊断及统计标准,对2005—2007年监测地区内各医院住院分娩的围产儿进行监测。结果:2005—2007年东河区共出生9911例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9.69‰,围产儿死亡率11.10‰,缺陷围产儿死亡率239.58‰,占围产儿死亡的20.91%;前5位出生缺陷依次为:总唇裂、神经管畸形、先天性脑积水、多指、腹裂;出生缺陷发生率与性别无关;城镇发生率为7.89‰,乡村13.47‰,乡村明显高于城镇。结论:应广泛开展预防出生缺陷知识宣传教育,增强防范意识,加强孕前、孕期保健、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工作,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自贡市大安区围产儿缺陷发生情况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监测2010-2016年自贡市大安区辖区内县级以上共3所产科医院出生的妊娠满28周以上的死胎、死产和活产儿中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结果:2011年全区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7.19‰,2016年为11.76‰,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上升.围产儿缺陷的主要类型主要为:外耳畸形、多指(趾)、唇裂、先心病.结论:大力开展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与干预工作,全面落实三级预防措施,能全面提高出生人口质量,有效降低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2013年登封市围产儿出生缺陷情况的调查,分析出生缺陷的相关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从而进一步降低围产儿出生缺陷率。方法通过三网监测对2012年10月1日至2013年9月30日在登封市各医疗机构监测点住院分娩的所有孕满28周至产后7 d的11 203例围产儿(包括死胎、死产、7 d内死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登封市2013年11 203例围产儿112例存在出生缺陷;出生缺陷主要为外耳其他畸形,小耳、多指(趾)、并指(趾)、唇裂合并腭裂、唇裂、脊柱裂、肢体短缩等畸形多发;长期生活在农村的产妇分娩的出生缺陷儿明显高于城镇产妇;围产儿出生缺陷男性高于女性;小于20岁的产妇出生缺陷儿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的产妇;第二季度与第三季度分娩的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一、四季度。结论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与遗传、产妇的健康状况、外界环境等因素有关。要做好生殖健康宣传教育,强化产妇认识,加强产前筛查诊断,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0.
王雅琴 《中外医疗》2012,31(35):30-31
目的对大同市围产儿出生缺陷进行不同年份的比较,寻找其变化的趋势与规律,了解出生缺陷的种类与分布,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利用1997—2010年大同市管辖的11个县区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出生缺陷发生率、神经管畸形发生率分别由1997年的111.58/万和61.02/万,下降到2010年的69.57/万和11.81/万;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农村高于城市;出生缺陷位于前5位的是神经管畸形、先天性脑积水、多指、唇裂、唇裂合并腭裂。结论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畸形"的实施,孕前保健和围产期保健工作质量的提高,有效地降低出生缺陷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中国儿童尿道下裂发生率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探讨1987~2001年间我国围产儿尿道下裂发生率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收集资料。调查对象为孕28周至产后7d住院分娩的围产儿,包括活产、死胎和死产。结果 在3769464例男性围产儿中确诊尿道下裂1999例,平均发生率为5.30/10^4尿道下裂发生率存在逐年上升的趋势。城镇、农村、沿海和内地地区尿道下裂发生率上升趋势明显,而边远地区的发生率没有长期趋势。城镇的增加速度高于农村,沿海高于内地和边远地区。结论 中国围生儿尿道下裂发生率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群裂手裂足畸形的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中国人先天性裂手/裂足畸形(SHFM)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点.方法 通过中国出生缺陷监测网络获得SHFM研究资料,把病例分为单发(仅有SHFM或者伴发其他肢体畸形)和综合征(SHFM伴发其他非肢体畸形)两类,分别按围产儿性别、居住地(城/乡)计算其发生率.并分析患儿的出生孕周、出生体质量、围产期转归和畸形发生部位.结果 在4489692例围产儿中诊断出SHFM病例736例,总发生率为1.64/10~4,单发和综合征SHFM的发生率分别为0.64/10~4和1.00/10~4.男性围产儿SHFM发生率为1.79/10~4,女性为1.25/10~4;城镇1.51/10~4,乡村1.86/10~4.SHFM患儿中,未足月分娩和低出生体质量分别占30.20%和43.93%.单发和综合征SHFM的围产期病死率分别为24.74%和66.59%,总病死率为50.27%.SHFM畸形以发生在上肢多见.结论 我国SHFM发生率高于国外报道.较高的围产期病死率与伴发畸形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描述中国30个县(市)1993至2000年神经管畸形(neural tube defects,NTD)在出生人群中的患病率及变动趋势.方法:资料来源于"中美预防出生缺陷和残疾合作项目"中出生缺陷监测的常规报告.研究对象为1993~2000年所有孕满20周的总出生人群(包括活产和死胎、死产).利用线性回归分析神经管畸形率按年变动的趋势.结果:在1993~2000年间,共监测到1 189 126个活产儿和死胎、死产儿出生,其中有明确诊断的神经管畸形儿1 264例;总出生人群中的神经管畸形率为10.63/10 000,1993年的畸形率最高(18.99/10 000), 1998年最低(6.05/10 000);无脑儿、脊柱裂和脑膨出在每10 000个出生儿中的患病率分别为4.71、4.39和1.53.在所有神经管畸形病例中,无脑儿和脊柱裂占的比例较高,分别为44.3% 和41.3% ,而脑膨出仅占14.4%.在神经管畸形病例中有 69.3% 为死胎、死产;而死胎、死产在无脑儿、脊柱裂和脑膨出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5.4% 、 43.7% 和 62.6%.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神经管畸形率从1993至2000年呈显著下降趋势(F=11.818,β=-0.814,P<0.05);而对3种畸形单独分析发现,无脑儿和脊柱裂率也呈显著下降趋势(P分别为0.004和0.026),没有发现脑膨出有显著的年度变化(P=0.227).与国外的9个监测地区比较结果显示,中国的神经管畸形率最高,约为英格兰和威尔士(最低)的7倍.结论:中国30个县(市)的神经管畸形率从1993至2000年呈显著下降趋势;然而中国的神经管畸形率仍然较高.  相似文献   

14.
2000~2004年山西省神经管缺陷的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2000-01~2004-12期间山西省出生缺陷监测网收集的资料,描述围产儿无脑、脊柱裂和脑膨出3种神经管缺陷(NTDs)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趋势。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收集资料。调查对象为孕28周至产后7 d住院分娩的围产儿,包括活产、死胎和死产。结果共收集围产儿130 783例;神经管缺陷儿730例。围产儿NTDs总发生率为49.77/万,其中无脑、脊柱裂和脑膨出的发生率分别为19.19/万、28.67/万和7.95/万。总的NTDs和无脑畸形年度发生率呈下降趋势。男性NTDs发生率为42.60/万,女性为70.05/万,城市为26.03/万,农村为105.83/万,母龄别发生率在<20岁和>35岁组高于其他年龄组。NTDs围产儿早产占65.07%,低出生体重占56.85%,围产期病死率为81.57%。结论山西省围产儿总NTDs发生率及无脑发生率呈下降趋势;无脑及神经管缺陷(NTDS)发生率女性均高于男性;无脑、脊柱裂、脑膨出及神经管缺陷(NTDS)发生率农村高于城市;神经管缺陷儿出生素质差,围产期病死率高,预后不良。加强预防和产前诊断是降低神经管缺陷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衡阳市新生儿中先天肢体畸形(congenital limb malformations,CLM)的病种分布及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整群抽样选取衡阳市南岳区、珠晖区、常宁市和衡山县4个区县,调查2008~2010年间新生儿中CLM的发生情况。根据伴发畸形的性质将CLM病例分为单发和综合征两类,分别计算其发生率,分析病种构成及患儿临床特征。 结果 52 307例新生儿中检出170例CLM,总发生率为32.50/104,单发畸形发生率为28.29/104,综合征为4.21/104;其中多指(趾)、马蹄内翻足、并指(趾)和肢体短缩的发生率分别为13.00/104、9.56/104、5.16/104、3.63/104。CLM总发生率及病种发生率无城乡、性别和孕妇年龄别差异。多指(趾)、并指(趾)、肢体短缩三种畸形发生在上肢、下肢、上下肢的比例分别为68.14%、14.16%、17.70%。综合征CLM患儿中早产、低出生体质量、死胎死产及新生儿期死亡多于单发CLM患儿。 结论 衡阳市先天肢体畸形发生率和病死率高,需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疾病,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1988~1991年中国神经管缺陷和唇腭裂畸形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我国1988~1991年出生缺陷动态监测期间两类主要出生缺陷——神经管缺陷(NTD)和唇腭裂(CLP)的监测结果。资料的收集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1988年1月至1991年12月,共监测2750588例围产儿,查出先天畸形儿28168例,畸形总率为102.4/万,其中NTD6885例,畸形率为25.0/万。NTD的发病在我国存在着明显的地理差异,以北方为高(尤以太行山脉周围地区最高),从北到南,逐渐下降。CLP4548例,畸形率为16.5/万。全国各省份唇腭裂的畸形率波动在11.2/万~25.7/万之间。NTD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波动,以冬季为发生高峰。NTD的性别比例为0.59,女性围产儿畸形率(32.1/万)明显高于男性(17.4/万)(P<0.01)。CLP的性别比例为1.33,男性患儿多于女性。但腭裂的性别比例为0.80,与唇裂或唇裂合并腭裂的性别比例(1.46)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城乡围产儿NTD畸形率分别为14.4/万和44.3/万,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乡村围产儿NTD畸形率是城镇的3.0倍。城乡围产儿CLP畸形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全国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了解我国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中国出生缺陷监测网2001~2010年监测的孕28周至产后7 d住院分娩的围产儿资料,包括活产、死胎和死产,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01~2010年共监测8 273 382例围产儿,其中先天性马蹄内翻足4 233例,全国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发生率为5.12/104,十年期间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χ2=2.43,P>0.05)。城市发生率为4.90/104,农村发生率为5.43/104;男性发生率为5.31/104,女性发生率为4.73/104;西部发生率为7.00/104,中部发生率为4.52/104,东部发生率为4.27/104;南方发生率为5.82/104,北方发生率为4.34/1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间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受累部位分布没有差异(χ2=1.74,P>0.05)。 结论 2001~2010年我国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发生率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发生率存在城乡、地区差异和性别差异。我国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发生率低于国外报道。  相似文献   

18.
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病情况与危险因素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陈萍  刘丁  陈伟 《重庆医学》2006,35(17):1554-1556
目的 了解1996~2000年某医院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病和死亡情况及危险因素的变化趋势。方法 在住院愚耆中建立医院感染监测网,按照国家医政司制订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监测住院患者的医院获得性肺炎(NP)发病率和死亡率及危险因素。结果 监测1996~2000年间NP中平均年发病率为161/万,其中男性为131/万,明显高于女性35/万,并以4.01%平均增长速度绝对增长。NP中年平均死亡率为21/万,占感染例80.28%,男性高于女性,死亡率呈下降趋势,NP中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男女发病年龄差异不大,但2000年平均发病年龄为50.31岁,比1996年提前了6.23岁(56.54),无论男女性,基础疾病、住院天数、ICU天数、手术、呼吸道插管、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和其他介入操作、头孢菌素和第3代头孢菌素用量皆有逐年升高趋势.病危、年龄、抗生素使用天数有下降趋势,免疫抑制治疗、抗生素使用种类无明显变化。结论 1996~2000年NP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大部分NP中的危险因素也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收集2008年10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重庆市以人群为基础的出生缺陷监测数据,描述围产儿出生缺陷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趋势。方法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方法收集资料。调查对象为孕28周至生后42d随访的围产儿,包括活产、死胎和死产。结果共收集围产儿22 250例,出生缺陷儿166例。围产儿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为74.61/万。男性发生率为83.75/万,女性为61.65/万;城市为97.00/万,农村为69.20/万。出生缺陷儿中早产儿占15.06%,低出生体质量儿占16.27%,围产期病死率为12.05%。结论加强孕产妇孕期保健和产前检查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的有效措施;合理配置农村医疗保健资源,提高基层人员的产前诊断水平,加强基层监测人员生后诊断能力的培训对出生缺陷人群监测的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CONTEXT: Daily consumption of 400 microg of folic acid before conception and during early pregnancy dramatically reduces the occurrence of neural tube defects (NTDs). Before food fortification, however, only an estimated 29% of US reproductive-aged women were taking a supplement containing 400 microg of folic acid daily.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authorized addition of folic acid to enriched grain products in March 1996, with compliance mandatory by January 1998.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food fortification with folic acid on NTD birth prevalence. DESIGN, SETTING, AND POPULATION: National study of birth certificate data for live births to women in 45 US states and Washington, DC, between January 1990 and December 1999. MAIN OUTCOME MEASURE: Birth certificate reports of spina bifida and anencephaly before fortification (October 1995 through December 1996) compared with after mandatory fortification (October 1998 through December 1999). RESULTS: The birth prevalence of NTDs reported on birth certificates decreased from 37.8 per 100 000 live births before fortification to 30.5 per 100 000 live births conceived after mandatory folic acid fortification, representing a 19% decline (prevalence ratio [PR], 0.81;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0.75-0.87). During the same period, NTD birth prevalence declined from 53.4 per 100 000 to 46.5 per 100 000 (PR, 0.87; 95% CI, 0.64-1.18) for women who received only third-trimester or no prenatal care. CONCLUSIONS: A 19% reduction in NTD birth prevalence occurred following folic acid fortification of the US food supply. However, factors other than fortification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this decl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