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血管成像(MRA)在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磁共振资料,全部患者均行CT、常规MRI、DWI和MRA检查。结果 48例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常规T2WI、FLAIR及DWI阳性率分别为0、16.7%、37.5%和100%,MRA显示靶血管正常4例,动脉硬化36例,狭窄16例,闭塞8例。结论 DWI联合MRA能够准确显示责任病灶及靶血管受累情况,为超急性期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提供切实可行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DWI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并评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MRI弥散加权成像(DWI)作用以及其对临床进展、预后的预测。方法:对62例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在不同时间行颅脑CT、常规MRI和DWI扫描后,进行影像学(包括48h内CT和DWI)的图像特征分析及ASPECT评分。患者均采用统一的治疗方案,进行病人信息、血管危险因素分析,初始和48h临床卒中症状NIHSS评分,以及改良Rankin评分。结果:病灶在发病后3天,尤其12h内在DWI上显示均质高信号,而CT、常规MRI多未能显示,在发病后8~20天内呈混杂高信号,大约在3w后高信号消失。24hDWI的ASPECT评分为预测进展性脑梗死独立因素(P<0.05)。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改良Rankin评分较差(P<0.05)。结论:DWI诊断超早期脑梗死比CT、常规MRI有明显优势。24hDWI的ASPECT评分较高多预示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及较差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MRI、MRA对急性CO中毒伴发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5例经临床确诊的急性CO中毒伴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头颅MRI、MRA资料。结果15例患者急性脑梗死病变部位:MRI为点状、片状异常信号;DWI表现为高信号;ADC为低信号;ADC值为(0.55±0.14)×10~(-3) mm~2/s;病灶直径(8.62±9.27)mm。病灶部位:10例脑叶,7例基底节及侧脑室旁,2例小脑,2例苍白球,1例脑干。12例侧脑室前后角白质周围片状、云雾状长T_1、长T_2异常信号病灶;11例双侧基底节及侧脑室旁点状长T_1、长T_2异常信号为陈旧性腔隙性梗死;7例脑萎缩。13例MRA表现:8例(61.53%)动脉狭窄,5例(38.46%)动脉管腔僵硬。结论应用头颅MRI、MRA对急性CO中毒伴发急性脑梗死的早期临床诊断、病情程度及预后的评估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小儿外伤性急性脑梗死FLAIR与DWI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急性脑梗死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recovery,FLAIR)序列与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上的表现,并对比分析双序列加权像在小儿外伤性急性脑梗死诊断的敏感性。方法对17例小儿头颅外伤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偏瘫患者均行CT扫描后行FLAIR和MRDWI扫描,对其病变的显示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计算病变区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和rADC。结果在小儿外伤性急性脑梗死发病6h内,FLAIR显示病灶5枚,DWI显示病灶13枚,发现病灶的敏感度分别为29.4%与76.5%,病变区的平均ADC为6.05×10-4mm2/s,rADC为55.60%。结论小儿外伤性急性脑梗死的诊断DWI较FLAIR序列敏感,DWI且能对小儿外伤性急性脑梗死作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诊断脑梗死超急性期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2-04—2015-04收治的66例超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不同时间点对其进行诊断,并与磁共振成像平扫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组超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病灶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9,P=0.807);病灶部位在脑干、顶叶、小脑、额叶、枕叶的3组患者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95,P=0.672);存在大面积脑梗死的3组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4,P=0.898);在第1组患者中,使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出患者脑部病灶18例,使用磁共振成像检出10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86,P=0.012);在第2组患者中,使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出患者脑部病灶20例,使用磁共振成像检出13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54,P=0.022);在第3组患者中,使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出脑部病灶19例,使用磁共振成像检出1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67,P=0.006)。结论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使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较T2和T2FLAIR等平扫技术更早发现病变,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临床角度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 maging,DWI)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lacu-na cerebral infarction,LI)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60例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进行MRI常规序列及DWI序列检查,并由4位经验丰富的医师在不了解患者临床体征的情况下进行阅片,记录出病变所在的详细的神经解剖部位,对同一层面所有的磁共振像进行比较,重点分析信号强度和病灶大小。数据经统计学分析。结果:60例患者中高血压病45例(75%)、高脂血症21例(35%)、糖尿病18例(30%);常见临床类型为纯运动性轻偏瘫(PMH)及变异型20例,腔隙状态(LS)12例,无症状腔隙性梗死(ALI)10例,感觉运动性卒中(SMS)8例。病灶部位主要为尾状核(29.1%)、豆状核(23.3%)、放射冠(15.1%)、丘脑(10.5%)、内囊(7.0%)。60例患者中超急性期(≤6小时)20例,DWI扫描均检出病灶,常规MRI扫描均未检出病灶;急性期(7~24小时)患者22例,DWI扫描均检出病灶,DWI检出率为100%,而常规MRI共检出12例,检出率为55%(P<0.05)。DWI在超早期及急性期可显示T2加权像不能显示的病灶,并随时间延长显影范围逐渐增大。在T2加权像上可显示的病灶中,DWI可更清楚、更全面地显示病灶,大于T2病灶。结论:高血压病是LI的直接原因;腔隙病灶主要位于基底节,LS及ALI的检出率有上升趋势,DWI对早期LI的诊断显著优于常规MRI。DWI应作为早期LI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 RA )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DWI和M RA检查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像学特征。结果 DWI检查显示5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为高信号,而M RA检查显示阳性患者38例。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DWI能够早期定位病灶及其性质, M RA能够显示颅内大血管狭窄或闭塞位置与程度,动态检测溶栓治疗效果,二者结合在指导临床和判定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腔梗)患者发生卒中后抑郁(PSD)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138例经CT和MRI证实的腔梗患者根据Hamilton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分为PSD组及非PSD组;分析梗死灶的部位、数量、患者年龄、文化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伴发疾病等对PSD的影响.结果 本组PSD发生率为31.2%(43例);多为轻度抑郁,焦虑/躯体化症状为重;与非PSD组比较,PSD组患者年龄≥65岁、文化程度低、伴高血压病的比率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增高(P<0.01 ~0.00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PSD正相关(r=0.988,P<0.01).梗死灶多发或位于丘脑、尾状核、豆状核的患者PSD发生率显著高于单梗死灶或其位于皮质下白质的患者(均P<0.01).结论 腔梗患者PSD多为轻度,焦虑/躯体化症状较重;PSD与病灶部位、病情以及文化程度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DWI及MRA在大面积脑梗塞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早期大面积脑梗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4例早期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和磁共振资料进行分析,全部患者均行DWI及MRA检查。结果:24例早期大面积脑梗塞中,13例急性期CT扫描未检测出确切病灶,DWI扫描全部出现大片异常高信号,病灶检出率为100%。而在常规T2WI检查中,7例为阴性,病灶检出率为69%。MRA发现血管异常24例,表现为供血动脉闭塞,狭窄、硬化。结论: DWI有助于明确早期大面积脑梗塞病变范围,且能区别新旧病灶。MRA能直接显示大面积脑梗塞闭塞的供血脑血管,联合使用DWI和MRA对早期大面积脑梗塞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也有利于早期合理的治疗方案制定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脑白质疏松症(LA)和急性腔隙性脑梗死(LD在磁共振扩散张量(DTI)影像学上的特点,探讨DTI对LA诊断及其与LI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28例LA患者、11例LI患者和20名正常老年人行DTI扫描,测量LA病灶区、形似正常(NAWM)区、LI梗死中心、健侧对应部位和对照组正常白质区的平均扩散系数(MD)、部分各项异性(FA)值.结果 LA患者病灶分别较NAWM、对照组以及LA NAWM区较对照组,MD值升高,FA值降低.各组大脑半球左右侧(除LA NAWM区侧脑室前端和后端周围MD值外)MD和FA值无显著性差异;随LA严重程度增加,MD值升高,而FA值降低;LI梗死中心较健侧对应部位和对照组MD值、FA值均较对照组降低.结论 DTI在监测脑白质病变上远比常规MRI灵敏度高,可发现早期的LA病变.LA的DTI参数变化反映了脑白质微结构改变.LA和急性LI在DTI的表现有特征性差异,显示出DTI在LA诊断及其与LI鉴别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周围间隙(VRS)进展和腔隙性脑梗死(LI)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在基线期和2年后对295例VRS患者进行头颅MRI检查,分析VRS合并LI患者(VL组)和VRS不伴LI患者(VOL组)的VRS评分及体积。根据VRS进展情况将患者分为无进展组、轻中度进展组和重度进展组,比较LI发生率和进展率,并采用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估VRS进展与LI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223例VRS患者,其中VL组126例,VOL组97例。与VOL组比较,VL组第1次和第2次扫描的V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VL组和VOL组两次扫描的VRS评分及VRS评分变化差值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与VOL组比较,VL组第1次扫描和第2次扫描的VRS体积及△VRS体积均显著升高(均P <0. 05)。VL组和VOL组第2次扫描的VRS体积均显著高于第1次扫描(均P <0. 05)。VRS无进展组LI发生率为51. 27%,VRS轻中度进展组为63. 51%,VRS重度进展组为72. 85%,趋势检验具有统计学差异(P=0. 027)。两次扫描结...  相似文献   

12.
1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54岁,因"右侧面部麻木、行走不稳3 h"于2013年6月3日入院。3 h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面部麻木、行走不稳,行走时向右侧倾斜,伴头晕,言语稍欠流利,无肢体无力,无恶心、呕吐,无视物旋转、视力改变,无耳鸣及听力改变,无饮水呛咳,无胸闷气短,无畏寒发热。急来我院就诊,为进一步治疗急诊入院。  相似文献   

13.
腔隙性脑梗死1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腔隙性脑梗死是由高血压病、小动脉硬化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由于本病临床表现复杂,有时很难确诊,随着影象学的不断发展,该病的诊断正确率也明显提高。本文收集我院1997年7月~2002年7月符合Fisher提出的腔隙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的住院病例1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115例)占我院同期住院缺血性脑血管疾病2126例的18.4%,绝大部分病例均有高血压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功能性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2-08—2013-04我院接收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神经解剖法和功能性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等技术对患者的病变部位行定位和诊断。结果功能性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图像显示,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患侧表观弥散系数为0.389±0.092,健侧的表观弥散系数为0.955±0.112,并呈高信号,而弥散系数的图像则显示为低信号。在急性期,患者病灶的表现弥散系数与相对表现弥散系数均为下降,在慢性期则呈现出升高的趋势。结论 6h内功能性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中的效果要显著优于传统的MRI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首发急性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与病灶部位及体积的关系。方法急性期初发LI组(70例)和正常对照组(30例)。LI组结合头颅灌注加权成像(DW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分为额叶组(10例)、颞叶组(12例)、基底节组(14例)、丘脑组(16例)和侧脑室旁组(18例),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Alzheimer病评定量表-认知亚量表(ADAS—cog)心理测试,评价各亚组与对照组的认知功能。LI组根据MMSE评分,分为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组31例和非VCI组39例,采用头颅DWI及MRA,比较各亚组与对照组的病灶体积。结果(1)额叶组、颞叶组、基底节组、丘脑组和侧脑室旁组与正常对照组在记忆力、语言、执行力因子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定向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颞叶组、丘脑组与其他三组之间在记忆力评分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丘脑组与其余四组在语言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额叶、颞叶与其余三组在执行力因子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急性期病灶体积VCI组与非VC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灶部位是LI患者出现认知功能受损的重要因素,病灶体积与LI患者认知功能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脑微出血(CMBs)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探讨CMBs与脑卒中病灶面积和部位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1-2015-12在作者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AIS患者226例,据是否存在CMBs分为CMBs组(111例)和无CMBs组(115例)。收集研究对象临床资料,采用头颅MRI对其CMBs、脑白质病变(WML)、陈旧腔隙性脑梗死(LI)、AIS病灶面积和部位进行评价,并采用Logistic回归、t检验、χ~2检验等分析影响AIS患者发生CMBs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63,95%CI:1.025~1.104,P0.01)、高血压史(OR=3.488,95%CI:1.113~10.927,P0.05)、WML(OR=1.282,95%CI:1.155~1.423,P0.01)及陈旧LI(OR=5.815,95%CI:1.539~21.973,P0.01)是AIS合并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CMBs分级与WML分级(r=0.354,P0.01)、陈旧LI分级(r=0.394,P0.01)均呈正相关;不同脑卒中病灶面积患者间CMBs检出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7.878,P0.05),其中新发LI患者更易检出CMBs(χ~2=6.084,P=0.0090.017),且CMBs越严重,这种差异越明显(z=-2.832,P=0.0050.017)。结论年龄、高血压史、WML及陈旧LI是AIS合并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且CMBs严重程度随WML、陈旧LI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增高。AIS患者CMBs检出率与梗死灶面积有关,在新发LI中更易被发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阐明弥散加权成像(DWI)阴性脑梗死患者大血管狭窄或闭塞发生率。方法 选择在该院神经内科住院的DWI阴性脑梗死患者(DWI阴性组,46例);DWI阳性脑梗死患者(DWI阳性组,357例)。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血液学检验结果、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结果。结果 与DWI阳性组患者相比,DWI阴性组患者表现为偏身运动障碍的比例高,高级皮质功能障碍的比例高,失语的比例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阴性组和DWI阳性组D1、D7、D14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WI阴性组的甘油三酯和叶酸水平低于DWI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阴性组的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C2~C7段)、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比例低于DWI阳性组脑梗死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阴性组颅内狭窄或闭塞的动脉总数与DWI阳性组...  相似文献   

18.
腔隙性脑梗死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9.
1病例简介 患者,男性,70岁,因"眩晕4h"来院。患者于2008年9月27起床刷牙时突然出现眩晕,站立不稳,行走摇晃,需扶行,伴恶心、呕吐,呕吐为胃内容物,平卧休息时改善,站立行走时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影响急性皮质下脑梗死患者发病后进展性运动功能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120例急性皮质下脑梗死患者,将其分为进展性运动功能损伤组和非进展性运动功能损伤组,再比较两组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资料、人口统计学、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差异,再从影像学的角度分析急性皮质下脑梗死后进展性运动功能损伤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既往卒中史、总胆固醇及发病到入院时间等相关基础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t=-0.427,P=0.670;x2=1.284,P=0.257;x2 =2.667,P=0.10;x2 =3.636,P=0.057;x2 =3.386,P=0.066;t=1.383,P=0.169;t=-0.145,P=0.885);两组患者影像学检查除了颅内血管狭窄或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x2=0.114;P=0.736),其它比较如梗死层面、梗死部位等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x2 =2.663,p=0.009;x2=24.371,P<0.001);急性皮质下脑梗死组梗死灶扩大和梗死复发者较非急性皮质下脑梗死组多(x2=38.462,P<0.001;x2=24.198,P<0.001).而两组患者中无任何改变者急性皮质下脑梗死组较非急性皮质下脑梗死组显著较低(x2 =5.687,P=0.017).结论:影响急性皮质下脑梗死后进展性运动功能损伤的相关因素可能是放射冠部位梗死、大脑中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狭窄以及梗死灶的扩大和梗死的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