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6 毫秒
1.
吡格列酮是一种噻唑烷二酮类的新型衍生物,该药通过激活氧化酶增殖体活化受体(PPAZ-Y),提高肝脏、骨骼肌和脂肪组织等胰岛素靶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代谢,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而发挥降低血糖的疗效,而不是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可明显降低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水平.本文观察2型糖尿病病人在应用胰岛素治疗后仍不能达标的患者,在加用吡格列酮片后,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金纳多对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病人的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32例2型糖尿病病人合并脑梗死保持降糖药、饮食和运动不变,静滴金纳多70mg/d,疗程15d,治疗前后行胰岛素耐量试验,算葡萄糖利用常数(Kitt)值,测血黏度和红细胞变形指数(DImax)、聚集指数(ALmax)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胰岛素释放试验。结果用金纳多后Kitt值上升,DImax提高(P<0.01);OGTT、血黏度改善(P<0.05),而胰岛素无变化。结论金纳多可提高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病人胰岛素敏感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红细胞膜弹性和血流状况而提高胰岛素活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胰岛素抵抗机制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入,同时也促进了运动影响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文章主要就脂肪酸分解对于胰岛素敏感性的调节作用,运动对于肥胖个体胰岛素敏感性作用,以及运动诱导的肌肉细胞内脂肪酸分解的改变对于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等进行探讨,以其为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患者的运动处方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复方中药、单味中药在体内降糖作用及其降糖机制研究较多,但体外尤其是中药单体成分对胰岛素抵抗细胞有何影响尚不清楚。 目的:体外建立人肝癌细胞(HepG2)胰岛素抵抗模型,并初步筛选可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中药有效成分。 方法:用不同浓度的胰岛素对HepG2细胞进行不同时间的诱导,通过MTT法对细胞活性评价及葡萄糖氧化酶法对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测定,明确建立稳定的HepG2胰岛素抵抗模型的胰岛素诱导浓度及诱导时间。模型建立后,应用不同浓度的齐墩果酸、药根碱、阿魏酸、大黄酸、马钱苷、葛根素、大豆苷分别作用于胰岛素抵抗细胞24 h,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分别观察不同浓度的上述中药成分对胰岛素抵抗模型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的影响,MTT法对各组细胞活性进行评价。 结果与结论:HepG2细胞在10-6 mol/L浓度的胰岛素中作用24 h,葡萄糖消耗量明显减少(P < 0.01),说明实验成功诱导出稳定人肝癌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10-5 mol/L浓度胰岛素组的胰岛素抵抗更明显(P < 0.01)。各时间点10-5 mol/L浓度胰岛素作用的细胞成活率逐渐降低,死亡细胞增多(P < 0.05)。齐墩果酸、药根碱、阿魏酸、大黄酸、马钱苷、葛根素、大豆苷均有改善细胞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其中,质量浓度2×10-1 g/L药根碱、大黄酸、葛根素和齐墩果酸,2×10-5 g/L马钱苷和阿魏酸对改善人肝癌细胞胰岛素抵抗效果较好(P < 0.01)。  相似文献   

5.
衰弱与炎症     
衰弱作为一种老年综合征,使老年人不良健康结果如跌倒、抑郁、残疾、失能和死亡等增加,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慢性炎症被认为是其发生发展的主要机制。炎症反应通过导致肌少症、肥胖、多种慢性病以及免疫功能下降等病理生理学机制而诱发衰弱。营养支持、药物治疗和运动干预等措施可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减轻炎症反应,从而促进肌肉生长、减少肥胖,对衰弱有一定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生酮饮食具有抗胶质瘤作用,近年来受到学者们广泛关注。本文阐述了生酮饮食通过产生大量酮体替代葡萄糖为机体供能,改变了肿瘤患者体内的能量代谢方式,利用肿瘤细胞高度依赖葡萄糖、线粒体缺乏酮体代谢相关酶等特征,可能通过限制葡萄糖供应、降低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水平、提高抗氧化应激能力、抑制炎症反应及增强抗肿瘤免疫等多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这些机制为生酮饮食治疗胶质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经杆状病毒基因载体系统进行micro-dystrophin基因修饰后的脂肪干细胞(ADSCs)移植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模型(mdx)鼠,探讨ADSCs移植治疗DMD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Mdx鼠60只,分为mdx对照组(30只)和mdx移植组(30只);正常C57小鼠为C57对照组(30只)。体外分离培养小鼠ADSCs,利用杆状病毒基因载体进行micro-dystrophin基因修饰;将基因修饰后的ADSCs经尾静脉移植到mdx鼠体内。于移植后检测mdx鼠的运动功能(采用主动牵引实验和被动转棒实验)、血清CK水平、肌肉病理改变以及肌肉micro-dystrophin表达水平。结果经micro-dystrophin基因修饰的ADSCs移植后,能够重建mdx鼠的micro-dystrophin表达,一定程度上减轻并逆转肌肉的病理损害,进而降低血清CK水平,mdx鼠整体运动功能也有一定改善。结论 ADSCs治疗mdx鼠后,可部分重建模型鼠的dystrophin表达,改善肌肉的病理损害,表明ADSCs是有希望治愈DMD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neuromuscular joint facilitation,NJF)是同时治疗神经、肌肉、关节的一种新型运功疗法,结合了神经肌肉促进法和关节松动术二者的优势,不仅符合以往的先被动后主动、抗阻运动的运动疗法基本原则,还在同一个动作中对神经肌肉促进的同时提高关节活动性,使治疗效果倍增~([1])。本文就NJF的含义、方法和机制、临床研究等进行综述与展望。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运动疗法对脑梗死患者血流变学、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均按脑血管病常规处理,观察组同时进行运动疗法.治疗前后检测血流变学指标,并根据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运动功能.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流变学指标、FMA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疗法对脑梗死患者的血流变有显著改善作用,能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有效降低脑梗死复发的危险,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周围性舌下神经麻痹的临床诊治率较低,相当一部分患者未能得到及时而正确的康复治疗。本文旨在报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致周围性舌下神经麻痹的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3月1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康复医学科收入1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致周围性舌下神经麻痹患者,对该患者进行包括舌肌运动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和远红外线治疗在内的为期15 d的综合康复治疗及口服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回顾性分析诊治过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接受综合康复治疗15 d后,舌肌较治疗前灵活,构音较治疗前清晰,吞咽时对食团的控制能力和搅拌能力均得到改善;伸舌虽然仍略向右偏斜,但舌正中沟与正中线的夹角较治疗前减少17.5°;右侧舌体表面皱褶减少,舌体饱满红润;舌尖向上可触及上嘴唇;向左舔嘴角时费力程度减轻;向右伸舌时颈部肌肉张力明显降低;向口腔内部卷曲舌尖可触及软腭边缘。康复治疗效果令人满意。结论:周围性舌下神经麻痹的康复治疗方法鲜见报道。在口服神经营养药物的基础上,同时应用舌肌运动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和远红外线治疗在内的康复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舌肌运动功能和舌肌萎缩程度,成为改善周围性舌下神经麻痹的安全而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帕金森病是一种以运动症状为主的神经变性疾病,但胃肠道症状在肠脑轴学说提出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微生物菌群作为作用于肠脑轴的关键介质,可通过神经递质、免疫及炎症反应来影响疾病的进展,这提示胃肠道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通过饮食、药物、肠道菌群的相关治疗不仅可以改善胃肠道症状,还能改善运动症状、精神和认知障碍。地中海和生酮饮食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从而改善便秘及肠道炎症,而富含膳食纤维及抗氧化剂的地中海饮食是目前推荐的饮食治疗方法,其中的抗氧化剂(槲皮素)还能减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失,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有显著的缓解作用。常用的胃肠道治疗药物(例如泻药、氯通道激活剂、5-羟色胺4受体激动剂等)可通过增强胃肠蠕动及肠液分泌来促进胃排空和食物消化,此外还有左旋多巴、二甲双胍及胰高血糖素样肽-2能影响肠道微环境,减少肠漏及炎症反应,并显示出对神经的保护作用。粪菌移植术、益生菌及抗生素可直接作用于肠道的微生物菌群,通过改善菌群失调、减轻炎症反应、调节免疫等机制减缓甚至阻止帕金森病的发生。益生菌已在临床中广泛使用,研究表明帕金森患者在规范服药后不仅改善了便秘及运动症状,还降低了体内的炎症反应指标,增强了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虽然这些治疗的可行性及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也为帕金森病的胃肠道症状及其他影响胃肠道系统的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与方向。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2): 56-61]  相似文献   

12.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定向分化成为机体内的功能细胞,形成多种类型组织和器官以代替损伤和坏死的相关组织,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胰岛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对糖尿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作用,胰岛干细胞可以通过移植、诱导等识别其特异分子标志,从中筛选胰岛素分泌细胞调整胰岛素的分泌量,但对其研究的机制仍存在较多不足;而骨髓干细胞可以通过直接的转分化和间接分化、移植诱导微嵌合状态,形成免疫耐受、细胞融合以及参与细胞的修复和再生等方式治疗糖尿病患者。运动疗法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具有药物所不可替代的重要治疗作用,运动疗法能够通过降低血糖、改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调节自身免疫能力,推迟或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但目前有关运动疗法对影响糖尿病患者干细胞尤其是影响移植效果方面的实验研究仍是一项空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由ETFDH基因突变引起的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Lipid storage myopathy,LSM)的临床特点以及核黄素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肌肉磁共振(MRI)、肌肉活检及基因检测确诊两家系3例LSM患者,并评估给予核黄素治疗前后患者运动症状的变化。结果 2例左侧三角肌肌肉MRI与肌肉活检提示肌肉脂质沉积,基因检测揭示1例存在ETFDH基因c.1395dupT(p.G466Wfs*24)和c.770AG(p.Y257C)复合杂合突变,2例存在ETFDH基因c.770AG(p.Y257C)纯合突变,3例经核黄素治疗1个月后运动症状均得到显著改善。结论对于无明显诱因引起的双下肢无力患者,可通过肌肉活检和基因检测进行确诊,且核黄素能够有效改善运动症状。  相似文献   

14.
丙戊酸钠对癫痫患儿血糖及血清胰岛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检测服用丙戊酸钠癫患儿血糖及血清胰岛素水平,观察丙戊酸钠对癫患儿血糖及血清胰岛素的影响。方法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葡萄糖浓度,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胰岛素浓度。结果丙戊酸钠治疗3个月、6个月时癫患儿的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较治疗前均明显增高(P<0.05),治疗3个月时和6个月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糖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丙戊酸钠不引起癫患儿血糖明显变化,但血清胰岛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5.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系统和肌萎缩侧索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是一种作用于多个组织和器官的多向性蛋白质,具有促进有丝分裂、刺激蛋白质和蛋白多糖的合成、DNA和RNA的合成以及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IGF-Ⅰ调节细胞代谢受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s)的调控,通过IGF受体发挥生理作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致死性神经系统疾病,以脊髓、脑干、运动皮层运动神经元逐渐变性丢失为特征。ALS病因不清,目前有许多假说,其中被大多数认可的学说是运动神经元缺乏必需的营养因子,导致神经元变性、丢失以及靶肌肉萎缩。ALS患者的外周和中枢的IGF-Ⅰ系统均有较大改变。IGF-Ⅰ治疗ALS的离体实验和在体实验效果显著,目前多中心正在进行IGF-Ⅰ治疗ALS患者的三期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16.
颅脑损伤病人的肌肉痉挛和关节僵直比较常见 ,可导致残疾。因此 ,早期实施康复措施对病人今后的功能恢复具有关键意义。其包括早期定时变更体位、保持关节于功能位、被动运动等 ,以减轻肌肉痉挛 ,增强关节活动范围 ,必要时可给予缓和肌肉松弛剂治疗。肢体每天必须进行 1~ 2次全方位运动 ,如强直严重 ,可在水治疗池中进行。如运动引起疼痛 ,在运动前 2 0min可予阿司匹林等缓解疼痛。被动活动的效果在于使肌肉疲劳而松弛 ,虽有效期不长 ,但若每天坚持 ,效果将日益增长。对神志清醒者 ,还可进行肌松弛练习 ,通过收缩—松弛对比法、心理暗示…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葡萄糖并胰岛素静脉输注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12例发病3d内的脑梗死患者以住院号最后一位数字的奇偶数随机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59例),分别给予葡萄糖+胰岛素静脉输注干预治疗和常规盐水作为溶媒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14d、28d均用(MMSE)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IHSS)评定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头CT对比梗死体积(梗死体积采用Pullicino方法计算即病灶最大层面长轴×短轴×层面数×π/6)。结果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24.50±1.29,25.25±1.71)、MMSE评分(15.75±1.50,16.25±1.50)、梗死体积[(11.03±0.82)mL3,(11.05±1.30)mL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28d后治疗组较对照组NIHSS、梗死体积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SE评分明显增高(P<0.001)。结论葡萄糖+胰岛素静脉输注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改善,对缺血性脑损害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小剂量胰岛素对急性血栓性脑梗死神经缺陷与认知障碍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以小剂量胰岛素治疗血糖正常的急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 ,一般用药组做对照 ,通过对患者治疗过程中血糖、血去甲肾上腺素 (NE)、多巴胺 (DA)、乙酰胆碱 (Ach)、P30 0 、神经缺陷评估、记忆评估的比较进行客观评价。结果 治疗组血糖变化不明显 ,DA、Ach无变化 ,NE变化有显著性。 P30 0 之 N2 、P3波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 ,变化有显著性 ,神经缺陷康复积分显著提高 ,记忆评估改善不明显。结论 小剂量胰岛素对正常血糖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感觉、认知障碍有治疗作用 ,对记忆障碍改善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9.
背景:骨骼肌运动适应机制的研究对提高运动成绩,预防和治疗一些代谢紊乱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探讨骨骼肌运动适应的机制。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和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2011-03前发表的相关文章,检索词分别为“skeletal muscle, exercise, adaptation, cytoskeleton, dystrophin”和“骨骼肌,运动,适应,骨架蛋白,肌营养不良蛋白”,共检索到56篇文献,纳入所述内容与骨骼肌运动适应机制相关的文献,排除重复性研究,保留31篇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激烈的运动使肌肉结构和细胞代谢产生应激反应,包括肌肉损伤和氧化应激反应。高强度的离心运动可造成肌肉超微结构损伤,但运动性肌损伤后存在肌肉再重建反应。运动训练可促进健康的个体对一氧化氮系统产生各种各样的适应,通过各种机制增强骨骼肌的生物学有效性,这些适应性变化可有效增加运动能力,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目前,大多数人类骨骼肌运动适应机制还没有被发现。  相似文献   

20.
衰老和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认知功能下降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和生活质量,因此寻找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改善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已日益受到重视。运动可以降低阿尔茨海默病和抑郁症的发病风险,改善记忆和认知功能,促进大脑健康,但是目前尚不清楚其中的分子机制。鸢尾素(irisin)是一种肌肉因子,由膜结合蛋白前体骨骼肌Ⅲ型纤连蛋白组件包含蛋白5(fibronectin type Ⅲ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5,FNDC5)剪切加工而成,而运动是促进鸢尾素合成和分泌的主要因素。鸢尾素可以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增加神经可塑性,改善记忆和认知功能。最近的研究表明,运动可以直接促进神经组织表达FNDC5,通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 coactivator-1α,PGC-1α)-FNDC5-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信号通路影响大脑的微观结构和功能。运动还可以刺激肌肉等组织合成和分泌大量的鸢尾素,并促进大脑分泌BDNF。鉴于鸢尾素在神经系统调节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与运动的密切关联,本文对鸢尾素在调控运动促进大脑功能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