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第282条云:“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一般认为,本条讨论的病证仅仅是少阴虚寒。笔者认为,本条讨论的病证既包括了少阴虚寒,又包括了少阴虚热,“小便色白”与“自利而渴”都是辨证的依据,当综合起来考虑。首先,我们将282条的上下文(即“自利而渴者”以上之文、“五六日”以下之文)对  相似文献   

2.
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第176条中"表有热,里有寒"之"寒"字的含义认识存在不同,且争议颇多。笔者通过版本演变、医家阐述、医理探究、药效解读等方面考察,认为"寒"字并非有误,此"寒"字指痰饮水湿。  相似文献   

3.
4.
《伤寒论》52条谓:“脉浮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脉象浮数而用麻黄汤辛温发表,注家多有不得其解或强为之解者。本文认为,浮数之脉,非独表热证所特有,风寒袭表初起亦可见之,要在紧与不紧;仲景此处寒未言其紧,当是省文,重在强调脉呈数象,表明正气尚足,可以抗邪外出。故用麻黄汤发汗祛邪是合于临床实际的。  相似文献   

5.
范丽  李琦 《陕西中医》2008,29(1):103-103
《伤寒论》46条指出外感伤寒"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则仍可用麻黄汤解表.因患者"阳气"郁闭较重,而导致服药后见心烦目暝,但汗出可解,重者衄血可解.表证以汗解为正局,衄解为变局,亦即邪解的另一途径,故须留心观察,以作应变之处治.  相似文献   

6.
李富汉 《中医研究》1993,6(3):13-14
《伤寒沦》28条云:“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对于本条方中桂芍两药,孰去孰留,历代医家多有争议。如柯琴等认为应去桂枝;吴谦等则力倡去芍;成无已等虽无明断,但从其论述中看,则寓有二者皆不宜去之意。笔者以为成氏之说为是,即本方既不能去桂,亦不宜去  相似文献   

7.
析《伤寒论》262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五版教材沿袭历代医家之见,仍将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释为阳黄兼表的证治,笔者认为欠妥,其理由如次。 原文未述表证表现,只言“瘀热在里,”而“瘀热在里”与表证无必然联系。《金匮要略·黄疸》篇指出“脾色必黄,瘀热以行,”“瘀”字《说文解字》释“积血也”,“瘀热”是湿热郁滞血分之意。由此揭示发黄的病机为湿热内郁脾胃,熏蒸痹阻,瘀结血分,迫及肝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131条谓:“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本条主要说明结胸与痞证的成因。对于文中“病发于阴”、“病发于阳”之“阴阳”的含义,历来争议很大。如张隐庵根据论中第7条:“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提出:“病发于阳者,发于太阳也……,病发于阴者,发于少阴也。”张氏谓阳为太阳,阴为少阴。认为病在太阳而误用下法,以成结胸;病在少阴误用下法以成痞证。其实,如果把发于阳和发于阴之“阴阳”释为“发热恶寒”和“无热恶寒”的话,在太阳误下而成结胸者,姑且成立(其实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28条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 2 8条曰 :“服桂枝汤 ,或下之 ,仍头项强痛 ,翕翕发热 ,无汗 ,心下满微痛 ,小便不利者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关于本条方剂的药物组成 ,自《医宗金鉴》提出“去桂当是去芍药”后 ,引发“去桂”与“去芍”之争。本人细玩原文 ,参阅各家注解 ,萌生新意 ,认为本方既不该去桂 ,也不能去芍 ,应是桂枝加茯苓白术汤 ,“去桂”乃衍文。理由如下。从病机分析 ,本条“无汗”虽似麻黄汤证 ,但并无恶寒 ,骨节疼痛 ,脉浮紧等脉证 ;“翕翕发热”虽似桂枝汤证 ,但又无恶风 ,自汗 ,脉浮缓等脉证 ;故本证根本不是太阳伤寒、中风表证。从条…  相似文献   

10.
邓森涛 《国医论坛》2010,25(6):10-11
<正>霍乱是以突发性剧烈呕吐下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严重影响人体健康乃至生命,故《伤寒论》六经病篇后再以专篇论述。其中386条是霍乱病证治的重要条文,既有临床价值,又可反映出仲景的学术特色,惜其内容历来争议较大,特撰文述之。1历代有关医家注释简析《伤寒论》霍乱病篇第386条云:"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纵观历代医家对本条内容争议的焦点,主要在于"热多"与"寒多"、"欲饮水"与"不用水"方面。金·成无己在其《注解伤寒论》中写道:"头痛发热,则邪自风寒而来。中焦为寒热相伴之分,邪  相似文献   

11.
12.
<正> 明代名医方有执所著《伤寒论条辨》一书,对于伤寒的学术研究有一定的贡献,故为后世医家所推崇。本文试就《条辨》中若干学术问题,略作论述于下。首创错简之说《伤寒论》经西晋太医令王叔和编次及金·成无己注释后,才流传于今。自西晋至明代,《伤寒论》注家蜂起。有的认为《伤寒论》是金科玉律,尊张崇王,只从条文中加以发挥;有的虽认为《伤寒论》错漏很多,但不敢轻易否定仲景片言只字,仅作补  相似文献   

13.
探讨《伤寒论》179条作为阳明病篇首条的意义。笔者认为这并不是成因和来源的阐述,而是阳明病实证的分类。按照阳热的多少,分为"脾约证"、"胃家实"、"胃中燥"三类。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从本条无法看出真武汤证的病机,参阅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  相似文献   

15.
16.
《伤寒论》294条:“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多数医家认为:少阴病,但厥无汗者,阳气微也。夫汗虽血液,皆由阳气之熏蒸宣发而出也。今少阴生阳衰微。不能蒸发,故无汗,强发之,不能作汗,反动其经隧之血,从空窍而出也。笔者不敢苟同,认为是少阴病,阴虚热炽,发汗动血所致。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174条云:“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本条亦复见于《金匮要略·痉湿暍》篇.此条历来众说不一,争论焦点就是对文中“大便硬,小便自利”机理的解释.诸如柯琴认为:“……其人大便硬,小便利者,……脾家虚,湿土失职,不能制水,湿气留于皮肤,故大便仅见燥化.”沈目南亦云:“若中虚邪陷,逼迫津液,偏渗前阴,不润肠间,则大便坚,小便自利.”等等,皆认为本条“大便硬,小便自利”是由于脾虚湿滞.然而纵观《伤寒  相似文献   

18.
林绍志 《中医杂志》2012,53(14):1252-1254
“项背强几几”是太阳病的重要症状,但对于“强几几”的音义,历代歧见不断.结合太阳病的临床表现,《伤寒论》的成书目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语言环境和现状,从训诂学、考据学角度否定了“几几”说、“紧紧”说和“沉沉”说,认为当以“几几”说为是.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第61条云:“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69条曰:“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上二条,叙述了太阳病误经汗下后,所发生的证候变异及治法。历代注家多认为是太阳病变证,全国高校统编教材《伤寒论选读》亦将其列入太阳病变证之中。然而,从变证的概念、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第21条云: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对于此条,前贤今哲议论颇多,然认定下后、表证仍在则一.笔者对此不敢盲从,愿陈刍荛之言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