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 目前应用前路减压内固定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得到了普遍认可,但大宗病例的临床报告并不常见。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结合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1-01/2007-08于黄冈市中心医院骨科行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取髂骨植骨或钛网植骨结合前路锁定钛板固定术治疗的11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随访颈椎标准侧位X射线片,测量融合节段前凸Cobb角、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及后缘高度,并评估植骨融合情况;JOA标准评价神经功能。 结果与结论:随访期间(6~32个月,平均19个月)3例出现钛网轻度沉陷,所有病例无内固定断裂、松动,末次随访骨融合率为100%。与术前比较,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JOA评分明显增高(P < 0.05),术后末次随访优良率为86.2%;术后Cobb角、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及后缘高度值也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说明前路次全切减压植骨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既能彻底减压又能有效矫正颈椎畸形,坚固骨融合重建稳定,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方式和早期疗效。方法5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前路显微镜下手术减压及椎间植骨融合颈前路钛钢板内固定术50例,前路脊柱内镜下手术减压及椎间植骨融合颈前路钛钢板内固定术2例,前路显微镜下减压后椎间植Bryan人工椎关节盘2例。结果随访进行6~48个月(平均25个月),症状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改善者52例,占96.3%。52例植骨者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100%。2例Bryan人工椎关节盘植入者,术后6个月及1年X线平片随访显示:颈椎过曲、过伸运动及生理曲度良好,与自体椎体融合良好。术后症状与术前比较无明显缓解但无加重者2例。结论对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不同方式各有其适应证,应根据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特征早期诊断和尽早手术,进行仔细的显微操作技术,可以更加充分减压并减少对脊髓的损伤,取得更加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脊髓型颈椎病的前路显微外科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脊髓型颈椎病的前路显微手术治疗方式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经验。均经前路行手术治疗,其中显微镜下手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钛钢板内固定59例,内镜下手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钛钢板内固定2例,显微镜下减压+Bryan人工椎间盘植入24例。结果术后随访3~52个月,平均23个月;脊髓功能明显改善82例,占96.5%,稳定3例,占3.5%。24例Bryan人工椎间盘植入病人术后随访X-线平片显示:颈椎过曲、过伸运动及生理曲度良好,与自体椎体融合良好。结论对中央型或神经根型椎间盘突出病人经前路行显微减压术,减压更加充分,并可减少对脊髓的损伤;椎间植入人工椎间盘可保留部分脊柱运动功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摘要 背景: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作为新型植骨材料,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中,不仅可以减少患者取骨带来的并发症,而且具有稳定的植骨融合率。 目的:比较钛网和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确诊的4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钛板内固定。其中26例行钛网植骨,22例行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仿生骨植骨,采用JOA评分法评价神经功能的恢复,测量cobb角评价融合节段曲度。 结果与结论:4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置入后3个月JOA评分较置入前明显改善,两组对比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置入后3,6个月钛网组及仿生骨组融合节段cobb角相对于置入后即刻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置入后3个月钛网组2例患者出现钛网沉降,融合节段椎间高度丢失。结果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仿生骨作为颈椎前路融合植骨材料,融合率高,可以有效保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关键词:颈椎病;钛质外科网;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前路植骨融合;生物相容性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03.008  相似文献   

5.
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在较大样本量的前提下,比较国内应用颈椎前路减压加植骨融合与加用颈椎前路带锁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资料来源: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98-01/2008-1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4-01/2008-12)、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 1989-01/2008-12),及所有相关文章的参考文献。 资料选择: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颈椎前路减压加植骨融合与加用颈椎前路带锁钛板内固定治疗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除外无对照组,或应用椎体成形术者。 结局评价指标:JOA评分、并发症及骨融合率。 结果:有6个临床对照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纳入443例患者。其中行单纯颈椎前路减压加植骨融合的对照组患者190 例,加用颈椎前路带锁钛板内固定的试验组患者253 例。并对6个临床对照研究进行了Meta分析。①加用前路带锁钛板内固定治疗组在疗效上优于单纯减压植骨融合组(比值比OR=2.30和95%可信区间为1.32~4.01,P < 0.05)。② 加用前路带锁钛板内固定治疗组融合率高于单纯减压植骨融合组(比值比OR=3.61和95%可信区间为1.44~9.08,P < 0.05)。③ 加用前路带锁钛板内固定治疗组并发症少于单纯减压植骨融合组(比值比OR=0.08和95%可信区间为0.02~0.30,P < 0.05)。 结论:纳入6篇文献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颈椎前路减压加植骨融合前路带锁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是安全的,颈椎前路减压加植骨融合前路带锁钛板内固定比颈椎前路减压加植骨融合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但因纳入的样本量偏小,且对并发症报道量不大。因此仍有可能存在一些不确定的问题,需要设计良好、方法学质量更高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解决。  相似文献   

6.
背景:颈椎前路钢板能最大程度地恢复椎间隙高度,扩大椎间孔,恢复颈椎的生理性前凸,同时能够预防单纯植骨时植骨面微小活动所带来的不稳定性,增加植骨融合率。但在应用颈椎前路钢板时,仍存在不同植骨物的选择:是取整块自体骨?还是运用钛网植骨? 目的:分析比较3种不同颈椎前路融合植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方法:选择92例因颈椎间盘突出导致脊髓型颈椎病而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的患者,均获得随访3个月以上。所有患者均行颈椎前路减压:6例行单纯植骨,21例行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Robinson植骨),65例行椎体间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观察3种不同颈椎前路融合植骨相关并发症情况。 结果与结论:6例单纯植骨患者中2例发生植骨块脱出,1例发生融合节段假关节形成,1例发生髂骨供区疼痛;21例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患者中6例发生椎间高度丢失,3例发生髂骨供区疼痛;65例椎体间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患者中11例发生内植物下沉,椎间高度丢失,1例发生内固定断裂。结果显示单纯植骨因外固定时间长、并发症多目前较少使用;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存在植骨吸收和供区并发症的缺点;椎体间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解决了供区并发症的问题,但仍存在钛网下沉、椎间高度丢失的缺点,术后6~9个月椎间高度丢失无明显增加,已获得椎间融合,多数患者无明显不适,不需要特别处理,由于它能从根本解决植骨供区并发症的问题,因此提倡使用钛网植骨内固定进行颈椎前路减压后的重建,但要注意适应证的选择和规范的操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颈前路联合应用单节段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常规锁定钛板治疗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双节段锁定钛板固定系统+单节段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系统(联合组)和20例采用常规颈前路ACDF+三节段锁定钛板固定系统(常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各指标及术后随访。结果 联合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均P 0. 001)。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VAS、JOA评分及颈椎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常规组优12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为85%;联合组优11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为83. 3%。末次随访时两组间Ⅰ级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颈前路联合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治疗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以取得与常规锁定钛板一样的疗效,但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邻近节段退变率以及降低手术难度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摘要 背景:目前用于颈椎前路重建的材料较多,如自体髂骨、同种异体骨、钛网等,但各种材料均存在一定的不足。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安全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椎体植骨替代材料。 目的:评估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并与自体髂骨进行对比。 方法:2009-01/2010-03对4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钛板内固定。22例行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植骨,18例行自体髂骨块植骨,采用JOA评分法评价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测量Cobb角评价融合节段曲度以及融合节段椎体前缘、后缘高度。 结果与结论:患者均获得 6~14个月随访,JO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人工椎体组及自体髂骨组融合节段后缘高度和前凸Cobb角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即刻差值、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差值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根据融合标准,治疗后6个月两组融合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作为颈椎前路植骨材料,融合率同自体髂骨相似,可以有效保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关键词: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颈椎病;自体髂骨;前路植骨融合;Cobb角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12.026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颈前路植骨融合中应用纳米人工骨后临床症状的改善和影像学变化。 方法:2005-06/2006-06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脊髓型颈椎病26例,混合型颈椎病5例,颈椎创伤脱位29例,均采用纳米人工骨替代自体髂骨进行60例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植入前根据临床症状行神经功能JOA评分,并予颈椎X射线、CT、MRI等检查。植入后1周、3个月、6个月、1年、1年半随访情况定期复查,行神经功能JOA评分,X射线检查分析椎体高度,颈椎生理曲度等,并将植入前后情况比较分析。 结果:60例患者随访≥3个月,植入后均未见过敏及毒性反应,切口愈合均良好。植入后定期拍片复查,可见颈椎骨折者伤椎高度恢复,颈椎病患者未发现伤椎高度丢失,颈椎椎间角和颈前屈基本正常,内固定位置良好,未发现内固定松动、移位等现象。植入前X射线片及磁共振可见C4~5椎体脱位,脊髓受压;植入后3个月X射线可见骨折复位良好,内固定可靠。植入后神经功能JOA评分有明显提高,随访3个月者JOA评分由植入前(9.78±3.15)分增加到(15.25±2.79)分。 结论:纳米人工骨在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中效果良好,可以替代自体骨应用于颈椎前路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10.
前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单一或多个椎体广泛切除,显微外科手术减压,颈椎植骨融合,钛钢板颈椎固定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及神经影像学资料选择2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Caspar颈椎手术器械及新型植骨融合固定技术实施手术,于显微镜下切除病变的颈椎椎间盘、椎体和后纵韧带,高速气动磨钻磨除患椎骨赘,以自体髂骨或骨水泥行植骨融合、钛钢板固定.结果根据Nurick神经功能评价标准,术后92%(22例)的患者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改善,8%(2例)的患者症状无改变,无一例症状加重.结论应用颈椎前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来自颈脊髓前方压迫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包括症状严重者),减压彻底,固定稳定,安全可行,多数患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背景: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治疗可行全椎板减压内固定置入、单侧或双侧开窗减压、后路全椎板减压等方法。但采取何种方式治疗中是否需行椎间融合器植入内固定目前还没有定论。 目的:评价以cage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植入固定并腰后路全椎板及双侧下关节突切除减压、自体小关节骨质移植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 方法:选择经3个月保守治疗无效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1例,男23例,女18例,平均年龄60.3岁,行腰后路全椎板及双侧下关节突切除减压、自体小关节骨质及cage椎间植骨融合植入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随访24个月,术前及术后随访时JOA评分评价患者疗效,放射学检查患者植骨融合情况及手术节段椎体稳定性。 结果与结论: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 < 0.01),临床优良率为90%;40例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98%,1例患者有腰椎不稳征象。术后均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但有2例发生硬脊膜撕裂,1例发生椎弓根位置偏斜,1例假关节形成。结果提示腰后路全椎板及双侧下关节突切除减压、自体小关节骨质及cage椎间植骨融合植入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脊髓型颈椎病前入路显微手术减压及内固定的疗效。方法对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经颈前入路显微手术减压,12例取自体髂骨、26例用钛质网笼行植骨及钢板内固定。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对神经功能恢复进行评价,并观察植骨融合率、融合节段椎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维持以及内植入物情况。结果随访32例,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8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0.1分提高到术后平均14.8分,平均改善率为86%。32例单节段和两节段病变者以及6例三节段病变者术后3个月内形成骨性融合,融合率为100%;全部病例术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满意;全部植入物无脱落或移位。结论采用显微手术方式,术野照明良好,经显微镜放大后解剖层次清晰,能准确识别各种病理损害,不但能使脊髓减压彻底而且能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椎前入路减压、钢板内同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施行颈椎前入路减压、钛网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32例患者手术中无一例死亡.随访9~38个月,平均19个月,28例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改善;其余4例无改变.手术后神经功能达优者19例(59.38%),良者9例(28.13%),中者3例(9.38%),差者1例(3.13%).手术后JOA评分为(16.56±3.17)分,与手术前的(9.13±2.27)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70,P=0.027).结论 经颈椎前人路减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固定、稳定手术椎体节段和诱导成骨形成的作用,手术后颈椎获得即刻稳定,椎体问融合良好.但手术疗效与病变累及范围和病程有关,强调早期手术治疗以达到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14.
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护理效果。方法对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给予完善的围手术准备及护理。结果45例手术患者效果良好,术后骨性融合达到80%~90%。结论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是目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靠而有效的方法之一,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制定完善的护理计划是预防并发症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颈前路侧前方减压术治疗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总结颈前路侧前方显微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经验。方法 借助显微镜和高速磨钻对79例根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侧前方显微椎间盘摘除减压术,采用Cage或钛网自体骨融合后并使用钉板系统固定;术中同时采用体感诱发电位(SEP)进行监护。结果 79例病人术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症状加重或术后复发者。随访5-48个月,影像学资料证实:神经根减压充分,融骨良好,内固定钛板位置准确。结论 颈前路侧前方显微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术创伤小,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6.
背景:对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尚存争议。 目的:对脊髓型颈椎病的4种治疗方式进行系统评价。 方法:选取1980/2010-12有关比较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椎管扩大成形及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文章的回顾性分析,系统评价脊髓型颈椎病治疗的最佳治疗方式,并对随访超过10年的病例进行独立评价。 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1 718篇文章,筛选出591篇摘要,36篇有全文,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有4项研究比较了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和椎管扩大成形,1项研究比较了椎板切除减压+融合和椎管扩大成形,2项研究比较了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和椎管扩大成形。3项病例研究随访时间在10年以上。所有治疗方法的神经功能改善率基本相同。与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融合相比,椎管扩大成形有较高的颈痛发生率。与椎管扩大成形相比,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增加了邻近节段继发性病变的概率。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和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有较高的与植骨、内固定、手术入路相关的并发症。与椎板切除减压+融合相比,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和椎板切除减压+融合后颈活动范围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临床多见应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Cage行椎间融合时采用自体髂骨颗粒填充Cage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椎间融合率的报道,很少有整个融合过程中不同时间段的融合情况以及自体椎板颗粒骨椎间植骨融合率的远期随访报道。 目的:随访观察自体椎板、棘突作为骨源联合Cage植入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的影像学随访结果及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63例,均为单一椎间隙病变,男24例,女39例;年龄46(35~72)岁,将全椎板减压后的自体椎板、棘突碎骨粒庆大霉素浸泡后充填于Cage内,应用髓核钳沿备好的Cage 通道将部分绞碎自体骨植入Cage 前间隙内,然后再沿备好的Cage通道植入Cage。随访53(37~62)个月;术后1周,3,6,12个月及远期行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检查,观察患者不同时期椎间植骨融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63例患者中,51例患者成功融合(81%),融合部位均位于Cage内及其前方,融合时间为术后6~12个月。所有患者腰腿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椎间融合好,椎间隙高度无明显减少。结果说明自体椎板、棘突作为骨源联合椎间Cage植入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后可获得满意的融合结果。应用减压后的椎板骨颗粒填塞Cage及椎间植骨,可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取骨区的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同种异体冻干骨加钛笼在颈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冻干骨加钛笼结合动力型颈前路钢板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的融合情况。方法对122例颈椎病病人行颈前路减压、钛笼加同种异体冻干骨植骨结合动力型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于术前、术后6个月进行日本骨科疗效(JOA)评分,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6个月、1年观察钛笼植骨融合率及早期沉降率。结果术后对116例随访12~22个月,平均17个月。症状均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的8.6分改善至14.1分。根据Zdeblick标准,术后6、12个月钛笼植骨融合率分别达到92.0%和95.6%,而沉降出现率分别为16.0%和18.6%。无钢板和螺钉松动或断裂现象存在。结论同种异体冻干骨加钛笼作为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手术中的支撑性植骨材料,融合率满意,沉降率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一或多个椎体广泛切除,显微外科手术减压,颈椎植骨融合,钛钢板颈椎固定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及神经影像学资料选择2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采用Caspar颈椎手术器械及新型植骨融合固定技术实施手术,于显微镜下切除病变的颈椎椎间盘、椎体和后纵韧带,高速气动磨钻磨除患椎骨赘,以自体髂骨或骨水泥行植骨融合、钛钢板固定。结果:根据Nurick神经功能评价标准,术后92%(22例)的患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改善,8%(2例)的患症状无改变,无一例症状加重。结论:应用颈椎前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来自颈脊髓前方压迫的多节段颈椎病患(包括症状严重),减压彻底,固定稳定,安全可行,多数患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背景:颈椎长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治疗方法目前各界尚存争议,无指导性的标准方案。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路径椎间植入物内固定治疗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 方法:随访35例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前路内固定组10例患者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骨化灶切除或部分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后路内固定组16例患者采用颈后路单开门减压椎管成形、椎体侧块内固定;后路无内固定组9例患者采用后路单开门减压椎管成形。 结果与结论: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治疗后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前路内固定组、后路内固定组、后路无内固定组分别为79.59%,83.01%及60.35%。治疗后前路内固定组1例患者并发脑脊液漏;后路无内固定组3例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后路内固定组治疗效果好,无并发症。表明后路椎管成形经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具有减压完全、安全有效、长期效果佳的特点,是治疗该病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