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3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粥样斑块类型,同时检测血清hs-CRP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s-CRP、颈动脉IMT及粥样斑块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脑梗死患者中不稳定斑块、稳定斑块、无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结论 颈动脉IMT、粥样硬化斑块、血清hs-CRP与脑梗死有密切的关系,hs-CRP能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关系。方法选择2012-08—2014-08本院诊治的6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时期内63例行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2组均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血液检查,观察并比较2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hs-CRP水平及颈动脉内膜平均厚度,研究组患者斑块不同分布的hs-CRP水平检测情况。结果研究组斑块检出率及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颈动脉内膜平均厚度厚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另外研究组患者中斑块不稳定组hs-CRP水平检测值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和斑块稳定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关系密切,临床科学检测hs-CRP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对急性脑梗死诊治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以2015-04-2016-04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6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2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观察组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并对所有患者的hs-CRP水平进行检查,分析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关系。结果观察组hs-CRP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水平比较,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关系密切,随着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变化其hs-CRP水平也会随之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踝肱指数及hs-CRP联合检测对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01—2017-01在徐州市中医院就诊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择10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增强法检测hs-CRP水平,对所有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多普勒超声探测仪测量踝肱指数,测量患者上臂肱动脉和足背动脉收缩压,计算踝肱指数。结果观察组动脉狭窄检出率为62.00%,显著高于对照组6.00%,观察组中重度狭窄程度占59.68%,狭窄程度较对照组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动脉粥样硬化部位多为颈总动脉分叉处(P0.05),观察组斑块性质多为软斑,对照组多为硬斑、混合斑(P0.05);观察组hs-CRP水平为(7.72±2.03)mg/L,显著高于对照组(2.11±0.21)mg/L;观察组踝肱指数为(0.93±0.14),显著高于对照组(1.18±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总动脉阻力指数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为软斑,且动脉血管狭窄程度较严重,颈总动脉阻力指数较大,hs-CRP水平显著高于非脑梗死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和hs-CRP水平联合对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具有较好的诊断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斑块的价值及其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76例脑梗死患者及36例健康成年人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76例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64例;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且多为软斑。脑梗死患者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早期检出并确定斑块的性质,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彩超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6例脑梗死患者和21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检查,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及斑块形态.结果 脑梗死组发现27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为75%.患病组颈动脉IMT[(1.12±0.29)mm]和对照组IMT[(0.76±0.16)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组颈动脉斑块以脂质型为主,且表面多呈不规则型.结论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较对照组增厚,粥样硬化斑块脂质型为主,说明粥样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手段,不仅为脑梗死患者提供诊断依据,而且对监测和检出潜在脑梗死危险人群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分析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对MRI弥散加权成像(DWI)证实的6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6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方法分析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分布、形态、数量和回声特征。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部位,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与非脑血管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对其进行干预性治疗可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相关因素。方法应用美国ATL-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分别对急性脑梗死组(120例)和对照组(45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血糖、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82.5%,对照组为3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分叉处;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非梗死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浆纤维蛋白原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急性脑梗死患者普遍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是急性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尿酸(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双侧颈动脉进行筛查,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狭窄组;再根据斑块的不同性质将上述脑梗死患者分为稳定性斑块及不稳定性斑块两组;分别测定86例病例组与25例正常对照组血清hs-CRP、Hcy及UA水平。结果颈动脉斑块组血清hs-CRP、Hcy及UA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不稳定性斑块组血清hs-CRP与UA水平均高于稳定性斑块组。结论血清hs-CRP、Hcy、UA水平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密切相关;血清中hs-CRP和UA水平异常升高与不稳定斑块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临床诊断98例脑梗死(脑梗死组)和同时期的82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行颈部血管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大小、性质、好发部位以及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6%vs72.9%,P0.05),但面积大于20mm2斑块的检出率急性脑梗死组显著高于对照组(38.8%vs9.8%,P0.01);2两组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分布部位均以颈总动脉分叉处为主,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6%vs62.7%,P0.05);3两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及程度比较,脑梗死组均高于对照组(χ2=6.98,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脑梗死的有密切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高风险、老年人的脑卒中早期预防及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人类软骨糖蛋白-39(YKL-40)、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关系.方法 选取1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检测血清YKL40、hs-CRP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结合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IMT正常组30例、颈动脉IMT增厚组30例、颈动脉斑块组70例,其中稳定斑块37例,不稳定斑块33例,测定并比较各组血清YKL40、hs-CRP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血清YKL40、hs-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YKL-40、hs-CRP水平较颈动脉IMT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颈动脉IMT斑块形成组血清YKL-40、hs-CRP水平较颈动脉IMT增厚组明显升高(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组血清YKL-40、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线性相关分析表明YKL-40水平和hs-CRP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0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YKL-40、hs-CRP是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OR=1.128,95%C1 1.21~1.87;OR=2.62,95% CI1.76 ~4.47).结论 YKL-40、hs-CRP可能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程度以及斑块的不稳定程度,病变越重,斑块越不稳定,YKL-40、hs-CRP水平越高,且YKL-40水平独立于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8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测斑块回声特征分为不稳定性斑块 (易损斑块组)38例和稳定性斑块(非易损斑块组)48例.另选40例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s-CRP水平.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颈动脉易损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高于非易损斑块组,两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相关,提示血hs-CRP水平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稳定性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青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其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入选144例中青年ACI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观察有无斑块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中青年急性脑梗死(ACI)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血清Hcy、hs-CRP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P<0.05)。有CAS斑块的患者血清Hcy、hs-CRP显著高于颈动脉内中膜正常与增厚患者(均为P<0.05)。CAS程度:0级组、1级组分别与3级组,0级组、1级组、2级组分别与4级组的血清Hcy、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清Hcy、hs-CRP水平与中青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CAS程度愈重,其相关性愈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98例脑梗死患者为实验组,102例非脑梗死病人为对照组,运用双功能超声显像仪对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测,并记录管径、数量、斑块形态、血流参数等指标。对2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为81.6%,对照组为45.8%,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以硬斑为主,实验组以扁平斑和硬斑为主,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软斑及溃疡斑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尤其是大面积脑梗死的软斑和溃疡斑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颅内梗死灶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侧向关系,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01—2014-08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实验组),均施行过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另选取8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观察2组内膜增厚、斑块出现情况,2组患者经超声检测所得的IMT值及颈动脉狭窄情况。结果实验组临床症状内膜增厚及斑块出现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IMT值明显较对照组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颈动脉狭窄者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作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检查诊断的重要影像学证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改变。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测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ACI组)、29例无症状颈动脉硬化患者(ACA组)及17名健康体检者(NC组)的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MMP-9和TIMP-1水平,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水平。结果 NC组均未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CI组易损斑块的比例(69.2%)及检出率(47.6%)均明显高于ACA组(46.4%,20.7%)(均P<0.05)。ACI组血清MMP-9、TIMP-1、hs-CRP水平及MMP-9/TIMP-1比值均明显高于ACA组(均P<0.05);ACA组血清MMP-9、TIMP-1、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NC组(均P<0.05)。ACI组中,易损斑块亚组血清MMP-9、TIMP-1、hs-CRP水平及MMP-9/TIMP-1比值均明显高于稳定斑块亚组(均P<0.05);稳定斑块亚组血清MMP-9、TIMP-1、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无斑块亚组(均P<0.05)。结论血清MMP-9、TIMP-1、hs-CRP可作为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稳定性的血清学指标。MMP-9/TIMP-1比值增高及颈动脉易损斑块可能提示中青年脑梗死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改变及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和高血压病的关系。方法采用散射比色法检测103例糖尿病、240例急性脑梗死和130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CRP水平;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仪检测颈动脉斑块;调查患者的高血压病史。结果糖尿病脑梗死组和急性脑梗死组的血清CRP水平、双侧颈动脉斑块形成和高血压病的比率及病程明显高于或长于糖尿病组(P<0.01~0.001);糖尿病脑梗死组高血压病程显著短于急性脑梗死组(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CRP水平比糖尿病患者明显升高。双侧颈动脉斑块形成和高血压病(尤其病程长)是糖尿病并发ACI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液炎症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 1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无斑块组(42例)、稳定斑块组(58例)及不稳定斑块组(64例);其中Ⅰ、Ⅱ、Ⅲ级斑块各为37、45、40例。检测各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稳定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血清hs-CRP及血浆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均P<0.05);不稳定斑块组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均P<0.05)。且随着斑块严重程度的增加,其血清hs-CRP及血浆TNF-α、IL-6水平也明显增高(均P<0.05)。结论血清hs-CRP及血浆TNF-α、IL-6水平可以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82例脑梗死患者(观察组)与85例健康体检人员(对照组)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对比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斑块性质、发生部位及严重程度。结果观察组斑块检出率为84.1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24%(P0.01),且观察组以混合斑为主(49.28%),对照组以硬斑为主(58.33%);2组斑块好发部位均为颈动脉分叉处,观察组为60.87%,对照组为70.83%(P0.05);观察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48.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4%(P0.01),且观察组狭窄程度显著重于对照组(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较为准确的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了解斑块部位、大小、性质,同时能够了解颈动脉狭窄情况,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并可对脑梗死起到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对105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观察其梗死侧和非梗死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部位、大小及其数目、动脉狭窄程度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并与34例对照组患者(无神经功能缺损体征的脑供血不足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进行比较。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扫描确定有无责任病灶。结果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62.9%,高于对照组41.2%(P〈0.05);脑梗死组患者2级以上斑块检出率41%,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20.6%(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在梗死病灶的同侧占72%,以颈总动脉分叉处居多占52%。非均质斑块,峰值流速、搏动指数与脑梗死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简便易行,安全可靠,可作脑梗死的预警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